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原諒他人?也許是完美主義使你失去寬恕的能力

  • 1

難以原諒他人?也許是完美主義使你失去寬恕的能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的同事砸鍋了、犯錯了,他要怎麼做你才會原諒他,並且重新信任他呢?

當我請同學思考這個問題時,就有同學直接說:「我絕對不可能原諒他,我也絕對不可能再信任他。」這代表什麼意思呢?這代表這個砸了鍋的人在你心中已經完完全全黑(HATE)掉了。

我常問大家,你有沒有想過是在什麼情況下,你會把一個人完完全全地黑掉,也就是與這個人老死不相往來?

容易將一個人徹底黑掉或總是難以放下的人,很有可能是少了重要人際的能力—「寬恕」。

坦白說,這個寬恕的能力長出來也是要有一些背景的,也就是你的成長機會裡,要讓你能夠知道什麼是寬恕的感覺。但若一個人對於他人的犯錯完全沒有任何容忍力,完全沒有想要原諒或寬恕別人的那一種感受,那可能跟你的成長背景有很高的關聯性。

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用急著去覺得自己很刻薄、小氣,或不近人情,因為我認為寬恕能力的背後是需要一些力量去支撐,你才有那個心理空間給出寬恕的力道。

你小時候有沒有曾經有這樣的經驗,當你期待爸爸晚上回家時帶著蛋糕回來要幫你慶生,結果爸爸今天加班到很晚,當他晚上十點半終於回到家時,你才發現爸爸兩手空空。你哭喪著臉問爸爸:「爸爸今天我生日,我的蛋糕呢?」爸爸卻生氣地說:「什麼蛋糕?你知不知道我今天有多忙?你趕快去睡覺!」

一個沒有辦法去寬恕別人的人,通常在他們的生命裡有大大小小委屈難受的經驗,可是他們從來沒有被好好道歉過。道歉是一種對他人的在乎行為,對他人表達關切、表達愛、表達心疼、表達「我看見了」的行為,若你的生命裡感受不舒服,卻從來沒有人跟你好好的道歉,說真的你不會懂什麼叫原諒、什麼叫寬恕。

換個情境,如果今天爸爸加班到八點多發現今天是女兒生日,於是馬上打電話回家,跟女兒說:「對不起爸爸還在加班,我會趕快把事情處理好買蛋糕回家,不要難過我趕快趕回去。」

同樣地爸爸依然到了十點多才回到家,不一樣的是,爸爸帶著滿臉的歉意以及蛋糕回家,並且告訴女兒:「現在還有一個多小時,我們趕快來吃蛋糕吹蠟燭,告訴爸爸你今年的生日願望好不好?」雖然他加班了一整個晚上非常累,但他選擇把最後的精力放在女兒身上。


你說,這個女兒有沒有學會什麼叫做原諒與寬恕呢?她原本是難過的,可能還帶有一點生氣,可是當爸爸表達了歉意與在乎,她不舒服的情緒自然就會過去了、放開了;這個感覺就是寬恕。

寬恕是你知道人會犯錯,你始終能夠理解到「人非完人」,爸爸也是一個平凡人,所以他也會犯錯,而爸爸對於他犯的錯願意承認、願意道歉,這個時候女兒就可以學會,原來有個動作叫做原諒。

雖然我們平常在講原諒寬恕是多麼簡單的事,但其實這背後都有著心理歷程的。

你也許會問究竟要怎樣才能釋放出寬恕?這背後要有著一個很大的力量,那就是愛。

當你被好好的道歉過,你就會知道自己是被在乎的、被愛著的;當你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個體,你就有力量去愛別人,你也會有力量去理解別人,理解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不完美的地方、都會有不小心犯錯的地方,你就會有那個心理空間去容納別人犯錯、去愛別人。而在你的心理支持與理解之下,他人也會更有力量的往前走。

這一段寬恕的心理能力究竟在人際互動中怎麼表達出來,其實很重要的是,你要真的去感覺你的生命裡頭是不是有機會去原諒別人,甚至有機會去原諒你自己呢?

如果你都沒有做過,那我想有時候你就直接回來,好好地練習最近一次你覺得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是太好,或是有做錯事情的感覺,去好好地看著當時候的自己,輕輕地看著他,並且給他一個溫和而堅定的微笑。

當然你可能會說你做不到,那也沒關係,這時候我們可以邀請耶穌基督或是觀世音菩薩,想像很慈祥的他們正陪著你一起面對這件事情,你可能就會感覺到那股力量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我會說它真的屬於完美主義的症狀,而且這些症狀是非常容易造成你人際互動、工作或生活上有很多辛苦的地方。我會建議你可以試著回想,告訴自己要練習寬恕的感覺,這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因為當你看見了某件事情,你可能又會討厭自己或討厭別人,那股hate的感覺又會很容易出現。

但如果我們能夠重新回到生命裡去感受,或是你也有過相同的經驗,比如被忽略,甚至被痛罵,你就好好的去看見當時很心疼的自己,也許那個愛的力量會重新在你心底慢慢再綻放開來,你就會發現自然就過去了,彷彿寬恕了自己生命裡的某一個片段、同時也寬恕了對方,如此一來,你也會發現人生舒坦了許多喔!

 

延伸閱讀:小時候的傷痛,讓你不是「可憐人生」就是「鋼鐵人生」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About Author

Chloe Wu

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愛心理諮商所所長 愛心理平台創辦人 著有「圖解幸福大人的心理學」、「做自己最好的陪伴」、「關係界限」、「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走出關係焦慮」、「愛無能:為什麼我們想愛卻無法好好愛」。

1 Comment

淑珍 吳

7 8 月, 2022at 5:22 上午

謝謝您療癒且洞悉人心的文章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