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反對我的夢想:如何將反對化為支持的力量?

  • 0

家人反對我的夢想:如何將反對化為支持的力量?

作者:林佳慧 諮商員

前陣子參加廣播節目錄製,談「不被祝福的夢想」,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大學畢業那年,我考上臺北市公職輔導教師,一放榜整個家族都為我歡喜,覺得能一次考上鐵飯碗是很值得喝采的事!然而,工作三、四年後,我發覺職業上的一些限制,加上渴望更有挑戰性的職涯,因此決定升讀研究所、預備轉職,但對觀念較傳統的家人而言,女孩子當老師一生有保障多好!當時媽媽對我說:「多少人還在當流浪教師,妳都考上了怎麼會想離職?諮商心理師哪有老師穩定?」也認為成年了就該幫忙分擔家計,指責我的決定很自私、只想到自己。

你的追夢之路,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充斥著反對的聲音呢?

 

不被祝福,不代表不被愛!

人生而有被愛、被支持與認可的「親密需求」,我們這麼渴望對方的祝福,很可能這個人是你在意和重視的家人、伴侶或朋友,因此,你自然會期待能受到他的支持和肯定,但同時,我們也有渴望獨立、自我實現的「自主需求」,當兩者相衝突時,你會怎麼辦?

一段無法接納,甚至不允許雙方有差異的關係,其實是種「共生」的狀態,會使得一方是「我要你聽我的-繼續當老師」,另一方則是「我也要你聽我的-祝福我、支持我」,互拉對方和自己共生,而這就是讓關係衝突僵持不下的核心原因。

在共生關係裡,彼此的痛苦程度經常是相當的!也就是,你感受到多強烈的痛苦,反對你的那一方也和你有著相似程度的痛苦感,但我們非得讓彼此這麽痛苦嗎?這很可能不是你們的本意,你是否曾想過,「不被祝福」不代表不被愛,關係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是「我不認同、不支持你,但我一樣愛你」。

爭吵聲中潛藏三大恐懼

其實我們身邊不乏不被祝福的築夢故事,甚至可以說是越來越多。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多元的特性,我們更被鼓勵探索、認識自己,也從中受到許多啟發,這使得「追夢」早已不只是存在於青少年或20~30歲間的故事,就如在戲劇《俗女養成記》中,女主角陳嘉玲在近40歲時選擇了轉職,以及在電影《如蝶翩翩》中,70歲的老爺爺在退休後決定追求一直深藏心中的芭蕾夢。

在這一個個追夢故事中,比起光鮮亮麗,更多的是不被祝福、披荊斬棘。而衝突和反對的聲音,不僅反映出世代落差,也映照出我們心中的恐懼。

1. 失去恐懼:害怕失去原有的一切,包含金錢收入、身份地位、他人的景仰等。

2. 失敗恐懼:害怕未來不成功,擔心結果不如預期,也擔心失敗的後果引來更多批評、指責,像是「就跟你說了吧!好好的老師不當,考什麼研究所,搞得一塌糊塗!」。

3. 失連恐懼:害怕因為雙方的差異、想法不同,而彼此疏離、失去連結。

但除了恐懼,這些不支持的話語中,還潛藏了愛。例如:在恐懼背後是,父母的成長環境中「穩定」很重要,甚至是一生的追求,為此在職涯路上跌跌撞撞,所以看到想轉職、跳出安穩的我,心疼我可能會很辛苦。

 

將反對化為支持的三要訣

在不被祝福的夢想路上,我們需要練習有意識地收下家人的愛,把恐懼交還給家人,如此才能不被罪惡感拖著而寸步難行。你可以嘗試的是:

1. 提醒自己「不被祝福,不代表不被愛!」
2. 辨識出反對聲中的「愛」與「恐懼」
3. 如實地和對方說說自己的感受,用真實情緒與對方連結

卸下偽裝,分享你真實的想法感受時,你很可能會發現你們的擔憂、恐懼是共享的。至今,我依舊清晰記得,我和家人將近有一年半鮮少和彼此說話,直到那天在客廳,我說起:「其實我也很擔心,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未來會如何、家裡經濟能怎麼分擔,而當你們說『妳只想到自己,不把家當家,那妳以後不要回來好了!』我更怕自己好像要被丟棄了,無依無靠,甚至不再是你們的女兒了,可是,我又很希望能讀研究所,所以我用下班時間在準備⋯⋯」我說著內心真實的擔心、害怕、矛盾與痛苦,這一刻,一家人才真正地安靜下來聽彼此說話,不再落入爭吵或冷戰。

幾番對話後,我哭著回應媽媽:「妳也是從不穩定慢慢努力到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家。」媽媽接著說:「我就是自己走過,才不想要妳這麼辛苦!」我聽見了反對聲中深深的愛,於是我回應:「妳可以,我相信我也可以,因為我是妳的女兒。」那次談話後,媽媽看我的眼光有了不同,她好似真的知道我已經成年了,受到家庭的愛與滋養,我已經是個可以照顧自己、為自己做選擇和承擔的大人了!

 

 

而家人的擔憂呢?當然還是存在著,我能做的是「將他的恐懼交還給他,持續向前,並將一步步的累積分享給他們」,家人依舊擔心我會失去、會失敗,所以每當我向前走一步,我也和他們分享,用實際行動和收穫增進他們對我的夢想的理解、安撫他們的擔憂。

後來,我和一群心理師出版了合著書,回家時,看見客廳裡擺了十幾本我的書,我想,家人正用他們的方式參與著我的夢想啊!且在我和家人討論有諮商所邀請畢業後任職的事,媽媽分享若是自己會如何思量,但最終對我說:「可是,我沒辦法為妳做決定,因為那是妳的人生,但我真的覺得妳很棒、很為妳開心!如果有需要,我都會在,有需要幫忙要說。」這一刻,我感覺我們的關係有了新的連結,很親密、很厚實的支持,但又能夠相互獨立與尊重,而我很喜歡這樣的互動。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