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排擠」是通俗用語,是在社交關係上被拒絕、被嘲諷、故意無視(冷暴力的一種),讓個人與群體之間產生隔閡及孤立感。對個人而言也許沒有實際傷害,然人類是社會動物,在互動上被拒絕、當空氣,長久下來就會有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健康問題。
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與越親近的人相處時,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展現出更真實的一面。當然包含脆弱的、憂傷的、煩躁的、自私的那些面向,有趣的是,有些面貌的自己,甚至是我們跟自己獨處時都不見得敢於正視的。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很多在愛裡患得患失的人即使知道自己在關係中很痛苦,也還是很難離開對方,因為他們會擔心自己還有沒有辦法這麼愛一個人。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我在愛情裡這麼沒有安全感?」,的確這與原生家庭對待你的方式很有關,舉例來說,如果現在聽到「愛情裡的追跟逃的角色」,你直覺認為那分別是什麼性別呢?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多數在討論不安全感,其實在談的都是我們很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且這個負面情緒會導致我很多事情想做卻做不了,比如我很想找對方,但又怕對方不喜歡,所以我不敢。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學生Ruby來找我談的時候,一直告訴我自己對另一半非常沒有安全感,即使另一半在職場上做到不跟女同事、女主管、女客戶有公事以外的聯絡,在與異性相處上非常小心,她依然非常沒有安全感。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現在試想,你進到一個職場,同事跟你說:「你不要跟小美在一起,她很喜歡在別人背後放冷箭,而且她常常藉由她的美色去誘惑其他人,你一定要很小心她。」在你不認識小美的情況下,當你聽到這些訊息,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呢?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在遇到人際問題時,其實都有覺察到自己人際狀況,甚至在意識到總是被予取予求之後,也會開始思考是否是對方的問題,但接著他們都會問同樣的一個問題:「那我還要跟這個朋友繼續往來嗎?」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有些悲傷來得比較晚
總在某些聚會結束之後,
可能是過了幾天,也可能是隔了幾個月,
才發現內心有某些地方隱隱作痛,
才發現原來自己在那當下受傷了。
■
之所以隔這麼久才發現,是因為你從沒有想過當你友善與真誠待人時,
對方的言語或眼神,其實對你是很不友善的。
發現這個事實時,有時候我們反而會先對自己生氣,
氣自己不夠敏銳、氣自己沒有反擊,也氣自己沒有保護自己。
■
請別誤信是你的錯,才讓別人這樣糟蹋你。
沒有人的友善和真誠是該被糟蹋的。
你可以學習自我保護,盡量與能夠善待你的人相處,
至於那些會因為你的柔軟和真誠而欺負你的人,
或許,他們還沒有值得你溫柔以待。
陪伴你成長:【人際安全感】人際傷痛修復班
延伸閱讀:內心經常並存的兩種聲音:我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你過得比我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療癒內在小孩」的課程,有許多帶給彼此心靈激盪的對話,很開心學員們給我的回饋中,覺得自己的問題都有被理解跟回應,雖然我開玩笑說,我們要回來討論內在小孩了,再問問題就要從外太空聊到內子宮了!
