Category Archives: 安全感提升

  • 0

總是害怕衝突?你可能受困在童年情緒陰影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次課程中,學員Jessy說到自己很怕衝突,也不喜歡跟別人相處時有人不開心,所以經常在關係裡是討好型的好好小姐,也因此在關係中經常吃虧、受委屈。她在課程中多次談到各種不愉快的人際經驗,我後來便問她,讓她這麼不願意清楚表達自己感受的原因,曾經有過哪一起重要事件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鑽牛角尖時的解方:不用逼自己正面思考或停止抱怨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在工作上覺得老闆大小眼,總是分派複雜又難搞的工作事項或客戶給你,而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又讓你得不到肯定和尊重,因為他分明是人稱的「爛缺」,但不知道為什麼就落到你頭上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被他人情緒勒索?三方法讓你與對方形成新的互動方式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只要我媽一說『養你們這麼大,剩我一個人孤零零的,我真可憐!』,我就得放下手邊所有事,飛奔回去陪她。」小安苦惱地繼續說:「她每次都用同一招!但如果我不趕快回家,接下來肯定沒完沒了,要嘛冷戰、要嘛我媽會對我碎念,甚至發一頓脾氣,唉!我實在不想再被她情緒勒索,可是又很怕她生氣、難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擔心別人超越你?也許心靈匱乏使你容易出現「競爭焦慮」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我的實務經驗裡觀察到,越有競爭焦慮的人,往往越容易有金錢的焦慮,這也是為什麼會擔心別人超越了你。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與家人共用毛巾不只有衛生問題,更大的是「界線」問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從共用毛巾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什麼現象呢?

我會說,毛巾算是一個蠻個人、私密的東西,當大家都在共用這麼私密的東西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界限」的課題,因為毛巾是拿來擦赤裸身體的用品,為什麼他們會想要共用?

而什麼叫做界限,界限的概念就是「我知道我是誰」、「我知道什麼東西是我的」、「什麼東西是你的」和「我跟你有什麼不一樣」等等,簡單來說是這樣的概念,也就是區別我跟外面個人,以及我跟你的概念。

有趣的地方在於,故事中的家人對於毛巾的定義是「我們的」毛巾,意思是,這個家從小到大都沒有「我的」個人物、私有物、私有財的概念,在這個屋簷下,大部分的東西都叫做「我們的」。

如果你從小跟兄弟姐妹就共用一個房間的情況下,你其實就會有很多的觀點都是「我們的」,好比這是我們的房間、我們的衣櫃、我們的書桌等,所以當你在與妹妹吵架說:「那是我的筆,不要拿我的筆!」的時候,媽媽可能就會生氣地說:「什麼你的筆?那是你跟妹妹的筆。」

這時候你就會養成一個觀念是,在這個屋簷下,你不一定會有你的私有財、有你個人所屬物這個概念。

回過頭來看故事的發文者,她可能在第二性徵發生的階段時,通常也是在這個時候,父母會覺得要幫孩子分房間,青少年時期的分房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因為那在幫助孩子養成自我,讓孩子知道在那個空間裡是他私人的範圍,自我的「我」的概念才比較容易在那一個他所擁有的房間裡慢慢養成。

所以他自然就會習慣於這是他使用的東西、那是哥哥使用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獨立的自我,他們對於「我」的分野就會相對來說比較清楚。

共用毛巾的故事不只是衛生及生活習慣的問題,我覺得它更多的是在這個屋簷下,基本上只能有群體的意識,不太能夠有個體的意識,不是說沒有,只是相對來說個人意識會是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的;可能主要還是由父母來覺得群體的意識,以及整個家的想法是什麼。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觀念可以讓大家去感受一下,「如果今天你幫你兩個只有五、六歲的小姪子、小姪女洗澡,你會不會在幫姪子擦完身體之後,再用同一條毛巾擦姪女?」

當時我問了節目組企劃這個問題,她說:「老師怎麼辦,我覺得我會耶!」這時另一個工作人員聽到,就驚訝地說:「怎麼會!一定會用不同的毛巾啊!」

因為另一個工作人員從小到大的生活都是分很開的狀態,他們家從很小的時候,姊姊就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妹妹也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同樣地,爸爸也有、媽媽也有,也就是全家人的個人私有物的東西分得非常開。

所以我要問的是,當這個擦澡的對象變成了年紀很小的小朋友時,何以有些人就會覺得可以共用一條毛巾?是因為他們的性器官還沒有發展完全嗎?

很重要的一環其實在於,在我們成年人的觀念裡頭,我們都沒有覺得小朋友有那個獨立「我」的存在,可是當這個小朋友開始發展到了國高中階段,我們自然不覺得可以共用一條毛巾去擦身體,因為青少年、青少女已經開始有「我」的主體意識出現了,我們就會視他們為獨立的個體。

雖然故事中一家人的主體意識是薄弱的,但是他們的「我們的」或「群體的」意識是很強烈的,所以他們都會知道,那一條毛巾叫做「我們全家人共同使用的東西」,你也許會問,這樣的話那一家人跟外面的人也會界線不明嗎?

答案是否定的,他們一樣還是可以分得很清楚,什麼叫做「我們的」,什麼是「你的」,也就是「我們的」、「你的」以及「外面的」,那之間他們是可以分得很開的,所以這時候婆婆會大大方方地說別人很髒,原因是你怎麼可以跟陌生人、跟完全不認識的人共用毛巾?

但是當我們這家人一起共用毛巾時,因為我們彼此都知道,我們是同一個血脈、同一塊餅也好,我們都是一個群體,我們沒有分個別,所以我們很乾淨;但當插了一個陌生人進來時,就會覺得「怎麼會有陌生人?好髒!」的觀念出現。

簡單來說,「我們的」跟「你們的」對他們而言是分得很清楚的,但是「我們的」跟「我的」是非常薄弱的。

這樣的故事在華人社會其實還是有的,因為有些人會覺得在家人之間是不分你我的、家人是共有的,他們共同分享了非常多的東西,以至於如果你是小家庭出生或是獨生子女,一旦進到這種人數比較多的家庭時,生活方式及習慣可能就會有很大的不一樣。

這時你可能會問,如果真的嫁到這樣的家庭,是不是只能順應,或真的是無解呢?

我會說,如果你受不了他們家的家庭規則,親愛的,你就想盡辦法搬出去,並且擁有你們小家庭的生活規則,基本上這個小家庭的生活規則就不會是公婆或父母可以干涉的。

原因在於你永遠不可能改變他們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絕對不可能,因為那有著非常深根蒂固的東西在裡面,所以不要試著去改變婆家人的生活習慣,畢竟這個屋簷下的規則已經建立了至少三十年,你能如何改變這種三十年以上的生活習慣呢?加上你又是突然加進去的人,基本上你是沒有權力去改變他們原生家庭的規則的。

除非他們自己願意改變,那什麼時候他們會願意改變呢?也就只有遇到重大事故的時候才有可能了。

陪伴你成長:【家庭安全感】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時常陷入格差之戀?也許你習慣把自己的劇本寫得很悲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時常陷入格差之戀?也許你習慣把自己的劇本寫得很悲劇!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曾經遇過一個非常高薪的女生,她有一時間曾跟我一起工作,她跟我說自己有一次去東南亞旅行,在玩水上活動的時候認識了一個當地的教練,不僅兩人的條件差距很大是格差戀,還是異國戀,雖然她不知道是不是三角戀,但她覺得留著這段關係也好,因為這個女生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並不好看,所以她遇上這個男生就自我價值來看,其實是某種形式上的搭配上。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了解自己對愛的渴望,從關係中的失落開啟自我探索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二二八連假時二刷了《摩登情愛》,這是一部探討現代愛情多元樣貌的影集,一集只有短短的半小時,但卻精闢且完整地呈現不同愛情樣貌,推薦給大家,相信可以帶給你們一些感觸。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安全感是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與感受接觸累積而來的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你發現你常常做什麼事情都要徵詢旁人的意見;當你覺得你不安時,非要找到人陪你說話不可;當你覺得找不到人時,會全身無力、陷入憂鬱中時,那就要回過頭來問問自己:你給了自己多少安全感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無法見光的禁忌愛情,無時無刻都持續消耗著你的價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無法見光的禁忌愛情,往往讓人很痛苦,它就會慢慢消磨一個人的自信心,也消磨一個人的安全感,因為你的內心很不安,但沒有人會喜歡自己不安、疑神疑鬼的狀態,當你在這樣的關係是呈現這樣的狀態的時候,你還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閃閃發光的人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給自己機會選擇,因為你的愛情不該只有一種樣子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是否在關係中,因為類似的事情和伴侶發生衝突?
這樣的衝突,其實重覆也發生在不同的關係上?
最後因為類似的原因,結束關係?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面對老闆總是冷汗直流?也許你內心有個沒被安撫的孩子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若父母特別嚴厲,孩子又是聽話順從的類型,則多少會有權威焦慮。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愛情總是充滿風險及不安全性?你可能陷入禁忌的愛裡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首先,我想我還是先來定義一下何為禁忌的愛,如果這個愛情讓你感覺有禁忌感,你知道你進到關係裡會有複雜性、會有麻煩或風險,舉例來說,我有個乖乖牌好朋友,她也是來自南部鄉下,她跟我說一路以來她所交往的對象都是中規中矩,無論是外表、學歷或是未來的生活方式,都是可以想像的那種中規中矩的樣子。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如何不焦慮?首先你要相信自己內心力量夠強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不容易焦慮的人」,真是讓人羨慕,究竟他們做了什麼,能讓自己在面對事情或讓人慌亂的情境裡,仍可以安然自在?我們總想像他們會有十足把握面對人事物,也猜測在他們自信風範背後,勢必能力過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完美主義沒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在追求卓越,還是避免被討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我之前在寫一份完美主義量表的時候,其中一題就問說:「如果不設最高的標準,我可能會變成次等的人。」看到這道題目,我心裡就想:「對耶,我應該要幫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接著又有另一題是:「我是一個努力成為做事有條有理的人。」我心裡又想:「對耶,我也是呀!」那看了幾題之後,我就開始想,那到底完美主義有什麼問題?

1990年代,開始有不同團隊對完美主義做了不同形式的研究,因為開始有人相信,這樣的完美主義其實可以爲人生帶來頂尖、卓越的狀態,所以他們開始去歸類,如果你追求完美,可能會有兩種版本,第一種叫做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也就是一群人相對積極,可以在人生走向頂尖,而另一種版本則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也就是會走向越來越挫敗、一事無成,覺得自己在浪費人生,甚至越來越厭世的情況。

這兩種類型的人最大的差別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適應良好的人對於自己的努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包括高標準,很在乎生活當中的秩序感及整潔度,如果他們的完美主義裡基本上是個人的標準及個人在生活上做事的各種組織感,如量表中的向度提到:「對我來說,整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是一個組織性很高的人」、我努力成為一個整潔的人」,或是「對於工作,我期待能夠有比別人更好的表現」等這幾個的向度代表這是一個蠻正向的情況,因為這些都是處於慢慢往上的狀態。

這份研究的研究者認為,其實如果你是環繞在個人的標準與個人的組織性是不斷地提升的情況下,基本上你就比較容易成為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因為你的確就是在追求完美。

可是,有另一種狀況就會導致你一直往下掉,也就是「你過度在意評價」。

當你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自己而做,你根本不去理會旁人是給你鼓掌還是噓聲,你覺得其他人的聲音並不重要,那你其實蠻容易就能成為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

但若你做的事情是為了證明給很多人看,或是你為了要打敗誰,比如那些看不起你的人,你就要去看你是不是因為評價而想要這麼做?因為那就不是為了你個人的喜悅、個人的興奮感、個人的快樂而去做的事情,你是害怕別人嘲笑你、害怕丟臉才去做的,這個時候你就很容易成為過度在意評價,那個所謂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喔!

