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原生家庭

  • 0

【心理時事】天價床墊事件:當男人有這三點現象,最好早點放生!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這次的床墊事件真是鋪天蓋地,雖然豪門婚姻裡太多奇特,是我們被貧窮限制的想像,但從這離婚後的風波倒是可以好好思考,究竟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要提高警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努力當孩子的好媽媽,卻對自己內在小孩很嚴苛?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扮演」孩子的理想媽媽,讓妳很累嗎?
為了彌補童年遺憾,所以努力當孩子的好媽媽,卻對自己內在小孩很嚴苛?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沒讀懂或不理解自己,只會讓你用破壞性的方式懲罰關係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那天,L有點沮喪地跟我聊起,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也不是不愛自己的另一半,但就享受跟其他異性相處的時光,另一半也處處關心自己,但就有時候覺得煩,想多一點獨處時間。

Read More
Read More

  • 0

  • 0

心碎讓你一蹶不振?這三種狀態超過一週就要留意了!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R在分手後痛苦了兩週的時間,每天無力地倒在床上彷彿世界末日,茶不思飯不想,總是逼迫自己咽下幾口飯,又滿臉淚水的躺回床上。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不知不覺被討厭?心理師教你人際核對的三個步驟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曾經在一個充滿網紅網美的聚會場合裡,有一個我不太認識的網紅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我不太確認事情的真實性,但從她分享的過程中,我心裡很誠實地冒出一個想法:「哇,她知道他這麼做非常容易被討厭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什麼都要做到最好?完美糖衣下其實包裝著不夠好的自己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經常不滿意自己的作品或專案,反覆修改也不知道什麼程度才夠好?心裡究竟有什麼破洞努力這麼多、填補了這麼多,依然填不滿?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想幫助朋友對方總不接受?「一把傘」的故事告訴你「不求成功的安慰」才有用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不完美的學習:「不完美」才能帶來最大的學習動機

你總是想讓孩子在學習上得到最正確、最有效率、最完美的答案或知識嗎?過分追求完美的過程,傷害了孩子對自己的信心,也扼殺他的樂觀、創意與動力。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是謙虛?還是冒牌者症候群?三面向檢視自信狀態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你穿得真好看!」、「你真厲害,工作有效率,品質又好」、「恭喜你升職又加薪啊」,當被他人肯定、讚賞、升遷,或你達成某項成就時,你心中冒出的想法是什麼?你通常會怎麼反應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為對方付出不好嗎?「討好」和「給予」的三大解析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下著大雷雨的那天,Ann帶著熱騰騰的便當來到Joe公司樓下,Joe訊息未讀、電話未回,於是Ann靜靜坐在大廳,等了一個多小時。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別急著自責有情緒的自己,將它視為理解自己與他人的素材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你好像比較喜歡某個案主,因為跟他們工作起來比較順,或是跟某個案主工作起來特別不順,像我就會這樣請我的學生思考,與案主工作時的順與不順是什麼意思呢?可不可以說出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是否常過度消耗、使用自己?四面向自我評估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何為過度使用你自己?對於助人工作者來說,最直接的便是「過度給出時間」,個案要求預約這個時間,或不斷希望超時諮商,你知道自己還沒完全清醒,或你需要休息,你卻覺得別人很需要你,如果不幫他,他會想不開、狀況變很糟糕等。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那些待在父母身邊照顧的孝子女,有時是最不受寵的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一個家庭的資源有限,通常父母心中總會有傾注資源栽培的孩子,也容易有就算被耽誤也沒關係的孩子,而很多陪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總是不理解的是,那些從小父母想辦法送他讀最好的學校,用最好的東西,出國唸書的手足,為什麼對父母最不上心?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給身為助人工作者的你:夠活出自我才能有動力去幫助他人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其實像我們身為助人者,會把助人當成重要的人生使命,甚至不計回報,盡可能地付出或給予,可是卻被他人視為理所當然。或是你覺得自己已經認真以待,卻還是被案主或案主的家人無情地猜測、猜疑,即便你一開始有滿腔的熱忱,在被洗臉的過程中感到心累。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正視內心的「自我懷疑」,讓它成為自我提升的動力!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那天跟我一個顧問朋友討論起「自我懷疑」的狀態,在我身上有時還是會感受到自我懷疑,而正是自我懷疑讓我每次想要接受某些挑戰時,會不由自主地擔心…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是拒絕不了別人的「善良人」嗎?心理師談關係中設限的三大底氣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1. 無法拒絕他人的請求

2. 寧可配合別人,才覺得舒心

3. 擔心拒絕,會惹對方生氣

4. 即使是不想見的人,也無法拒絕見面

5. 不希望因為拒絕請求,而讓關係變得尷尬

6. 擔心拒絕,會傷害對方

7. 即使身體不舒服,快要病倒了,也會接受別人的請求

8. 拒絕之後,心生愧疚,所以再次接受別人的請求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理由一大堆?孩子睜眼說瞎話其實是「面子保衛戰」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許多大人和青少年對話時,常會越說越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青少年明明犯錯了,卻打死不承認,還理由一大堆。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相當令人傻眼!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面對人生中過不去的坎,我們能做的是與自己和解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幾年前,約40歲的A在演講上分享了一件事。

他說,年輕時很節儉、精打細算的母親,年邁以後經常買一些「又蠢又沒用」的東西回來囤放,無論怎麼提醒或勸誡都沒有用。

Read More

  • 0

「錢是我出的,丟掉孩子的漫畫,有什麼不對?」控制狂父母,往往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我為什麼不能丟掉他的漫畫?我跟他說過不要買這些沒用的東西,叫他整理也不整理,他憑什麼對我生氣?憑什麼罵我?憑什麼對我大聲?他買漫畫的錢還不是我賺給他的錢!」來自母親的憤怒充斥了整個晤談室,她無法接受自己深愛著孩子,卻被孩子憤怒所刺傷,她沒有注意到隱藏在這些情緒字眼的背後,她對孩子傳遞的訊息是「有條件的愛」。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是成熟獨立的大人了嗎?四面向評估自己的獨立性

作者:林佳慧Sunny諮商心理師

你經歷「第二次出生」了嗎?

家庭關係是一個走向分離的關係,成年後的你獨立了嗎?

到了成鳥離巢時,我們和家庭在物理、心理上逐漸拉開距離,從而不只能與人親密,也懂得獨立,真正地進到「既親密又獨立」的內在成熟狀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寫給身為父母的你:成為孩子的根,而不是孩子的傷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她居然回我,我不是你的孩子,我是我自己,妳不要管我!」女人氣急敗壞地敘述著昨晚和女兒吵架的事,喘口氣繼續道「心理師,妳知道那時候她在做什麼嗎?躺在床上用手機看劇!都半夜兩點了!」我沒有說話,似乎說什麼都不對,靜默了一會,她說「不過,我也沒繼續念她了,愈念關係愈差,這麼晚我自己也該去睡覺了。」我心裡默默稱好,先回過頭來照顧自己才是王道。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自卑的感覺不只自不如人,更多的是「力不從心」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很喜歡阿德勒,特別是阿德勒對於「自卑」的見解。

Read More

  • 0

講話總是尖酸刻薄?說不出好聽話背後的心理分析

作者:楊瑞玉 諮商心理師

你一定看過雞湯文章,鼓勵每天跟人問好、說謝謝,傳遞正能量,這樣的感覺真好。你也可能在工作中、人際交往中,經常被提醒對人說好聽話,能促進人際互動。如果其實知道可以說什麼,但總是說不出口,或是先選擇說吐槽的話,那麼,你應該先讀懂自已的心,才有可能幫忙自己調整多年的習慣。

習慣戳人一下的心理分析

生活中,被吐槽跟被質疑的感覺其實不是太愉快,但為什麼較多的人會在聊天對話中,即使是不太熟的朋友,也會在聊天互動中出現吐槽或質疑對方的話語呢?

