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心理界限

  • 0

你是否常過度消耗、使用自己?四面向自我評估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何為過度使用你自己?對於助人工作者來說,最直接的便是「過度給出時間」,個案要求預約這個時間,或不斷希望超時諮商,你知道自己還沒完全清醒,或你需要休息,你卻覺得別人很需要你,如果不幫他,他會想不開、狀況變很糟糕等。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那些待在父母身邊照顧的孝子女,有時是最不受寵的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一個家庭的資源有限,通常父母心中總會有傾注資源栽培的孩子,也容易有就算被耽誤也沒關係的孩子,而很多陪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總是不理解的是,那些從小父母想辦法送他讀最好的學校,用最好的東西,出國唸書的手足,為什麼對父母最不上心?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給身為助人工作者的你:夠活出自我才能有動力去幫助他人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其實像我們身為助人者,會把助人當成重要的人生使命,甚至不計回報,盡可能地付出或給予,可是卻被他人視為理所當然。或是你覺得自己已經認真以待,卻還是被案主或案主的家人無情地猜測、猜疑,即便你一開始有滿腔的熱忱,在被洗臉的過程中感到心累。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相處起來心好累!六個跡象看你是否處在「毒性關係」中

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類型百百種,端看對象與關係需求的層次有所不同,除了血濃於水的親屬關係、相濡以沫的親密關係、或是氣味相投的摯友結交,其實也存在著某些深深影響著生活方式或個人情緒的關係,舉凡校園中親師、同儕的相處、或是職場上與主管、組織的互動、與客戶的交際、甚至住家週遭左鄰右舍的八卦閒談等,都可能帶來心情的波動與身心壓力。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正視內心的「自我懷疑」,讓它成為自我提升的動力!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那天跟我一個顧問朋友討論起「自我懷疑」的狀態,在我身上有時還是會感受到自我懷疑,而正是自我懷疑讓我每次想要接受某些挑戰時,會不由自主地擔心…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情緒是老大!不甘願的情緒,需要被人看見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當情緒壓抑至一定歲數時,累積的點數可能就爆了;當他重複地倒在地上時,有一天他突然不想起來了,起來一點也沒意義,不如就繼續躺著,即使這樣很不應該,因為情緒沒被安撫,就跟小孩耍脾氣一樣,什麼事都不想做。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是拒絕不了別人的「善良人」嗎?心理師談關係中設限的三大底氣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1. 無法拒絕他人的請求

2. 寧可配合別人,才覺得舒心

3. 擔心拒絕,會惹對方生氣

4. 即使是不想見的人,也無法拒絕見面

5. 不希望因為拒絕請求,而讓關係變得尷尬

6. 擔心拒絕,會傷害對方

7. 即使身體不舒服,快要病倒了,也會接受別人的請求

8. 拒絕之後,心生愧疚,所以再次接受別人的請求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為什麼都不接我電話?」剖析不安全感對關係的破壞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G她平時好好的,在某些時候會不安發作,像是跟另一半吵架,或覺得另一半跟異性互動過好時,就容易引發危機感。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趣味性心理測驗:測「你正陷入何種類型的人生困境?」

你是一名特工隊員,接獲任務要前去營救被困在人口販運園區的人質,你潛伏多時,即將破門而入……

 

房門破開!你看到的景象是??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易燃易爆炸!情緒失控前的三個警訊:讓易怒體質不再理所當然

作者:劉乙欣 諮商員

有次,我們有一群從事心理或諮商工作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朋友分享了近日繁忙的行程後,問了大家:「你們有沒有發現季節轉換的時候,情緒困擾類型的個案會變多?」,其他人紛紛分享著自己的觀察,還有人找了相關的研究,發現部分研究在數據上而言確實如此,尤其秋冬時節,黑夜比白晝來得更長,生理上日照變少、心理上的寂寥感籠罩,也許都是情緒困擾的導火線之一。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原來獨處是需要學習的!四大原則讓你在獨處中自我修復

作者:劉乙欣 諮商員

前幾年網路上曾流傳所謂的「國際孤獨量表」,也曾有日本節目進行類似主題的趣味性訪談,調查了人們心目中認為最孤獨的生活行為排行榜,而年年榜上有名的,包括「一個人去吃燒肉/火鍋」、「一個人去逛夜市」、「一個人看電影」等日常活動,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有許多人開始爭辯何謂「孤獨」?何為「獨處」?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柚子甜談愛情:我們總是等著對方提分手的兩大原因

作者:柚子甜 心靈工作者

我以為大部分的人跟我一樣,視「被提分手」為恥。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花若芬芳蝴蝶自來!做好這兩件事就能成為自帶光芒的人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之前很愛看一些英雄片,還記得有部影集叫做《HERO》,真的讓我感到越看越掃興。在第一季的時候,我印象很深刻,主角是一個超能到無懈可擊的英雄,它甚至可以吸取別人的能力化作自己的能力所向無敵。然而不知道到了第幾季的時候,主角就變得越來越魯蛇。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給總是傷害他人來凸顯價值的人:你沒有不好,別人也沒有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記得是好幾年前的事情,當時我開始在臉書上寫文章,關注的人寥寥無幾。有一天下班後滑臉書,發現有一篇文章的關注度異常地高。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深信民俗方法能求得愛情!何以你相信那些,卻不相信你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有關注海外課程,才發現超多線上課程在教如何情感挽回,你也許會好奇,來問我關於情感挽回的人多不多?我必須說相對確實是少數。原因在於,一個一心想要情感挽回的人,他們不太會來尋求心理諮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面對困境時:大腦容易高估壞事機率、低估處理能力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先前的摘文提到的「用一把尺來練習轉念」,這個練習也很適合用在「過度類化」與「非黑即白」的大腦偷懶時。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為什麼父母不幸福的婚姻,我越容易複製?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有個朋友J,拖著一段不幸福的婚姻,老公失業多年,還有辦法捻花惹草,讓其他的女人「一起」照顧他。J很痛苦,我跟他說:「你這樣子拖著這個空殼的家庭跟婚姻,到底是什麼?」然後她一邊哭一邊跟我說:「就是『家』」。

J小時候父母吵吵鬧鬧,她對自己下定決心說,不管怎麼樣,我長大一定要給自己一個安穩的家,所以J其實是一個非常認真在過生活的女人,對家庭、家人、工作,都超級負責任喔,只要家人有所需要,他都戮力達成。

這樣一個用心,對他人使命必達的人,為什麼無法滿足自己的心願?不覺得很奇怪嗎?
老公不愛她卻也離不開她,J說服自己,反正沒關係,不愛了就當家人吧!老公常常對她,使性子,一個不開心就3個月就冰凍她。

我就心想,怎麼有辦法忍受這種對待方式?

其實這種忍受,就是一種複製的開端,因為你習慣這樣的互動,不幸福婚姻裡本身最有問題的,不一定是個人脾氣而已,更多的是一種「互動模式」。

若你來自一個好好被對待的家庭,如果別人用這種方式來對待你、操控或冷戰,我權力比你大,我可以決定你的心情的這種方式在操控妳。

J就是如此被操控,然後還是會說:「沒辦法就是為了這個家嘛!」

後來我跟跟J聊,妳能不能更誠實地看妳的需求與渴望?能不能更負責的去面對痛苦與委屈?有問題的互動往往來自於在關係中的自欺欺人,或各種「可是、沒辦法」,各種「恐懼、不甘心」。

如果我要的家是有情感交流的,我要的家是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你能不能承認,也承擔起給自己這樣環境的責任?你要的生活並不是「對的人」才給得了,而是你要成為面對自己,也是「對」的大人,也就是「對得起」自己的大人。

親愛的,去承認你當前的限制,包含不知道怎麼經營一段彼此尊重的關係、在關係裡總是討好,這些會不會就是你的限制?婚姻家庭本就是人生修煉場,我有沒有看懂我的課題?