而同時你也可以回來想一想的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超級在意別人的評價,那通常你的父母對你的期望也不低,也就是說,你的父母可能從小就對你設立了很高的期待,並且期待你可以做到,好比你考試考了95分,儘管已經很高分了,但你的父母覺得應該要滿分,所以對你的教育總是一分打一下的方式。或是你的父母很常批評你、過度批評你的某一些表現,他們看不到你任何的好,而這兩種情況都很容易導致你會過度在乎你的錯誤,一旦出現錯誤,你就會有天崩地裂的感覺,甚至很強烈的危機感,所以你無法容忍任何的錯誤在你身上發生。

那如果你無法容忍自己身上有任何一丁點錯誤,你還有辦法穩穩妥妥地做事情嗎?你會有辦法每一次想做什麼就勇往直前嗎?基本上你不會,因為你還是很需要外面的人給你很多的肯定,要給你這樣的訊息你才有辦法去做,你也會對自己的行動有很多的懷疑。

對於這種過度在意評價,我會說他們本身就對自己有很多的不自信,對外面的人也有很多的不自信;對自己根本就不信任,對外面也有很多的不信任。因為他們不相信做事情能夠被包容,還能做滾動式修正,他們會覺得一旦做不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基本上他們心裡頭就會有一個這樣的訊息。

回到「追求完美有什麼不對、有什麼不好?」其實它就是回到你自己究竟是怎麼設定完美,並且你要很清清楚楚地知道,你完美的目的對個人的價值是什麼,比如你就是很想要追求卓越,你就是很希望站上舞台發光發熱,那很好呀!你就去做,你就讓自己去做。

如果你是想要追求卓越,但內在有很多大家的聲音,或是你內在有很多自我批評的聲音,比如:「我真的可以嗎?」、「我真的好怕我這樣子做不到」、「我想到上次某某某的那個嘴臉….」等等,你其實就要幫自己看見內在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聲音,導致你做很多事情都感覺綁手綁腳,而這個綁手綁腳已經讓你的情緒很有狀況,或已經影響到你的工作、生活與情感關係,這都是很值得是時候去思考了喔!

陪伴你成長:【成為內在父母】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因為你的脆弱經常無處安放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讓對方甘願掏心又掏錢?解析《Tinder大騙徒》中情感詐騙的五大心理操作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Netflix真實犯罪紀錄片《Tinder大騙徒》,紀錄一名以色列男子Simon Leviev假冒鑽石富商之子,以家財萬貫、環遊世界的形象,在交友軟體上欺騙感情又詐財的故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無限延伸的自卑,讓你以為只能得到配得起的愛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把這當作我們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見面。」在諮商室當中,她細數著他們見面時發生的事情,他們見面時講的第一句話,他走路的樣子,笑起來的感覺,說話的方式,一切跟在網路上認識的他有何差異,不同的是,現實中的他比想像中的他更棒!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因為你的脆弱經常無處安放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最近我正在追一齣有點久遠的韓劇,叫做《浪漫醫生金師傅》,在第二季裡有一幕讓我有非常非常深的感觸,劇中的女主角十分聰明,隨機應變的能力也很好,只是她有手術心悸症,對自己完美的要求,只要在要表現的情境下,她就容易表現不好,也因為心悸症的關係,她平常就會服用安撫情緒的藥物,而這個藥物經常使她昏昏欲睡,腦筋轉不過來,導致在手術室裡睡著。

(影片來源為 LINE TV 共享追劇生活 YouTube)

這個女孩來自醫生世家,她的爸爸、哥哥及姊姊通通是醫生,但她其實很不想當醫生,於是她分別列舉了當醫生及不當醫生的生活,她寫道:「如果不當醫生,我可以去衝浪、露營。」過著瀟灑自在的日子,然而,當她寫到不當醫生會有什麼「後果」時,她只寫了一句:「媽媽會很難過。」

劇中其實也有描述女主角與媽媽之間的關係,她的媽媽過著貴婦般的家庭主婦生活,平常的生活就是打擾女兒、與女兒分享各種大小事。直到有一天,由於哥哥在手術時出了一些狀況,很可能會被提告,於是媽媽跑來找女主角,希望她能夠幫忙擺平。

但女主角覺得,哥哥明明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為什麼出事的時候還要躲在媽媽的後面?

但媽媽認為,家人出事,為什麼妹妹卻不肯幫忙?

後來,劇情演出了一段非常典型的對話,這段對話讓我看了非常的難過,從那段對話中也可看得出來女孩認為自己是非常不夠好的存在,她明明處處都很優秀、很認真,但在關係中她卻時常都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值得被重視,在工作上也常自我懷疑,導致表現不佳。

從那一段話我也瞬間可以理解,為什麼那個女孩有這麽強烈的懷疑與不自信。女主角對著媽媽咆哮說:「你知道我做這些事都是為了你嗎?你要我去唸胸腔外科,我拼死拼活就是想辦法留在胸腔外科,你要我做什麼我都做了,有多少次我在手術室暈倒,你知道嗎?」

女主角的媽媽之所以來找女兒其實也不是關心女兒,只是希望女兒能為哥哥出聲,所以女主角哭著跟媽媽說:「為什麼你從來就不願意來我身邊關心我受了什麼苦?」

這個女主角這輩子為了媽媽這麼拼命,也不願意真實地去表達自己的內心,她很在乎她媽媽的心情,就可以想像,女主角講這一段話、為自己發聲,是多麽困難的事情。

沒想到,媽媽聽完女主角的這段話之後,給她的回應居然是:「我不是就跟你說這麼晚不要吃泡麵嗎?你看,就是因為你吃這些垃圾食物才導致你的脾氣這麼暴躁!」

說真的,我看到母親這樣的回答,我心都要碎了,女主角的媽媽完全不願意去承接女兒任何一點求助、難過的訊息,且那樣的回答等同於硬生生呼了女主角一巴掌,再表達出女主角怎麼可以有這些情緒。那段對話媽媽從頭到尾講的都是,女主角身為女生就應該溫文儒雅,怎麼可以這樣對媽媽大小聲。

從那一段對話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女主角對她媽媽總是報喜不報憂,因為她的媽媽根本不願意聽女兒任何不順遂的心事、狀態以及任何的不完美,而這個女主角正血淋淋、赤裸地在對著媽媽呈現自己的不完美,包括她的情緒、心情和專業成長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任何瓶頸,她正在對著她媽媽說,但是她媽媽完全不願意聽。

看到這一幕,我想到的是,有些人因為焦慮而來諮商,但很多時候也說不上來究竟是為什麼焦慮,現在我跟你說了這個故事,你不妨可以回想的是,每一次你在展現脆弱時,你有被完完全全安穩地接住、好好地碰觸、好好地回應嗎?有的時候你只要去感覺這件事情,如果每一次你都覺得自己的心情有被好好地回應,說真的你就會感覺自己是好的、他人是好的,這個世界也是安全的。

再來看剛才女主角的故事,她過去一、二十年都不斷地經歷這樣子的過程,光是那樣的對話結構,就已經形塑出女主角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包括她感覺自己是不好的、她人是疏遠的、容易拒絕我的,所以這個世界對她來說非常不安全。

陪伴你成長:【家庭安全感】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為何感受不到愛?因為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總是感受不到愛?也許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第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想要傳遞出去的東西總是被阻斷,此時基本上就很難好好地感受到愛;一個不容易感受到愛的人,可能是你長期的互動狀態都沒有辦法給你那種穩扎穩打的安全感。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這樣跟你媽有什麼兩樣!」這句話也踩中了你的地雷嗎?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女兒和母親的關係總是非常親密而複雜,因為母親是女兒們認同的第一個女性角色,母親的愛與照顧也是從小接觸最溫暖的東西,我們都是在母親的牽引之下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在我們成熟獨立之前,母親可以說就是我們的全世界,但除了滋養性的部分,母親也總是會帶給女兒一些陰影。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無法明晰界線時請記得:我的拒絕是拒絕這件事,不是拒絕這個人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們想當真正的好人,是要幫助對方學會對他的事情負責,要教他如何釣魚,而不是一直給他魚吃。

你該思考的面向是,我該如何提供他幫忙,幫助他負起責任,而不是我該如何幫他完成事情。或者,我們生活中總是有伸手牌的人,經常有問題懶得自己找答案或者看使用說明、SOP等等,這時候就需要提供方法給他,而不是答案,例如告訴他哪裡有更清楚的答案,學會關鍵字搜尋等,幫他更具備找尋答案的能力,也就能減輕你的負擔。

缺乏心理界限,最重要的癥結點,就是覺得許多事情都是自己的責任,容易承擔他人的情绪和指責,只要别人開口,就是他的責任,因为他難以承受他人失望的表情,拒絕也就說不出口。

群我文化中對於團體的歸屬和認可,我們並不喜歡不一樣的聲音,也習慣尋求關係的和諧,因此無法明晰界限與自我的意識,但當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我的拒絕是拒絕這件事,並不是拒絕這個人;他的失望,是他的要求被拒絕,他的期待落空了,並不是對我這個人失望。

因此回到對自己的相信和肯定上,就能避免被擔心被排除在外的恐懼和擔心綁架,失去界限。

延伸閱讀:我們都可以成為不必等待他人回應的人,只要你能懂自己的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真正的強大是「面對」,而非「否認」自己的脆弱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當我們在外地工作與生活太久,跟家人都只是電話或是訊息聯繫,突然要密切生活個幾天,難免會有些抗拒與小尷尬,尤其是與家人之中還卡著一些情緒與尚未解決的議題。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們都可以成為不必等待他人回應的人,只要你能懂自己的好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們總是以為,「付出」可以換來對方的「愛」、「順從」,卻沒看見「付出」其實是控制的心態,要求對方按照我們的意識行事。

當對方不願意時,就指責對方,認為不順從的人任性妄為,不知感恩,卻沒想到,對方其實是與我們不同的獨立個體,有著自己的思維、意識和需求。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停下互相傷害與攻擊,重新建立關係中的安全感!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不管是一句話還是一個動作,都讓我們不斷評估對方的動機與意圖,如果感受到是惡意時,就會挑起情緒,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當然,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也不是滿身地雷,但反而面對越是親密的人,越容易被激起情緒而反擊。在外笑臉迎人,回到家講沒兩句話就開始互相攻防。

Read More
Read More

  • 1

情感中的沙粒是眼淚,但你也可以練習將它打磨成珍珠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覺得愛情裡容不下一粒沙,嚴重的情感潔癖有時並不一定要到背叛的程度,光是情感中的爭執就可能是一種沙塵暴,而這種完美主義往往是缺乏彈性與包容的狀態,卻是關係相處強勁的炸彈。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的完美主義,有時是你自以為是的「好」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諮商過程當中,遇到非常多完美主義的人,而其中又有一些人的完美主義狀態是真的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工作與情感。