過往的學習經驗,被羞辱長大的孩子

近期新聞中,某老師罵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朽入、笨蛋三人組、什麼都不會……或許用的詞彙不同,但回想成長過程或多或少會從父母或師長口中,聽到「你怎麼這麼笨?」「你沒有一件事能做好」就算表現不錯,得到的還可能不是稱讚,而是一句「老師放水?」、「你作弊」、「你就只會耍點小聰明,到時候你就知道…」。或許期許孩子更優秀與完美的話語,在開始就劃了一道深深的傷痕。

或許曾經這樣的片段,也留存在你的記憶中,就算不是來自父母,也可能來自老師、同學朋友,這樣的傷,雖然事過境遷,但很多人的反應是,總會在心情不好、內心脆弱的時候回想到,即使沒有清晰的記憶,卻總有個清晰的聲音或印象,記得自己不夠好…。有些人會選擇自卑、安靜地面對生活,即使有人稱讚,都會覺得只是安慰,打從心裡否定了獲得的肯定或讚美。

挑惕、不尊重、甚至霸凌別人,其實只是想要擺脫負面的自己

有些人心中也有傷,或許沒那麼嚴重,也可能個性或生活不允許自己用自卑的樣子生活,因此,時不時在生活中,想要確認『其實我是不錯的』、『我是厲害的』,但生活又不是每天都有光榮時刻可以讓自己引以為傲,所以,比某人好、比某人厲害,或許就可以彌補一下內心的不確定感。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是帶著滿滿的傷成長的,即使不是為了掩蓋自卑,有時候吐槽的互動經驗,也會形成自己挺厲害的自我感覺良好感受,自顧自的自我膨脹。

不擅長的自以為幽默

有些人因為從小看電視綜藝節目,有時會看到藝人間彼此吐槽,很有綜藝娛樂效果,或許也有這樣的明星式朋友,總能在談笑間獲取大家的注意力。或許因此,你也開始在朋友間嘗試練習,成為一種反應的習慣,甚至表現不錯,自然讓你以為這樣的互動是幽默好玩的。

但是,這樣的互動放在陌生的新朋友,或是不喜歡被開玩笑的朋友身上,常常會讓對方不舒服,第一時間,你不會質疑這樣的幽默有問題,你可能會繼續嘲笑對方開不起玩笑,卻忽略覺察對方的狀態。

以上,可能都是朋友之間遇到自我感覺良好者的內心感受,不僅無法獲得他人的尊重與重視,反而呈現莫名的自大。有可能你並不這樣認為,但是這樣的言行表現,卻很容易讓別人對你產生這樣的印象。

 

不想說好聽話的心理分析

即使知道人際互動應該要說好話來維繫人際關係,但對有些人來說,只要沒有自我提醒,或是工作要求,好像就會回到最自在的自己。但為什麼說好話就不是做自己?為什麼說好聽話這麼難?可能有下列幾種因素:

叛逆性格使然,就是偏不要

有些人在成長經驗一直有被勉強、被壓迫的感覺,從小被要求讀書、考試成績、乖一點、早一點回家……等等,長大後被勸導早點睡、少玩電動、少吃一點…都很煩吧。因此,好像已經習慣,只要有人提出『應該怎麼做…』,就會想大聲喊『偏不要』

曾經有過受傷經驗

總會有對人好,最後沒有被同等對待的友誼經驗吧,這樣的受傷經驗,有時會讓人選擇收回對人的善意付出,不想再主動對人好、表達善意。

感覺低人一等,像是討好巴結

有些時候在小時候被要求跟長輩說好話,或是在工作職場上被要求說好聽話,對此感到不舒服、不甘願,但當時無法拒絕。因此在現在可以掌控的生活中,反而會故意拒絕講好話,好像在為那個被勉強的自己出一口氣。

覺得沒有100%,就像在說謊

認定別人的恭維只是客套話,自然也不願意做虛偽的事

不知道要說什麼,感覺費力,直接放棄

覺得說一次,以後就要一直說,不敢保證而放棄

或許你有屬於自己的理由,讓你排斥對人說好聽話,有時候需要重新思考影響自己的理由,才能理解那個每次被勸告,但仍然不願意說好話的自己,也才有可能改變這個陪伴你多年的習慣,這段就是『成熟』、『放下』的歷程。

經歷成長後,能夠更輕鬆且穩定的生活著,沒有那麼多想證明自己的念頭,沒有那麼多想逃避的情境、也沒有那麼多想成為的樣子,這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讓自己可以輕鬆,沒有內心糾結的,單純依據當下的狀況,回應跟別人的對話,而不是想要為那個曾經的自己表達不滿或抗議,也不是想要證明什麼,這時候的你,或許能夠真正專心的聽別人說話,用欣賞的角度看待對方,自然能用善意的語言回應對方。

 

延伸閱讀:拒絕怎麼這麼難?想為自己勇敢,先練習看懂自己的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被嫉妒污染的愛:你是想得到他的愛,還是想愛他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以愛之名的犯罪從未消失,先前為民發言的女性立委被恐怖情人傷害的新聞,再度提醒我們,不要輕忽親密關係裡的佔有欲和暴力,新聞中提到女方疑似與前男友聯繫被男方發現,男方因嫉妒而加以施暴;許多文章談過恐怖情人的鑑別,以及如何提高對親密暴力的警覺,而本篇要談的是被嫉妒污染的愛,一起來思考嫉妒背後的心理議題,並找出改變的方法。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家庭中的碎片:爸媽,為什麼你就不能好好愛我?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你就不能好好愛我?」這是多少為人子女的心聲,我們看到置身於父母資源分配不均的子女不可勝數,今天想帶大家認識家族治療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代罪羔羊(Scapegoating)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別讓孩子因為社會的期待,而失去「哭泣」這項表達能力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小時候的我很愛哭、也很常哭。

長大以後,眼淚卻不自覺地藏到連自己都找不到的地方。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習慣負向解讀他人的話語?也許你心裡住著不容許犯錯的孩子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她告訴我跟先生相處多年來一件讓她心累的事,她總覺得先生挑剔,但每次跟先生對質究竟不滿意什麼,先生卻覺得她反應過度。事情的經過是,她們最近想嘗試用新鍋子煮燉飯,但先生在上次吃過她煮的南洋風味燉飯,覺得不夠入味,嚼勁也不太適中,所以就說了句下次換他來下廚。但求好心切的她,想著先生下班晚了,在等著要煮一鐘頭的飯時間拖更晚,不如再找新食譜,看看能不能改善。可惜,這個「挑剔」的先生,還是挑剔的說,下次還是讓他煮吧!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致孤獨的內在小孩:有些話,你可以不用等別人對你說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嗨親愛的,這一路走來,你一定花了很多力氣穩住自己,很多人難以理解你的難過、難受,讓你感覺孤獨,沒有人可以說,辛苦你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1

難以原諒他人?也許是完美主義使你失去寬恕的能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的同事砸鍋了、犯錯了,他要怎麼做你才會原諒他,並且重新信任他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小時候的傷痛,讓你不是「可憐人生」就是「鋼鐵人生」嗎?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問我,小時候這麼多的傷痛究竟該怎麼辦?

我常說我們的人生都在很努力要長成一棵大樹,而早期的童年創傷經驗就好比剛冒出小樹苗的時期便遇到了狂風暴雨,而且是長期狂風暴雨,如此一來,這顆小樹苗自然會發育不良。

很多早期受創經驗的人,即使是長大後,他們有時候心智狀態還像小朋友一般,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好好地、慢慢地長大。因為成長的過程要滋養,要有陽光、水及安全,你在整個過程中才會知覺到自己正在長大、正在成熟,可是長期的狂風暴雨會讓你的身體長大,但心靈還是風雨飄渺的小樹苗。

這種小樹苗,一種狀態是「可憐人生」意思是很弱、很無助,遇到什麼事情都會哭,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他們只要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一直掉眼淚,同時也會說著自己好可憐,而他們的哭也會讓人有著強烈的無力感。

另一種狀態是「鋼鐵人生」,因為他們自己總是要長出一些東西來,才好躲避這些狂風暴雨,簡單來說,鋼鐵人生的人會給自己一個很強大的保護罩,不再與外界連結。

所以有時候可以去思考一下我們人生的狀態,我們會自然而然會衍伸出怎麼樣的保護模式?