真正的承認事實、承擔責任、承諾幸福,不久的未來,你就能成為自己生命裡那個「對」的人。

陪伴你成長:【患得患失的愛】找回愛情安全感, 改寫愛情劇本的21堂課

 

延伸閱讀:你對愛的執著,為什麼會越陷越深越抓越緊?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離婚成為不能說的秘密?心理師教你如何大方宣布「我離婚了」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前幾次我們花比較多時間談妳的工作,感覺起來妳總是一個人處理很多煩惱,妳偶而會和朋友聊聊心事嗎?」她遲疑了一下,幾經考慮後對我說:「喔!因為我半年前離婚,想要斷乾淨,所以換了工作,之前的朋友也都沒有再聯絡了。」我心底有點驚訝,她因為嚴重失眠和焦慮症狀前來晤談,這次是我們第三次見面,之前詢問過她生活中壓力來源,她只提到轉換職場的適應問題,看來到了這一次,她才覺得我是她可以交付「離婚秘密」的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對愛的執著,為什麼會越陷越深越抓越緊?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你每一天,在痛苦的關係裡、要分不分。有一個很大的為難是,你每一天大概有七八成的時間都在想「我們到底該怎麼辦?」。這種心力的佔據,有時候根本找不到解方,如果沒有去尋找專業的幫忙、去找其他人跟你懇談的情況下,你會一直困住、卡住。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如同股票被套牢!為何我們總是愛得不甘心又不放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最近看Jonathan Clements的《金錢超思考》讓我思考投資選擇與情感選擇的心態相似。在情感中的不甘心、愛情拖延症及愛到卡慘死的現象,其實就是不斷地在情感投入我們的資金及時間。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珍惜每個生活「變動」,也許它能讓你看見原本沒看見的自己

作者:劉乙欣 諮商員

我相信每個生命中的變動,都會帶來意義,變動會帶來「成長」還是「遺憾」,端看我們看待事件的角度,有時反而能激發出更多的可能性。

成為心理師的路途,一直是馬不停蹄的「長期抗戰」歷程。

在我升上高二即將選組的那年,想從許多有興趣的事物當中,選出我未來職涯的努力方向,當時搜集多方資料、還找了學校輔導老師交流心裡的想法,在一連串的自我探索之後,我立定志向要成為一名諮商心理師,自此之後,開啟了一段走不了回頭路的職涯。

接著一路拚上理想的校系、推甄嚮往的研究所,一步步踏完了一邊修學分、邊打工、 邊􏰀習、還得邊發想論文的日子,輕描淡寫的兩行字,卻概括了我近10年的人生, 可想而知啊,終於快到心理師國考的前夕,我會是如何的激動。

可是在這時生命的轉折一如既往的降臨,所謂的「變動」沒有一次不在我生命裡的重 要時刻發生。這一次,是在考前衝刺的一個半月,我因各種因素得選擇「搬家」,想當然爾,找房 子、看房子、收拾搬運、打掃、佈置等事情,佔據我三分之二的讀書時間,面臨的壓力不在話下,何況當時還兼職兩份工作,每天唸書時間剩下午夜12點到1點半,「誰會在國考前搬家,還不知死活的自己擦油漆、施作木地板?」我每天都在心裡這樣問自己。

可是,每當我結束一天的工作與代辦事項,我發現,自己似乎能更舒心的坐在書桌前,因為我清楚地知道,「變動」剝奪了我原訂計畫裡的時間與進度,而我才必須更把握住所剩下無幾的時間,試著將效率值開到最大。

於是,正是生活變動帶來的焦慮感,讓我毫不猶豫的翻書、卯起來準備;而我因應變動的狀態,更激化了我應對考試的決心。

就這段經驗而言,我會說,這次生活裡的變動帶給我的「禮物」,是更有效率、更堅定決絕的自己,那段時日在桌前發奮振筆疾書、不顧一切的圖像仍刻印腦中,我認為這就是自我潛能的一部份,是我原先所沒有看見的自己的一面。

 

陪伴你成長:【苦戀花系列工作坊】渣渣回收專門戶: 讓你痛並快樂著的愛情暈船症

 

延伸閱讀:想選一輩子不會後悔的科系就讀?面對生涯不確定性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隨性」不會成為自我欺騙的語言,而是你會如何看待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我過往上課的經驗中,常常會讓學員修改對自己的看法。有學員原本寫下「我很胖」,修改為「我長得福氣」;「我東西凌亂」,修改為「我生活隨性」。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躺平哲學:懂得「停下來」,是為了更「善待自己」

作者:劉乙欣 諮商員

(瓦拉米古道健行記事)

前些日子剛結束心理師證照考試,一連串的準備和馬不停蹄的專業工作,讓我意識到自己早已身心俱疲,對於助人工作者而言,工作之餘是格外講究放鬆、休息的。

週末難得不用工作,於是把握好天氣,悠悠搭著火車到花東,走訪瓦拉米步道。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這段關係是互相「滋養」,還是彼此「消耗」?高品質人際關係的檢核指標

作者:劉乙欣 諮商員

曾經有個朋友很常向我傾吐,說他總是在羨慕別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朋友圈,在社群平台上都能看見其他人聚會、出遊的照片,反觀自己,他總是不在那些歡樂的場合裡。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用一把尺來練習轉念 ,原來沒想的那麼糟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原來沒想的那麼糟

➤用一把尺來練習轉念

➤轉動內心的聚光燈

➤摘文

在心理治療時, 心理師會介紹一個觀念給個案, 叫做「主觀不適量尺」,這把尺特別常用在焦慮症患者身上。在協助焦慮症患者時,我們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患者在面對引發他們焦慮情緒的人、事、地、物時,很難去「精確」評估這次焦慮的強度、焦慮帶來的不舒服是大還是小。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七夕情人節必讀:愛不是儀式,但需要一點小儀式

作者:柚子甜 心靈工作者

「過節」在感情世界中,是很微妙的一個小結。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愛得很辛苦?你的經驗框架決定你的愛情命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個女孩告訴我,她覺得有交往對象很麻煩,有時候覺得好辛苦,而且常常都會吵架。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錢是我出的,丟掉孩子的漫畫,有什麼不對?」控制狂父母,往往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我為什麼不能丟掉他的漫畫?我跟他說過不要買這些沒用的東西,叫他整理也不整理,他憑什麼對我生氣?憑什麼罵我?憑什麼對我大聲?他買漫畫的錢還不是我賺給他的錢!」來自母親的憤怒充斥了整個晤談室,她無法接受自己深愛著孩子,卻被孩子憤怒所刺傷,她沒有注意到隱藏在這些情緒字眼的背後,她對孩子傳遞的訊息是「有條件的愛」。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撒嬌」不僅容易讓情感增溫,也是一種主動的情感連結過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有個朋友她不懂得撒嬌,但其實她很有撒嬌的本錢,包括他聲音軟軟的,長相也很嬌甜,而撒嬌就是難上加難。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先生不愛我沒關係,我還有孩子…」真正的痛苦可能發生在孩子的這三個時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次網路對談中,有一個聽眾這樣發言,其實表面上聽起來這是很多人會這樣想這樣做的事,但從家庭心理健康的觀點,潛藏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短期十年間往往容易相安無事,真正的痛苦會發生在未來三個可能時期: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愛我就應該包容我?自以為是的索取,正是情感毒藥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不懂,他不是說喜歡我,為什麼睡不著時不能打給他?」

「我們都交往了,為什麼吵架時他不能讓我一點?」

「我不過遲到20分鐘,為她打扮晚出門,他難道不能包容嗎?」

「為什麼要這麼斤斤計較呢?為什麼不能多擔待一些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哥吉拉事件:原生家庭如何深切影響夫妻關係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上一篇講了夫妻之間的尊重、夫妻之間的互補以及最大破壞了的公審行為之後,接下來聊聊原生家庭吧!