工作上會怎麼被影響呢?現在不妨想像,如果你的主管請你在這個禮拜交出一份相關產品的行銷報告,你會從何開始著手呢?這個完美主義的學生就非常認真找了國內外相關的行銷內容,甚至還去找了研究相關的文獻,最後他交出了一份長達五十頁的行銷報告,但是主管不僅連看也沒看,就連話都不想跟他多說兩句。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們學習成長,就是為了等待自我覺醒的那一刻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覺醒就像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在對生命的了解與認識裡累積一點一滴的覺察、對自己的寬宏,直到有天累積成一股發自內心的巨大力量,我會說那一刻就是覺醒的開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是成年屁孩嗎?請練習看懂你的角色、鬆動你的位置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想到母親剛過世時,哥哥有一段時間就想充當媽媽的角色,想要照顧我、對我好;爸爸也一樣,想學媽媽買好早餐等我起床,想要送我到車站,一直目送到我的身影隱沒在人群中。

我知道,當我們習慣於家人照顧,也習慣妹妹或女兒這個角色時,即使我們已經成年,在面對家人時還是有許多不成熟又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已經太習慣有人在你身邊打理一切大小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被「抓住」的孩子!別過度涉入父母的夫妻關係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我在新書發表會分享著「關係界限」的主題,跟往常一樣,因為第三場了也就很熟練的分享書中的理論和故事,看著台下的聽眾非常認真聽講,似乎也因為故事打到他們,有些人眼眶是紅的。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被打分數的背後,意味著媳婦的「個人發展」將被淹沒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年關將近,要回婆家多久、要回娘家多久,要哪一天回去又開始在一些家庭中悄悄上演,在新舊思維的浪潮裡,越來越多新世代的媳婦,也開始爭取自己的父母也很重要,自己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始終會遇上舊思維的抨擊,那股「當人家的媳婦就『應該』」,總是很不客氣從週遭人的眼光竄入。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生氣情緒的背後,隱含著很多你沒注意到的情緒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諮商室中,我遇到越來越多人跟我講他的人生故事,不管是關於親人的、愛人的還是朋友的﹔不管是恐怖的故事、傷心的故事還是無奈的故事,很多人常常第一個脫口而出的情緒就是:生氣。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到底該不該繼續在一起?四大關鍵指標給你參考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諮商裡,我很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我到底要不要繼續跟他在一起?」

一段關係中可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但總是會覺得:「我要因為這些理由就跟他分手?」

可能他溫柔體貼,但就是在金錢價值觀方面,你們兩個水火不容;可能你們在一起很久了,但總感覺少一點什麼?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深信自己恨鐵不成鋼?你是否也落入單一線性的成功思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恨鐵不成鋼的例子裡,我的學生還告訴了我另一個故事。

他說自己的人生像極了童話故事《三隻小豬》裡的二哥,還記得二哥是什麼樣的角色嗎?三隻小豬裡的二哥雖然不比小弟那麼聰明,但再怎麼樣比起大哥,做事情也勤勤懇懇,牠還努力地堆起了木屋,雖然最後還是被大野狼推倒了木屋。

那個同學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這樣,他也是有勤勤懇懇地做事情,可是為什麼最終結果還是不盡人意?牠為什麼永遠比不上已經可以塑造成鋼鐵的第三隻小豬,可以一磚一瓦的堆砌出一個成功的結果呢?他就會經常性的問這樣的問題。

當我們深信自己「恨鐵不成鋼」,影響的是我們的思路以及看待世界角度,你會單一線性的看著那攤被推倒無用的廢木材,不會去思考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啟示,提醒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前進,你只看見眼前的無用,沒看見眼前的學習與機會。

人的腦袋只會習慣性汲取我們熟悉的訊息,以及符合我們自我假設的情節,因此你不會看見那曾經精緻的木屋也帶給你一段美麗的回憶,曾經在建造過程有多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只有習慣鄙棄自己努力過的痕跡。

我們不妨回頭想一件事情,人生一定要成為鋼才叫做人生嗎?會不會「成為鋼」是你人生唯一的真理,「成為鋼」是你認為唯一成功的途徑?所以你會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專注要成為鋼鐵,但是你可能永遠看不到,其實你這一塊鐵本身就是一個夠好的存在。

我還記得一個蛋長毛的笑話,有四顆蛋的對話。

第一顆蛋對第二顆蛋說:「我跟你說,第四顆蛋,它長毛耶~」

第二顆蛋立刻去跟第三顆蛋說:「天哪!你知道第四顆蛋嗎?他怎麼會長毛!!!」

第三顆蛋有點怯懦地轉頭對第四顆蛋說:「誒誒,你為什麼長毛啊?」

第四顆蛋翻了個白眼說:

..
..
..
..
..
「什麼毛,我奇異果啦!」

請問,蛋比較好,還是奇異果比較好?

在人類的視角裡,如果你不過敏,基本上這兩樣都是很棒的存在。但在蛋的世界裡,奇異果就是奇怪的存在,卻從沒思考過本質是完全不同的物品,不過是外型某種相似罷了。

那麼,每一個長著兩隻眼睛一個鼻子的人類,都該是一樣的本質,一樣的模型嗎,一樣的標準嗎?

 

延伸閱讀:總是恨鐵不成鋼?你的激將法只會造就孩子更多的挫敗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與其猜忌對方的讚美,不如回到專注的事情上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工作中,我時不時會聽到這種「稱讚」,尤其是在跟我進行治療的孩子家長面前,更容易出現這種評語。

當別人評論我為「年輕」時,其實我當下是很不自在的,我會突然不知道怎麼回應,不知是該笑著說:「對呀!」,還是搖搖手說:「沒有很年輕啦!」。

會有這份糾結,其實源自於我對於「心理師」這份工作的想像。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恨鐵不成鋼?你的激將法只會造就孩子更多的挫敗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會不會常常被家人,更多可能是來自於你的父親,對你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這是我在實務工作當中很常遇到的,並且被這麼說孩子,有蠻大的比例是男性,因為男性在家族中,對於他成就的期許是相對高出非常多的。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沒人能懂我的痛苦!」小心你可能處於受害自戀狀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沒辦法到達幸福的最高層級,是不是痛苦的最高層級,也是一種高峰人生經驗呢?

Lisa每一次談話的痛苦指數都非常高,她描述自己既孤單又可憐,隻身在國外生活,無親無故也無依無靠,遠在家鄉的家人也沒有人真正可靠,可以提供她心靈溫暖的支持,每次想說話的時候都無法獲得關注。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面對不是稱讚的稱讚如何是好?三招教你化解被動攻擊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承恩最困擾的地方就是很多時候他都不知道女友為何生氣了,明明上一秒還好好的,下一秒卻突然沉默不語,問她怎麼了也不說,然後出現一些奇怪的要求,比如承恩不吃辣,但女友卻突然要吃麻辣鍋,還說:「如果這一點小小的要求你都做不到,那就隨便你好了,反正都要聽你的,你最偉大。」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讓關係句點的是說話內容,還是你的不自信?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我看到女生就……很害羞啊!不知道要說什麼耶!」小官靦腆地抓抓頭。異性戀的他,每每在異性面前,總露出一臉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很少談論自己,即使對方問了,他也是笑笑帶過。

那天,小官拿著手機對我們一群朋友說:「欸,那個,這要怎麼回啊?」原來是他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了一個女生,兩人身處不同國家,所以小官常和在澳洲的女孩分享臺灣的種種,而讓他困擾的是,他傳了張照片給對方說:「你看,故宮博物院,這是臺灣最大的博物館!」女孩問:「哇~那你去玩感覺怎麼樣啊?」小官回說:「真的蠻大的!」然後女孩說了句「嗯」就沒下文了,小官苦惱地說:「我們的對話常常這樣耶!她的話讓我不知道能回什麼,然後就句點了。」我們一群人認識小官很多年了,於是直接笑鬧地嗆他:「你的話才讓人不知該回你什麼勒!」

但我得為小官說句話,母胎單身、害羞卻又渴望談戀愛的他,能下載交友軟體、開始練習和異性說話,已向前很大一步了!

小官小聲呢喃說:「吼!我真的是句點王嗎?」看他煩惱的樣子,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當起戀愛導師,教小官能怎麼回覆,我問小官:「她問你感覺,什麼原因你沒回她感覺?你擔心什麼嗎?」,大家安靜了下來,小官也陷入思考。

我會這樣問,是因為看了小官和女孩的對話,通篇都是女孩不斷想多認識小官,包含他的想法和情緒感受,但小官的回應卻總停留在外在事物,像是對建築物的描述。因此我想,與其調整說話內容,他更需要的或許是去探索「何以這麼難敞開自己去和人相處?」。

如果你有和小官相似的困擾,可以先想想兩個面向:

1.開啟關係:在和不認識的人互動時,你通常是主動或被動的一方呢?你又會以什麼起手式來展開對話?如果要自我介紹,你會怎麼說來讓別人認識你?

2.敞開自我:與人對談時,你常談起自己嗎?你願意與他人分享你的想法、感覺嗎?分享時會有什麼擔心呢?

若你試著回答這兩面向提問後,發現自己比較難開啟一段關係,或不太想、不太敢揭露自己,那麼,你可以問問自己:是什麼阻礙了你?

後來,小官想了一會兒回應我的提問:「我其實覺得故宮蠻有趣的,因為我對歷史文物、考古很感興趣,可是我怕說了,她不一定想聽,如果她只是禮貌性問一問呢?會不會反而讓她覺得我很奇怪,或在心裡暗自批評我、默默遠離我?畢竟和我一樣興趣的人很少……」

起初你可能和小官一樣,覺得是說話內容、社交技巧阻斷了你和他人建立關係,但再更仔細去想,你或許會感受到心中那股對自己的不確定、不肯定,也可以說是不自信。

就像在小官的回應裡,已經說明了他的內在世界觀是「我是奇怪、不受歡迎的」;「他人是不友善、不喜歡我的」;「關係是不安全、不穩定的」,在這樣的狀態下,又能如何好好與人親近、開啟與延續關係呢?

和人互動時,你的每一句話滿滿地都是害怕,怕別人討厭你、厭惡你、離開你。充滿恐懼的不自信狀態,才是讓你們的話題不斷環繞在外在物品和事件,難以深化關係,甚至成了句點王的關鍵。

開始看向你的不自信吧!當你能看見自己的關係內在世界觀,在每個相處當下,練習覺察並調節恐懼,並更加地去了解自己,包括你在愛情中的優點與弱項,進而拓展優勢、補足弱點,你才可能不再被害怕淹沒,而能打開自我、真正與對方靠近,關係才可能進一步發展呀!

 

*考量友情,文中案例經大幅改編。

 

 

延伸閱讀:道歉、讓步、哀求,這些討好行為讓你在關係中越來越卑微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沒有踩住人際界線不是你做不好,而是你太想要做到最好!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我們自己選擇的環境與關係中,總是會不知不覺的接受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允許他人偶爾越界,但不知道不覺當中,這「偶爾」就變成了「常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想要走過失親傷痛,慢慢來好得比較快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是聖誕節,但我帶完了為期四次的《安全感2.0》的告別失親傷痛課程,這也算是我第一次完整的帶領帶狀的哀傷療癒課,畢竟過往多數討論的安全感也跟傷痛有關,而這次完全專注在喪親則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

關於喪親,其實前半年多數是事務性的忙碌,包括喪禮、除戶、財產分配等等,後事的處理多數落在長子女身上,悲傷總是要花上一點時間才會趕上。

可是,每個人的悲傷歷程又如此獨特,有的人是無時無刻想到就哭、看到熟悉場景就哭,有的人則是嬉皮笑臉變得聒噪無比,有的人則是沈默地把自己越弄越忙碌。

Read More

Read More

  • 0

2022為自己打氣!掌握四個面向幫自己補滿能量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生活的磨練依舊持續下去,我們需要為自己加油,補足能量之後繼續奮鬥,而我們能怎麼做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在新的一年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4個步驟好好愛自己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近年來,很多人都在提倡要愛自己,善待自己,但這說得容易,真的要實踐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為人總是習慣在懷疑自己與鞭策自己中前進。現代社會風氣崇尚成功與卓越,彷彿努力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讓自己安定下來卻會是一種罪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承諾恐懼症?由何而來又要如何克服?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談到長久關係與付出承諾就讓你感到焦慮嗎?

