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排擠先別著急,用這四個步驟做好心理建設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排擠」是通俗用語,是在社交關係上被拒絕、被嘲諷、故意無視(冷暴力的一種),讓個人與群體之間產生隔閡及孤立感。對個人而言也許沒有實際傷害,然人類是社會動物,在互動上被拒絕、當空氣,長久下來就會有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健康問題。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排擠」是通俗用語,是在社交關係上被拒絕、被嘲諷、故意無視(冷暴力的一種),讓個人與群體之間產生隔閡及孤立感。對個人而言也許沒有實際傷害,然人類是社會動物,在互動上被拒絕、當空氣,長久下來就會有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健康問題。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當我們陷入被拋棄的想法中,就會啟動「戰」或「逃」的生存模式,因為我們會認為這有助於保持關係的運作,無論是什麼解決方法,只要能重新建立連結都好。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就是最原初的狀態,沒有人可以設定我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也沒有人會在你出生時就說你命不好(這通常是給算命師算過才有的奇怪定義)。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假設你容易哭,好比看電影或短等,只要看到某一種情節你就會哭的唏哩嘩啦,若你在哭完之後就沒事了,那就沒關係。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你「自揭傷疤」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
創傷後自我袒露的時機
「我該跟他坦白嗎?說的話,他會不會像之前那些人那樣,嘴上說不介意,最後還是跟我分手,可是現在不說,我不就是欺騙他的感情嗎?」年幼時曾被親人性猥褻的經驗是小雨內心深處的秘密,每當戀情漸趨穩定,她就會更加焦慮,她被自己隱藏的秘密架在火上烤,罪惡感燙得她每天吃不好睡不好。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我遇過很多在親密關係裡,時常會出現劈腿模式的人,經常性劈腿的人有幾種可能性:第一是,在劈腿的過程中會不會讓我覺得自己有更多的時尚配件,有很多人真的會利用劈腿來證明自己是夠好的;另一種劈腿是,我無法在關係中說出我真正的需求。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小花告訴我,自己與老公時常吵得不可開交,他們吵的內容是老公很喜歡去健行、露營或極限運動等,而小花總是很生氣老公去那些活動,因為那可以認識新的人,對小花而言,老公有社交活動是她非常擔心、忌諱的事。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以為維繫關係就是什麼都跟對方講,這樣高度透明自己的關係,是增進彼此認識,讓彼此關係更深刻的方式,但如果你覺得你大小事都跟對方講,但你卻發現你並不了解對方,那代表你們關係的流動性與相互性出了狀況。
作者: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與越親近的人相處時,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展現出更真實的一面。當然包含脆弱的、憂傷的、煩躁的、自私的那些面向,有趣的是,有些面貌的自己,甚至是我們跟自己獨處時都不見得敢於正視的。
Read More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間歇性心流 #有衝刺也要有休息
#深度休息 #喚醒內在最好的自己
有在關注粉專的夥伴,大概對「休息」這兩個字不陌生。有效休息一直都是我們覺得重要,卻容易被忽視的概念。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伴侶雙方一個人是焦慮型、另一個人則是逃避型,他們想要與另一半溝通時,往往得不到回應,而且你明明知道你追了,他就會跑,但你還是控制不住地想要追著他,這時你也許會說:「要是你好好地回應我,我根本也不需要追!」,而進到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問題。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我們會受到情緒勒索,往往因為我們自我的組成中,有太多他人的聲音,也有太多對自己的否定、陰影,而帶來自身的羞愧感和罪惡感,感覺情緒被勒索,是因為無法忍受身上的「罪惡感」,而覺得自己被勒索了,對他人的要求非執行不可的「被迫感」。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我們要成為內在父母,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原生家庭的父母也好,其他的主要照顧者也好,他們一直以來所帶給你的影響直到現在仍然還存放在你的人格裡,也因為如此,我們容易用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來對待自己。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在台灣的成長的過程當中,常會聽到「囝仔人有耳無嘴」,也就是只要聽大人講話就話,不要講話、不要頂嘴、不要有這麼多的意見;孩子在這樣的成長經驗裡,嘴巴其實是被封住的,使得他們在表達的過程當中,時常覺得綁手綁腳,也容易擔心自己說錯話,或者擔心自己講話被評價。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很多在愛裡患得患失的人即使知道自己在關係中很痛苦,也還是很難離開對方,因為他們會擔心自己還有沒有辦法這麼愛一個人。
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在我們的身邊有時會出現非常「熱心」的人,他會在感受到你需要的時候,主動提供協助、滿足你的需求,希望能降低你不愉快的感覺,甚至替你處理你的情緒。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我在愛情裡這麼沒有安全感?」,的確這與原生家庭對待你的方式很有關,舉例來說,如果現在聽到「愛情裡的追跟逃的角色」,你直覺認為那分別是什麼性別呢?