人妻的父母在面對女兒衝突事件時,我發現他們很有可能還是存在「女兒好委屈」、「女兒說了算」以及「女兒不開心,就是女婿不對」的觀點,女兒回娘家都是女婿的問題,後來兩人在談及離婚時,似乎人妻的家人還沒感知到事情的嚴重性。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是成熟獨立的大人了嗎?四面向評估自己的獨立性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你經歷「第二次出生」了嗎?

家庭關係是一個走向分離的關係,成年後的你獨立了嗎?

到了成鳥離巢時,我們和家庭在物理、心理上逐漸拉開距離,從而不只能與人親密,也懂得獨立,真正地進到「既親密又獨立」的內在成熟狀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哥吉拉事件:壓垮夫妻關係的,究竟是什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這幾天很火熱的話題「哥吉拉事件」,一個人妻未經老公同意就將老公蒐藏的哥吉拉模型送給親戚小孩,老公知道之後非常生氣,即使她說她會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模型還給老公,老公也完全不接受,甚至向她談到離婚,一氣之下她便大罵了老公一番,就回娘家去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分手後別急著聯絡,藉由「真空期」幫助你重新長好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從原本兩人到一個人,這種痛苦會觸發一個人去反思自己到底在過什麼樣的生活;而當你一旦進到這樣反思的過程,你就會開始去思考,接下來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認為自己沒選擇?也許是因為這兩種可能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上帝與門徒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信仰故事如下(已改編):

有位基督徒死後靈魂來到天堂之門,上帝在那等他,他說:「親愛的上帝,您所吩咐的律法與誡命我一輩子都遵守,平常也扶弱濟貧、幫助他人,我主動做的比您規定的還多,將基督徒的角色發揚光大,希望有得到您的讚賞。」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分手後可以繼續當朋友嗎?你的選擇是?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在失戀與分手裡最愛問我的問題,那就是「與另一半已經分手,要過多久才能與對方再聯絡?」,以及「我們有沒有可能再當朋友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理學收驚:透過心智擺盪的方式安撫受驚嚇的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去年我去爬山,回程中突然有個很大的蜂巢掉下來,裡面的蜂非常憤怒地要攻擊人,我當時嚇到了,甚至覺得自己即將進到人生跑馬燈裡。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感覺自己像顆充不飽的電池?試著先找到電力漏洞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感覺自己就像一顆永遠充不飽電的電池,一回到家就只能做一些不用動腦力的事情,比如滑手機、打電動等。

可能的原因是你並不喜歡自己,或是你經常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想過上精力充沛的人生,你得先清楚知道自己是誰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其實我真的覺得,動力是心力,也就是你有沒有夠多的心力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以及你有沒有辦法好好活出你自己?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遇到危險的當下,為什麼我們沒能好好捍衛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堂課中,有學員跟我談起曾經發生過一件令他不斷自責的事情,就是他曾走在路上因為不小心擋到一個中年男子的路,對方爆裂的責罵他,但他在當下無法動彈。回神後,他生氣自己為何無法反彈、為何沒有回嗆、為何沒有離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人際界限:我可以心甘情願,但你不能理所當然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你去買東西的時候,老闆可以因為好心情或快收攤了,所以佛心特價或買一送一,但你不能強迫老闆給你優惠。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粉絲頁收到提問,我沒有回答。結果對方傳來:「你花一點時間,用手輸入幾個字,沒有損失、不用成本,為什麼不回答我?人家OOO心理師都會回答問題!」

有幾次演講結束後,主持人說:「我們時間到了,假如剛剛還來不及問問題、或者問得還不夠的,私下也都可以傳訊息繼續與心理師討論。」然後轉頭問我:「對不對?」

後來我都會直接說:「不可以。」

因為我的時間與心力,真的無法做到這件事。做不到卻承諾,不僅讓對方受傷,也讓自己心力交瘁。

我知道,這與文化期待不相符合。我會盡力在我們約定的時間裡盡所能地提供我的所學。不過,這是有限度的。

請你問問自己:「你覺得自己值得被尊重嗎?」

◎你尊重自己的專業是有價的嗎?

◎你認同別人需要你的協助時,也需要尊重你嗎?

◎你對自己的專業有信心嗎?

你可以在專業上給予優惠、在心有餘力時給予額外的協助,那是出於你願意。

至於別人願意做些什麼,那是別人,但不代表你也得跟上。

所謂的協助,應該是基於彼此互相尊重、心甘情願的立場,而不是「唉唷沒關係啦你吃點虧,幫幫別人嘛」這樣,關係才能長長久久。

假如你是藉由無形的教育訓練、知識傳遞來維生的工作者,更需要這樣尊重自己。

想要學會尊重自己,在提供協助時建立必要的界線,就是很重要的行動。

「我可以心甘情願,但你不能理所當然。」

陪伴你成長:【人際安全感】人際傷痛修復班

 

延伸閱讀:自卑的感覺不只自不如人,更多的是「力不從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看開一點」的相反=「執念」:讀《轉動內心的聚光燈 ,照亮人生更多可能》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為什麼「執念」會傷到自己?

➤摘文

「看開一點」的相反=「執念」

「看開一點」的相反,叫做「執念」。執念的「執」是緊緊抓著的意思。在一件事情發生之後,你緊抓著某一個想法牢牢地不肯放,並深深相信事情只有這個觀點,這就是執念。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寫給身為父母的你:成為孩子的根,而不是孩子的傷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她居然回我,我不是你的孩子,我是我自己,妳不要管我!」女人氣急敗壞地敘述著昨晚和女兒吵架的事,喘口氣繼續道「心理師,妳知道那時候她在做什麼嗎?躺在床上用手機看劇!都半夜兩點了!」我沒有說話,似乎說什麼都不對,靜默了一會,她說「不過,我也沒繼續念她了,愈念關係愈差,這麼晚我自己也該去睡覺了。」我心裡默默稱好,先回過頭來照顧自己才是王道。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最愛的那個,不是在一起的那個?」柚子甜分析背後兩大心靈盲點

作者:柚子甜 心靈工作者

偶像劇或言情小說中,總是不乏這樣的情節:「雖然我跟B在一起,但心裡最愛的還是A。」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給工作狂的你:認真拼命背後,其實在尋找穩定的依靠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時候在工作倦怠的時候,我總會要自己好好想想,這些年來究竟努力了什麼(what),究竟為何努力(why),畢竟如何幫助自己持續維持在有產能又有熱情的狀態,最需要的,是有意識的經營自己。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眼花繚亂的資訊時代,我們該學習哪些心理能力?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物質水準快速成長,人們的需求逐漸從外在轉向內在,如果說社會已經發展成「吃到飽的餐廳」,那麼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不擔心沒得吃的前提下,開始吃的健康、吃的享受,是細嚼慢嚥地體驗、描述與紀錄美好的經驗,而不是囫圇吞棗,吃壞肚子,只為了不被別人搶先、不吃虧。

學習心理能力,便是幫助我們讓心靈發展,穩扎穩打地成長,讓生命得到滿足,好好享受這趟旅途。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時常懷疑是否被愛的你,會不會只是沒看見對方的付出?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常常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嗎?