就算遇到很喜歡的人,但還是無法就此定下來嗎?

如果你對於關係做出長久穩定的承諾感到害怕,那就很有可能是承諾恐懼症(Commitment Phobia)正在作祟。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致所有身心俱疲的母親:你永遠沒辦法成為「完美」的母親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與母親有個讓我時不時就回憶起來的小片段。

從小我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的時候手腳關節處都會抓到破皮,那時候我都會拿著藥膏要母親幫我擦藥,對於那時7.8歲的我來說,當然可以自己擦藥,但我很享受母親幫我擦藥的時刻,那是一個我可以抓住她的注意力,跟她單獨相處的時刻。

但有一天母親突然跟我說,她不想再幫我擦藥了,我不明所以一直追問:「為什麼?」,後來她說道:「我覺得看到你的傷口好心疼,我幫你擦藥的時候都覺得很難受。」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愛情安全感:無法在關係中做自己的你,怎麼了?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今天Gina想跟我談談為什麼她最近對男友總是「有話說不出」?

她與男友是遠距離的狀態,每天晚上都會通電話,但最近她時常在電話的一端沉默,不是因為她不知道要說些什麼,而是因為每講一句話她都要斟酌三秒,到最後乾脆只聽男友說就好,而這狀態也讓男友越來越意興闌珊,Gina知道是自己的問題,但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是我救了自己,不是什麽永遠等不來的真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要開「成為內在父母」的初衷非常簡單,就是看見PODCAST的下載欄裡,這集的收聽特別特別高,我一開始很困惑,覺得這麼抽象的概念,怎麼會吸引這麼多人收聽,但仔細想想,也許談論了這麼多年的療癒內在小孩之後,很多人開始意識到,也許真正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不再將渴望被照顧與療癒的手伸向自己的原生父母,才是人生幸福的終極答案。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拒絕不了別人的請求?五大方法讓你輕鬆說「不」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人與人的交流常常建立在互相幫助上,而要用什麼標準來決定接受拜託還是婉拒拜託,卻是一門學問。這也就是所謂的「人際界線」,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管是在心理上還是生理上,只要跨越了適當的界線,就會讓人產生不愉快。偏偏我們生活的華人世界又是非常緊密的社群,幫忙一些我們根本不想幫的忙,赴約一些我們根本不想去的局,這種情況幾乎天天上演。

而我們也常常會把討人喜歡、隨和與善良視為好的人格特質,但怎樣算是好人?怎樣又算是濫好人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愛到看不見自己的你,請先釐清彼此的情緒責任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C最近總是跟男友吵得不可開交。

她認為她在這段關係中用盡一切方式滿足男友,但最後卻變成她在他面前要很小心一言一行。C說:「我愛到最後已經看不到自己了,他說什麼我就要做什麼,不能有其他意見。我明明應該要覺得很壓迫,但離開他之後卻反而感覺非常挫折,非常空虛,甚至我覺得是自己的錯。」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理時事】王力宏離婚:女人的覺醒,情感受創是最大推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為了準備下週的節目,這兩天都充斥在各種王家蕾家的資訊裡,還有一大群未知的地下戀情,但坦白說繞在我心裡的卻是兩個問題: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最讓你念念不忘的人,可能曾滿足你的方方面面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之前很常問學員,有一個人總讓你念念不忘,但那一個念念不忘的東西是什麼?
通常有可能是你生命裡最匱乏的東西。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情緒是生命的指引,不是吞噬你的黑洞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心理師,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得憂鬱症?我覺得我生活沒有什麼問題啊,工作與感情一切順利,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陷入低潮,都三年了,走不出來的感覺好煩。」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掉了一地的頭髮,是碎了一地的心」失戀中成長三部曲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印象很深刻,我第一次強烈感覺到失戀是在我大學時期,我用一段話來描述當時自己的感覺,因為當我們在精神壓力很大,或在很傷心難過的時候,身體是會有很多反應。那時候的我身體出現的反應包括掉了一地的頭髮,當時的我形容:「那一根根掉落的不是頭髮,而是我碎掉的心。」我現在回想起來,知道當時的我是處在非常難過、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那種情緒狀態裡。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分手後別再問為什麼,你不是不知道答案只是不想接受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每當我去演講,問大家說你們知道分手、失戀的人最常問的問題是什麼嗎?

很多台下的聽眾都會回答我:「為什麼?」看來大家都心有戚戚焉。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碎後久難痊癒?那是因為你成就了對方,卻忘了成就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大部分會因為失戀心碎來找我諮商的個案,他們除了心碎難過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課題,是他們關係薄弱,也就是身如家人般的親密支持,如閨蜜、好朋友等的那種人際關係在他們的生活裡是比較少的。如此一來,他們的生活重心就只能放在伴侶身上,一旦結束,他們的人生也就垮掉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與其限制另一半的交友,不如培養你在愛裡的底氣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其實當你要求對方控制自己,對方一定會說:「我們就只是朋友,又沒什麼!我跟朋友就是這樣相處,你以前就知道了,為什麼現在要來限制我?」既然對方這樣會生氣,那不如我們換一個說法,告訴對方:「你什麼時候會覺得愛上其他人?如果你愛上其他人,你會願意告訴我嗎?我會是第一個知道的人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沒來由的提不起勁?四種脫離莫名低潮期的方法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就在上個月我經歷了一陣低潮,措手不及的襲來,明明生活一切照舊,但就是在早上起床的那一刻莫名想哭,什麼事都不想做,覺得自己有如一灘爛泥。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如何安慰失戀者?心理師:給他們「在」,不是給他們幫忙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無論是失戀還是失業,對一個人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變動,因為他們原本可能投入了非常大的心力在一個人的身上或是工作上面,但現在卻沒有可以投注的人事物,所以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正在經歷失落的狀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為別人按讚,不如為自己生活中各種選擇按讚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有個非常認真的學生,他在事業上非常拼命,爬到外商公司非常高階的主管,但在這一年他感覺到自己的體力明顯下滑,身心的壓力也有點負荷不過來,剛好這一年疫情關係,他就決定要好好休息一陣子。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剖析浪子的心理!從華燈初上解密男人的「浪子情節」

(圖片來源為華燈初上粉絲專頁)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華燈初上是一部打開了就停不下來的劇,劇中演員演技自然,服裝與場景也還原的很到位,讓人完全沉浸在1988年台北的繁華與光景,想一窺條通裡的小姐和客人之間的情慾流動。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少了被愛感受的人,也很難愛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在那場帶著心理師的團督課程中,聽著心理師想要帶學生去到的方向「長出自我照顧」的能力,而在了解學生的狀態後,發現其實在他的生命裡是各種斷裂與失落的關係。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強大的自我懷疑與寂寞,讓你容易甜言蜜語中迷失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說他是愛情騙子,利用你的感情,只為一夜的溫存。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愛上危險情人之後,三步驟重拾自我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親密關係中出現的暴力行為,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在社會新聞版面,不單單是身體上的傷害,心理上的傷痕更是難以抹滅。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內在充滿不安,再多戀愛經驗也只是驗證「我不值得被愛」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談起戀愛,我總變得很不像我自己!明明我一個人可以很獨立的,戀愛中卻變得黏人,甚至常常疑神疑鬼,想確認對方是愛我的。」小蘭皺著眉頭繼續說:「我好像在每段戀愛中都這樣,我知道這樣不好,會給另一半壓力,可是他們就讓我很擔心啊!唉!我其實也討厭自己這個樣子,最後、最後……搞砸了每段感情……」說到這,小蘭的頭越來越低,喪氣地紅了眼框。

你在親密關係中,也常有惶惶不安的感受嗎?又或是有單身和戀愛判若兩人的情況嗎?

愛情,經常是我們與他人非常親近的一段關係,在這逐漸展露自身各式真實面貌的過程,我們內在感受會被喚起,習慣性的想法和行為反應會更常出現,而過往未滿足或匱乏的需求,也會更加浮現。

我邀請小蘭述說更多自己在愛情中的感受後,她漸漸發現擔憂、焦慮、不安、害怕失去關係連結的感覺,大量蔓延在她的生命裡,談著談著,她說起小時候看著外遇的爸爸離家的經歷。

每個人的內在都像有著一個安全感基地,生命中被理解、被疼愛的經驗,會灌溉我們的內在安全基地,相對地,若成長過程中,你經歷許多受傷的感覺,如:害怕被丟下、被拋棄的感受,又或是那樣的經驗不多但很深刻,都可能使得你在進入一段較親近的關係時,浮現過去深植你心的「對關係的認知與想像」。

以小蘭來說,那段兒時記憶,帶給她「是不是我不夠好,所以爸爸才會把我丟下就離開了?」的困惑,父親離家那刻起,小蘭常恐懼著自己若不夠好就會再被拋棄,所以,在家裡她很努力地扮演好乖女兒,在學校更是常受表揚的乖學生,而在她不斷努力、好還要更好的背後,其實一直都潛藏著「被拋棄」的恐懼,也一直深植著「我不值得被愛」的信念。

因此,關係中一丁點風吹草動,都很令小蘭感到害怕,像是:男友若已讀不回訊息,她直覺式地會想「明明應該下班了,他看到還不回,是跟最近那個很熟的同事出去了嗎?他們走這麼近,是不是他不愛我了?還是他在加班?那為什麼不跟我說一聲,是不是他其實也沒多重視我?」想著、想著,越想越不安,於是傳更多訊息給對方,或開始奪命連環摳,聯繫上了,也可能不相信對方的解釋,或要對方再承諾、再保證等等。

當我們內在充滿不安,再多戀愛經驗也只是驗證「我不值得被愛」!那些對方不愛你、他會拋棄你的線索,總是更吸引你的眼球,你總會不由自主地去嗅到那些「符合你內心假設」的訊息,也因而你需要做更多抓住對方、掌握住關係的行為,即便你自己也難受,卻因為內心恐懼而推著你繼續那樣去做,而這就正在讓關係照著你內心的劇本演出,走向「你看吧!我就是不夠好、我就是不值得被愛」的結局。

親愛的,當你願意好好看向自己的內在,看見過去的傷,也看懂你的恐懼和需求,重新為自己建立起安全感地基,那麼,你將能停下反覆受挫的親密關係循環,不再重蹈「愛得不安」的情感腳本,你能在感到焦慮不安時練習調節,也能停下搜尋「不被愛」的線索,練習看見「被愛」的證據,真正地去愛人與被愛,重新書寫屬於你的戀愛劇本。

 

陪伴你成長:12/4【合拍的愛:繼續走下去,我們需要什麼?】講座

 

延伸閱讀:我們如何好好相愛?戀愛的四大基礎能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面對家族傷痕,療傷的秘訣在於辨識悲傷、呵護受傷的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一直以為只要父母道歉,我就能放下心中的怨懟與傷痛,但我等了幾十年,停滯了蹉跎了生命許多時光,卻發現我真正要做的,是對內心受傷的孩子道歉。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憤怒不會造成關係終結,傷害性的憤怒表達才會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人際交往當中,我們都會不吝嗇地對他人微笑、展現善意,憤怒反而很難在發生當下就被展現出來。