你也許會問:「我就是那個風雨飄渺的小樹,那要怎麼辦?」有時候我會建議「移植」,透過換個地方幫自己重新落地生根、重新長大,也重新去感覺我們需要多少泥土、多少陽光、多少空氣和水,用這樣的比例去感覺自己的人生。而那個所謂多少的陽光、空氣與水,其實就是你可以去思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重新把自己養大。

整個過程其實有著很高的難度,我曾經有個學生從小父母離異,而她媽媽經常地批評她很爛、很沒用,越聽這種話她感覺自己越渺小,她常跟我描述自己就像一顆路邊的石頭,沒有人要理她。

有趣的是,她爸爸原本是把她捧成小公主的,只是她長期跟媽媽生活在一起,無法跟爸爸來往,只要一跟爸爸來往媽媽就會暴怒,可想見當初她的父母離婚是離的很不開心的。

後來我教她一個方式是,請她感覺一下現在遇到的工作上的情境,如果她爸爸在旁邊看到她發生這些事,他會跟你說什麼?她說:「爸爸一定會跟我說It’s ok!沒關係我們慢慢來。」原本一直很堅強的她說到這邊就哭了,相反地,前面她在講一些她感到很痛苦的事情時都沒哭,而是一直用媽媽對待她的語言「你就是很爛!」的一直責備她自己。

意思是你們要練習「移植」,你們要稱斤稱兩地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陽光、空氣和水,也就是說當你現在需要水分的時候,你用了什麼樣的水滋養自己?是責罵般的工業廢棄水嗎?你會不會即使是在再將自己移植了之後,仍然不小心地用跟之前一樣的工業廢棄水來灌溉你自己?你有很高的可能性會繼續這樣做,因為你只認識工業廢棄水。

所以在移植的過程中,陽光、空氣和水都是你要不斷覺察的東西,我現在吹的是什麼風、喝的是什麼水、站在什麼土地上,我知不知道?

如果你開始好好去感覺,你就會發現其實你在任何時刻都可以重啟你的人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旦能夠放下那把砍殺你自己的刀,你就能感受到全身佛性的自己;因為你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現在、只有當下。

是的,我們都是平凡人,我們都被過往的工業廢棄水長期灌溉,我們現在要如何幫忙自己超脫?我們可以超渡我們的過去嗎?

可以的,就是練習回去看見當時畫面的自己,我們能不能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樣子,不再是「你怎麼這麼可憐、你就是很可憐、你真糟糕」的眼光,而是重新看到當時的那個自己,重新去看時當時那時候的心情,用你想要的父親或母親的姿態試著去安撫他,你將能真正讓自己在移植後,落地生根!

延伸閱讀:從《TINDER大騙徒》與《創造安娜》分析自戀型人格的魅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致所有父親:再多的物質滿足,都抵不過你們一個親子溫馨午後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愛,需要陪伴,需要傾聽,需要對話,尤其在親子之間最為顯著,如果可以選擇,哪個孩子不希望同時擁有雙親健全的愛。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擔心老公生氣、長輩嫌?心理師:為什麼妳成了「傳聲筒媽媽」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你從媽媽嘴裡聽過這類的話嗎?「你最近要早點回家,你爸昨天晚上打電話找不到你,他很生氣!」、「你再多吃一點!不然每次回爺爺家,長輩都嫌我沒把你照顧好!」這些話聽起來總是令人不舒服,因為話裡面有一半在要求你做某件事,另一半則是告訴你,不是我在要求你,是其他人要求你,所以你還不能對我發脾氣。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與家人共用毛巾不只有衛生問題,更大的是「界線」問題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從共用毛巾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什麼現象呢?

我會說,毛巾算是一個蠻個人、私密的東西,當大家都在共用這麼私密的東西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界限」的課題,因為毛巾是拿來擦赤裸身體的用品,為什麼他們會想要共用?

而什麼叫做界限,界限的概念就是「我知道我是誰」、「我知道什麼東西是我的」、「什麼東西是你的」和「我跟你有什麼不一樣」等等,簡單來說是這樣的概念,也就是區別我跟外面個人,以及我跟你的概念。

有趣的地方在於,故事中的家人對於毛巾的定義是「我們的」毛巾,意思是,這個家從小到大都沒有「我的」個人物、私有物、私有財的概念,在這個屋簷下,大部分的東西都叫做「我們的」。

如果你從小跟兄弟姐妹就共用一個房間的情況下,你其實就會有很多的觀點都是「我們的」,好比這是我們的房間、我們的衣櫃、我們的書桌等,所以當你在與妹妹吵架說:「那是我的筆,不要拿我的筆!」的時候,媽媽可能就會生氣地說:「什麼你的筆?那是你跟妹妹的筆。」

這時候你就會養成一個觀念是,在這個屋簷下,你不一定會有你的私有財、有你個人所屬物這個概念。

回過頭來看故事的發文者,她可能在第二性徵發生的階段時,通常也是在這個時候,父母會覺得要幫孩子分房間,青少年時期的分房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因為那在幫助孩子養成自我,讓孩子知道在那個空間裡是他私人的範圍,自我的「我」的概念才比較容易在那一個他所擁有的房間裡慢慢養成。

所以他自然就會習慣於這是他使用的東西、那是哥哥使用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獨立的自我,他們對於「我」的分野就會相對來說比較清楚。

共用毛巾的故事不只是衛生及生活習慣的問題,我覺得它更多的是在這個屋簷下,基本上只能有群體的意識,不太能夠有個體的意識,不是說沒有,只是相對來說個人意識會是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的;可能主要還是由父母來覺得群體的意識,以及整個家的想法是什麼。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觀念可以讓大家去感受一下,「如果今天你幫你兩個只有五、六歲的小姪子、小姪女洗澡,你會不會在幫姪子擦完身體之後,再用同一條毛巾擦姪女?」

當時我問了節目組企劃這個問題,她說:「老師怎麼辦,我覺得我會耶!」這時另一個工作人員聽到,就驚訝地說:「怎麼會!一定會用不同的毛巾啊!」

因為另一個工作人員從小到大的生活都是分很開的狀態,他們家從很小的時候,姊姊就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妹妹也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同樣地,爸爸也有、媽媽也有,也就是全家人的個人私有物的東西分得非常開。

所以我要問的是,當這個擦澡的對象變成了年紀很小的小朋友時,何以有些人就會覺得可以共用一條毛巾?是因為他們的性器官還沒有發展完全嗎?

很重要的一環其實在於,在我們成年人的觀念裡頭,我們都沒有覺得小朋友有那個獨立「我」的存在,可是當這個小朋友開始發展到了國高中階段,我們自然不覺得可以共用一條毛巾去擦身體,因為青少年、青少女已經開始有「我」的主體意識出現了,我們就會視他們為獨立的個體。

雖然故事中一家人的主體意識是薄弱的,但是他們的「我們的」或「群體的」意識是很強烈的,所以他們都會知道,那一條毛巾叫做「我們全家人共同使用的東西」,你也許會問,這樣的話那一家人跟外面的人也會界線不明嗎?

答案是否定的,他們一樣還是可以分得很清楚,什麼叫做「我們的」,什麼是「你的」,也就是「我們的」、「你的」以及「外面的」,那之間他們是可以分得很開的,所以這時候婆婆會大大方方地說別人很髒,原因是你怎麼可以跟陌生人、跟完全不認識的人共用毛巾?

但是當我們這家人一起共用毛巾時,因為我們彼此都知道,我們是同一個血脈、同一塊餅也好,我們都是一個群體,我們沒有分個別,所以我們很乾淨;但當插了一個陌生人進來時,就會覺得「怎麼會有陌生人?好髒!」的觀念出現。

簡單來說,「我們的」跟「你們的」對他們而言是分得很清楚的,但是「我們的」跟「我的」是非常薄弱的。

這樣的故事在華人社會其實還是有的,因為有些人會覺得在家人之間是不分你我的、家人是共有的,他們共同分享了非常多的東西,以至於如果你是小家庭出生或是獨生子女,一旦進到這種人數比較多的家庭時,生活方式及習慣可能就會有很大的不一樣。

這時你可能會問,如果真的嫁到這樣的家庭,是不是只能順應,或真的是無解呢?