會不會另一半對你付出很多,妳卻總是視而不見,但當他今天忘了跟你說晚安,忘了你要他買的珍奶,你就像心理破洞一般覺得他以前對你的愛根本是假的?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已經放下了,你怎麼還揹著她?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生活中總有很多是讓人很難放下,我總會想起大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們》:集結恐怖與美的元素,呈現被逼入險境的女性處境

(圖片來源為GaragePlay車庫娛樂 )

作者:鄭寧 愛心理編輯

《們》(英文片名:Men)是於本月初上映由英美合拍的民間恐怖電影,講述一名女子在丈夫去世後獨自前往英國鄉村度假療傷,但旅途中卻發生了一連串的詭異事件,這些事件也逐一揭開她內心的恐懼及傷疤。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人際煩躁:常常對人失去耐心,背後兩種心理因素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曉欣常說自己是急躁又容易對親近的人失去耐心,對方常沒把話說完就被曉欣轉到下個話題去,失去耐心的相處方式,往往會讓人際互動更多焦慮。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人際邊緣症:真正讓你感覺格格不入的,是別人的行為還是你的腦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在人際互動過程當中很容易有被邊緣的狀態,請你想一想自己在家裡是否早就已經有這樣被邊緣的情況。原因是,如果你在家裡本來就是眾星拱月的情況,你就會知覺自己是有人喜歡、得人疼的,自然會有這樣的自我設定存在。但在家裡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覺,例如個性跟家人不同,或有孩子特別優秀、生病,就容易有覺得被忽略、被邊緣的自我設定。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四個思考方式,幫助你深度釐清關係中的不自信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這些年的諮商工作,在系統關的訓練下,我逐漸習慣從家庭系統的角度去思考案主或學生告訴我的「問題」,如果你對自己長年的某些「問題」始終找不到方法,也許你可以幫助自己拓展思考面向,從家庭的立體結構切入,你會看見不同的光景,你也會發現也許有些「問題」,並非一己之力促成,是很多人共同強化「問題」的存在。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失戀後卻無法放下?看懂四點要素也許可以讓你更清醒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你在關係結束後,長達一年的時間都無法放下對方,也無法開展其他關係,有些人會說,因為從未這麼愛一個人,有些人會說因為不甘心、捨不得,但究竟是不夠愛自己,還是愛到失去自己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們都會遇到悲傷:看見悲傷、認識悲傷、寫下悲傷,就能不再害怕悲傷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在諮商室中,「情緒」一直是重要的元素。隨著一次次的諮商過程,心理師們陪伴個案走過人生困境。這一路上,個案對於自身情緒的覺察、理解,以及能否適當地接納、應對與調節情緒,更是反映出當事人在困境中成長的良好指標。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被嫉妒污染的愛:你是想得到他的愛,還是想愛他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以愛之名的犯罪從未消失,先前為民發言的女性立委被恐怖情人傷害的新聞,再度提醒我們,不要輕忽親密關係裡的佔有欲和暴力,新聞中提到女方疑似與前男友聯繫被男方發現,男方因嫉妒而加以施暴;許多文章談過恐怖情人的鑑別,以及如何提高對親密暴力的警覺,而本篇要談的是被嫉妒污染的愛,一起來思考嫉妒背後的心理議題,並找出改變的方法。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面對背叛怎麼辦?有兩件你該做及不該做的事情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對方沒有道歉,這段經歷背叛的關係要繼續走下去,就如同這個畫面:「對方把你推下充滿荊棘的山谷,你摔得粉身碎骨,努力掙扎起身時又扎得全身是傷,而在山頭上的他對著山谷的你大喊,你快上來我們還要繼續往下走。」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道歉不該只是三個字,在關係裡的道歉三要點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道歉不該是三個字,不該是短句:「對不起,我知道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們無法溝通!」是他的悟性不足?還是你的自我中心?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們沒辦法溝通!」當你這樣告訴我,我通常會加問一句話:「是本來就沒辦法溝通,還是越來越無法溝通?」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當自責啟動,做與不做都會成為你抨擊自己的彈藥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小新跟公司主管一起在線上研討會的時候,因為主管分享的投影片當掉,但主管很認真的開講,偏偏這個主管平時不太多互動,也沒有私下聯繫的方式,在講了幾分鐘後,與會者也沒有人提醒下,小新只好開麥克風提醒,主管趕緊重新分享,會議因此也更順利進行下去。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不甘心而不願放手,會讓自己成為終極受害者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會不甘心?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以為我在為她好,卻發現她已經活在她認為的剛剛好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心理專業訓練中,我們很容易被「自以為的好」給框架著,很多時候我們看見案主的痛苦,有時候想要拯救,看見他重複沈溺且原地打轉,會想拽他前進,因為相信人性都是趨樂避苦的,因為相信人都開擁有美好的人生,但始終那個「美好」,又是誰定義的美好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避開隱性媽寶!三大前兆判斷你的他是不是媽寶

作者:柚子甜 心靈工作者

媽寶男人人聞之色變,可是你知道,有些「媽寶」是隱性的嗎?另外,能不能在交往前,就分辨出對方有「媽寶男」的徵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轉動內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到底什麼叫「看開一點」?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看開一點」是什麼意思? ➤摘文

➤轉動內心的聚光燈 ➤照亮人生更多可能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家庭中的碎片:爸媽,為什麼你就不能好好愛我?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你就不能好好愛我?」這是多少為人子女的心聲,我們看到置身於父母資源分配不均的子女不可勝數,今天想帶大家認識家族治療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代罪羔羊(Scapegoating)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理測驗】你的公主病/王子病的指數究竟有多高?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帶了這麼多年「內在小孩」的課程,不乏看到許多渴望療癒的人他們的受傷來源,往往是「他人不按照自己的意思走」,他們的反應不是痛苦與自責,更多的是暴怒與歇斯底里,而這時候我通常會說這種傷叫「自戀創傷」。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把自己忙到不行?你在擴張自己的能力,還是他人侵犯你的權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她那天跟我討論在工作上忙到昏天暗地,每天十點多回到家,早上八點就到公司,週末還要接廠商的電話,還要收拾新進同事出包的爛攤子,一邊覺得身心俱疲,一邊懷疑人生,覺得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如何識別高衝突:聆聽人們的語言、注意人們的動作

作者: 亞曼達.瑞普立

如何識別世界上的高衝突

聆聽人們的語言:

人們是否使用籠統、誇張或暴力的語言來描述這場衝突?

衝突中是否存在謠言、傳說或陰謀論?

注意人們的動作:

是否因為有人退出衝突,導致出現二元極端的狀況?

衝突似乎帶有某種自發的動力?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習慣負向解讀他人的話語?也許你心裡住著不容許犯錯的孩子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她告訴我跟先生相處多年來一件讓她心累的事,她總覺得先生挑剔,但每次跟先生對質究竟不滿意什麼,先生卻覺得她反應過度。事情的經過是,她們最近想嘗試用新鍋子煮燉飯,但先生在上次吃過她煮的南洋風味燉飯,覺得不夠入味,嚼勁也不太適中,所以就說了句下次換他來下廚。但求好心切的她,想著先生下班晚了,在等著要煮一鐘頭的飯時間拖更晚,不如再找新食譜,看看能不能改善。可惜,這個「挑剔」的先生,還是挑剔的說,下次還是讓他煮吧!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致孤獨的內在小孩:有些話,你可以不用等別人對你說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嗨親愛的,這一路走來,你一定花了很多力氣穩住自己,很多人難以理解你的難過、難受,讓你感覺孤獨,沒有人可以說,辛苦你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1

難以原諒他人?也許是完美主義使你失去寬恕的能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的同事砸鍋了、犯錯了,他要怎麼做你才會原諒他,並且重新信任他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小時候的傷痛,讓你不是「可憐人生」就是「鋼鐵人生」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問我,小時候這麼多的傷痛究竟該怎麼辦?

