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獨處是需要學習的!四大原則讓你在獨處中自我修復

  • 0

原來獨處是需要學習的!四大原則讓你在獨處中自我修復

作者:劉乙欣 諮商員

前幾年網路上曾流傳所謂的「國際孤獨量表」,也曾有日本節目進行類似主題的趣味性訪談,調查了人們心目中認為最孤獨的生活行為排行榜,而年年榜上有名的,包括「一個人去吃燒肉/火鍋」、「一個人去逛夜市」、「一個人看電影」等日常活動,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有許多人開始爭辯何謂「孤獨」?何為「獨處」?

顯然,人們對於「一個人」過生活或從事日常活動的方式,存在不同評價與界定,對於「獨處」也許存有迷思,例如,有些人認為時常獨處的人是不擅交朋友的人;或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出遊的人,會忍不住多看幾眼,確認他是否真的一個人,會不自覺的認為他很孤單,甚至產生憐憫之心。

然而,若從促進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獨處」並不等同「孤獨」,學習獨處,反而更可能帶來成長,與自己相處,也不等於只是耍廢或放空,「獨處」其實也可以是很有產能的。

讓我們來檢視自己的獨處時光,要學習使「獨處」提升品質,可以在過程中把握以下四大原則

注意力回歸自我:

學習有意識的為自己的生活「留白」,尤其當工作、社交、各方面壓力充斥我們的生活時,容易使我們忘了自己究竟為何而忙,每日的例行公事更讓人有如機械般的執行任務;而獨處時光,卻能使我們重新將注意力、心思放回自己身上,不再只是專注生活壓力、他人的評價,而是留給自己一段「自我關照」的時光。

享受當下:

平時有太多外界資訊充斥腦海,做任何決定前,不只要思前想後,還需要瞻前顧後,明明已經很努力,卻還是難以事事如意;但當為自己留下獨處的時間,會發現多了許多自我對話的機會,獨處時的你,可以試著接納當下的任何情緒與感受,不需催促自己「別想太多」,也無需嚴苛的評價自己的所作所為,試著好好體驗當下和自己相處的經驗、傾聽內在自然浮現的各種聲音,也可以搭配緩和或冥想的音樂、挑本喜歡的書、待在嚮往的所在,為自己創造生活儀式感,享受當下的舒適。

找回自主性:

有時,獨處是自己所做的「選擇」,而非孤獨之下的無奈之舉,不論在家庭、職場或社會,與人相處時總需要試著扮演不一樣的自己,內心常會人為自己沒有選擇、需要作出妥協,生活中也總有無奈、委屈的時刻。

此時,獨處能幫助我們找回自主性與自控感,因為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你能關心你真正想要的、期待的,更看清楚自己受了什麼傷、想怎麼療傷,以及從事各種讓自己更舒適自在的活動,這些都反映了我們正為自己負責任、為自己做決定的過程,當人意識到自己的自主性,也更能從內而外找回安全感。

發揮創造力

獨處時光不會是停滯的,反而會帶來無限迸發的創造力和靈感。

就像許給自己一趟心靈出走之旅,不論在家中的寧靜角落、在人聲鼎沸的街道上、還是在海邊的度假小屋,只要你是處在自己創造出的小世界裡,都能試著感受內在的聲音與當下所處環境如何相互呼應。

具體而言,你可能會因看本書而更新了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也可能因獨自跑個步而為自己設立新的生活目標、甚至可能因遇見任何意料外的人和事,而更認識自己,無論是何種歷程,獨處創造了自我與環境充分對話和沉澱的好機會。

也許有些人不喜歡獨處,可能是因不習慣如此近距離的面對自我,因此常將自己隱身在各個群體之中,避免與自己單獨相處的機會。然而,在人群中找不到歸屬感,往往比起有意義的獨處更來的孤獨。

那麼,為何獨處能帶來療癒感呢?總的來說,獨處是需經過你有意識的選擇與自在的規劃,當你用自己喜歡又舒適的方式,循序漸進地看見自己、傾聽自己,便可以在過程中自我覺察、釐清思緒,甚至重新界定外在環境與他人的關係,獨處作為調適生活步調的方式之一,不只是身體的休息充電,也是心靈的修復與療癒。

 

陪伴你成長:【城市裡的異鄉人】人際困境X人際直覺X人際策略工作坊

 

延伸閱讀:珍惜每個生活「變動」,也許它能讓你看見原本沒看見的自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