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閒下來就會想到喜歡的對象,同時也會開始感到焦慮,要如何找回自己的重心?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這很明顯是焦慮依附的情況,我會推薦你去看一本名叫《依附》的書,先好好了解你的依附風格,若你的依附風格是焦慮型的,代表你很常擔心自己不被愛,以及你很需要別人給你的愛。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這很明顯是焦慮依附的情況,我會推薦你去看一本名叫《依附》的書,先好好了解你的依附風格,若你的依附風格是焦慮型的,代表你很常擔心自己不被愛,以及你很需要別人給你的愛。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我們說Public speaking,也就是公眾演說,它本身就是一個很容易讓人緊張的過程。像我到現在有時候演講都還是會感到緊張,就是一站上講台看著台下的人想說:「哇好可怕!台下的人我都不認識。」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當我們陷入被拋棄的想法中,就會啟動「戰」或「逃」的生存模式,因為我們會認為這有助於保持關係的運作,無論是什麼解決方法,只要能重新建立連結都好。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就是最原初的狀態,沒有人可以設定我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也沒有人會在你出生時就說你命不好(這通常是給算命師算過才有的奇怪定義)。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假設你容易哭,好比看電影或短等,只要看到某一種情節你就會哭的唏哩嘩啦,若你在哭完之後就沒事了,那就沒關係。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我遇過很多在親密關係裡,時常會出現劈腿模式的人,經常性劈腿的人有幾種可能性:第一是,在劈腿的過程中會不會讓我覺得自己有更多的時尚配件,有很多人真的會利用劈腿來證明自己是夠好的;另一種劈腿是,我無法在關係中說出我真正的需求。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小花告訴我,自己與老公時常吵得不可開交,他們吵的內容是老公很喜歡去健行、露營或極限運動等,而小花總是很生氣老公去那些活動,因為那可以認識新的人,對小花而言,老公有社交活動是她非常擔心、忌諱的事。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以為維繫關係就是什麼都跟對方講,這樣高度透明自己的關係,是增進彼此認識,讓彼此關係更深刻的方式,但如果你覺得你大小事都跟對方講,但你卻發現你並不了解對方,那代表你們關係的流動性與相互性出了狀況。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伴侶雙方一個人是焦慮型、另一個人則是逃避型,他們想要與另一半溝通時,往往得不到回應,而且你明明知道你追了,他就會跑,但你還是控制不住地想要追著他,這時你也許會說:「要是你好好地回應我,我根本也不需要追!」,而進到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問題。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我們會受到情緒勒索,往往因為我們自我的組成中,有太多他人的聲音,也有太多對自己的否定、陰影,而帶來自身的羞愧感和罪惡感,感覺情緒被勒索,是因為無法忍受身上的「罪惡感」,而覺得自己被勒索了,對他人的要求非執行不可的「被迫感」。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我們要成為內在父母,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原生家庭的父母也好,其他的主要照顧者也好,他們一直以來所帶給你的影響直到現在仍然還存放在你的人格裡,也因為如此,我們容易用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來對待自己。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在台灣的成長的過程當中,常會聽到「囝仔人有耳無嘴」,也就是只要聽大人講話就話,不要講話、不要頂嘴、不要有這麼多的意見;孩子在這樣的成長經驗裡,嘴巴其實是被封住的,使得他們在表達的過程當中,時常覺得綁手綁腳,也容易擔心自己說錯話,或者擔心自己講話被評價。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很多在愛裡患得患失的人即使知道自己在關係中很痛苦,也還是很難離開對方,因為他們會擔心自己還有沒有辦法這麼愛一個人。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我在愛情裡這麼沒有安全感?」,的確這與原生家庭對待你的方式很有關,舉例來說,如果現在聽到「愛情裡的追跟逃的角色」,你直覺認為那分別是什麼性別呢?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1.也許很多人心中都有個黃子佼1.0