我常說我們的人生都在很努力要長成一棵大樹,而早期的童年創傷經驗就好比剛冒出小樹苗的時期便遇到了狂風暴雨,而且是長期狂風暴雨,如此一來,這顆小樹苗自然會發育不良。

很多早期受創經驗的人,即使是長大後,他們有時候心智狀態還像小朋友一般,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好好地、慢慢地長大。因為成長的過程要滋養,要有陽光、水及安全,你在整個過程中才會知覺到自己正在長大、正在成熟,可是長期的狂風暴雨會讓你的身體長大,但心靈還是風雨飄渺的小樹苗。

這種小樹苗,一種狀態是「可憐人生」意思是很弱、很無助,遇到什麼事情都會哭,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他們只要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一直掉眼淚,同時也會說著自己好可憐,而他們的哭也會讓人有著強烈的無力感。

另一種狀態是「鋼鐵人生」,因為他們自己總是要長出一些東西來,才好躲避這些狂風暴雨,簡單來說,鋼鐵人生的人會給自己一個很強大的保護罩,不再與外界連結。

所以有時候可以去思考一下我們人生的狀態,我們會自然而然會衍伸出怎麼樣的保護模式?

你也許會問:「我就是那個風雨飄渺的小樹,那要怎麼辦?」有時候我會建議「移植」,透過換個地方幫自己重新落地生根、重新長大,也重新去感覺我們需要多少泥土、多少陽光、多少空氣和水,用這樣的比例去感覺自己的人生。而那個所謂多少的陽光、空氣與水,其實就是你可以去思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重新把自己養大。

整個過程其實有著很高的難度,我曾經有個學生從小父母離異,而她媽媽經常地批評她很爛、很沒用,越聽這種話她感覺自己越渺小,她常跟我描述自己就像一顆路邊的石頭,沒有人要理她。

有趣的是,她爸爸原本是把她捧成小公主的,只是她長期跟媽媽生活在一起,無法跟爸爸來往,只要一跟爸爸來往媽媽就會暴怒,可想見當初她的父母離婚是離的很不開心的。

後來我教她一個方式是,請她感覺一下現在遇到的工作上的情境,如果她爸爸在旁邊看到她發生這些事,他會跟你說什麼?她說:「爸爸一定會跟我說It’s ok!沒關係我們慢慢來。」原本一直很堅強的她說到這邊就哭了,相反地,前面她在講一些她感到很痛苦的事情時都沒哭,而是一直用媽媽對待她的語言「你就是很爛!」的一直責備她自己。

意思是你們要練習「移植」,你們要稱斤稱兩地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陽光、空氣和水,也就是說當你現在需要水分的時候,你用了什麼樣的水滋養自己?是責罵般的工業廢棄水嗎?你會不會即使是在再將自己移植了之後,仍然不小心地用跟之前一樣的工業廢棄水來灌溉你自己?你有很高的可能性會繼續這樣做,因為你只認識工業廢棄水。

所以在移植的過程中,陽光、空氣和水都是你要不斷覺察的東西,我現在吹的是什麼風、喝的是什麼水、站在什麼土地上,我知不知道?

如果你開始好好去感覺,你就會發現其實你在任何時刻都可以重啟你的人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旦能夠放下那把砍殺你自己的刀,你就能感受到全身佛性的自己;因為你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現在、只有當下。

是的,我們都是平凡人,我們都被過往的工業廢棄水長期灌溉,我們現在要如何幫忙自己超脫?我們可以超渡我們的過去嗎?

可以的,就是練習回去看見當時畫面的自己,我們能不能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樣子,不再是「你怎麼這麼可憐、你就是很可憐、你真糟糕」的眼光,而是重新看到當時的那個自己,重新去看時當時那時候的心情,用你想要的父親或母親的姿態試著去安撫他,你將能真正讓自己在移植後,落地生根!

延伸閱讀:從《TINDER大騙徒》與《創造安娜》分析自戀型人格的魅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從《TINDER大騙徒》與《創造安娜》分析自戀型人格的魅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有看《Tinder大騙徒》跟《創造安娜》,你會發現他們都是金錢詐騙的故事,這兩個主角基本上都有自戀型人格,因為在自戀型人格的情況下,他們都很能夠創造自己的劇碼,並且沒辦法感受到其他人的痛苦。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理師看《TINDER大騙徒》:受害者容易淪陷在愛情詐騙裡的三大原因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首先,Simon Levie在形象的塑造非常厲害,同時也很好的顧客管理,他腦袋可以裝載很多人的對話訊息,就如同使用CRM系統一般。因為據我所知,很多詐騙集團都有用CRM系統以確保他們與每一個詐騙對象的對話重點。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很多「不得不」的選擇出於自己,只是我們有沒有察覺其實「有所選擇」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看到「無奈、不得不、沒得選」時,不知道你的感覺是什麼?這種被無力感驅使的人生,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但你有發現嗎?剛剛那幾個詞,卻是許多人每天口中時常抱怨的。這次,我們來練習用轉念翻轉這種狀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關係中的暴力有時並非突然出現,而是情緒累加的過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有一對總是在爭吵的夫妻來找我,老公時常要應酬,而老婆就時常對此感到很不滿,她認為他們兩人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但老公就說因為跟她相處讓他覺得壓力很大,老婆就又會說對方總是給她很多的語言暴力,老公這時則又反駁:「你每次都只會說我對妳語言暴力,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每一次的電話打來,我每一次要安撫你的情緒時,你其實都給我帶來很多的情緒暴力。好比我已經跟你說八點要去跟客戶小酌,你卻8:15一直打電話來問一堆細節,沒接電話你會狂打二三十通!」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致所有父親:再多的物質滿足,都抵不過你們一個親子溫馨午後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愛,需要陪伴,需要傾聽,需要對話,尤其在親子之間最為顯著,如果可以選擇,哪個孩子不希望同時擁有雙親健全的愛。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感情裡越得不到的,越可能是你給不了對方的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你覺得你非常愛對方,也非常付出,但對方卻一直不能用你要的方式來愛你時,你就要回來問問自己,你有沒有滿足對方想要的互動方式?

因為你越得不到的東西有可能就是你越給不了的東西,你越得不到對方的重視及尊重,很有可能你也無法給出對方重視及尊重。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為何在關係中感到痛苦?也許是你得不到想要的相處方式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在關係很痛苦卻還是想要繼續下去,是不是有一點被虐的特質?