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的新聞事件帶動許多人開始思考自己是否有「憂鬱症」,這個事件帶給大家最大的衝擊是:一個看起來樂觀開朗、擁有著名利財,可以標籤為人生勝利組的人,原來有長年的憂鬱困擾,甚至在求助無果後發生了令人悲傷的憾事。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1.也許很多人心中都有個黃子佼1.0
曾經有個學生,外人看來是人生勝利組,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有個令他自卑的過往,破碎的家庭與無助地面對父母分離,即使他無法決定出生的家庭,他也沒有做錯任何事,這個1.0的自己就像是殘忍的印記,讓他成長過程所有的努力,就為了擺脫那「離婚家庭的小孩」那種恥辱感。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前一陣子我到中國上課,學員Lisa跟我分享了她的故事,她告訴我暴飲暴食讓她的體重一直降不下來,身體也開始亮起了紅燈。
作者:曹國璽諮商心理師
Z世代「爛在床上」(Bed Rotting)流行現象解讀為「花很長的時間,待在床上」,會有此情況可能是因為:
「我就是不想起床」,
「我很想起床,但是起不了床」,
「我很累,要多睡一點」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很難做決定,意味著你現在的自我強度很難處理你的關係有巨大的改變,你的內在、你的自我並沒有準備好去面臨這麼大的一個改變與衝擊,或你的內在可能自認為你沒有辦法處理跟消化這個改變的過程。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當人在缺乏安全感時,會做出「尋求再保證」的行為,也有學派說safety seeking,也就是我問這些問題,我想確認你是愛我的,但即使對方給出回應,往往會引發更多的「問題」,使對方覺得我都說了,為什麼你還不相信,你原本只希望對方好好回應你,但你問更多問題時,惹得對方開始不耐煩甚至沈默或迴避。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簡單來說,愛自己就是喜歡你自己,你做任何事情都不會覺得後悔,你也不會討厭你自己做的任何一個決定。
作者:歐庭 諮商心理師
你時常不小心坐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嗎?是不是總是覺得自己被他人迫害?是不是覺得自己無力解決問題?是不是覺得別人得為你的苦痛負責?是不是總是期待他人來拯救你呢?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是」,是時候該跳脫「受害者」的角色了!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多數在討論不安全感,其實在談的都是我們很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且這個負面情緒會導致我很多事情想做卻做不了,比如我很想找對方,但又怕對方不喜歡,所以我不敢。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學生Ruby來找我談的時候,一直告訴我自己對另一半非常沒有安全感,即使另一半在職場上做到不跟女同事、女主管、女客戶有公事以外的聯絡,在與異性相處上非常小心,她依然非常沒有安全感。
作者:歐庭 諮商心理師
招弟的父母非常重男輕女,招弟再怎麼努力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同,卻始終比不上弟弟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每當招弟與弟弟起衝突時,不管對錯,父母總是先斥責招弟、幫弟弟說話,讓招弟感到委屈,認定自己是不重要、不被愛的,甚至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小孩,期盼有一天自己的「親生父母」會來把自己接走,幫自己脫離苦海。