作者:柚子甜 心靈工作者
故事一:
「她說,我要看你的手機。」一個男生坐在我對面,模仿女友的語氣:「然後手就伸過來,要我把手機解鎖給她看。」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我很喜歡用這句話來描述心理狀態,很多時候讓我們心生痛苦的,是我們內在那永遠指向自己的刀,永遠無法饒恕自己,總是見縫插針批判自己的過失與不足,這也是導致一個人持續焦慮不安的問題。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你過得比我更好。」
前者是真的,後者也是真的。人好像就是這樣。
這二種聲音經常並存在我們內心,但不代表我們是不一致的人。
只是,後者可能指出我們內在的自卑狀態。
■
看到別人比我們好(這個好通常都是主觀的感受,或許對方並沒有覺得好,也沒有與我們較勁),就引發我們內在那一股不如人的感受。
為了消滅這股困窘,人們各種荒謬的行為都做得出來。
記得高中時期,班上轉來一位成績很優秀的學生,不知道為什麼,我竟開始到處跟同學講他的不是(明明我根本就不了解他)。
直到某一天,一個在班上被尊稱為老大的同學看不下去了,嗆我:「你夠了沒啊?人家惹到你什麼?他是有要跟你比排名嗎?」
剎那間我才驚醒過來:「對啊!我是怎麼了?我怎麼成了那種私下道人長短的人?」
多年後再回顧這段往事,我覺得驅使自己做出這種行為的力量,就是內在那一股不如人的自卑。
這股自卑跟別人無關,而是自己內在的議題。
■
藉由比較或許可以獲得短暫的快樂,但那也只是短暫的。
因為在比較的過程中,人會不停看見自己不好的、不足的那一面。
或許,是因為對自己的不接納,才想要藉由贏過別人來彰顯自己的價值。
所以,想要活得更放鬆一些,
更重要的是練習與自己的自卑相處、用健康的方式來提升自己,而不是成為另一個因為自卑而攻擊別人的人。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的20堂課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一)大多數的人其實都意識不到自己在遭受情緒勒索或是在勒索別人,做為第三方如果發現了這個情況,可以如何去介入或是緩解呢?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你對那個人的討厭是「遷怒」嗎?「遷怒」是因為你有無處安放的委屈!唯有辨識過去的傷,才能還原現在的關係,讓彼此真實相待。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這是很多人喜歡留言問我的問題,當然「另一半」可以是其他對象,包括「孩子」「主管」等等其他我們身邊非常在乎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我通常無法回應,因為難以相處的關係,通常有積累一段時間的「病灶」,只是妳不清楚你貢獻了什麼病灶,也可能不會處理。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處理過許多段感情問題,大部分的情感焦慮不外乎,為什麼這麼努力還是覺得對方不愛我?為什麼對方總是不理解我?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吵架?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活著好累,人生為什麼這麼累呢?」阿娥滿臉疲憊,進晤談之後就攤在沙發上動也不動,彷彿身上被無數絲線綁得動彈不得,我想這反映了她的心境。阿娥說愈靠近過年,她就愈忙,壓力大到睡不著,「我滿腦子都是餐廳要訂哪裡?訂什麼時間?要給哪些人備禮物,禮物要買什麼品項,要去哪裡買?錢也很令人煩惱,不過比起前面那些事,花錢反而是次要的,我願意花錢請人來幫我做這些!」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那天一個朋友問我這樣的問題,發現很多人都有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困境,究竟婚姻幸福、事業高成就與賺大錢這些人生重要大事,難道都難以稱心如意嗎?不是很流行那句話:「小朋友才做選擇,成年人我全都要?」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最近在做生涯諮詢時,遇到幾個很有趣的案例,這些案例呈現出來的,往往是對生涯迷惘,並且對人生甚至有一種興致缺缺的狀態,缺乏生活的方向感與意義感,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是很容易恐慌的,甚至當你來到青壯年該是對是會有一番貢獻,該累積一番成就的時候,那些社會世俗的眼光必定會讓你壓得喘不過氣來。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幾年前在某一次靜心觀想中,我看見自己進入一個美麗琥珀色的隧道,在隧道中有一個寶盒,寶盒裡有一把金色的鑰匙,而我看見自己拿起鑰匙。結束後,我與靜心的老師討論,老師沒有太多詮釋,而因為當時我也沒有太多感覺,因此這件事就這樣放著。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會抱怨另一半不跟自己溝通,很多時候是因為對方不覺得是溝通,而是「質詢」或「逼問」,當對方不知道怎麼回答,就會被認為拒絕溝通,或心理有鬼,或默認,因此有些人就此選擇沈默。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這一年,你遇見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人事物?令你開心、驚喜、想感謝的是什麼?讓你傷心、失望、想道歉的又是什麼?如果要為這一年命名,你會想叫它什麼呢?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如果是伴侶或家人關係,我們基於諮商倫理的考量,會為伴侶、家人安排不同為諮商師,因為同一家庭內發生的事情,當諮商師承載的資訊量多時,容易在觀點上受前一人影響,甚至會難以維持保密原則,因此極不建議找同一位諮商師。