我想直接來說說,到底什麼是痛苦?我在學習佛學的內容時,提到人生有好幾種毒,其中有幾種毒便是「求不得」,所以很多時候你在關係裡面之所以感到痛苦就是因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相處方式,但你真的有去思考你想要的相處方式是什麼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覺得很難!」聽完心理師建議後,你卻總是滿口可是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這些年來面臨過種種疑問,在討論可以怎麼辦之前,有非常多人在聽完我說如何調整,包括調整思維、情緒模式或行為,會出現的反應是:「蛤!可是我覺得很難!」這是極其正常的反應。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愛到失去自我的核心原因:你在追尋歸屬感時有過度的恐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愛到失去自我最核心的原因,是在追尋歸屬感時,有過度的恐懼。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害怕自己一個人?練習消除孤獨感的五個方式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小姍是行政職員,部門有十幾位同事,她很少單獨行動,總喜歡跟著某些人,身體貼很近,不太敢表達意見。

小姍在辦公室常不自覺計算她打招呼誰視而不見?敏感哪一群沒有找她吃飯?當出現距離時,她覺得自己被討厭了,但又不清楚原因,結果越想越焦慮,因此影響工作,效率變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容易愛到失去自己,往往來自兩種感覺的疊加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愛到失去自己,最常見的一種狀態:「常不知道對方為什麼會選擇自己」,親愛的,你也符合這個頭號條件嗎?你很常詢問對方為什麼喜歡自己,而當對方回答因為你很善良時,你就會反問:「所以我的長相不重要囉?」等。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無法下決定?面對選擇障礙你可以有這兩種思考方式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這個快速變遷又科技發達的時代裡,我深深相信命理與占卜永遠會存在,原因在於它幫助許多焦慮的人,在面對選擇時,有一個古老符號的佐證和支持!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負傷的治療者:別讓每一次諮商,成為你的微創傷反應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會成為助人工作者,往往有著熱誠跟使命,但助人工作者卻特別容易專業耗竭。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生命裡的傷痛讓人措手不及,但也教會我們許多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在已經為人父母後,都會在自我探索中越發焦慮。這是因為他們更深刻地意識到,原來童年的傷痛對自己的影響如此深遠,開始反思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進而有了很多自責與擔憂的感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當你害怕承認受傷,就容易陷入負向的情緒循環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每次討論到生氣與憤怒這件事,我發現,幾乎八成以上的人都有表達憤怒的困難, 不外乎覺得:生氣是不應該的,或者生氣代表自己小氣,對生氣感到有罪惡感或羞愧感…… 等等。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害怕衝突?你可能受困在童年情緒陰影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次課程中,學員Jessy說到自己很怕衝突,也不喜歡跟別人相處時有人不開心,所以經常在關係裡是討好型的好好小姐,也因此在關係中經常吃虧、受委屈。她在課程中多次談到各種不愉快的人際經驗,我後來便問她,讓她這麼不願意清楚表達自己感受的原因,曾經有過哪一起重要事件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鑽牛角尖時的解方:不用逼自己正面思考或停止抱怨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在工作上覺得老闆大小眼,總是分派複雜又難搞的工作事項或客戶給你,而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又讓你得不到肯定和尊重,因為他分明是人稱的「爛缺」,但不知道為什麼就落到你頭上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的裡面有「他們」:不是多重人格,是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一、我的裡面有「他們」

在諮商時有某類個案,在晤談穩定後,他會告訴我「他們」的秘密。

「他們」是住在個案心裡的一群人,不同年紀、不同形象、不同性格,各有各有的生命,最少有兩個人,是黑與白的對立,有的是三人,第三個是小孩,黑跟白吵架時小孩只好無助地哭,最多來到八個人,從童年到中年,然個案卻只有20歲呢,啊還有一些動物也在其中,有狗有貓,有的是安慰人的寵物,但也有威脅人的惡犬。

個案怎麼和「他們」相處?多數是旁觀者,他們做他們性格會作的事,個案只能承受,收拾殘局;其次是針對者,他們常常碎唸、辱罵個案,讓個案覺得自己沒用、情緒低落;少數才是和平共處,像是朋友,有人安慰、有人冷言冷語,不過朋友也幫不了什麼忙,不會代替個案現身解決問題。

這類個案不是雙重或多重人格,因為個案知道他們的存在,可以知道他們在討論,而且必須「獨處時」他們才會清楚對話。在多重人格疾患裡,「他們」稱為「次人格」,其想法、記憶、情緒、行為或身分感知各自獨立,次人格有替原人格行動或承受痛苦的功能,而原人格無法與他們同時出現,彼此無法連結,一團混亂。

這類個案介紹「他們」讓我認識時,能清楚區分他們之間的差別,所以個案還算是個主委,不過只能整理資料,無法下決定,常事到臨頭匆促執行。聽久了「他們」的模樣,我整理一下抓出共通特徵:

1. 負面性格人物居多。

像是無助的孩子、憤怒的男性大個、尖酸刻薄的大嬸、犀利批評的女強人、脆弱敏感的女孩…

2. 只有中立人物,沒有正面人物。

鮮少正向、活潑的人物,最多是「冷靜、理性、分析」的中立人物,習慣分析自身遭遇,理解發生什麼事,然後冷眼旁觀,結論是「原來如此,那也是沒辦法…(所以被這樣對待也無法改變)」

3. 獨處時才會出來。

個案獨處時他們才會出來對話,很少人認識他們,除非個案願意介紹。他們與個案看起來相依為命。

4. 個案缺乏主見,無法決定任何事。

他們的對話不是討論,是七嘴八舌、各說各話,個案無法整合意見,且多是退縮的行為,如「快回家躲起來」。

二、榮格也有「一號人格」和「二號人格」

心理學家榮格(Jung)也有這種情形,在他的傳記裡提到小時候父母感情不合,父親是牧師,平時忙碌不太管他,而母親性情反覆無常,小榮格常覺得孤獨又憂鬱,只好自己與自己作伴,以幻想遊戲自娛。大概在六歲上學後,榮格把自己的內在分成兩個人格,稱為「一號人格」和「二號人格」。一號人格遵從每天的日常生活,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學唸書、認真學習;二號人格則像個大人,多疑、不輕易相信別人,並遠離人群,接近大自然。

在十二歲時,榮格意外受傷昏厥,在夢裡他掙扎生命有何意義,醒來後休學並在父親藏書室裡大量閱讀神學和宗教叢書,沉溺思考,他逐漸開竅,像是從濃密雲層探出頭來,他找到了自己,擺脫被別人意志掌握,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榮格越來越認同一號人格以及所發現的新自我,專注在學校學習,爾後那容易讓他沮喪的二號人格就慢慢消逝了。

三、「他們」:孩子想像中的朋友

榮格在孩童時期的想像:不同人住著自己裡面,心理學有一個說法,稱為「想像中的朋友」。這是孩子正常發展所會經歷的一種幻覺,三分之一的人曾經有過,不過想像中的朋友不一定住在心裡,而且孩子們知道這些朋友可能異於常態,因為大人看不見他們。

另一種說法則是「假想中的玩伴」,顧名思義,主要功能是跟孩子一起玩,假想玩伴也是一種假裝遊戲,不一定要是憑空假想出來一個同伴,然後對著空氣說話,也可以是把布偶娃娃想像成一個人,或是在玩家家酒時、玩具戰爭時孩子一人分飾好幾角,互相對話,演出劇情。這類假想玩伴的遊戲,孩子能自己享受喜好(與想像同伴分享),甚至那個看不見的朋友會鼓勵孩子產生勇氣嘗試新的活動。

假想遊戲對兒童發展是有意義的,想像家家酒時成員間的感受,代入不同觀點,表示孩子意識到別人也跟自己一樣有各種想法。

想像中的朋友或玩伴,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在孩子有壓力時提供安慰與放鬆,在孤獨與感到無能為力時提供陪伴,還能解釋許多不可解的成人世界。想像中的朋友似乎在孩子孤獨時(因為父母情感疏忽照顧而感憂鬱)更容易出現,他們扮演了不同角色,提供對話、整理、安慰與行為指引,以彌補孩子世界裡沒有其他真實的人存在的空白。

一般而言,對待孩子的那些看不見的朋友,順其自然就好了。不用挑戰他們是否真的存在,也不用強迫孩子放棄他們,孩子要帶他們一起出去玩也沒問題,放鬆地「歡迎新朋友加入」就可以了。父母若主動認識他們,反能更了解孩子的現況、興趣、恐懼和內心感受,因為「他們」都是孩子內在世界的化身。

四、成人時的「他們」: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想像中的朋友是孩子孤獨時,想像出來陪伴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該被照顧,所以創造出來的就會是朋友。若是被虐待的孩子或被父母過度漠視的孩子,會失去照顧自己的信念,也沒有被呵護的經驗,那麼在想像的過程中,就會被負面評價與負面情緒淹沒,從而創造出會傷害他、貶損他的人,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夠乖,所以該被處罰(此為內化的父母形象,監督著他)。

那麼當個案已經成人,在他心裡的「他們」該怎麼解釋呢?