原因為大腦的原始設定當中,憤怒帶有威脅意味,會勾起他人不舒服與抗拒的感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悲傷治療:失親之後,承認悲傷的存在是必要歷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最近在追美劇「指定倖存者(designated survivor)」這個美國政治連續劇,看得津津有味,在第二季第十一集的主題是「悲傷」。主角也就是總統失去親人而在幕僚的建議之下開始看一個小時八百美金的心理諮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們如何好好相愛?戀愛的四大基礎能力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這兩年多來,無論寫書、文章、講座或工作坊等,我談了許多愛情相關主題,而我也開始在各式各樣的困境中發現,或許有些相愛難題,並不是誰的錯、誰需要調整,而是我們從沒有機會好好學習「戀愛」。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讓自己忙得焦頭爛額?用正念打造身心平衡的生活

作者:張瑋庭(Allie)諮商心理師

這是過去一個個案跟我說過的事情,我印象很深刻,也還記得前幾次晤談時,他的眼睛都帶有紅紅的血絲、疲倦的樣子。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成年後不能依賴,就用健康的方式解決焦慮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有時候都會想起重考班的生活,因為那是非人的一短時光,每天睡醒就是唸書,每次考完就是秀排名,我一直都是醫科班墊底的,但這次我想來聊聊,在重考醫科班有個鬼才數學老師,我一直對他印象深刻。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忙碌成癮症:來自過多難以承受的情緒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台灣疫情的狀態日漸趨緩,大家的工作狀態也漸漸步上往日的軌道,我的診間也出現越來越多個案來談他們的工作壓力,忙碌讓他們失去生活動力,每天累到在通勤的路上打瞌睡,下班完全沒有力氣,只想回家睡覺,連原本玩到通宵都捨不得放下的電動都荒廢已久。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當只有他可以給你幸福,在等待中你消磨的是自己的價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他們認識了七年,相戀兩年,到了適婚年齡後,女孩很渴望婚姻,招架不住想婚的女友,男生開始迴避,在男生認為關係似乎沒有穩定到可以進入婚姻,關係相處上男生也有很多顧慮。

他們後來漸行漸遠,男生甚至用「我媽媽不喜歡你」,成為他們分手的理由。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婚姻毒信念:我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你還需要其他朋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她一開始並不相信婚姻的,但因為男友非常疼惜她,給予她穩定的安全感,所以她要自己給「幸福」一個機會。

她的確很幸福,在結婚後兩年,她們過著安靜舒服的生活,她們彼此相愛,先生休假帶著她去過很多地方,平日他們都在各自的工作中,晚上就是窩在沙發上看劇,然而平靜與甜蜜的兩人世界,終究導向先生渴望有自由空間的時刻。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很多人的停滯不前,其實是在等待父母為過往道歉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他的父親一直是家人眼中那個不負責任又花天酒地的人,任性妄為又好大喜功,可能集結了很多人性黑暗的特質於一身,母親則是苦守在父親身邊,一邊允許父親「做自己」,一邊又痛苦的跟一雙兒女抱怨自己多麽命苦,又一肩努力扛起一家經濟,似乎只能勞碌一生的女人。

他從小就不敢讓同學來家裡玩,也不喜歡跟人談論起自己的家庭,因為不只不光彩,很多時候他只能靠自己,靠自己決定科系,靠自己選擇行業,靠自己找到工作,沒有人可以陪他討論,幫忙他找資源,甚至給予精神上的協助,他就是個沒靠山,拼命靠自己奔跑的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在討好別人之前,先處理內在小孩的需求吧!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小桃是個28歲的服務業,在工作中勤勤懇懇,生活裡也是好好小姐,只要別人開口,她絕對幫到底,長久下來小桃確實收穫很多朋友,但卻感受著一股被掏空的感覺,她開始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如此認真工作,她也感受到她的底線不斷被別人踩著,總以為不斷忍讓與付出,別人會看見她的好,善待她,但事實卻是身邊的家人與朋友對她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過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為什麼該是止痛劑的愛,讓更多人痛苦?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在節目裡,我問了「是什麼讓你感覺愛上一個人?」這也是我常在情感課程中問的問題,也許你會覺得太理性了,愛情之所以為愛情,不正是因為那是一股FU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自卑的惡性循環:曾經的沒做到而不相信,也因為不相信而不去做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訓練學生的過程中,我常會在派出工作的時候,看著他們的雙眼說:「給我一個自信的眼神!」而他們這時,會立刻坐挺自己,聲音宏亮地說:「我可以!」

許多人的沒自信,在於過往經驗中,一來沒有累積足夠的成功經驗,或者過往太多挫敗經驗;ㄧ來覺得自己不夠有豐厚的知識或技能,而擔憂臨場時不夠多的武器可以提槍上陣。而這些擔憂都是合理的,但這些擔憂不該成為阻礙自己前進,爭取展露頭角的機會。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揮之不去的霸凌陰影,究竟能如何面對?

作者:林佳慧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我的人際關係一直、一直重複?國中、高中、大學到現在,我常擔心別人會突然討厭我、責罵我,或用任何形式來傷害我,好像在那次被霸凌後,我就一直重複著……」小雨想了想後又說:「而且好像不只人際關係,連談戀愛也是,是我怎麼了嗎?我哪裡不好、不對嗎?」小雨說著說著開始懷疑起自己。

小雨的話讓我想起,上週很榮幸有機會LIVE旁聽了吳姵瑩諮商師、蕭敬騰、理科太太三人的線上對談,從老蕭最近發行的新歌《彼得潘》談網路霸凌。

其中有一段吳姵瑩諮商師與蕭敬騰相當有火花的對話,討論著「究竟該如何面對層出不窮的霸凌現象?」,姵瑩諮商師提到:「在霸凌者的世界裡,他說的就是對的!但在我們自己的世界裡,我們可以不認同他的所思所想,而我們能不能為自己蓋起一個防護罩,篩選能進到我們世界裡、影響我們的言論?」老蕭則提出另一種看法,他說:「我不認同『他說的就是對的』這句話」,老蕭提到,當霸凌著說著、形容著的是我的事情時,我才是當事人,所以我可以說「他說的是錯的」。

線上參與的媒體形容這番精彩對話為「兩人辯論」,但我一直在想「是辯論嗎?」,很有主見的兩人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兩人確實存在差異,姵瑩諮商師認為言論在法律範圍之下,是可以有多元價值觀的;老蕭認為在這個世代下,除了鼓勵多元價值,部分事情仍存有絕對的對與錯,也不斷地呼籲「我們能不能放大對的、好人的聲音?」。而在一旁旁聽的我看來,姵瑩諮商師和老蕭的話,其實是相互連結,也能同時並存的!

長出保護外殼,劃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界限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個世界,你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裡,有自己的看法,同樣地,他人也可以在他自己的世界裡,有他的想法,我們「接納」彼此想法的存在,但那不代表我們「認同」對方!尤其當我們不認同時是「你有你的想法,我聽到了、我知道了,但我不認同」。

這其實是「界限」的概念,它像一個保護我們的外殼。姵瑩心理師曾譬喻界限就像一棟房子,你的房子外觀如何?有沒有藩籬或圍牆來區隔你和他人呢?你有裝修權嗎?以及很重要的是,你可以決定邀請誰來你家嗎?你是房子的負責人、主人嗎?

如果你擁有自己這棟房子的自主權、自由選擇權,同時也負擔起維護這房子的責任,也就是你和他人之間是有界限的,當面對各式各樣的聲音時,你可以選擇哪些聲音能進到你的房子、你的世界,而哪些聲音你拒絕掉、不受干擾。

強壯內在聲音,療癒傷痛讓自己重生與安穩

面對霸凌,重要的因應方式之一是求助身旁的人,若旁人能提供幫助,甚至像老蕭期待的,願意團結在一起發聲,那當然很好,而另一方面是,當我們能夠設立與他人之間的界限,我們將更有能量去強壯自己內在的聲音。

然而,困難之處在於,他人不見得願意,即使願意可能也有許多擔心、害怕,讓他不敢這樣去做;以及當我們仍在霸凌的陰影下,其實是很難壯大內心聲音的,反而更可能的是和故事中小雨一樣,不論對方是誰,在關係中都擔心著他會突然討厭、責罵、傷害自己,而重複著相似的關係互動。

療癒揮之不去的霸凌傷痛,你可以試著這麼做:

1. 整理霸凌經驗歷史:

(1) 回顧過往至今,並在一條時間軸上,寫下與霸凌相關事件、事件帶來的想法和感受等。

(2) 綜覽所寫下的霸凌歷史,從中挑出一件最印象深刻的事件。

2. 進入傷痛情境畫面:

就你挑選出的一件印象深刻事件,具象化地呈現當時的場景。這部分若自行繪製不易,則可透過牌卡協助(可使用安全卡圖卡來輔助)。(安全卡介紹及購買連結:https://www.iiispace.com/securecard/

3. 安撫並將自己帶出:

想像回到令你受傷的場景中,以現在的自己去理解、安撫、陪伴當時的自己,進而將當時擔心受怕的自己「帶出」受傷情境。

不過,霸凌造成的傷痛常有不斷反覆、蔓延的情形,你很可能和小雨一樣,即使時隔多年,但想起當時被惡意對待的經驗,仍眼眶泛淚,心中升起許多情緒,甚至難以直視與承受,所以建議可以找信任的人或專業諮商心理師,和你一起面對霸凌陰影,也避免療癒的歷程反而造成二次傷害。

面對霸凌陰影,我們或許需要融合姵瑩諮商師及老蕭的觀點,療癒傷痛,強壯內心的聲音,也與他人連結,讓所有的善意團結在一起發聲,同時亦需要長出保護殼,設立與他人之間健康的界限,篩選能進入你的世界的聲音,如此,我們將能停下自我懷疑與批評,如重生般真正進入一段關係,而非帶著過往眼光重複一段又一段關係模式呀!

 

陪伴你成長:11/6【愛情安全感:不同的我們,該如何好好相愛?】講座

 

延伸閱讀:不被祝福的夢想:如何將反對化為支持的力量?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消除心中的分裂感,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她是個兩個孩子的媽媽,而她最困擾的是她無法真實的喜歡當媽媽的自己,心中總是有股難以言喻的分裂感,她渴望自由自在的自己,卻也想要身負媽媽責任的天職感。在我們晤談了幾次之後,她說:「我以前很討厭講自己的故事,更討厭講自己的感覺,我只希望你告訴我該怎麼做就好,但談了幾次後慢慢發現,我開始享受講自己的故事,雖然偶而會有很難過的感覺浮現,但我在講的當下,那種奇怪的分裂感就消失了,我不再感到很矛盾與不知所措。」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裡的煩悶是怎麼了?安全卡三步驟帶你自我整理

作者:林佳慧 諮商員

「我最近好悶,總覺得快喘不過氣了,但說實話我不太知道為什麼,也在想自己究竟怎麼了⋯⋯」諮商室裡經常聽到一句句和這相似的開頭。你也是這樣嗎?生活一天又一天地過,不斷累積壓力,卻不自覺,時常是感覺到身體不舒服了、心裡頭煩悶了,才意識到「啊!需要停下來關心自己、照顧自己」了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理師看《孤味》:如何停下被背叛的反覆循環?