我會說,如果你受不了他們家的家庭規則,親愛的,你就想盡辦法搬出去,並且擁有你們小家庭的生活規則,基本上這個小家庭的生活規則就不會是公婆或父母可以干涉的。

原因在於你永遠不可能改變他們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絕對不可能,因為那有著非常深根蒂固的東西在裡面,所以不要試著去改變婆家人的生活習慣,畢竟這個屋簷下的規則已經建立了至少三十年,你能如何改變這種三十年以上的生活習慣呢?加上你又是突然加進去的人,基本上你是沒有權力去改變他們原生家庭的規則的。

除非他們自己願意改變,那什麼時候他們會願意改變呢?也就只有遇到重大事故的時候才有可能了。

陪伴你成長:【家庭安全感】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時常陷入格差之戀?也許你習慣把自己的劇本寫得很悲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時常陷入格差之戀?也許你習慣把自己的劇本寫得很悲劇!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曾經遇過一個非常高薪的女生,她有一時間曾跟我一起工作,她跟我說自己有一次去東南亞旅行,在玩水上活動的時候認識了一個當地的教練,不僅兩人的條件差距很大是格差戀,還是異國戀,雖然她不知道是不是三角戀,但她覺得留著這段關係也好,因為這個女生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並不好看,所以她遇上這個男生就自我價值來看,其實是某種形式上的搭配上。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安全感是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與感受接觸累積而來的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當你發現你常常做什麼事情都要徵詢旁人的意見;當你覺得你不安時,非要找到人陪你說話不可;當你覺得找不到人時,會全身無力、陷入憂鬱中時,那就要回過頭來問問自己:你給了自己多少安全感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無法見光的禁忌愛情,無時無刻都持續消耗著你的價值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無法見光的禁忌愛情,往往讓人很痛苦,它就會慢慢消磨一個人的自信心,也消磨一個人的安全感,因為你的內心很不安,但沒有人會喜歡自己不安、疑神疑鬼的狀態,當你在這樣的關係是呈現這樣的狀態的時候,你還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閃閃發光的人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給自己機會選擇,因為你的愛情不該只有一種樣子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是否在關係中,因為類似的事情和伴侶發生衝突?
這樣的衝突,其實重覆也發生在不同的關係上?
最後因為類似的原因,結束關係?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面對老闆總是冷汗直流?也許你內心有個沒被安撫的孩子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若父母特別嚴厲,孩子又是聽話順從的類型,則多少會有權威焦慮。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愛情總是充滿風險及不安全性?你可能陷入禁忌的愛裡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首先,我想我還是先來定義一下何為禁忌的愛,如果這個愛情讓你感覺有禁忌感,你知道你進到關係裡會有複雜性、會有麻煩或風險,舉例來說,我有個乖乖牌好朋友,她也是來自南部鄉下,她跟我說一路以來她所交往的對象都是中規中矩,無論是外表、學歷或是未來的生活方式,都是可以想像的那種中規中矩的樣子。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如何不焦慮?首先你要相信自己內心力量夠強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不容易焦慮的人」,真是讓人羨慕,究竟他們做了什麼,能讓自己在面對事情或讓人慌亂的情境裡,仍可以安然自在?我們總想像他們會有十足把握面對人事物,也猜測在他們自信風範背後,勢必能力過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完美主義沒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在追求卓越,還是避免被討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我之前在寫一份完美主義量表的時候,其中一題就問說:「如果不設最高的標準,我可能會變成次等的人。」看到這道題目,我心裡就想:「對耶,我應該要幫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接著又有另一題是:「我是一個努力成為做事有條有理的人。」我心裡又想:「對耶,我也是呀!」那看了幾題之後,我就開始想,那到底完美主義有什麼問題?

1990年代,開始有不同團隊對完美主義做了不同形式的研究,因為開始有人相信,這樣的完美主義其實可以爲人生帶來頂尖、卓越的狀態,所以他們開始去歸類,如果你追求完美,可能會有兩種版本,第一種叫做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也就是一群人相對積極,可以在人生走向頂尖,而另一種版本則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也就是會走向越來越挫敗、一事無成,覺得自己在浪費人生,甚至越來越厭世的情況。

這兩種類型的人最大的差別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適應良好的人對於自己的努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包括高標準,很在乎生活當中的秩序感及整潔度,如果他們的完美主義裡基本上是個人的標準及個人在生活上做事的各種組織感,如量表中的向度提到:「對我來說,整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是一個組織性很高的人」、我努力成為一個整潔的人」,或是「對於工作,我期待能夠有比別人更好的表現」等這幾個的向度代表這是一個蠻正向的情況,因為這些都是處於慢慢往上的狀態。

這份研究的研究者認為,其實如果你是環繞在個人的標準與個人的組織性是不斷地提升的情況下,基本上你就比較容易成為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因為你的確就是在追求完美。

可是,有另一種狀況就會導致你一直往下掉,也就是「你過度在意評價」。

當你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自己而做,你根本不去理會旁人是給你鼓掌還是噓聲,你覺得其他人的聲音並不重要,那你其實蠻容易就能成為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

但若你做的事情是為了證明給很多人看,或是你為了要打敗誰,比如那些看不起你的人,你就要去看你是不是因為評價而想要這麼做?因為那就不是為了你個人的喜悅、個人的興奮感、個人的快樂而去做的事情,你是害怕別人嘲笑你、害怕丟臉才去做的,這個時候你就很容易成為過度在意評價,那個所謂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喔!

而同時你也可以回來想一想的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超級在意別人的評價,那通常你的父母對你的期望也不低,也就是說,你的父母可能從小就對你設立了很高的期待,並且期待你可以做到,好比你考試考了95分,儘管已經很高分了,但你的父母覺得應該要滿分,所以對你的教育總是一分打一下的方式。或是你的父母很常批評你、過度批評你的某一些表現,他們看不到你任何的好,而這兩種情況都很容易導致你會過度在乎你的錯誤,一旦出現錯誤,你就會有天崩地裂的感覺,甚至很強烈的危機感,所以你無法容忍任何的錯誤在你身上發生。

那如果你無法容忍自己身上有任何一丁點錯誤,你還有辦法穩穩妥妥地做事情嗎?你會有辦法每一次想做什麼就勇往直前嗎?基本上你不會,因為你還是很需要外面的人給你很多的肯定,要給你這樣的訊息你才有辦法去做,你也會對自己的行動有很多的懷疑。

對於這種過度在意評價,我會說他們本身就對自己有很多的不自信,對外面的人也有很多的不自信;對自己根本就不信任,對外面也有很多的不信任。因為他們不相信做事情能夠被包容,還能做滾動式修正,他們會覺得一旦做不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基本上他們心裡頭就會有一個這樣的訊息。

回到「追求完美有什麼不對、有什麼不好?」其實它就是回到你自己究竟是怎麼設定完美,並且你要很清清楚楚地知道,你完美的目的對個人的價值是什麼,比如你就是很想要追求卓越,你就是很希望站上舞台發光發熱,那很好呀!你就去做,你就讓自己去做。

如果你是想要追求卓越,但內在有很多大家的聲音,或是你內在有很多自我批評的聲音,比如:「我真的可以嗎?」、「我真的好怕我這樣子做不到」、「我想到上次某某某的那個嘴臉….」等等,你其實就要幫自己看見內在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聲音,導致你做很多事情都感覺綁手綁腳,而這個綁手綁腳已經讓你的情緒很有狀況,或已經影響到你的工作、生活與情感關係,這都是很值得是時候去思考了喔!