來諮商的個案,這些「他們」並沒有同伴的意味,感覺是眾生喧嘩、令人混亂(就好像房間很亂一樣),不是來照顧他的,反而會指責個案。

「他們」是個案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被阻斷的情緒多是負面的、被排擠的、不被接受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的,像是憤怒、羞恥、軟弱、恐懼、擔憂、自責、愧疚、狂喜、失落、期待、驚嚇、屈辱、挫折…因為不知道怎麼辦也沒人教,過去只好壓抑或否認,把這些從意識裡「切分」出去,讓生活裡沒有情緒,只要遵循角色與任務生活就好。

被切分出去的情緒,類似核廢料封存在體內,無滋無味地過一天算一天,沒想到多年後身體抗議了,它說你埋得太多它快要爆掉了,於是諸多身心症。被切分出去的情緒自己也抗議了,多年來它沒被正視過,如今個案生活穩定,為何不能得到安慰,反而出社會後變本加厲漠視更多?

仔細觀看也會發現這類個案:『無法與自己連結、無法與他人連結、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於是沒有未來』。缺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就像是童年的孤獨,他只能和自己說話,於是被切分出去的情緒化為人物:軟弱無助的小孩、憤怒不公的男性、狂罵粗話的女主管、指責批評的權威者…情緒才是核心,都是個案過去不能面對的情緒,如今通通變成擬人化,強迫自己與自己爭論。

這些情緒的分身,用意並非是落井下石(害死自己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是保護個案,氣球完整自身。只是「他們」即使出現,也沒有聰敏的處理方式,例如憤怒的本能是保護,但情緒沒有被接納、沒有方法,憤怒就是破壞,而破壞又讓個案和眾人嚇到,只好又被意識排擠與壓抑,直到下一次再爆發,個案覺得憤怒那一塊真不可控,令人害怕。情緒沒有頭腦領導,而頭腦無法自我肯定,不知道怎麼接納情緒,就只會一直壓,最後就是亂成一團。

五、解方:長期穩定的連結關係

情緒化身是一種訊號,意指個案沒有信任的人與之連結,他一直是孤單的,同時又壓抑各種情緒,壓力一來根本不知道怎麼辦?所以他陷入混亂,不知道要聽誰的,就算聽某個人的也解決不了困境(那是當然,因為那只是部分的他,而不是全部的他)。

這類個案的重點不是處理「他們」那一群人,最需要的是「與人連結」,有人深刻傾聽與接納,不評價地互動,長期穩定的聯絡,讓他心有歸屬,有需要時知道要向誰求助,有安全依附。連結的意涵,是有人當個案的鏡子,自在互動與回饋,並教導個案適切表達,讓個案學習足夠心理的工具整合他自己,尤其是負面情緒。

做起來當然很難,孤單太久的個案可能寧願相信自己那些分裂的群像,但他也像飢腸轆轆的野貓,既需填飽肚子又恐懼被害。所以需要長期諮商/關係,助人者不是一下子就踩進他的心靈,而是在一定距離裡放下食物,再後退,以等待的眼光陪伴他吃完食物,目送他離開,再等耐下一次的機會,週而復始,直到他願意在進食時相信你在身邊是無害的。

助人者就像是心靈上的父母,面對這些有「他們」的個案,順其自然地「歡迎新朋友」,甚至主動認識他們,從那裡了解個案的現況、興趣、恐懼和內心感受,「他們」都是個案隱藏的情緒的化身,讓他們都喜歡與助人者親近,我們才能登門整理他的房間。

 

陪伴你成長:【心理界限】在複雜的關係裡,做回自己

 

延伸閱讀:懷疑現實、質疑自己?你可能是被「煤氣燈效應」操縱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總是擔心別人超越你?也許心靈匱乏使你容易出現「競爭焦慮」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我的實務經驗裡觀察到,越有競爭焦慮的人,往往越容易有金錢的焦慮,這也是為什麼會擔心別人超越了你。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對我好又傷害我?遇上「反差情人」的三大心靈盲點

作者:柚子甜 心靈工作者

愛情不難,難的是人性;人性其實也不難,只要我們願意直視真相。

做心靈諮詢的時候,總會遇到一種人,聲淚俱下地說「再也無法相信人性」。細問之後才知道,他們對於伴侶做出來的行為震驚莫名,像是把他從童話故事裡拖出來,直直往人間摔落──我稱之為「反差情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理師看《該死的阿修羅》:現在的每個決定,都會引領我們走上完全不同的可能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昨晚到長春國賓參與了《該死的阿修羅》的試映。這部國片從一件隨機殺人案開始,串起了六個主角的人生。

在各種社會案件中,隨機殺人案一直是最能挑動國人敏感神經的,在面對這類事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提問,會被以一種非常憤怒的方式提出。而這部《該死的阿修羅》,正借用了這樣的架構,勾引出觀眾對於人性與善惡的探問。

在觀影過程,我彷彿感受到不同社經階級地位的無奈,滿溢出螢幕。劇中,有人成長在創業家、人生勝利組的環境,也有人出生於充斥著動盪、暴力的家庭,必須用許多非法方式來替自己與家人找到下一頓飯錢。儘管背景不同,但整部電影的核心,之於我,應該是「無奈」。

那種被困住之後,試著抵抗,但總是失敗的狀態。

有人的抵抗,是對著父母那雙以愛為名的控制之手。
有人的抵抗,是對著那鳥到爆,根本不把人當人看的工作。
有人的抵抗,是對著教育體制的。
有人愛上了不該愛的對象,他內心的抵抗是對著情感的。

這些抵抗,這些失敗,逐漸累積,轉化了成萬般的無奈。而長期浸泡在無奈裡,是消磨人的。特別是你知道自己可能會「無奈一輩子」時,那無奈就可譨轉瞬成了「絕望」。在電影裡,點出這個狀態的,就是少數我感覺,因緣際會,能從本來的人生腳本「絕望」之中順利脫身的角色:莫子儀扮演的記者。

在絕望的深淵,憤怒是必然的。於是,「阿修羅」的概念出現了。查了一下維基百科,阿修羅神易怒好鬥,驍勇善戰。不同主角,同樣的憤怒,帶著滿滿憤怒能量的這些人,又能怎麽做?

有人試著把這股憤怒,引導為一種創作(兩位主角在網路上的手繪漫畫,何嘗不是一種憤怒的轉化;報社記者揭穿社會不公不義,背後或許也是憤怒在支持著他)。

但在某些時刻,有人被這股憤怒牽引,在臨界之處破提,犯下了社會不允許的惡行。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儘管機率不高,但就是有這種可能。故事本來應該到這就寫不下去了,但電影後半段,用了一種巧妙的手法,點出了憤怒能量的可引導性。

能量就是能量,就是一種力氣。時常,決定這力氣要怎麼抒發與引導去何方的人,就是我們自己。但我們可能還忘了一個其實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在憤怒之際,所處的環境。

也許就在某一個憤怒滿載的時刻,你遇到了某個人、看見了某件事、想起了那個誰⋯⋯這個力氣,就會被帶到另一個出口。而你的人生,就會開始走向完全不同的劇本。與其不斷想像平行時空的人生,我們倒不如提醒自己:現在的每個決定,都是有意義的。都會引領我們走上完全不同的可能。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自我,從致敬童年的傷開始。

 

延伸閱讀:【為你選書】《練習不壓抑》:不是忽視內心的聲音,而是允許它們存在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與家人共用毛巾不只有衛生問題,更大的是「界線」問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從共用毛巾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什麼現象呢?