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現在試想,你進到一個職場,同事跟你說:「你不要跟小美在一起,她很喜歡在別人背後放冷箭,而且她常常藉由她的美色去誘惑其他人,你一定要很小心她。」在你不認識小美的情況下,當你聽到這些訊息,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呢?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在遇到人際問題時,其實都有覺察到自己人際狀況,甚至在意識到總是被予取予求之後,也會開始思考是否是對方的問題,但接著他們都會問同樣的一個問題:「那我還要跟這個朋友繼續往來嗎?」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有些悲傷來得比較晚
總在某些聚會結束之後,
可能是過了幾天,也可能是隔了幾個月,
才發現內心有某些地方隱隱作痛,
才發現原來自己在那當下受傷了。
■
之所以隔這麼久才發現,是因為你從沒有想過當你友善與真誠待人時,
對方的言語或眼神,其實對你是很不友善的。
發現這個事實時,有時候我們反而會先對自己生氣,
氣自己不夠敏銳、氣自己沒有反擊,也氣自己沒有保護自己。
■
請別誤信是你的錯,才讓別人這樣糟蹋你。
沒有人的友善和真誠是該被糟蹋的。
你可以學習自我保護,盡量與能夠善待你的人相處,
至於那些會因為你的柔軟和真誠而欺負你的人,
或許,他們還沒有值得你溫柔以待。
陪伴你成長:【人際安全感】人際傷痛修復班
延伸閱讀:內心經常並存的兩種聲音:我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你過得比我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歐庭 諮商心理師
小米一直無法擁有穩定的關係,他時常覺得自己會被拋棄、覺得自己在關係中總是被傷害、被丟下的角色。小米在過去的幾段關係,都是由對方提出分手,小米苦苦挽留但也無法留下對方,讓小米更加驗證了不會有人愛自己、每個人都會離他而去。
Read More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有別於傳統的大家庭,現代的子女通常在組成新家庭後,會想要擁有屬於自己家庭的小空間。在這個階段,有些父母也準備退休,或是已經退休了,人生中兩大重心的轉移,步入中老年的父母再面對子女離家的決定,以及家中只剩下兩老的狀態,進入一種孤寂又無希望的狀態。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他是在說我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什麼我走到哪都會被人針對?」、「怎麼辦,又黑掉了,真想離職⋯⋯」這是你的心聲嗎?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療癒內在小孩」的課程,有許多帶給彼此心靈激盪的對話,很開心學員們給我的回饋中,覺得自己的問題都有被理解跟回應,雖然我開玩笑說,我們要回來討論內在小孩了,再問問題就要從外太空聊到內子宮了!
作者:歐庭 諮商心理師
「我不能讓他人看到我的脆弱,沒有人會理解我的」
「哭並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對事情不會有幫助」
「我得自己解決眼前所有困境,向他人求助是弱者的表現」
Read More作者:柚子甜 心靈工作者
故事一:
「她說,我要看你的手機。」一個男生坐在我對面,模仿女友的語氣:「然後手就伸過來,要我把手機解鎖給她看。」
Read More作者:歐庭 諮商心理師
上一篇【過度付出、拼了命的幫助別人?六個情況檢核你是否成了拯救者】分析了拯救者的特徵,親愛的,你在關係當中也是拯救者嗎?是不是總是為了幫助別人而做出超出自己負荷的事情呢?是不是總是為了別人而耽擱自己的事情呢?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拚命為對方付出卻總是吃力不討好呢?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是」,而你也正對你的關係感到不滿意,是時候該跳脫「拯救者」的角色了!