陪伴你成長:【成為內在父母】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因為你的脆弱經常無處安放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世界上最不應該的,是你不該被自己放棄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我有過幾次被否定過的重大創傷經驗,那導致我後來決定封閉自我,沒有了夢想,得過且過的過每一天。」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因為你的脆弱經常無處安放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最近我正在追一齣有點久遠的韓劇,叫做《浪漫醫生金師傅》,在第二季裡有一幕讓我有非常非常深的感觸,劇中的女主角十分聰明,隨機應變的能力也很好,只是她有手術心悸症,對自己完美的要求,只要在要表現的情境下,她就容易表現不好,也因為心悸症的關係,她平常就會服用安撫情緒的藥物,而這個藥物經常使她昏昏欲睡,腦筋轉不過來,導致在手術室裡睡著。

(影片來源為 LINE TV 共享追劇生活 YouTube)

這個女孩來自醫生世家,她的爸爸、哥哥及姊姊通通是醫生,但她其實很不想當醫生,於是她分別列舉了當醫生及不當醫生的生活,她寫道:「如果不當醫生,我可以去衝浪、露營。」過著瀟灑自在的日子,然而,當她寫到不當醫生會有什麼「後果」時,她只寫了一句:「媽媽會很難過。」

劇中其實也有描述女主角與媽媽之間的關係,她的媽媽過著貴婦般的家庭主婦生活,平常的生活就是打擾女兒、與女兒分享各種大小事。直到有一天,由於哥哥在手術時出了一些狀況,很可能會被提告,於是媽媽跑來找女主角,希望她能夠幫忙擺平。

但女主角覺得,哥哥明明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為什麼出事的時候還要躲在媽媽的後面?

但媽媽認為,家人出事,為什麼妹妹卻不肯幫忙?

後來,劇情演出了一段非常典型的對話,這段對話讓我看了非常的難過,從那段對話中也可看得出來女孩認為自己是非常不夠好的存在,她明明處處都很優秀、很認真,但在關係中她卻時常都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值得被重視,在工作上也常自我懷疑,導致表現不佳。

從那一段話我也瞬間可以理解,為什麼那個女孩有這麽強烈的懷疑與不自信。女主角對著媽媽咆哮說:「你知道我做這些事都是為了你嗎?你要我去唸胸腔外科,我拼死拼活就是想辦法留在胸腔外科,你要我做什麼我都做了,有多少次我在手術室暈倒,你知道嗎?」

女主角的媽媽之所以來找女兒其實也不是關心女兒,只是希望女兒能為哥哥出聲,所以女主角哭著跟媽媽說:「為什麼你從來就不願意來我身邊關心我受了什麼苦?」

這個女主角這輩子為了媽媽這麼拼命,也不願意真實地去表達自己的內心,她很在乎她媽媽的心情,就可以想像,女主角講這一段話、為自己發聲,是多麽困難的事情。

沒想到,媽媽聽完女主角的這段話之後,給她的回應居然是:「我不是就跟你說這麼晚不要吃泡麵嗎?你看,就是因為你吃這些垃圾食物才導致你的脾氣這麼暴躁!」

說真的,我看到母親這樣的回答,我心都要碎了,女主角的媽媽完全不願意去承接女兒任何一點求助、難過的訊息,且那樣的回答等同於硬生生呼了女主角一巴掌,再表達出女主角怎麼可以有這些情緒。那段對話媽媽從頭到尾講的都是,女主角身為女生就應該溫文儒雅,怎麼可以這樣對媽媽大小聲。

從那一段對話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女主角對她媽媽總是報喜不報憂,因為她的媽媽根本不願意聽女兒任何不順遂的心事、狀態以及任何的不完美,而這個女主角正血淋淋、赤裸地在對著媽媽呈現自己的不完美,包括她的情緒、心情和專業成長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任何瓶頸,她正在對著她媽媽說,但是她媽媽完全不願意聽。

看到這一幕,我想到的是,有些人因為焦慮而來諮商,但很多時候也說不上來究竟是為什麼焦慮,現在我跟你說了這個故事,你不妨可以回想的是,每一次你在展現脆弱時,你有被完完全全安穩地接住、好好地碰觸、好好地回應嗎?有的時候你只要去感覺這件事情,如果每一次你都覺得自己的心情有被好好地回應,說真的你就會感覺自己是好的、他人是好的,這個世界也是安全的。

再來看剛才女主角的故事,她過去一、二十年都不斷地經歷這樣子的過程,光是那樣的對話結構,就已經形塑出女主角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包括她感覺自己是不好的、她人是疏遠的、容易拒絕我的,所以這個世界對她來說非常不安全。

陪伴你成長:【家庭安全感】線上/線下同步工作坊

延伸閱讀:為何感受不到愛?因為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總是感受不到愛?也許你常將自己限縮在受傷孩童狀態,對愛執抝又偏執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第一種情況是,當我們想要傳遞出去的東西總是被阻斷,此時基本上就很難好好地感受到愛;一個不容易感受到愛的人,可能是你長期的互動狀態都沒有辦法給你那種穩扎穩打的安全感。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這樣跟你媽有什麼兩樣!」這句話也踩中了你的地雷嗎?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女兒和母親的關係總是非常親密而複雜,因為母親是女兒們認同的第一個女性角色,母親的愛與照顧也是從小接觸最溫暖的東西,我們都是在母親的牽引之下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在我們成熟獨立之前,母親可以說就是我們的全世界,但除了滋養性的部分,母親也總是會帶給女兒一些陰影。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停下互相傷害與攻擊,重新建立關係中的安全感!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不管是一句話還是一個動作,都讓我們不斷評估對方的動機與意圖,如果感受到是惡意時,就會挑起情緒,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當然,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也不是滿身地雷,但反而面對越是親密的人,越容易被激起情緒而反擊。在外笑臉迎人,回到家講沒兩句話就開始互相攻防。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們學習成長,就是為了等待自我覺醒的那一刻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覺醒就像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在對生命的了解與認識裡累積一點一滴的覺察、對自己的寬宏,直到有天累積成一股發自內心的巨大力量,我會說那一刻就是覺醒的開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是成年屁孩嗎?請練習看懂你的角色、鬆動你的位置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想到母親剛過世時,哥哥有一段時間就想充當媽媽的角色,想要照顧我、對我好;爸爸也一樣,想學媽媽買好早餐等我起床,想要送我到車站,一直目送到我的身影隱沒在人群中。

我知道,當我們習慣於家人照顧,也習慣妹妹或女兒這個角色時,即使我們已經成年,在面對家人時還是有許多不成熟又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已經太習慣有人在你身邊打理一切大小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被「抓住」的孩子!別過度涉入父母的夫妻關係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我在新書發表會分享著「關係界限」的主題,跟往常一樣,因為第三場了也就很熟練的分享書中的理論和故事,看著台下的聽眾非常認真聽講,似乎也因為故事打到他們,有些人眼眶是紅的。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被打分數的背後,意味著媳婦的「個人發展」將被淹沒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年關將近,要回婆家多久、要回娘家多久,要哪一天回去又開始在一些家庭中悄悄上演,在新舊思維的浪潮裡,越來越多新世代的媳婦,也開始爭取自己的父母也很重要,自己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始終會遇上舊思維的抨擊,那股「當人家的媳婦就『應該』」,總是很不客氣從週遭人的眼光竄入。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生氣情緒的背後,隱含著很多你沒注意到的情緒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諮商室中,我遇到越來越多人跟我講他的人生故事,不管是關於親人的、愛人的還是朋友的﹔不管是恐怖的故事、傷心的故事還是無奈的故事,很多人常常第一個脫口而出的情緒就是:生氣。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深信自己恨鐵不成鋼?你是否也落入單一線性的成功思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恨鐵不成鋼的例子裡,我的學生還告訴了我另一個故事。

他說自己的人生像極了童話故事《三隻小豬》裡的二哥,還記得二哥是什麼樣的角色嗎?三隻小豬裡的二哥雖然不比小弟那麼聰明,但再怎麼樣比起大哥,做事情也勤勤懇懇,牠還努力地堆起了木屋,雖然最後還是被大野狼推倒了木屋。

那個同學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這樣,他也是有勤勤懇懇地做事情,可是為什麼最終結果還是不盡人意?牠為什麼永遠比不上已經可以塑造成鋼鐵的第三隻小豬,可以一磚一瓦的堆砌出一個成功的結果呢?他就會經常性的問這樣的問題。

當我們深信自己「恨鐵不成鋼」,影響的是我們的思路以及看待世界角度,你會單一線性的看著那攤被推倒無用的廢木材,不會去思考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啟示,提醒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前進,你只看見眼前的無用,沒看見眼前的學習與機會。

