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總是背黑鍋、被針對?你的童年可能有「創傷4F」

  • 0

工作總是背黑鍋、被針對?你的童年可能有「創傷4F」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他是在說我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什麼我走到哪都會被人針對?」、「怎麼辦,又黑掉了,真想離職⋯⋯」這是你的心聲嗎?

不管進入哪個團體,你的人際關係好像都上演類似的劇情,遇到的人不是把你當砲灰,就是把你想像成大反派;你總覺得自己跟環境格格不入,容易被人盯上,被迫背著不屬於自己的黑鍋,久而久之,你心裡蒙上陰影,常覺得「總有刁民要害朕」。

你學習記取教訓,試過不同方法,但每次的嘗試就像從這個坑爬起來,結果又踩進另一個坑裡,「之前我總是太快找主管抱怨,一心想要為自己討公道,這此我努力忍了,沒想到主管反過來怪我不早申訴!」,或是「我不再忍氣吞聲,有狀況就盡量直接反映,結果呢?上司站在對方那邊,聽信他的說詞,認為是我態度不佳,是個吃不了苦的人。」你覺得自己選的每一條路都不對,到底該改變自己到什麼程度?才能跟人好好相處。

思喬是個認真做事的人,她用高標準要求自己,勤勉刻苦的工作,遇到職場上的誤會或攻擊,她幾乎都選擇忍氣吞聲,形成容易被欺負和背黑鍋的循環,對她說來說,晤談就是職場人際問題的練習場,心理師就像教練,與她一遍遍演練,如何在誤會與衝突當下,試著緩和自己的焦慮與恐懼,不要先逃避與放棄,看清前因後果,思考好的解決策略,然後嘗試與對方溝通。

互動與經驗的深度連結

有一次思喬被分配加入某個組長的團隊,一起完成新的任務,但是該組長對思喬抱持敵意,口頭指令前後不一,讓人誤會出錯之後,再用暴怒與輕蔑的態度檢討思喬,經過一段時間的忍耐和思考後,思喬試著跟上司反映組長的狀況,沒想到主管對她說:「每個人都有缺點,他是個有創傷的人。」思喬非常錯愕,心裡升起強烈地被拋棄感,職場的互動再次與原生家庭經驗重疊,她彷彿又回到小時候被家人聯合指責的時刻,耳邊響起「錯的不是我們,錯的是妳!」

彼得・沃克在他所著的『第一本負責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提到,有些父母會用攻擊弱勢來抒發自己的痛苦與壓力,被選擇承受最多攻擊的孩子會成為整個家庭的「代罪羔羊」,這種糟糕的養育方式不只會造成某個孩子的創傷,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傷害每一個孩子,繼而養出病態手足競爭。

書裡提到「創傷4F」的概念,描述受創孩子的神經系統為了生存,常會過度使用的四種反應模式: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討好(fawn)。

當一個人總是用攻擊去面對威脅,就是「戰」的反應;當一個人逃跑,或象徵式地過度活躍(好讓自己分心,不用去直面威脅),就是「逃」的反應;如果遇到威脅,總覺得任何努力都無效,就放棄陷入麻木、解離或崩潰,就是「僵」;而「討好」則是遇到威脅時,用取閱或提供幫助的方式,企圖緩和或阻止對方。

每一個人受到手足排行、性別以及性格等因素影響,會選擇4F中不同反應來面對威脅,長期下來不同反應會發展不同的防衛模式。在日常生活或職場環境裡,我們常會遇到一些「過多」或「過少」的人,好比某些人攻擊性過強、過度緊張或憤怒、控制欲太強等,或是相反地,主動性低、對外界反應淡漠、社交上非常退縮、關係裡缺乏主見,這些都可能是自小經歷創傷,而後過度使用某種固定的防衛模式來保護自己的人。

如果兩類創傷倖存者碰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呢?若是遇到像過去傷害你的那種人,你該怎麼辦呢?

以思喬為例,她是習慣以「逃」來面對威脅的人,容易發展出「強迫防衛」,此處的強迫不是我們常說的強迫症,而是指這個人會強迫自己完美,而過度努力,使自己長期處於高度焦慮中,這類人在原生家庭中通常是代罪羔羊,長大後則容易被自戀的人挑上,重複早期在關係中被虐待模式。

與思喬身處同一個家庭的哥哥,則是習慣以「戰」面對威脅的人,後來發展出「自戀防衛」,他們通常是家庭裡接收父母的自戀期望的人,他們的創傷來自父母的利用與過度要求,但同時在家庭中存活,他們會學習父母,找代罪羔羊來發洩情緒,傷害自己的手足,長大後則憑藉自戀狂的第六感,會透過相處辨識出有受害者傾向的人來建立關係,然後透過打擊對方自信的方式,企圖塑造對方。