Read More作者:歐庭 諮商心理師
莎莎相當「樂於助人」,當別人釋放出一點點需要幫忙的訊息,她就會認為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幫對方,因此她總是拋下一切去幫對方的忙,甚至忘記自己還有事情沒做完、忽略自己的身心狀態。
Read More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個案在諮商室怯生生的說:『如果別人認識我真正的樣子,就會遠離我了』,每當聽到這樣的形容,心中都會感到酸楚與心疼,這句話想傳達的訊息是,沒有人會喜歡我真正的樣子,包含我自己。也讓我很好奇在他的生命歷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讓他無法相信自己是能夠被喜歡的,甚至產生自我厭惡?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我很喜歡用這句話來描述心理狀態,很多時候讓我們心生痛苦的,是我們內在那永遠指向自己的刀,永遠無法饒恕自己,總是見縫插針批判自己的過失與不足,這也是導致一個人持續焦慮不安的問題。
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曾經,有一個學生跟我求助,一直是外人眼中很優秀人才的他,始終覺得自己只是透過努力,才得以保持在不錯的狀態。
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在華人社會中,親子關係相對比西方社會還來的緊密,未婚子女如果沒有到外地工作,許多人會選擇繼續與父母同住,或是也『無法』選擇,因為父母可能會覺得沒有必要。
作者:歐庭 諮商心理師
「我得把事情做到最好,並讓所有人都滿意」
「我得檢查所有細節,一絲一毫都不能出錯」
「我得掌握好一切,絕不能讓事情失去控制」
你曾經對自己滿意過嗎?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你過得比我更好。」
前者是真的,後者也是真的。人好像就是這樣。
這二種聲音經常並存在我們內心,但不代表我們是不一致的人。
只是,後者可能指出我們內在的自卑狀態。
■
看到別人比我們好(這個好通常都是主觀的感受,或許對方並沒有覺得好,也沒有與我們較勁),就引發我們內在那一股不如人的感受。
為了消滅這股困窘,人們各種荒謬的行為都做得出來。
記得高中時期,班上轉來一位成績很優秀的學生,不知道為什麼,我竟開始到處跟同學講他的不是(明明我根本就不了解他)。
直到某一天,一個在班上被尊稱為老大的同學看不下去了,嗆我:「你夠了沒啊?人家惹到你什麼?他是有要跟你比排名嗎?」
剎那間我才驚醒過來:「對啊!我是怎麼了?我怎麼成了那種私下道人長短的人?」
多年後再回顧這段往事,我覺得驅使自己做出這種行為的力量,就是內在那一股不如人的自卑。
這股自卑跟別人無關,而是自己內在的議題。
■
藉由比較或許可以獲得短暫的快樂,但那也只是短暫的。
因為在比較的過程中,人會不停看見自己不好的、不足的那一面。
或許,是因為對自己的不接納,才想要藉由贏過別人來彰顯自己的價值。
所以,想要活得更放鬆一些,
更重要的是練習與自己的自卑相處、用健康的方式來提升自己,而不是成為另一個因為自卑而攻擊別人的人。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的20堂課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歐庭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事情總是變成這樣……」
你常常在人際有這樣的挫敗感嗎?