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在我的求學階段,有一位輔導老師曾在生涯規劃課程中,向我們分享關於他自己的職涯故事,他說自己也並非一開始就知道「我要什麼?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發覺自己喜歡說話、也善於表達,因此曾經夢想未來成為一名記者,也實際付諸行動參與課程及訓練,但真的接觸後卻發覺那並不是自己所喜歡的,也因這段經歷,更確信他想從事的是可以上台說話、發揮好的影響力的工作,然而這段看似「走錯路」的經歷,並沒有白白浪費,因為實際的投入其中體驗過,才更清楚哪些部分不適合自己、也更釐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這幾年跟很多智商很高,邏輯思辨能力很好的案主一起工作,雖然有時候在諮商過程都有那麼點覺得像在鬥智跟辯論,而且每次諮商過程都有非常大量的資訊需要消化,但有時真正靜下來反思與聰明人的工作,心底還是會為他們感覺心疼。
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1.新年新希望
為彼此設定三~五個新年目標提示題,分別秘密的寫在小紙條上讓對方抽籤(可討論要抽出幾張來執行),伴侶抽出題目後,視個人的喜好、意願填上新願望的內容。
Read More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我也想多和我太太互動呀!平常我們各自忙工作,假日我想要去郊外走走透透氣,她卻想在家放鬆看影集,我們不是沒有為這件事情溝通過,但是勉強為對方改變,積久了彼此都有怨氣,最後還不如各自做自己開心的事!」這是一個在婚姻中覺得孤獨的男性在晤談時提到的感嘆,後來免不了走上離婚一途。愛情讓兩個人想要在一起,因為在一起覺得很幸福,但進入婚姻之後,「在一起」同時還要感到「幸福」變得格外不容易。
Read More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在談「諮商有沒有效」這主題時,我們需要先回頭問自己:對我來說,什麼叫做有效?這也可能就是你對諮商的期待。
Read More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不能好好生氣的根本,可能來自「童年時情緒被壓制」,但為了心理健康,一定要責怪他人、罵出來,不妨試著練習一下。
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諮商,對我來說就像是每週去上一次心靈的健身房。」這是幾年前的一位案主和我分享的心得回饋,這個比喻我相當喜歡,也很認同。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通常建議在你狀況還行的時候穩定進行諮商,原因在於狀況很糟時,通常心理師能做的會類似「危機諮商」,就是在過程中像是撐住在谷底中的你,不讓你摔傷,拉著深陷在泥淖中的你,整場諮商基本上都在處理情緒的震盪,因此不會有時間處理造成你狀況很糟的核心議題。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和大家談三個方法找到適合你的諮商師,還沒看過的夥伴歡迎先閱讀:【好想找諮商師談談…三個方法找到適合你的諮商師」】
這一篇文章想接續著談談,許多人進入諮商前的疑問。
Read More作者:柚子甜 心靈工作者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作〈沒有喜歡的適合,就只是湊合罷了〉,文中寫道:「如果一個人你不夠喜歡,那即使對方處處都讓你、配合你,也不能算適合,而是湊合。」
Read More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告別就是你每一次你都覺得說:「好,我好像已經準備好了!」但是沒有一次是你會真的準備好的。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最近在閱讀《匱乏經濟學》這本書,原本在探討為什麼窮人會一直很窮,當中有許多思維的問題,為求溫飽有時看不見選擇的代價,更難以未雨綢繆。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有在follow粉專的讀者,應該時常看到我們分享與「大腦思考」有關的貼文。一般狀況下,大腦真的太厲害了,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它的規劃、預測與安排,從家庭到工作,從帳單到晚餐,我們得已解決許多大小難題。
Read More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人生總是充滿跌宕起伏,即便不是自己陷在難關裡,也難免碰到周遭很親近的家人、伴侶或朋友正逢「低潮期」,此時,我們能如何在陪伴過程中,好好接住對方呢?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那天,L有點沮喪地跟我聊起,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也不是不愛自己的另一半,但就享受跟其他異性相處的時光,另一半也處處關心自己,但就有時候覺得煩,想多一點獨處時間。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R在分手後痛苦了兩週的時間,每天無力地倒在床上彷彿世界末日,茶不思飯不想,總是逼迫自己咽下幾口飯,又滿臉淚水的躺回床上。
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嗎?