曾經有個學生,外人看來是人生勝利組,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有個令他自卑的過往,破碎的家庭與無助地面對父母分離,即使他無法決定出生的家庭,他也沒有做錯任何事,這個1.0的自己就像是殘忍的印記,讓他成長過程所有的努力,就為了擺脫那「離婚家庭的小孩」那種恥辱感。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前一陣子我到中國上課,學員Lisa跟我分享了她的故事,她告訴我暴飲暴食讓她的體重一直降不下來,身體也開始亮起了紅燈。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很難做決定,意味著你現在的自我強度很難處理你的關係有巨大的改變,你的內在、你的自我並沒有準備好去面臨這麼大的一個改變與衝擊,或你的內在可能自認為你沒有辦法處理跟消化這個改變的過程。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當人在缺乏安全感時,會做出「尋求再保證」的行為,也有學派說safety seeking,也就是我問這些問題,我想確認你是愛我的,但即使對方給出回應,往往會引發更多的「問題」,使對方覺得我都說了,為什麼你還不相信,你原本只希望對方好好回應你,但你問更多問題時,惹得對方開始不耐煩甚至沈默或迴避。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簡單來說,愛自己就是喜歡你自己,你做任何事情都不會覺得後悔,你也不會討厭你自己做的任何一個決定。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多數在討論不安全感,其實在談的都是我們很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且這個負面情緒會導致我很多事情想做卻做不了,比如我很想找對方,但又怕對方不喜歡,所以我不敢。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學生Ruby來找我談的時候,一直告訴我自己對另一半非常沒有安全感,即使另一半在職場上做到不跟女同事、女主管、女客戶有公事以外的聯絡,在與異性相處上非常小心,她依然非常沒有安全感。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現在試想,你進到一個職場,同事跟你說:「你不要跟小美在一起,她很喜歡在別人背後放冷箭,而且她常常藉由她的美色去誘惑其他人,你一定要很小心她。」在你不認識小美的情況下,當你聽到這些訊息,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呢?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在遇到人際問題時,其實都有覺察到自己人際狀況,甚至在意識到總是被予取予求之後,也會開始思考是否是對方的問題,但接著他們都會問同樣的一個問題:「那我還要跟這個朋友繼續往來嗎?」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療癒內在小孩」的課程,有許多帶給彼此心靈激盪的對話,很開心學員們給我的回饋中,覺得自己的問題都有被理解跟回應,雖然我開玩笑說,我們要回來討論內在小孩了,再問問題就要從外太空聊到內子宮了!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我很喜歡用這句話來描述心理狀態,很多時候讓我們心生痛苦的,是我們內在那永遠指向自己的刀,永遠無法饒恕自己,總是見縫插針批判自己的過失與不足,這也是導致一個人持續焦慮不安的問題。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這是很多人喜歡留言問我的問題,當然「另一半」可以是其他對象,包括「孩子」「主管」等等其他我們身邊非常在乎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我通常無法回應,因為難以相處的關係,通常有積累一段時間的「病灶」,只是妳不清楚你貢獻了什麼病灶,也可能不會處理。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處理過許多段感情問題,大部分的情感焦慮不外乎,為什麼這麼努力還是覺得對方不愛我?為什麼對方總是不理解我?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吵架?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那天一個朋友問我這樣的問題,發現很多人都有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困境,究竟婚姻幸福、事業高成就與賺大錢這些人生重要大事,難道都難以稱心如意嗎?不是很流行那句話:「小朋友才做選擇,成年人我全都要?」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最近在做生涯諮詢時,遇到幾個很有趣的案例,這些案例呈現出來的,往往是對生涯迷惘,並且對人生甚至有一種興致缺缺的狀態,缺乏生活的方向感與意義感,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是很容易恐慌的,甚至當你來到青壯年該是對是會有一番貢獻,該累積一番成就的時候,那些社會世俗的眼光必定會讓你壓得喘不過氣來。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幾年前在某一次靜心觀想中,我看見自己進入一個美麗琥珀色的隧道,在隧道中有一個寶盒,寶盒裡有一把金色的鑰匙,而我看見自己拿起鑰匙。