我會說,毛巾算是一個蠻個人、私密的東西,當大家都在共用這麼私密的東西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界限」的課題,因為毛巾是拿來擦赤裸身體的用品,為什麼他們會想要共用?

而什麼叫做界限,界限的概念就是「我知道我是誰」、「我知道什麼東西是我的」、「什麼東西是你的」和「我跟你有什麼不一樣」等等,簡單來說是這樣的概念,也就是區別我跟外面個人,以及我跟你的概念。

有趣的地方在於,故事中的家人對於毛巾的定義是「我們的」毛巾,意思是,這個家從小到大都沒有「我的」個人物、私有物、私有財的概念,在這個屋簷下,大部分的東西都叫做「我們的」。

如果你從小跟兄弟姐妹就共用一個房間的情況下,你其實就會有很多的觀點都是「我們的」,好比這是我們的房間、我們的衣櫃、我們的書桌等,所以當你在與妹妹吵架說:「那是我的筆,不要拿我的筆!」的時候,媽媽可能就會生氣地說:「什麼你的筆?那是你跟妹妹的筆。」

這時候你就會養成一個觀念是,在這個屋簷下,你不一定會有你的私有財、有你個人所屬物這個概念。

回過頭來看故事的發文者,她可能在第二性徵發生的階段時,通常也是在這個時候,父母會覺得要幫孩子分房間,青少年時期的分房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因為那在幫助孩子養成自我,讓孩子知道在那個空間裡是他私人的範圍,自我的「我」的概念才比較容易在那一個他所擁有的房間裡慢慢養成。

所以他自然就會習慣於這是他使用的東西、那是哥哥使用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獨立的自我,他們對於「我」的分野就會相對來說比較清楚。

共用毛巾的故事不只是衛生及生活習慣的問題,我覺得它更多的是在這個屋簷下,基本上只能有群體的意識,不太能夠有個體的意識,不是說沒有,只是相對來說個人意識會是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的;可能主要還是由父母來覺得群體的意識,以及整個家的想法是什麼。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觀念可以讓大家去感受一下,「如果今天你幫你兩個只有五、六歲的小姪子、小姪女洗澡,你會不會在幫姪子擦完身體之後,再用同一條毛巾擦姪女?」

當時我問了節目組企劃這個問題,她說:「老師怎麼辦,我覺得我會耶!」這時另一個工作人員聽到,就驚訝地說:「怎麼會!一定會用不同的毛巾啊!」

因為另一個工作人員從小到大的生活都是分很開的狀態,他們家從很小的時候,姊姊就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妹妹也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同樣地,爸爸也有、媽媽也有,也就是全家人的個人私有物的東西分得非常開。

所以我要問的是,當這個擦澡的對象變成了年紀很小的小朋友時,何以有些人就會覺得可以共用一條毛巾?是因為他們的性器官還沒有發展完全嗎?

很重要的一環其實在於,在我們成年人的觀念裡頭,我們都沒有覺得小朋友有那個獨立「我」的存在,可是當這個小朋友開始發展到了國高中階段,我們自然不覺得可以共用一條毛巾去擦身體,因為青少年、青少女已經開始有「我」的主體意識出現了,我們就會視他們為獨立的個體。

雖然故事中一家人的主體意識是薄弱的,但是他們的「我們的」或「群體的」意識是很強烈的,所以他們都會知道,那一條毛巾叫做「我們全家人共同使用的東西」,你也許會問,這樣的話那一家人跟外面的人也會界線不明嗎?

答案是否定的,他們一樣還是可以分得很清楚,什麼叫做「我們的」,什麼是「你的」,也就是「我們的」、「你的」以及「外面的」,那之間他們是可以分得很開的,所以這時候婆婆會大大方方地說別人很髒,原因是你怎麼可以跟陌生人、跟完全不認識的人共用毛巾?

但是當我們這家人一起共用毛巾時,因為我們彼此都知道,我們是同一個血脈、同一塊餅也好,我們都是一個群體,我們沒有分個別,所以我們很乾淨;但當插了一個陌生人進來時,就會覺得「怎麼會有陌生人?好髒!」的觀念出現。

簡單來說,「我們的」跟「你們的」對他們而言是分得很清楚的,但是「我們的」跟「我的」是非常薄弱的。

這樣的故事在華人社會其實還是有的,因為有些人會覺得在家人之間是不分你我的、家人是共有的,他們共同分享了非常多的東西,以至於如果你是小家庭出生或是獨生子女,一旦進到這種人數比較多的家庭時,生活方式及習慣可能就會有很大的不一樣。

這時你可能會問,如果真的嫁到這樣的家庭,是不是只能順應,或真的是無解呢?

我會說,如果你受不了他們家的家庭規則,親愛的,你就想盡辦法搬出去,並且擁有你們小家庭的生活規則,基本上這個小家庭的生活規則就不會是公婆或父母可以干涉的。

原因在於你永遠不可能改變他們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絕對不可能,因為那有著非常深根蒂固的東西在裡面,所以不要試著去改變婆家人的生活習慣,畢竟這個屋簷下的規則已經建立了至少三十年,你能如何改變這種三十年以上的生活習慣呢?加上你又是突然加進去的人,基本上你是沒有權力去改變他們原生家庭的規則的。

除非他們自己願意改變,那什麼時候他們會願意改變呢?也就只有遇到重大事故的時候才有可能了。

陪伴你成長:【家庭安全感】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時常陷入格差之戀?也許你習慣把自己的劇本寫得很悲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了解自己對愛的渴望,從關係中的失落開啟自我探索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二二八連假時二刷了《摩登情愛》,這是一部探討現代愛情多元樣貌的影集,一集只有短短的半小時,但卻精闢且完整地呈現不同愛情樣貌,推薦給大家,相信可以帶給你們一些感觸。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傾聽他人主要是「認同情緒」,不是論斷是非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先看見情緒,才處理事情,這同時也能減輕我們承接對方的負擔,意思是同理他的感受,但後續不一定同意他的行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世界上最不應該的,是你不該被自己放棄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我有過幾次被否定過的重大創傷經驗,那導致我後來決定封閉自我,沒有了夢想,得過且過的過每一天。」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無限延伸的自卑,讓你以為只能得到配得起的愛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把這當作我們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見面。」在諮商室當中,她細數著他們見面時發生的事情,他們見面時講的第一句話,他走路的樣子,笑起來的感覺,說話的方式,一切跟在網路上認識的他有何差異,不同的是,現實中的他比想像中的他更棒!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這樣跟你媽有什麼兩樣!」這句話也踩中了你的地雷嗎?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女兒和母親的關係總是非常親密而複雜,因為母親是女兒們認同的第一個女性角色,母親的愛與照顧也是從小接觸最溫暖的東西,我們都是在母親的牽引之下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在我們成熟獨立之前,母親可以說就是我們的全世界,但除了滋養性的部分,母親也總是會帶給女兒一些陰影。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真正的強大是「面對」,而非「否認」自己的脆弱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當我們在外地工作與生活太久,跟家人都只是電話或是訊息聯繫,突然要密切生活個幾天,難免會有些抗拒與小尷尬,尤其是與家人之中還卡著一些情緒與尚未解決的議題。

Read Mo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