人的腦袋只會習慣性汲取我們熟悉的訊息,以及符合我們自我假設的情節,因此你不會看見那曾經精緻的木屋也帶給你一段美麗的回憶,曾經在建造過程有多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只有習慣鄙棄自己努力過的痕跡。

我們不妨回頭想一件事情,人生一定要成為鋼才叫做人生嗎?會不會「成為鋼」是你人生唯一的真理,「成為鋼」是你認為唯一成功的途徑?所以你會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專注要成為鋼鐵,但是你可能永遠看不到,其實你這一塊鐵本身就是一個夠好的存在。

我還記得一個蛋長毛的笑話,有四顆蛋的對話。

第一顆蛋對第二顆蛋說:「我跟你說,第四顆蛋,它長毛耶~」

第二顆蛋立刻去跟第三顆蛋說:「天哪!你知道第四顆蛋嗎?他怎麼會長毛!!!」

第三顆蛋有點怯懦地轉頭對第四顆蛋說:「誒誒,你為什麼長毛啊?」

第四顆蛋翻了個白眼說:

..
..
..
..
..
「什麼毛,我奇異果啦!」

請問,蛋比較好,還是奇異果比較好?

在人類的視角裡,如果你不過敏,基本上這兩樣都是很棒的存在。但在蛋的世界裡,奇異果就是奇怪的存在,卻從沒思考過本質是完全不同的物品,不過是外型某種相似罷了。

那麼,每一個長著兩隻眼睛一個鼻子的人類,都該是一樣的本質,一樣的模型嗎,一樣的標準嗎?

 

延伸閱讀:總是恨鐵不成鋼?你的激將法只會造就孩子更多的挫敗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與其猜忌對方的讚美,不如回到專注的事情上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工作中,我時不時會聽到這種「稱讚」,尤其是在跟我進行治療的孩子家長面前,更容易出現這種評語。

當別人評論我為「年輕」時,其實我當下是很不自在的,我會突然不知道怎麼回應,不知是該笑著說:「對呀!」,還是搖搖手說:「沒有很年輕啦!」。

會有這份糾結,其實源自於我對於「心理師」這份工作的想像。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孩子的淚水,你讀懂了嗎?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某天晚上我正準備晚餐,先生帶著兩個孩子回到了家,大女兒不發一語鑽進浴室大哭,小女兒語帶哽咽委屈地跟我說姐姐不理她,先生連忙比手畫腳在我安撫小女兒的同時,拉我到角落,悄悄地說:才藝課老師要她多寫十題題目,大女兒感到很不滿。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恨鐵不成鋼?你的激將法只會造就孩子更多的挫敗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會不會常常被家人,更多可能是來自於你的父親,對你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這是我在實務工作當中很常遇到的,並且被這麼說孩子,有蠻大的比例是男性,因為男性在家族中,對於他成就的期許是相對高出非常多的。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沒人能懂我的痛苦!」小心你可能處於受害自戀狀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沒辦法到達幸福的最高層級,是不是痛苦的最高層級,也是一種高峰人生經驗呢?

Lisa每一次談話的痛苦指數都非常高,她描述自己既孤單又可憐,隻身在國外生活,無親無故也無依無靠,遠在家鄉的家人也沒有人真正可靠,可以提供她心靈溫暖的支持,每次想說話的時候都無法獲得關注。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想要走過失親傷痛,慢慢來好得比較快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是聖誕節,但我帶完了為期四次的《安全感2.0》的告別失親傷痛課程,這也算是我第一次完整的帶領帶狀的哀傷療癒課,畢竟過往多數討論的安全感也跟傷痛有關,而這次完全專注在喪親則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

關於喪親,其實前半年多數是事務性的忙碌,包括喪禮、除戶、財產分配等等,後事的處理多數落在長子女身上,悲傷總是要花上一點時間才會趕上。

可是,每個人的悲傷歷程又如此獨特,有的人是無時無刻想到就哭、看到熟悉場景就哭,有的人則是嬉皮笑臉變得聒噪無比,有的人則是沈默地把自己越弄越忙碌。

Read More

Read More

  • 0

30年後回頭看!兩種跟媽媽無話可說的兒子類型

作者: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妳看!心理師,真的不是我比較負面,生兒子真的是媽媽前世的業障!」她遞給我手機,讓我看一篇社群上很紅的文章,裡面提到芬蘭大學的研究顯示,生男孩的媽媽比生女孩的媽媽壽命更短,文章裡提到也許是因為媽媽不能理解兒子,又不能讓兒子照著自己的想法走,所以壽命自然因為兒子而減少。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知道自己不愛她,但我又很享受被愛的感覺?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因為你總說愛我,所以我不能離去。

「我們的關係猶如乾枯的井水,毫無生氣可言。」坐在沙發那端的你,娓娓道來這三年與伴侶的關係型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是我救了自己,不是什麽永遠等不來的真愛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要開「成為內在父母」的初衷非常簡單,就是看見PODCAST的下載欄裡,這集的收聽特別特別高,我一開始很困惑,覺得這麼抽象的概念,怎麼會吸引這麼多人收聽,但仔細想想,也許談論了這麼多年的療癒內在小孩之後,很多人開始意識到,也許真正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不再將渴望被照顧與療癒的手伸向自己的原生父母,才是人生幸福的終極答案。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理時事】王力宏離婚:女人的覺醒,情感受創是最大推手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為了準備下週的節目,這兩天都充斥在各種王家蕾家的資訊裡,還有一大群未知的地下戀情,但坦白說繞在我心裡的卻是兩個問題: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最讓你念念不忘的人,可能曾滿足你的方方面面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之前很常問學員,有一個人總讓你念念不忘,但那一個念念不忘的東西是什麼?
通常有可能是你生命裡最匱乏的東西。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掉了一地的頭髮,是碎了一地的心」失戀中成長三部曲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印象很深刻,我第一次強烈感覺到失戀是在我大學時期,我用一段話來描述當時自己的感覺,因為當我們在精神壓力很大,或在很傷心難過的時候,身體是會有很多反應。那時候的我身體出現的反應包括掉了一地的頭髮,當時的我形容:「那一根根掉落的不是頭髮,而是我碎掉的心。」我現在回想起來,知道當時的我是處在非常難過、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那種情緒狀態裡。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分手後別再問為什麼,你不是不知道答案只是不想接受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每當我去演講,問大家說你們知道分手、失戀的人最常問的問題是什麼嗎?

很多台下的聽眾都會回答我:「為什麼?」看來大家都心有戚戚焉。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碎後久難痊癒?那是因為你成就了對方,卻忘了成就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大部分會因為失戀心碎來找我諮商的個案,他們除了心碎難過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課題,是他們關係薄弱,也就是身如家人般的親密支持,如閨蜜、好朋友等的那種人際關係在他們的生活裡是比較少的。如此一來,他們的生活重心就只能放在伴侶身上,一旦結束,他們的人生也就垮掉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與其限制另一半的交友,不如培養你在愛裡的底氣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其實當你要求對方控制自己,對方一定會說:「我們就只是朋友,又沒什麼!我跟朋友就是這樣相處,你以前就知道了,為什麼現在要來限制我?」既然對方這樣會生氣,那不如我們換一個說法,告訴對方:「你什麼時候會覺得愛上其他人?如果你愛上其他人,你會願意告訴我嗎?我會是第一個知道的人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如何安慰失戀者?心理師:給他們「在」,不是給他們幫忙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無論是失戀還是失業,對一個人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變動,因為他們原本可能投入了非常大的心力在一個人的身上或是工作上面,但現在卻沒有可以投注的人事物,所以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正在經歷失落的狀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為別人按讚,不如為自己生活中各種選擇按讚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有個非常認真的學生,他在事業上非常拼命,爬到外商公司非常高階的主管,但在這一年他感覺到自己的體力明顯下滑,身心的壓力也有點負荷不過來,剛好這一年疫情關係,他就決定要好好休息一陣子。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少了被愛感受的人,也很難愛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在那場帶著心理師的團督課程中,聽著心理師想要帶學生去到的方向「長出自我照顧」的能力,而在了解學生的狀態後,發現其實在他的生命裡是各種斷裂與失落的關係。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強大的自我懷疑與寂寞,讓你容易甜言蜜語中迷失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你說他是愛情騙子,利用你的感情,只為一夜的溫存。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面對家族傷痕,療傷的秘訣在於辨識悲傷、呵護受傷的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一直以為只要父母道歉,我就能放下心中的怨懟與傷痛,但我等了幾十年,停滯了蹉跎了生命許多時光,卻發現我真正要做的,是對內心受傷的孩子道歉。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理師看《魷魚遊戲》:為什麼在生存壓力下還是無法拒絕別人?