結束後,我與靜心的老師討論,老師沒有太多詮釋,而因為當時我也沒有太多感覺,因此這件事就這樣放著。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會抱怨另一半不跟自己溝通,很多時候是因為對方不覺得是溝通,而是「質詢」或「逼問」,當對方不知道怎麼回答,就會被認為拒絕溝通,或心理有鬼,或默認,因此有些人就此選擇沈默。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如果是伴侶或家人關係,我們基於諮商倫理的考量,會為伴侶、家人安排不同為諮商師,因為同一家庭內發生的事情,當諮商師承載的資訊量多時,容易在觀點上受前一人影響,甚至會難以維持保密原則,因此極不建議找同一位諮商師。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這幾年跟很多智商很高,邏輯思辨能力很好的案主一起工作,雖然有時候在諮商過程都有那麼點覺得像在鬥智跟辯論,而且每次諮商過程都有非常大量的資訊需要消化,但有時真正靜下來反思與聰明人的工作,心底還是會為他們感覺心疼。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通常建議在你狀況還行的時候穩定進行諮商,原因在於狀況很糟時,通常心理師能做的會類似「危機諮商」,就是在過程中像是撐住在谷底中的你,不讓你摔傷,拉著深陷在泥淖中的你,整場諮商基本上都在處理情緒的震盪,因此不會有時間處理造成你狀況很糟的核心議題。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最近在閱讀《匱乏經濟學》這本書,原本在探討為什麼窮人會一直很窮,當中有許多思維的問題,為求溫飽有時看不見選擇的代價,更難以未雨綢繆。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那天,L有點沮喪地跟我聊起,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也不是不愛自己的另一半,但就享受跟其他異性相處的時光,另一半也處處關心自己,但就有時候覺得煩,想多一點獨處時間。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R在分手後痛苦了兩週的時間,每天無力地倒在床上彷彿世界末日,茶不思飯不想,總是逼迫自己咽下幾口飯,又滿臉淚水的躺回床上。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個充滿網紅網美的聚會場合裡,有一個我不太認識的網紅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我不太確認事情的真實性,但從她分享的過程中,我心裡很誠實地冒出一個想法:「哇,她知道他這麼做非常容易被討厭嗎?」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何為過度使用你自己?對於助人工作者來說,最直接的便是「過度給出時間」,個案要求預約這個時間,或不斷希望超時諮商,你知道自己還沒完全清醒,或你需要休息,你卻覺得別人很需要你,如果不幫他,他會想不開、狀況變很糟糕等。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一個家庭的資源有限,通常父母心中總會有傾注資源栽培的孩子,也容易有就算被耽誤也沒關係的孩子,而很多陪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總是不理解的是,那些從小父母想辦法送他讀最好的學校,用最好的東西,出國唸書的手足,為什麼對父母最不上心?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其實像我們身為助人者,會把助人當成重要的人生使命,甚至不計回報,盡可能地付出或給予,可是卻被他人視為理所當然。或是你覺得自己已經認真以待,卻還是被案主或案主的家人無情地猜測、猜疑,即便你一開始有滿腔的熱忱,在被洗臉的過程中感到心累。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G她平時好好的,在某些時候會不安發作,像是跟另一半吵架,或覺得另一半跟異性互動過好時,就容易引發危機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之前很愛看一些英雄片,還記得有部影集叫做《HERO》,真的讓我感到越看越掃興。在第一季的時候,我印象很深刻,主角是一個超能到無懈可擊的英雄,它甚至可以吸取別人的能力化作自己的能力所向無敵。然而不知道到了第幾季的時候,主角就變得越來越魯蛇。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有關注海外課程,才發現超多線上課程在教如何情感挽回,你也許會好奇,來問我關於情感挽回的人多不多?我必須說相對確實是少數。原因在於,一個一心想要情感挽回的人,他們不太會來尋求心理諮商!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有個朋友J,拖著一段不幸福的婚姻,老公失業多年,還有辦法捻花惹草,讓其他的女人「一起」照顧他。J很痛苦,我跟他說:「你這樣子拖著這個空殼的家庭跟婚姻,到底是什麼?」然後她一邊哭一邊跟我說:「就是『家』」。
J小時候父母吵吵鬧鬧,她對自己下定決心說,不管怎麼樣,我長大一定要給自己一個安穩的家,所以J其實是一個非常認真在過生活的女人,對家庭、家人、工作,都超級負責任喔,只要家人有所需要,他都戮力達成。
這樣一個用心,對他人使命必達的人,為什麼無法滿足自己的心願?不覺得很奇怪嗎?