原本一開始都好好的,卻不知怎麼地,好像被詛咒似的,中間常常有個莫名其妙的翻轉,到最後都變成了bad ending。
Read More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一)大多數的人其實都意識不到自己在遭受情緒勒索或是在勒索別人,做為第三方如果發現了這個情況,可以如何去介入或是緩解呢?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你對那個人的討厭是「遷怒」嗎?「遷怒」是因為你有無處安放的委屈!唯有辨識過去的傷,才能還原現在的關係,讓彼此真實相待。
Read More作者:歐庭 諮商心理師
也許你會注意到,偶像劇跟八點檔似乎有一定的公式跟套路,即便時空背景、人物性格、劇情設定都有些不同,但始終換湯不換藥,在不同齣戲裡,總能看見相似的情節。編劇不厭其煩地寫出一個個相似的腳本,重複地讓這類的情節不斷的上演,彷彿只有透過這些公式般的設定才能夠討觀眾喜歡,沒有這些劇情就不夠精彩動人。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這是很多人喜歡留言問我的問題,當然「另一半」可以是其他對象,包括「孩子」「主管」等等其他我們身邊非常在乎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我通常無法回應,因為難以相處的關係,通常有積累一段時間的「病灶」,只是妳不清楚你貢獻了什麼病灶,也可能不會處理。
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一場親子聚會中,一個小女孩漲紅著臉,帶著被壓抑過的啜泣聲,引起其他大人的注意,紛紛圍在她身旁進行安撫與詢問,但不論怎麼探問女孩總是低頭不說話。這時女孩的爸爸出聲了:『不要理他,她等一下就好了』,這時女孩收起眼淚並怒視父親,此時父親又笑笑的說:『她就是這樣愛生氣又不講,待會我再買個他喜歡的東西給她就好。』
Read More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Amy沮喪的想找我聊聊近況,她說最近只要一睜眼,厭惡感就襲滿全身,一向早起的她最近頻頻遲到,光是要下床就花了很大的心力。
Read More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許多家長對於孩子進入青春期,往往都會用『叛逆期』這個形容詞來取代,有些家長未雨綢繆,先向其他家長打聽或是上網搜尋相關資料,有些家長則正在面臨『叛逆期』的煩惱中。不論是什麼原因看到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了解青少年/女的叛逆。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處理過許多段感情問題,大部分的情感焦慮不外乎,為什麼這麼努力還是覺得對方不愛我?為什麼對方總是不理解我?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吵架?
作者:陳映嬅 諮商心理師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代,大部分的人會講求名次、權力及金錢,好像只有擁有這些才是成功,而達到成功就只有一個方法:打敗所有的人。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生老病死、工作壓力、人際衝突、經濟負荷⋯⋯人生在世,需要面對的挑戰確實遠比我們所想的還要多。讓事情變得更複雜的因素,還有一個人們時常忽略的面向,就是我們的大腦,這個非常擅長「解決問題」的器官,能帶我們回憶過往,記取教訓;展望未來,未雨綢繆,卻也同時製造了更多的挑戰給我們。
Read More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活著好累,人生為什麼這麼累呢?」阿娥滿臉疲憊,進晤談之後就攤在沙發上動也不動,彷彿身上被無數絲線綁得動彈不得,我想這反映了她的心境。阿娥說愈靠近過年,她就愈忙,壓力大到睡不著,「我滿腦子都是餐廳要訂哪裡?訂什麼時間?要給哪些人備禮物,禮物要買什麼品項,要去哪裡買?錢也很令人煩惱,不過比起前面那些事,花錢反而是次要的,我願意花錢請人來幫我做這些!」
Read More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那天一個朋友問我這樣的問題,發現很多人都有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困境,究竟婚姻幸福、事業高成就與賺大錢這些人生重要大事,難道都難以稱心如意嗎?不是很流行那句話:「小朋友才做選擇,成年人我全都要?」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最近在做生涯諮詢時,遇到幾個很有趣的案例,這些案例呈現出來的,往往是對生涯迷惘,並且對人生甚至有一種興致缺缺的狀態,缺乏生活的方向感與意義感,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是很容易恐慌的,甚至當你來到青壯年該是對是會有一番貢獻,該累積一番成就的時候,那些社會世俗的眼光必定會讓你壓得喘不過氣來。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幾年前在某一次靜心觀想中,我看見自己進入一個美麗琥珀色的隧道,在隧道中有一個寶盒,寶盒裡有一把金色的鑰匙,而我看見自己拿起鑰匙。結束後,我與靜心的老師討論,老師沒有太多詮釋,而因為當時我也沒有太多感覺,因此這件事就這樣放著。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會抱怨另一半不跟自己溝通,很多時候是因為對方不覺得是溝通,而是「質詢」或「逼問」,當對方不知道怎麼回答,就會被認為拒絕溝通,或心理有鬼,或默認,因此有些人就此選擇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