作者:林佳慧 諮商員

前陣子錄製廣播節目,和主持人談到電影《孤味》,女主角秀英(陳淑芳飾)的老公多次外遇,最後甚至離家和外遇對象一起生活,多年來秀英一個人扛起整個家,將三個女兒養大,也等著丈夫回家,怎料最終等到的是丈夫的遺體。

而除了被先生背叛,她也覺得女兒都向著爸爸,小女兒佳佳更在爸爸的喪禮上,依據外遇阿姨的話,為爸爸唸佛經,但秀英一家信奉的是道教,秀英曾對女兒說:「我一輩子做牛做馬,沒聽過妳跟我說一句謝謝」、「養妳們這些沒有用」、「我打拼一輩子,把妳們一個個扶養長大,卻輸給二十年不曾跟妳們聯絡的爸爸」。

辛苦一輩子的她,覺得自己不僅被丈夫背叛,也被女兒背叛了。

其實「被背叛」是很常出現的感受,且不僅限於親密關係裡。你呢?你也曾有被背叛的經驗或感覺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提高關係透明度!透過【安全卡】看見對方眼中的自己

作者:林佳慧 諮商員

「老師,我也知道要認識對方,關係才能親密,可是到底要怎麼認識啊?」工作坊中學員提出這樣的困惑,他接著說:「我和另一半同居,我們每天下班後都窩在一起,花這麼多時間相處,為什麼還是覺得不太認識他?」他停頓一下,想了想後說:「我也很努力邀請他分享生活、工作、他的想法和感覺等等的,但他常說『每天都一樣,上班、下班,沒什麼好分享的!』唉!聽到這真是……沒跟他吵架就很好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從不婚到結婚:不只是深愛對方,亦是能接受可能離婚的結果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在婚姻中已經彼此形同陌路、或冷漠疏離,卻會覺得只要這段婚姻等久了就是我的,或是對於起初對方所給的承諾念念不忘,進而無法接受關係後來的改變。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希冀對方改變,你也視對方為唯一幸福的解藥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在婚姻裡的痛苦,不只是被對方傷害、遭遇背叛,也不只是一直期待對方卻一直失望,包括希望對方可以當個好丈夫,細心呵護彼此的關係,對方卻被工作給埋沒,看不見太太的苦心經營,然而在這些痛苦與失望的堆砌,只有讓在婚姻裡漫長等待的人,等出一個疲憊不堪、不甘放手、又無法自拔的婚姻受害者。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痛苦不堪又不離婚:我等著把胸口的刀往你身上插!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在Podcast的留言裡看到很多人對於分手的課題特別感興趣,坦白說,「分手」或是「決定關係是否繼續」也是我在諮商的過程當中最常見的主題。

在婚姻關係,為什麼有些人的婚姻已經走到了很深怨恨、仇視,每天如同活在痛苦的泥淖當中,但他們還是不願意分開,究竟背後是哪些心理在糾結?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家人反對我的夢想:如何將反對化為支持的力量?

作者:林佳慧 諮商員

前陣子參加廣播節目錄製,談「不被祝福的夢想」,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大學畢業那年,我考上臺北市公職輔導教師,一放榜整個家族都為我歡喜,覺得能一次考上鐵飯碗是很值得喝采的事!然而,工作三、四年後,我發覺職業上的一些限制,加上渴望更有挑戰性的職涯,因此決定升讀研究所、預備轉職,但對觀念較傳統的家人而言,女孩子當老師一生有保障多好!當時媽媽對我說:「多少人還在當流浪教師,妳都考上了怎麼會想離職?諮商心理師哪有老師穩定?」也認為成年了就該幫忙分擔家計,指責我的決定很自私、只想到自己。

你的追夢之路,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充斥著反對的聲音呢?

 

不被祝福,不代表不被愛!

人生而有被愛、被支持與認可的「親密需求」,我們這麼渴望對方的祝福,很可能這個人是你在意和重視的家人、伴侶或朋友,因此,你自然會期待能受到他的支持和肯定,但同時,我們也有渴望獨立、自我實現的「自主需求」,當兩者相衝突時,你會怎麼辦?

一段無法接納,甚至不允許雙方有差異的關係,其實是種「共生」的狀態,會使得一方是「我要你聽我的-繼續當老師」,另一方則是「我也要你聽我的-祝福我、支持我」,互拉對方和自己共生,而這就是讓關係衝突僵持不下的核心原因。

在共生關係裡,彼此的痛苦程度經常是相當的!也就是,你感受到多強烈的痛苦,反對你的那一方也和你有著相似程度的痛苦感,但我們非得讓彼此這麽痛苦嗎?這很可能不是你們的本意,你是否曾想過,「不被祝福」不代表不被愛,關係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是「我不認同、不支持你,但我一樣愛你」。

爭吵聲中潛藏三大恐懼

其實我們身邊不乏不被祝福的築夢故事,甚至可以說是越來越多。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多元的特性,我們更被鼓勵探索、認識自己,也從中受到許多啟發,這使得「追夢」早已不只是存在於青少年或20~30歲間的故事,就如在戲劇《俗女養成記》中,女主角陳嘉玲在近40歲時選擇了轉職,以及在電影《如蝶翩翩》中,70歲的老爺爺在退休後決定追求一直深藏心中的芭蕾夢。

在這一個個追夢故事中,比起光鮮亮麗,更多的是不被祝福、披荊斬棘。而衝突和反對的聲音,不僅反映出世代落差,也映照出我們心中的恐懼。

1. 失去恐懼:害怕失去原有的一切,包含金錢收入、身份地位、他人的景仰等。

2. 失敗恐懼:害怕未來不成功,擔心結果不如預期,也擔心失敗的後果引來更多批評、指責,像是「就跟你說了吧!好好的老師不當,考什麼研究所,搞得一塌糊塗!」。

3. 失連恐懼:害怕因為雙方的差異、想法不同,而彼此疏離、失去連結。

但除了恐懼,這些不支持的話語中,還潛藏了愛。例如:在恐懼背後是,父母的成長環境中「穩定」很重要,甚至是一生的追求,為此在職涯路上跌跌撞撞,所以看到想轉職、跳出安穩的我,心疼我可能會很辛苦。

 

將反對化為支持的三要訣

在不被祝福的夢想路上,我們需要練習有意識地收下家人的愛,把恐懼交還給家人,如此才能不被罪惡感拖著而寸步難行。你可以嘗試的是:

1. 提醒自己「不被祝福,不代表不被愛!」
2. 辨識出反對聲中的「愛」與「恐懼」
3. 如實地和對方說說自己的感受,用真實情緒與對方連結

卸下偽裝,分享你真實的想法感受時,你很可能會發現你們的擔憂、恐懼是共享的。至今,我依舊清晰記得,我和家人將近有一年半鮮少和彼此說話,直到那天在客廳,我說起:「其實我也很擔心,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未來會如何、家裡經濟能怎麼分擔,而當你們說『妳只想到自己,不把家當家,那妳以後不要回來好了!』我更怕自己好像要被丟棄了,無依無靠,甚至不再是你們的女兒了,可是,我又很希望能讀研究所,所以我用下班時間在準備⋯⋯」我說著內心真實的擔心、害怕、矛盾與痛苦,這一刻,一家人才真正地安靜下來聽彼此說話,不再落入爭吵或冷戰。

幾番對話後,我哭著回應媽媽:「妳也是從不穩定慢慢努力到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家。」媽媽接著說:「我就是自己走過,才不想要妳這麼辛苦!」我聽見了反對聲中深深的愛,於是我回應:「妳可以,我相信我也可以,因為我是妳的女兒。」那次談話後,媽媽看我的眼光有了不同,她好似真的知道我已經成年了,受到家庭的愛與滋養,我已經是個可以照顧自己、為自己做選擇和承擔的大人了!

 

 

而家人的擔憂呢?當然還是存在著,我能做的是「將他的恐懼交還給他,持續向前,並將一步步的累積分享給他們」,家人依舊擔心我會失去、會失敗,所以每當我向前走一步,我也和他們分享,用實際行動和收穫增進他們對我的夢想的理解、安撫他們的擔憂。

後來,我和一群心理師出版了合著書,回家時,看見客廳裡擺了十幾本我的書,我想,家人正用他們的方式參與著我的夢想啊!且在我和家人討論有諮商所邀請畢業後任職的事,媽媽分享若是自己會如何思量,但最終對我說:「可是,我沒辦法為妳做決定,因為那是妳的人生,但我真的覺得妳很棒、很為妳開心!如果有需要,我都會在,有需要幫忙要說。」這一刻,我感覺我們的關係有了新的連結,很親密、很厚實的支持,但又能夠相互獨立與尊重,而我很喜歡這樣的互動。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明明已經活得很用力,為什麼還是覺得不夠?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拼命的努力、忙到自己過勞,但還是不夠的感覺,基本上有以下兩種可能: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孩子為什麼必須要懂事,就在孩子覺得自己不能再向孩子一樣任性時。看著「請回答1988」劇中天才圍棋少年崔澤,在13歲成為世界圍棋最年輕的冠軍,因為四處比賽而必須放棄學業,但在青少年時期就遭逢母親過世,當有人問他,是否會懷念過世的母親時,他沉靜又靦腆的臉龐微微一笑,眼眶瞬間蓄滿淚水地回答:「每天都想念。」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安全牌卡測驗】為什麼你最近一直出現焦慮情緒?

無論是家庭關係、人際關係還是親密關係,我們發現,人們大部分的困擾其實都與安全感有關,也許你的內在對自己有很多的不信任、責備等負面思維,讓你難以擺脫向外尋求安全感的困境,但當你希望自己開始轉變,成為能夠給足自己安全感與給予他人安全感的個體時,你可以從你的感受或行為出發,開始自我思辨與對話,接著練習心疼與肯定自己,就能一步步感受來自內在的安定與安全感了。

為此,愛心理推出了一套牌卡【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以依附風格、恐懼理論為基礎,並且可以實際操作在日常的自我療癒,以及專業的心理工作上。

今天不妨讓我們透過這套牌卡,測驗一下為什麼你最近一直出現焦慮情緒?

 

「安全感」是一種情緒感受,【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收集了日常會引起我們情緒的 50種情境(每一種情境都跟我們內在的需求、恐懼有關),讓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投射自己的生活事件或者是內心世界,辨識在這些圖片背後的感覺、想法與行為。

不論你是哪一種「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可以從你和這個卡片的互動當中、找到一點點改變的可能。所以如果你也發現自己目前「安全感」的議題所困住,那麼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抽一張卡片,看看究竟是什麼,讓你的心情漂浮在半空中,一直沒有辦法沉澱下來。

✦換句話說,這套牌卡是一個人生命的縮影✦

8/3~9/3 享預購優惠,想要了解更多玩法及資訊請點我

Read More

  • 0

【安全牌卡測驗】面對職場的困境時,你該注意什麼?

無論是家庭關係、人際關係還是親密關係,我們發現,人們大部分的困擾其實都與安全感有關,也許你的內在對自己有很多的不信任、責備等負面思維,讓你難以擺脫向外尋求安全感的困境,但當你希望自己開始轉變,成為能夠給足自己安全感與給予他人安全感的個體時,你可以從你的感受或行為出發,開始自我思辨與對話,接著練習心疼與肯定自己,就能一步步感受來自內在的安定與安全感了。

為此,愛心理推出了一套牌卡【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以依附風格、恐懼理論為基礎,並且可以實際操作在日常的自我療癒,以及專業的心理工作上。

今天不妨讓我們透過這套牌卡,一起測驗當面對職場的困境時,你該注意什麼?