(圖片來源:sangipaiya IG)

作者:張瑋庭諮商心理師

——本篇有雷,強烈建議看完影片再閱讀分析——

——本篇有雷,強烈建議看完影片再閱讀分析——

——本篇有雷,強烈建議看完影片再閱讀分析——

……………………..

……………………..

………………………

………………………

……………………..

2021年討論度最高的電影魷魚遊戲,劇中倒數第二場遊戲彈珠比賽時,尚佑面臨即將輸掉比賽被淘汰的結果,就開始對對手阿里情緒勒索,逼著對方將贏得的彈珠全部還給他,儘管阿里當時拒絕了,但尚佑還是持續地想辦法拐騙阿里,最後心地善良的阿里,還是敵不過人情的壓力,便答應嘗試尚佑的計畫,但同時阿里也中了計,彈珠被尚佑偷換走了,最後阿里淘汰出局。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當男人戀愛時》:默默付出的愛,真的是你要的嗎?

作者:林佳慧 諮商員

在廣播節目裡,我和主持人聊到電影《當男人戀愛時》,阿成(邱澤飾)在與浩婷(許瑋甯飾)的相處中,總是默默付出,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兩人討論一起創業開店,浩婷告訴阿成:「只要我們在一起就好,現在租不起店面沒關係,錢可以慢慢賺!」,但阿成心想「跟著我是不能吃苦的」,所以在浩婷不知情的狀況下,去問討債公司的蔡姐有沒有快速賺錢的機會,想默默讓浩婷圓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提高關係透明度!透過【安全卡】看見對方眼中的自己

作者:林佳慧 諮商員

「老師,我也知道要認識對方,關係才能親密,可是到底要怎麼認識啊?」工作坊中學員提出這樣的困惑,他接著說:「我和另一半同居,我們每天下班後都窩在一起,花這麼多時間相處,為什麼還是覺得不太認識他?」他停頓一下,想了想後說:「我也很努力邀請他分享生活、工作、他的想法和感覺等等的,但他常說『每天都一樣,上班、下班,沒什麼好分享的!』唉!聽到這真是……沒跟他吵架就很好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家人反對我的夢想:如何將反對化為支持的力量?

作者:林佳慧 諮商員

前陣子參加廣播節目錄製,談「不被祝福的夢想」,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大學畢業那年,我考上臺北市公職輔導教師,一放榜整個家族都為我歡喜,覺得能一次考上鐵飯碗是很值得喝采的事!然而,工作三、四年後,我發覺職業上的一些限制,加上渴望更有挑戰性的職涯,因此決定升讀研究所、預備轉職,但對觀念較傳統的家人而言,女孩子當老師一生有保障多好!當時媽媽對我說:「多少人還在當流浪教師,妳都考上了怎麼會想離職?諮商心理師哪有老師穩定?」也認為成年了就該幫忙分擔家計,指責我的決定很自私、只想到自己。

你的追夢之路,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充斥著反對的聲音呢?

 

不被祝福,不代表不被愛!

人生而有被愛、被支持與認可的「親密需求」,我們這麼渴望對方的祝福,很可能這個人是你在意和重視的家人、伴侶或朋友,因此,你自然會期待能受到他的支持和肯定,但同時,我們也有渴望獨立、自我實現的「自主需求」,當兩者相衝突時,你會怎麼辦?

一段無法接納,甚至不允許雙方有差異的關係,其實是種「共生」的狀態,會使得一方是「我要你聽我的-繼續當老師」,另一方則是「我也要你聽我的-祝福我、支持我」,互拉對方和自己共生,而這就是讓關係衝突僵持不下的核心原因。

在共生關係裡,彼此的痛苦程度經常是相當的!也就是,你感受到多強烈的痛苦,反對你的那一方也和你有著相似程度的痛苦感,但我們非得讓彼此這麽痛苦嗎?這很可能不是你們的本意,你是否曾想過,「不被祝福」不代表不被愛,關係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是「我不認同、不支持你,但我一樣愛你」。

爭吵聲中潛藏三大恐懼

其實我們身邊不乏不被祝福的築夢故事,甚至可以說是越來越多。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多元的特性,我們更被鼓勵探索、認識自己,也從中受到許多啟發,這使得「追夢」早已不只是存在於青少年或20~30歲間的故事,就如在戲劇《俗女養成記》中,女主角陳嘉玲在近40歲時選擇了轉職,以及在電影《如蝶翩翩》中,70歲的老爺爺在退休後決定追求一直深藏心中的芭蕾夢。

在這一個個追夢故事中,比起光鮮亮麗,更多的是不被祝福、披荊斬棘。而衝突和反對的聲音,不僅反映出世代落差,也映照出我們心中的恐懼。

1. 失去恐懼:害怕失去原有的一切,包含金錢收入、身份地位、他人的景仰等。

2. 失敗恐懼:害怕未來不成功,擔心結果不如預期,也擔心失敗的後果引來更多批評、指責,像是「就跟你說了吧!好好的老師不當,考什麼研究所,搞得一塌糊塗!」。

3. 失連恐懼:害怕因為雙方的差異、想法不同,而彼此疏離、失去連結。

但除了恐懼,這些不支持的話語中,還潛藏了愛。例如:在恐懼背後是,父母的成長環境中「穩定」很重要,甚至是一生的追求,為此在職涯路上跌跌撞撞,所以看到想轉職、跳出安穩的我,心疼我可能會很辛苦。

 

將反對化為支持的三要訣

在不被祝福的夢想路上,我們需要練習有意識地收下家人的愛,把恐懼交還給家人,如此才能不被罪惡感拖著而寸步難行。你可以嘗試的是:

1. 提醒自己「不被祝福,不代表不被愛!」
2. 辨識出反對聲中的「愛」與「恐懼」
3. 如實地和對方說說自己的感受,用真實情緒與對方連結

卸下偽裝,分享你真實的想法感受時,你很可能會發現你們的擔憂、恐懼是共享的。至今,我依舊清晰記得,我和家人將近有一年半鮮少和彼此說話,直到那天在客廳,我說起:「其實我也很擔心,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未來會如何、家裡經濟能怎麼分擔,而當你們說『妳只想到自己,不把家當家,那妳以後不要回來好了!』我更怕自己好像要被丟棄了,無依無靠,甚至不再是你們的女兒了,可是,我又很希望能讀研究所,所以我用下班時間在準備⋯⋯」我說著內心真實的擔心、害怕、矛盾與痛苦,這一刻,一家人才真正地安靜下來聽彼此說話,不再落入爭吵或冷戰。

幾番對話後,我哭著回應媽媽:「妳也是從不穩定慢慢努力到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家。」媽媽接著說:「我就是自己走過,才不想要妳這麼辛苦!」我聽見了反對聲中深深的愛,於是我回應:「妳可以,我相信我也可以,因為我是妳的女兒。」那次談話後,媽媽看我的眼光有了不同,她好似真的知道我已經成年了,受到家庭的愛與滋養,我已經是個可以照顧自己、為自己做選擇和承擔的大人了!