許多物品即使堆在角落用不到,卻怎麼也捨不得丟棄…
在外面看到還堪用、卻沒有人要的東西,忍不住想留住或撿回家裡…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假如某些人在探問你的隱私、嘲諷你的工作、拿你跟別人做比較之前,全都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那為何你在刪除好友關係時,還得先發文提醒:「明天我要整理好友清單了,不小心被我刪掉的還請見諒。」
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許多人會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出席社交場合,或是對於到人多且需要互動的場所,會心生抗拒;當中也有部分人對人際交際的阻抗,已擴及至日常生活與人相處的微小互動裡,例如,買東西時不想與店員對到眼、剪頭髮時暗自祈禱設計師別跟自己交談、家庭聚餐前絕不主動擔任打電話訂位的人⋯⋯等。
Read More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唉,在這家公司真是越做越嘔!」Jam氣憤又無奈地接著說:「我總覺得同事們不是很喜歡我,前幾天他們去聚餐,我從IG看到照片才知道耶!老闆也只有加班才會想到我,加薪、升遷都沒我的份!還是我乾脆離職算了?」
Read More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每當看到他人擁有我所沒有的,嫉妒感就會油然而生…」
「這種感覺很不好受,我也不想嫉妒別人,但想法卻怎麼壓也壓不下去。」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個充滿網紅網美的聚會場合裡,有一個我不太認識的網紅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我不太確認事情的真實性,但從她分享的過程中,我心裡很誠實地冒出一個想法:「哇,她知道他這麼做非常容易被討厭嗎?」
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不論是在捷運、公車等通勤場域,還是日常的大街、餐廳裡,隨處可見周遭的人群低頭滑手機。隨著手機裝載的功能、型態越趨多樣化,也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更讓人們離不開手機和網路的使用。其中,包含很大一部份的人際交流型式,也移轉到了更廣闊的網路世界,然而,頻繁使用社群媒體,許多人也發現,自己不知不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卻在關上手機後,沒有休息到的感覺,反而陷入無力感、空虛感,甚至焦躁感和沮喪感也油然而生。
Read More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不完美的學習:「不完美」才能帶來最大的學習動機
你總是想讓孩子在學習上得到最正確、最有效率、最完美的答案或知識嗎?過分追求完美的過程,傷害了孩子對自己的信心,也扼殺他的樂觀、創意與動力。
Read More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有時,會沒來由的覺得活得很累,累到難以思考,也累到不想與人交際,可偏偏還是會自動化的勉強自己,去完成一件件的待辦事項,於是無力感逐漸囤積,看似忙碌,卻總覺得沒有意義。
Read More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生活中總是遇到令人心煩的事,也總有抱怨不完的人和事,有時,情緒確實好需要宣洩的出口,但在大肆的抱怨後,總是覺得心頭的煩躁感仍揮之不去,即使將周遭的人事物都抱怨過一輪了,還是無法打從心裡欣賞自己、融入人群。
Read More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你穿得真好看!」、「你真厲害,工作有效率,品質又好」、「恭喜你升職又加薪啊」,當被他人肯定、讚賞、升遷,或你達成某項成就時,你心中冒出的想法是什麼?你通常會怎麼反應呢?
Read More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下著大雷雨的那天,Ann帶著熱騰騰的便當來到Joe公司樓下,Joe訊息未讀、電話未回,於是Ann靜靜坐在大廳,等了一個多小時。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何為過度使用你自己?對於助人工作者來說,最直接的便是「過度給出時間」,個案要求預約這個時間,或不斷希望超時諮商,你知道自己還沒完全清醒,或你需要休息,你卻覺得別人很需要你,如果不幫他,他會想不開、狀況變很糟糕等。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一個家庭的資源有限,通常父母心中總會有傾注資源栽培的孩子,也容易有就算被耽誤也沒關係的孩子,而很多陪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總是不理解的是,那些從小父母想辦法送他讀最好的學校,用最好的東西,出國唸書的手足,為什麼對父母最不上心?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其實像我們身為助人者,會把助人當成重要的人生使命,甚至不計回報,盡可能地付出或給予,可是卻被他人視為理所當然。或是你覺得自己已經認真以待,卻還是被案主或案主的家人無情地猜測、猜疑,即便你一開始有滿腔的熱忱,在被洗臉的過程中感到心累。
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類型百百種,端看對象與關係需求的層次有所不同,除了血濃於水的親屬關係、相濡以沫的親密關係、或是氣味相投的摯友結交,其實也存在著某些深深影響著生活方式或個人情緒的關係,舉凡校園中親師、同儕的相處、或是職場上與主管、組織的互動、與客戶的交際、甚至住家週遭左鄰右舍的八卦閒談等,都可能帶來心情的波動與身心壓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