 

「安全感」是一種情緒感受,【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收集了日常會引起我們情緒的 50種情境(每一種情境都跟我們內在的需求、恐懼有關),讓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投射自己的生活事件或者是內心世界,辨識在這些圖片背後的感覺、想法與行為。

不論你是哪一種「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可以從你和這個卡片的互動當中、找到一點點改變的可能。所以如果你也發現自己目前「安全感」的議題所困住,那麼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抽一張卡片,看看究竟是什麼,讓你的心情漂浮在半空中,一直沒有辦法沉澱下來。

✦換句話說,這套牌卡是一個人生命的縮影✦

8/3~9/3 享預購優惠,想要了解更多玩法及資訊請點我

Read More

  • 0

【安全牌卡測驗】你在理財議題中的安全感課題是什麼?

無論是家庭關係、人際關係還是親密關係,我們發現,人們大部分的困擾其實都與安全感有關,也許你的內在對自己有很多的不信任、責備等負面思維,讓你難以擺脫向外尋求安全感的困境,但當你希望自己開始轉變,成為能夠給足自己安全感與給予他人安全感的個體時,你可以從你的感受或行為出發,開始自我思辨與對話,接著練習心疼與肯定自己,就能一步步感受來自內在的安定與安全感了。

為此,愛心理推出了一套牌卡【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以依附風格、恐懼理論為基礎,並且可以實際操作在日常的自我療癒,以及專業的心理工作上。

今天不妨讓我們透過這套牌卡,測驗你在理財議題中的安全感課題是什麼?

 

「安全感」是一種情緒感受,【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收集了日常會引起我們情緒的 50種情境(每一種情境都跟我們內在的需求、恐懼有關),讓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投射自己的生活事件或者是內心世界,辨識在這些圖片背後的感覺、想法與行為。

不論你是哪一種「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可以從你和這個卡片的互動當中、找到一點點改變的可能。所以如果你也發現自己目前「安全感」的議題所困住,那麼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抽一張卡片,看看究竟是什麼,讓你的心情漂浮在半空中,一直沒有辦法沉澱下來。

✦換句話說,這套牌卡是一個人生命的縮影✦

8/3~9/3 享預購優惠,想要了解更多玩法及資訊請點我

Read More

  • 0

【安全牌卡測驗】你有很多話想說,卻很難表達怎麼辦?

無論是家庭關係、人際關係還是親密關係,我們發現,人們大部分的困擾其實都與安全感有關,也許你的內在對自己有很多的不信任、責備等負面思維,讓你難以擺脫向外尋求安全感的困境,但當你希望自己開始轉變,成為能夠給足自己安全感與給予他人安全感的個體時,你可以從你的感受或行為出發,開始自我思辨與對話,接著練習心疼與肯定自己,就能一步步感受來自內在的安定與安全感了。

為此,愛心理推出了一套牌卡【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以依附風格、恐懼理論為基礎,並且可以實際操作在日常的自我療癒,以及專業的心理工作上。

今天不妨讓我們透過這套牌卡,一起測驗有很多話想說,卻很難表達怎麼辦?

 

「安全感」是一種情緒感受,【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收集了日常會引起我們情緒的 50種情境(每一種情境都跟我們內在的需求、恐懼有關),讓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投射自己的生活事件或者是內心世界,辨識在這些圖片背後的感覺、想法與行為。

不論你是哪一種「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可以從你和這個卡片的互動當中、找到一點點改變的可能。所以如果你也發現自己目前「安全感」的議題所困住,那麼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抽一張卡片,看看究竟是什麼,讓你的心情漂浮在半空中,一直沒有辦法沉澱下來。

✦換句話說,這套牌卡是一個人生命的縮影✦

8/3~9/3 享預購優惠,想要了解更多玩法及資訊請點我

Read More

  • 0

【安全牌卡測驗】在這段曖昧中,下一步該怎麼做/你可以提升什麼?

無論是家庭關係、人際關係還是親密關係,我們發現,人們大部分的困擾其實都與安全感有關,也許你的內在對自己有很多的不信任、責備等負面思維,讓你難以擺脫向外尋求安全感的困境,但當你希望自己開始轉變,成為能夠給足自己安全感與給予他人安全感的個體時,你可以從你的感受或行為出發,開始自我思辨與對話,接著練習心疼與肯定自己,就能一步步感受來自內在的安定與安全感了。

為此,愛心理推出了一套牌卡【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以依附風格、恐懼理論為基礎,並且可以實際操作在日常的自我療癒,以及專業的心理工作上。

今天不妨讓我們透過這套牌卡,測驗在這段曖昧中,下一步該怎麼做/你可以提升什麼?

 

「安全感」是一種情緒感受,【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收集了日常會引起我們情緒的 50種情境(每一種情境都跟我們內在的需求、恐懼有關),讓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投射自己的生活事件或者是內心世界,辨識在這些圖片背後的感覺、想法與行為。

不論你是哪一種「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可以從你和這個卡片的互動當中、找到一點點改變的可能。所以如果你也發現自己目前「安全感」的議題所困住,那麼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抽一張卡片,看看究竟是什麼,讓你的心情漂浮在半空中,一直沒有辦法沉澱下來。

✦換句話說,這套牌卡是一個人生命的縮影✦

8/3~9/3 享預購優惠,想要了解更多玩法及資訊請點我

Read More

  • 0

【安全牌卡測驗】2021下半年你的運勢如何?

無論是家庭關係、人際關係還是親密關係,我們發現,人們大部分的困擾其實都與安全感有關,也許你的內在對自己有很多的不信任、責備等負面思維,讓你難以擺脫向外尋求安全感的困境,但當你希望自己開始轉變,成為能夠給足自己安全感與給予他人安全感的個體時,你可以從你的感受或行為出發,開始自我思辨與對話,接著練習心疼與肯定自己,就能一步步感受來自內在的安定與安全感了。

為此,愛心理推出了一套牌卡【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以依附風格、恐懼理論為基礎,並且可以實際操作在日常的自我療癒,以及專業的心理工作上。

今天不妨讓我們透過這套牌卡,一起測驗2021下半年你的運勢如何吧!

 

「安全感」是一種情緒感受,【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收集了日常會引起我們情緒的 50種情境(每一種情境都跟我們內在的需求、恐懼有關),讓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投射自己的生活事件或者是內心世界,辨識在這些圖片背後的感覺、想法與行為。

不論你是哪一種「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可以從你和這個卡片的互動當中、找到一點點改變的可能。所以如果你也發現自己目前「安全感」的議題所困住,那麼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抽一張卡片,看看究竟是什麼,讓你的心情漂浮在半空中,一直沒有辦法沉澱下來。

✦換句話說,這套牌卡是一個人生命的縮影✦

8/3~9/3 享預購優惠,想要了解更多玩法及資訊請點我

Read More

  • 0

【安全牌卡測驗】一直與伴侶吵架是安全感的哪裡出狀況?又該怎麼辦?

無論是家庭關係、人際關係還是親密關係,我們發現,人們大部分的困擾其實都與安全感有關,也許你的內在對自己有很多的不信任、責備等負面思維,讓你難以擺脫向外尋求安全感的困境,但當你希望自己開始轉變,成為能夠給足自己安全感與給予他人安全感的個體時,你可以從你的感受或行為出發,開始自我思辨與對話,接著練習心疼與肯定自己,就能一步步感受來自內在的安定與安全感了。

為此,愛心理推出了一套牌卡【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以依附風格、恐懼理論為基礎,並且可以實際操作在日常的自我療癒,以及專業的心理工作上。

今天不妨讓我們透過這套牌卡,一起檢視一直與伴侶吵架的你,究竟是安全感的哪個部份出狀況?又該怎麼辦?

 

「安全感」是一種情緒感受,【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收集了日常會引起我們情緒的 50種情境(每一種情境都跟我們內在的需求、恐懼有關),讓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投射自己的生活事件或者是內心世界,辨識在這些圖片背後的感覺、想法與行為。

不論你是哪一種「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可以從你和這個卡片的互動當中、找到一點點改變的可能。所以如果你也發現自己目前「安全感」的議題所困住,那麼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抽一張卡片,看看究竟是什麼,讓你的心情漂浮在半空中,一直沒有辦法沉澱下來。

✦換句話說,這套牌卡是一個人生命的縮影✦

8/3~9/3 享預購優惠,想要了解更多玩法及資訊請點我

Read More

  • 0

【安全牌卡測驗】在情感當中,你要注意哪些事情?

無論是家庭關係、人際關係還是親密關係,我們發現,人們大部分的困擾其實都與安全感有關,也許你的內在對自己有很多的不信任、責備等負面思維,讓你難以擺脫向外尋求安全感的困境,但當你希望自己開始轉變,成為能夠給足自己安全感與給予他人安全感的個體時,你可以從你的感受或行為出發,開始自我思辨與對話,接著練習心疼與肯定自己,就能一步步感受來自內在的安定與安全感了。

為此,愛心理推出了一套牌卡【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以依附風格、恐懼理論為基礎,並且可以實際操作在日常的自我療癒,以及專業的心理工作上。

今天不妨讓我們透過這套牌卡,一起檢視你在情感中要注意的事情!

 

「安全感」是一種情緒感受,【安全卡:從恐懼到無懼的心靈之旅】收集了日常會引起我們情緒的 50種情境(每一種情境都跟我們內在的需求、恐懼有關),讓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投射自己的生活事件或者是內心世界,辨識在這些圖片背後的感覺、想法與行為。

不論你是哪一種「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可以從你和這個卡片的互動當中、找到一點點改變的可能。所以如果你也發現自己目前「安全感」的議題所困住,那麼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抽一張卡片,看看究竟是什麼,讓你的心情漂浮在半空中,一直沒有辦法沉澱下來。

✦換句話說,這套牌卡是一個人生命的縮影✦

8/3~9/3 享預購優惠,想要了解更多玩法及資訊請點我

Read More

  • 0

寫給「大齡女子」的一句話:無論幾歲,妳絕對可以做妳自己的導演!

作者:林俐 諮商心理師

被數字綁架的東方女性

在許多25歲以上到45歲的女性個案中,感情往往是來談的主題,而35到45歲的單身或未婚女子的感情主題中,普遍還包含著年紀所帶來的壓力。

記得當33歲準備要跨越到34歲時,單身的我突然莫名地焦慮了起來,自己也感到困惑,不過是一個年的差距,為何帶來如此大的恐慌感。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劃時代的治療策略「澄心聚焦」:回歸你與情緒和解的關係

作者:連弘生 諮商心理師

或許你聽過Carl Rogers這名心理治療大師,他跟Maslow(註1)一樣都屬於人本心理學中深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Carl Rogers開創了個人中心治療學派,對台灣的諮商專業領域影響深遠。

個人中心治療學派最強調的諮商程序就是「同理」,而這不僅是台灣諮商心理師的訓練過程中會被不斷強調的一個諮商程序。台灣的張老師基金會也是以「同理」為核心進行培訓,許多社工師也在工作中運用「同理」,台灣整個助人專業領域深受個人中心學派所提出的「同理」影響。

Carl Rogers有一名極具治療天賦的學生叫做Gendlin。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他在Carl Rogers的指導下研究出「心理治療療效取決於當事人對於造成他們困擾,但又難以言喻的感受的辨識能力」。

Gendlin的發現奠定了整個「澄心聚焦」的基礎,藉此發展出快速又簡單有效的情緒療法,儘管是接近80年代才提出的治療策略,但因為「澄心聚焦」概念簡單,又能快速產生療效,而且在幾次治療後,當事人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行嘗試,具備可以自我治療的特色,使得它在國際間迅速發展成熟,但台灣直到近年來才有比較多專業人員學習「澄心聚焦」。