老公不愛她卻也離不開她,J說服自己,反正沒關係,不愛了就當家人吧!老公常常對她,使性子,一個不開心就3個月就冰凍她。
我就心想,怎麼有辦法忍受這種對待方式?
其實這種忍受,就是一種複製的開端,因為你習慣這樣的互動,不幸福婚姻裡本身最有問題的,不一定是個人脾氣而已,更多的是一種「互動模式」。
若你來自一個好好被對待的家庭,如果別人用這種方式來對待你、操控或冷戰,我權力比你大,我可以決定你的心情的這種方式在操控妳。
J就是如此被操控,然後還是會說:「沒辦法就是為了這個家嘛!」
後來我跟跟J聊,妳能不能更誠實地看妳的需求與渴望?能不能更負責的去面對痛苦與委屈?有問題的互動往往來自於在關係中的自欺欺人,或各種「可是、沒辦法」,各種「恐懼、不甘心」。
如果我要的家是有情感交流的,我要的家是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你能不能承認,也承擔起給自己這樣環境的責任?你要的生活並不是「對的人」才給得了,而是你要成為面對自己,也是「對」的大人,也就是「對得起」自己的大人。
親愛的,去承認你當前的限制,包含不知道怎麼經營一段彼此尊重的關係、在關係裡總是討好,這些會不會就是你的限制?婚姻家庭本就是人生修煉場,我有沒有看懂我的課題?
真正的承認事實、承擔責任、承諾幸福,不久的未來,你就能成為自己生命裡那個「對」的人。
延伸閱讀:你對愛的執著,為什麼會越陷越深越抓越緊?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你每一天,在痛苦的關係裡、要分不分。有一個很大的為難是,你每一天大概有七八成的時間都在想「我們到底該怎麼辦?」。這種心力的佔據,有時候根本找不到解方,如果沒有去尋找專業的幫忙、去找其他人跟你懇談的情況下,你會一直困住、卡住。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最近看Jonathan Clements的《金錢超思考》讓我思考投資選擇與情感選擇的心態相似。在情感中的不甘心、愛情拖延症及愛到卡慘死的現象,其實就是不斷地在情感投入我們的資金及時間。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我過往上課的經驗中,常常會讓學員修改對自己的看法。有學員原本寫下「我很胖」,修改為「我長得福氣」;「我東西凌亂」,修改為「我生活隨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次網路對談中,有一個聽眾這樣發言,其實表面上聽起來這是很多人會這樣想這樣做的事,但從家庭心理健康的觀點,潛藏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短期十年間往往容易相安無事,真正的痛苦會發生在未來三個可能時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不懂,他不是說喜歡我,為什麼睡不著時不能打給他?」
「我們都交往了,為什麼吵架時他不能讓我一點?」
「我不過遲到20分鐘,為她打扮晚出門,他難道不能包容嗎?」
「為什麼要這麼斤斤計較呢?為什麼不能多擔待一些呢?」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上一篇講了夫妻之間的尊重、夫妻之間的互補以及最大破壞了的公審行為之後,接下來聊聊原生家庭吧!
人妻的父母在面對女兒衝突事件時,我發現他們很有可能還是存在「女兒好委屈」、「女兒說了算」以及「女兒不開心,就是女婿不對」的觀點,女兒回娘家都是女婿的問題,後來兩人在談及離婚時,似乎人妻的家人還沒感知到事情的嚴重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這幾天很火熱的話題「哥吉拉事件」,一個人妻未經老公同意就將老公蒐藏的哥吉拉模型送給親戚小孩,老公知道之後非常生氣,即使她說她會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模型還給老公,老公也完全不接受,甚至向她談到離婚,一氣之下她便大罵了老公一番,就回娘家去了。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從原本兩人到一個人,這種痛苦會觸發一個人去反思自己到底在過什麼樣的生活;而當你一旦進到這樣反思的過程,你就會開始去思考,接下來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