長大後的思喬,在痛苦中學到要和會傷害自己的父母及兄長保持距離,但終究無法遠離所有採取與父母或哥哥相同防衛模式的人,就像這次,她遇到以「戰」為習慣反應的組長,思喬的追求完美,讓組長感覺地位被威脅,一開始就對她帶著敵意,繼而發動攻擊,而思喬過於焦慮且容易自責的情緒弱點,加上習慣退讓而非正面溝通的風格,會讓她在高壓團體中吸收所有人的情緒壓力,比他人更早崩潰。

另一組常見的組合是以「僵」面對威脅,日後發展出「解離防衛」的人,遇到用「討好」面對威脅,發展出「關係依賴防衛」的人。前者在原生家庭裡常被視為沒有用處的人,是被遺忘而感到失落的孩子,他們因應創傷的方法是解離,就是抽離自己的感覺、讓情緒麻木、失去自我感和現實感、必要時還會失憶,他們對社交感到極度焦慮和逃避,把情感寄託於物質或外在物品,容易發展出物質依賴或戀物行為。

有些孩子有了解人的天賦,他們學會在創傷情境中用來「討好」父母以求生,通常會變成家庭裡的「親職小孩」或「小大人」,背起照顧者的功能和責任,藉此換取安全與依賴,日後他們會發展出「關係依賴防衛」,他們習慣付出與成全,常過度犧牲自我,導致成年後的生活再度複製早年的受虐情境。

深入了解複雜創傷後症候群的創傷4F後,我發現可以用四種防衛,來重新解讀職場上難解的人際議題,習慣過度自我要求的強迫防衛者,往往容易被強勢主動的自戀防衛者欺壓,而習慣與一切保持距離的解離防衛的人,常競爭不過那些在職場上擅長以關係依附作為防衛的人。

四種防衛類型的人彼此間,可能存在競爭、羨慕、嫉妒等各種愛恨交織的複雜關係,但他們都因為創傷而受苦至今。表面上是職場人際困難,其實是過往創傷情境的重現,晤談時如果仔細剖析當下人際情境,然後邀請當事人往回聯想類似處境,大部分的人都能回溯起被霸凌的經驗、手足互動創傷,或是不可言說的家庭秘辛。這些都再次證明,如果沒有妥善處理,過去的創傷情境會不斷強迫重現。

調整兩個方向

如果你懷疑自己在人際裡不斷重複的議題,可能是過去創傷的後遺症,是受威脅時你為了求生而有的生理反應,也是你當初面對危險時發展的思考模式,那麼你可以尋求適當的治療法從這兩個方向進行調整。

面對創傷威脅時你習慣的生理反應,例如:過份分泌壓力激素,讓身體產生戰或逃反射,或是出現解離。這部分的創傷後症狀,可以透過生理或身體治療法改善。我在晤談室常用的是呼吸放鬆、肌肉放鬆、暗示或冥想放鬆、搭配生理回饋,以思喬為例,在面對來自組長的攻擊或是團體的壓力時,放鬆可以幫助她降低當下的焦慮感,避免因為焦慮而不斷強迫自己做更多事情,陷入窮忙且受虐的負向循環。

而那些為了度過創傷而發展出來,看待自我與世界的負向思考方式,例如:為了得到強勢父親的認同,凸顯自己剛強的一面,壓抑自己溫柔的部分,或是逼自己承擔更多照顧責任,來討好憂鬱的母親等,則可以透過以調整思考為主的療法達到改善。在晤談中我跟思喬一起整理,他過去在家庭經驗裡習得的想法,有些想法特別容易讓她焦慮,透過找到支持與不支持想法的事實證據,幫助她將信念微調到更貼近當下生活,且能帶來正向循環的方向。

其他還有很多治療法對調整創傷後生理反應與負向信念有所幫助,像是針對創傷經驗的EMDR、可以調整情緒與睡眠的藥物治療、瑜珈、正念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很多人在晤談中只希望聚焦於當下的困境,不想勾起過去的傷痛,這是可以被理解的,我們都不想讓傷口繼續擴大,但在治療中數次回憶並面對創傷回憶是必要的療程,因為創傷情境會在生活中強迫重現,唯有對傷口有所覺察,並增加心靈強度,做出不同於當時選擇,擁有更寬廣更自由的思考,才能走出不同的道路。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自我,從致敬童年的傷開始。

 

延伸閱讀:容易討厭別人?你討厭的是以前坐過你內心重要位子的許多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