大多數正在承受情緒痛苦的人,不是過度壓抑情緒,就是過度受情緒影響,時常在過度隔離情緒跟捲入情緒漩渦中往返。在「澄心聚焦」的程序中會讓你回歸與情緒和解的關係,情緒出現時你就能毫不費力地與之共處,不受情緒折磨,進而接納、覺察、消融情緒。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澄心聚焦」中,你能跟情緒保持一段距離,你也能辨識跟觀察情緒,如果你願意也能進一步理解情緒。就如同逛動物園,所有的動物都安放在各自的位置不會亂跑,你可以安心的觀察他們,你也可以在確保安全的情況與他們互動;「澄心聚焦」就是建立你的情緒動物園,管理你的情緒王國。

事實上,我們只是在制式教育跟社會文化下失去跟情緒共處的能力罷了,「澄心聚焦」不只是治療策略,它也是情感教育,使我們能回歸自然狀態,發揮我們本來就有的情感功能。

所以,如果你正經歷情緒痛苦,甚至開始對於自己會出現強烈負面情緒感到自責,認為自己不應該如此。

請你理解,無論是負面情緒,或對負面情緒的自責,都是你的一部分。

儘管這兩部份是相對的,他們猶如你的兩個臣子在爭吵,但你永遠有潛力管控好它們,因為你是你內在的國王,你只需要恢復你原有的能力,拿回對內在的掌控權。

註1:Abraham Harold Maslow:人本心理學的重要心理學家,提出有名的心理學理論,馬斯洛需求金字塔,表示人的需求是一級一級疊加上去的,人依序要滿足:生理需求->安全感->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需求。原為五層需求,後期又在自尊之後加入知識的需求、美感的需求變為七層。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曾被重製為流行一時的迷因梗圖,網友們在生理需求之前加入wifi需求,開玩笑地表示這個時代的人們沒有網路就活不下去。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的20堂課

 

延伸閱讀:如何面對負向情緒?除了壓抑,你還可以做的三個練習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什麼是看見自己的價值?肯定自我又保持彈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常常我在討論安全感或是情感議題,很多人常問我什麼是自我價值?我又該如何活出且看見自我價值?

舉個例子,如果我認爲自己是個善良的人,那這段描述是看見自我價值嗎?下一個反應,你可能又會覺得,那善良有什麼好的?善良會被欺負!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打造防疫心生活!東西多、空間少的空間淨化術

作者:鄭寧 愛心理編輯

近日台灣疫情升溫,本土案例暴增,指揮中心也宣布全國第三級警戒延長至六月中,隨著越來越多確診個案的足跡被公布,民眾人心惶惶,甚至有人因為高度焦慮而就醫。

親愛的,你也因為這波疫情升溫而感到焦慮不安,想做點什麼卻又因不敢出門而感到無力嗎?與其一直盯著新聞轉播而讓自己情緒越來越不穩定,不如趁待在家的時候將房間好好整理一番,因為其實在整理房間的過程中,我們會感覺到情緒及思緒正在流動,反而可以讓不安的情緒安穩下來哦!

先前我們提到了衣服紊亂、囤積行為以及衝動消費的背後心理因素,這篇我們來談談如何實際整理及收納房間!

首先,如果你不知道從何開始,不妨就從衣服堆或是亂成一團的衣櫃開始整理。如同先前《空間與心靈淨化術:疫情時刻透過「整理房間」來穩定情緒吧!》提到,先將衣服分類,再進行斷捨離;當同類型的衣服過多時,也可以依據穿衣頻率再多一次分類。特別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好不容易整理好衣櫃後,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又恢復到先前雜亂的樣子,因此,維護整理好的房間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簡單來說,整理的同時也要將我們個人洗衣、更換衣物以及收衣的流程考量進去,好比將常穿的衣服放置更容易拿到的位置,或是回家後馬上換的家居服掛在衣櫃一打開的側門上等,將衣櫃整理成符合個人的生活習慣,就更能保持衣櫃的整潔度。

東西多可以這樣做

回到整理房間,很多時候我們會有將東西堆得到處都是,你可以先準備三到四個袋子或紙箱,分別是「垃圾」、「回收」、「留存」及「捐贈或轉售」,如果沒有時間進行捐增或轉售,則分為三類,此類物品改放進直接丟棄或回收即可。這個部分可以從最亂的區域開始進行,只要是過期、損壞、無法再使用的東西就直接丟棄,確定會再使用到的東西則放進留存類裡,而一些高單價且狀況良好的東西就放進「捐贈或轉售」類中。

事實上,想要房間看起來整潔寬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只放會用到的東西」,一旦超過半年,甚至一年都沒有用過的東西,基本上往後也不會再使用,所以只要改掉「以後還會用到所以留著」的這種習慣,房間就能有很大的改變。

特別提醒的是,很多人因為折扣關係會一次購買很多保養品等,對於這類之後的確會用到的東西,記得另外用一個透明的收納箱放置,並依據保存期限排列,如此一來才不會將其遺忘至過期。

空間小可以這樣做

即使丟了很多東西,還是因為空間小而感到凌亂擁擠嗎?重點在於收納以及善用空間。

當東西都分類完後,我們就要將「留存」類的東西進行收納,若不同種類的東西通通丟在一起,不僅容易找不到,也會看起來雜亂無比,所以不妨利用不同大小的收納盒或抽屜,試著將同樣類型的東西整理在一起,若有些東西無法自成一類,那就藉由類似形狀或大小來整理。

不僅如此,也可以善用牆面來擺放飾品、帽子、書籍等物品,盡量讓整體空間看起來簡潔,或是將棉被、過季衣物等收納置床底下,以空出更多空間。

整理完後還有一點要注意,由於現在是疫情期間,因此無論是與家人同住的家庭式房型,還是個人是套房,都別忘了建立回家後的防疫流程。比如這時候你可以將本來放在房間深處的外套架移至移進門的旁邊,方便一回家就先將外套消毒掛上;或是除了浴室以外,可以再放置一個洗衣籃在房間門口,好一回到家、回到房間的時候就將剛才出門穿的衣服換掉。此外,別忘了放置酒精瓶在一進門的地方,也可以放置一個垃圾袋,方便一到家就將使用過的口罩丟棄。

親愛的,疫情期間整理房間不僅可以藉機梳理焦慮的心緒,整理完後建立防疫流程也能降低對疫情的不安感,著手為居家空間打造成一個全新面貌,試著透過空間的收納一起來淨化心靈吧!

 

參考資料:

房間亂得像豬窩?跟著「專業收納整理師」8 大心法除舊佈新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空間與心靈淨化術:為什麼整理房間時總是難斷捨離?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疫情長時間在家,如何避免自己手滑網購?

作者:鄭寧 愛心理編輯

近日國內本土疫情升溫,全台皆列入三級警戒,指揮中心也依據個案足跡熱點,於全台22個縣市增設篩檢站,不僅身居前線的醫護人員不敢鬆懈,許多民眾也為了安全非必要而不出門。

親愛的,你也因為這波疫情升溫而感到焦慮不安,因不敢出門而感到無力,甚至你因為長時間待在家不知道做什麼,於是瘋狂網購嗎?這一篇我們就從衝動購物來討論其中的心理因素。

受到疫情影響,全球各地的實體通路的購物率大幅減少,也因為減少出門、無法出國等緣故,大量消費者將消費力轉投向網路購物。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上半年台灣零售業網路銷售額達新台幣1587億元,年增17.5%;顯示網購已逐漸成為消費者近年主要的購物管道。

的確,網路購物不僅能有效節省消費者購物的時間,網購商品也時常會有許多附加優惠而相對便宜,在種種優點之下,消費者很難不被網購吸引。然而,也因為網購流程太過方便,人們很容易陷入衝動購物的陷阱裡;尤其每逢折扣日看到便宜就想買,又或是家中已有仍認為要提前囤貨等而過度購買。

現在,不妨回想一下你的網購習慣,是不是每次購物完總是很後悔、買東西回來只用了一兩次都放著、在網購時完全沒考量自己的經濟能力,導致每個月都成為月光族?

衝動型購物的背後可能有這幾種因素:

身體需求直接影響

身體的反應最為直接,我們在購物時也時常最先看到身體需求,好比當你身體感到疲憊時,你可能就會搜尋按摩槍、按摩椅等商品,表面上是為了照顧自己,但很常時候我們沒有考量到其實用性,買回來只用了一、兩次都放在旁邊;因為當下身體的需求直接影響了你的購物行為,然而卻忘了真正改善身體疲勞的方法是讓身體能夠好好休息。

補足內心匱乏感

此外,也可能是比較心態、自信心低落的原因造成我們衝動消費,比如你兩天後即將參加同學會,為了不比其他同學過得差,所以衝動購買了自己不一定負擔得起的高級精品;又或是你剛才在路上碰到前男友與他穿著短裙的新女友,為了贏過她,你立刻跑去買了各種漂亮衣服。

掌握過去的失控感

小時候我們可能因為父母不同意而無法買想要的東西,或是在年輕時經濟能力不足而沒辦法隨心所欲地購物,使得過去被壓抑的感受在自己有能力之後,就可能如同洩洪般,透過達到過去無法完成的目標來宣示自己的權利感,此時,許多人就會藉由衝動購物來取得這種逃脫過去的掌控感。

短暫地紓解壓力

許多衝動消費的人其實是想透過購物來補足內心的匱乏感,也許是壓力大、自我認同不足,或是比較心態等原因,就如同心情不好就去吃大餐、跟朋友出遊一樣,有些人在負面情緒出現時透過購物就能得到抒壓的感覺,只是雖然他們在購物的當下會得到滿足,但往往在購物完後又會出現強烈的罪惡感。

親愛的,衝動消費除了可能造成你在購物完後心情更為低落以外,衝動消費也時常會需要退貨等耗費時間心力的後續處理,更會直接因為經濟能力而影響你的生活。為了避免衝動購物成為生活中的小惡魔,我們可以這樣做。

辨別「需要」與「想要」

首先,由於在逛網拍時很常會出現「我好喜歡」、「我好想要」的時刻,使得我們容易暫時忽略了是否「需要」這項商品,加上網購過於方便,輕輕一點便完成購物。因此,我們可以先練習辨別「需要」與「想要」,在按下放入購物車的按鈕之前,先冒出這項商品是否需要的念頭,再決定要不要放入購物車。

如果你辨別不出來,又或是你真的很喜歡而已經將該商品放入了購物車,那就訓練自己先讓那些商品待在購物車裡不要結帳,建立起「購物冷靜期」的好習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那個當下」很想買,所以讓自己稍微冷靜三天,三天過後再回頭確認是否要購買。

尋找生活中健康的快樂來源

生活中有許多事物等著我們去發掘,你可以透過運動、看影集、讀小說等各種健康的方式來補足內心的匱乏感及快樂,雖然疫情時刻不適合面對面與朋友聚會,但線上社交也是很好的方式,你們可以一起玩線上遊戲、或是與對方視訊聊聊最近的心情,找出自己適合且健康的紓壓方式,就可以改變衝動消費的不良習慣。

 

參考資料: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 搶完雙11優惠,接下來就準備退貨?心理師帶你看懂「衝動購物」的三種心理需求

吳姵瑩心理師:賺多花多的月光族?為你破解衝動購物的三種心態

橫山光昭《90%的節約都會造成反效果》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在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自我護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2

新冠疫情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疫情之下的離婚潮?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你可以不要把東西亂丟嗎?家裡都已經夠小了。」

「欸欸欸,開線上會議請戴耳機好不好?」

「為什麼都是我煮飯?我公事還沒忙完啦!」

Read Mo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