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與門徒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信仰故事如下(已改編):

有位基督徒死後靈魂來到天堂之門,上帝在那等他,他說:「親愛的上帝,您所吩咐的律法與誡命我一輩子都遵守,平常也扶弱濟貧、幫助他人,我主動做的比您規定的還多,將基督徒的角色發揚光大,希望有得到您的讚賞。」

上帝回說,「那真好,那麼我想問問你,你的人生快樂嗎?」

「什麼意思?上帝,您是指我做的不夠好嗎?」他很疑惑。

「不是,我是問你,在人生短短的時間裡,你有快樂、開心、享受嗎?」

「上帝,我都有按照您的方式來做啊,我不明白您的意思。」

上帝說,「如果你幫助他人會感到愉快那就去做,但不需要因為規定,如果你覺得還好那就去選別的事。」

「傻孩子,我創造你,是希望你在生命過程享受那個豐富、有趣,並因此快樂、開心、滿足,這才是我創造你最重要的事。人生遵守誡命卻沒有快樂,真的很可惜啊。」

無論處境「你都有可以選擇的權力」

原故事裡的上帝可能沒這麼多話,是我把上帝創造人類的意涵白話一點,上帝希望祂創造的人們可以快樂。

那可能有人會說,「不,我的快樂就是要傷害他人啊

不,就人性來說並沒有這樣的事,會那樣說的人可能是:故意唱反調博取關心、內心混亂被慫恿,和受到嚴重創傷的人。

人類被創造時內嵌良知,也需要情感交流,這兩項機制將阻止我們暴走,但環境壓力逼迫過大時,人的陰影面影響力大增,令視野偏頗,後續才產生自傷或傷人的替代性行為。

人生有苦有難,但也有甘有樂,生命是有豐富層次的。請先相信自己值得快樂,才會主動找樂子,才會突破限制(孩子不就是如此「自得其樂」),日後才懂學習經營關係,因為分享的快樂更加倍。

無論處境「你都有可以選擇的權力」,那是上帝賜給人類最珍貴之物,擁有自由意志做任何選擇。

快樂是一種選擇,愛是一種選擇。

在此前提下,心理諮商在做的,是要怎麼樣移去那些屏蔽,讓個案的心接受此存在價值,也要教學習的方法,讓個案學到心理工具懂應用。簡單說是這樣,過程當然都不容易,有各種阻擾會出現,於是我們要不斷自問:「在人生短短的時間裡,我有快樂、開心、享受嗎?」,然後為自己選擇行動。

認為「沒有選擇」的狀況

或許有人會質疑「擁有自由意志做任何選擇」,但有些人根本沒選擇啊,那又要怎麼說?認為自己沒選擇,或許有以下兩種可能:

1.他認為自己有權力選擇,但是怕失敗、突破不了、困難太大,但他不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

2.他不知道自己有權力可以選擇,這可能是被錯誤教育的結果,甚至影響之後的能力發展。

李安導演的電影《雙子》,劇情描述政府機構複製了男主角(頂尖殺手)的DNA基因,以假的家庭、背景、故事養出一個少年的他,並騙少年去剷除男主角。兩人對峙後男主角描述他的日常生活,包括深夜裡內心矛盾與惡夢都精確無比,少年覺得不安,求助養父卻得到「要挑戰恐懼」被要求再戰的答案

主角兩人過去的共同點:被養成戰鬥機器,對一切無感;沒有上學,卻從書裡學到待人禮貌、不濫殺無辜,但殺壞人時不眨眼;他們隱隱想要與人親近(建立關係),但又怕人接近(被監視被背叛),於是只能將其他人視為目標、工具。

男主角說「你知道嗎?我唯一感到快樂的,是殺人扣下扳機的時刻,只有那時間是我選擇的」而代價是他幾乎每天惡夢與失眠,被鬼魂討債。

少年終於接受現實,與男主角一老一少開車對話,男主角(50歲)是少年(20歲)的未來,而少年則是男主角充滿遺憾的過去。少年問了賦予他們基因的原生父母是誰,男主角則想他還有機會重選生活,便要他脫離殺手孤獨一生的宿命,事後幫他準備好新的身份與背景。

少年懷疑,「可是我除了殺人,什麼都做不好

「不,你『只是被教了殺人而已』,你還沒學過其他能力

是的,你不會做是因為你還沒學過,不是不行。

少年猶豫,「可是我之後不知道要做什麼,我沒有喜歡的事

「不,想想你的未來,你還能成為『先生』、『父親』,那些讓你沒有藉口不去學習

對「選擇」的學習

即使是複製人,即使是錯誤資訊下被養大的,少年還有良知,遇到一個真正瞭解他的導師,加上時間發酵與沉澱,少年始得認識他自己的人生困局(精神分析理論:過去經驗、原生家庭、自我探索、心理動力),對未來的身份有所想像(人本觀點理論:意義、完形、自我成長),並啟動學習技能,修正舊習慣而建立新的生活模式(認知分析理論:學習、行為、理情)。

無論處境,每個人都擁有可以選擇的權力,那是上帝賜給人類最珍貴之物,擁有自由意志做任何選擇。快樂是一種選擇,愛是一種選擇,當有了選擇,就有主控的力量。

心理諮商在做的也是如此:讓他知道他有權力可以選擇、讓他有能力可以選擇。

其實生命裡每件事都在選擇,不如從日常覺察你的小選擇開始吧,使自己的人生快樂、有趣,不是空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