 

 

而家人的擔憂呢?當然還是存在著,我能做的是「將他的恐懼交還給他,持續向前,並將一步步的累積分享給他們」,家人依舊擔心我會失去、會失敗,所以每當我向前走一步,我也和他們分享,用實際行動和收穫增進他們對我的夢想的理解、安撫他們的擔憂。

後來,我和一群心理師出版了合著書,回家時,看見客廳裡擺了十幾本我的書,我想,家人正用他們的方式參與著我的夢想啊!且在我和家人討論有諮商所邀請畢業後任職的事,媽媽分享若是自己會如何思量,但最終對我說:「可是,我沒辦法為妳做決定,因為那是妳的人生,但我真的覺得妳很棒、很為妳開心!如果有需要,我都會在,有需要幫忙要說。」這一刻,我感覺我們的關係有了新的連結,很親密、很厚實的支持,但又能夠相互獨立與尊重,而我很喜歡這樣的互動。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柚子甜看《斯卡羅》:我們對他人的好,也許是為了換取心中失落的歸屬感

(圖片來源:公視《斯卡羅》)

作者:柚子甜 心靈工作者

——本篇有雷,強烈建議看完影片再閱讀分析——

——本篇有雷,強烈建議看完影片再閱讀分析——

——本篇有雷,強烈建議看完影片再閱讀分析——

……………………..

……………………..

………………………

………………………

……………………..

斯卡羅一路進到第八集,多方角力進入了劍拔弩張的極限,火藥一觸即發。

即使已經是百年前的歷史,但對台灣歷史相當生疏的我,依舊看得極為投入,甚至為了搞清楚人物和地名,第一集還重複二刷,總算摸清楚角色間的微妙關係。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成人的分離焦慮,容易轉為「情緒勒索」或「不停操煩」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分離焦慮的詞彙在孩子身上特別常被使用,當孩子要與照顧者分離時,有些會有抗拒反應,包括與父母拉扯、拍打父母,拒絕與父母分開,有些則是不停哭泣,展現脆弱情緒試圖讓照顧者心軟,或尋求更多安慰與語言上的保證。

然而成人雖然面臨分離不會有「小孩般」的行為舉止,卻容易轉為「情緒勒索」或「不停操煩」的現象。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分隔兩地的家人,如何維繫彼此關係?

作者:R菜  蔡惠貞 諮商心理師

Photo by Polina Sirotina From Pexels

「好想念可以見面吃飯聊天的時光」「好想緊緊抱住姪子侄女」,面臨疫情的突然來襲,打亂了原本的生活節奏,環境不再安全、生活型態轉變、熟悉的人們無法相聚,對於重視節日與團聚的台灣人來說,是個重大的考驗。有些人因為疫情關係,在家工作、上課反而跟家人相處的機會大大增加,也有些人因為與家人居住在不同縣市、地區而不同住,原本固定的聚會時間,因而停擺。那分隔兩地的家人,又該如何維繫彼此的關係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常發飆的失智症:他不是故意的,他其實非常努力。

作者:愛心理編輯 朱漓

有次友人跟我聊到他的近況,他的父親罹患了失智症,已經病發兩年左右,而今年年初父親的病情越發嚴重,因此他和哥哥們得一起照顧父親,每人輪流一個月。在照護期間不能上班以外,另外還得負擔相關醫療費用,財務拮据影響父親和自己生活的品質,而照護父親的過程常常發生爭吵。他向我訴苦父親的行為:「他動不動就發飆」、「叫他不要這樣做,他還是一直這樣做」,抱怨著父親情緒波動和無理取鬧,種種行為如何將他的耐心消耗殆盡。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療傷心理學:讓人受傷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後的關係創傷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過往我們討論創傷療癒工作,有時候我們談論的是重大事件的創傷,例如在災難與意外後、霸凌、暴力等「事件創傷」,但大部分人真正痛苦的,往往是在事件之後下一層次的「關係創傷」。

曾有個定居美國的女孩,她告訴我她不想再回到台灣這片傷心的土地,因為這片土地對她而言沒有愛。生命中累積各種不被肯定與支持的對待,家庭中的重男輕女,許多資源都投注在哥哥身上的情形,最後她想盡辦法的努力,考上公費留學,從此離開家鄉。

印象深刻的是她曾在高中晚自習時結束回家的路上,被人跟蹤一段路,轉身看見對方時,還發現對方是遛鳥俠,她嚇得拔腿狂奔,終於到家後,她驚魂未定的告訴媽媽剛才的遭遇,但母親只是皺著眉跟她說:「誰叫妳這麼晚回家。」

當個人在經驗到恐懼、驚嚇等壓力事件,下意識的反應就是找尋提供給自己安全感的依附對象,通常此人是自己的伴侶、父母,但當這些對象並非安全對象時,就會感受雙層斷裂,不僅是在事件中感覺痛苦,後續得不到支持與安撫時,對個人來說就像是這整個世界一點都不安全,也沒有任何人是值得信任的,包括自己,也是不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個體。

這也是為什麼過往創傷經驗,後續也容易繼續引發創傷的原因。因為對自己的負面看法,容易排拒身旁的支持與肯定,而不斷陷入深層孤寂之中。

因此創傷的療癒,往往會需要兩層次,一個是修復關係,與關係中受傷的自己;一個是修復事件帶來的驚嚇與恐懼的情緒經驗,進而有能力降低事件對生活的影響力。

而在療癒之後,心靈會進入類似初生嬰兒般的純淨與彈性,又再次重現那份愛可以自然流動、輕巧地感受愛與被愛的狀態。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在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自我護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學習面對父母失望的眼神,也是一種長大的證明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從小到大,從父母的眼神中,你看到的是肯定的成分居多,還是失望的成分居多?

當看到父母肯定的眼神時,我們知道自己做對了、是重要的,或者,自己是被愛著的;當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我們知道自己的表現不如預期,自己做錯了,或者,是不被喜愛的。

從小,我們就是這樣望著父母的眼神長大的。在渴望父母肯定的同時,慢慢地建構起自己對自己的觀感,包括自己是否是重要的人、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自己是否足夠優秀等。

就算負氣離家,仍然對父母深感愧疚

每孩子無不渴望獲得父母肯定與認同的眼神,換句話說,當看到父母失望與否定的眼神時,自己也會深感懊悔、自責甚至恐懼。因此,孩子從小就懂得察言觀色,從小就懂得透過各種方式取悅父母;換句話說,他們是如此深愛著自己的父母,也期待與父母保持著正向深厚的情感連結。

問題是,有一天我們也得剪斷臍帶、展翅高飛,走向屬於自己的路;而往往,這樣獨立自主的展現,與父母的期待常是背道而馳的,這時,就可能得不斷面對父母失望的眼神。

在電影劇情裡,我們常會看到主角為了追尋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惜與家人反目,負氣離家,留下家鄉兩老失落又無奈的眼神;此刻鏡頭又來到搭上離家班車主教角身上,偷偷地拭淚,那淚水中有著不被支持與理解的委屈與苦悶,更摻雜著沒能讓父母滿意的愧疚。

電影中演的,往往就是真實人生。

兩代之間都有亟待被滿足的內在需求

曾有好幾次,在晤談中,坐在我對面的年輕孩子幾近控訴地問著我:

「為什麼我的父母總是不能支持我?」

「為什麼我自以為能讓他們滿意的表現,換來的卻是失望的下場?」

「我也很想讓他們為我感到驕傲,但怎麼做他們就是不滿意呀!」

這些話,聽來格外心酸。兩代之間因期待不同,而讓彼此都被困住了,相當辛苦。

可想而知,父母與孩子對彼此都有深深的期待。做孩子的,期待父母允許他們自由發展,且得到父母的肯定與支持;做父母的,則期待孩子能按照他們規劃的途徑發展。當彼此感受到自己的期待未被照顧時,難免痛苦與失落;而越是在意彼此,痛苦與失落感則越強。

藏在這些期待背後的,是亟待被滿足的內在需求。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大多來自於對安全與穩定的渴求;而孩子對父母的期待,則是想感受到被愛與肯定,這是自我價值的重要來源。

問題是,長輩因受其成長背景與人生經驗的影響,有些價值觀與信念早就牢不可破,對事情有著一定的執著,對孩子期待中的理想樣貌,也早就根深柢固,要他們改變,談何容易?

就算再三保證,也難以換來肯定與支持

最近,在一場親職教育講座會後遇到一位家長,原以為他要和我討論孩子的事情,他有些猶豫地開口:「我不知道問這個問題適不適當,但是我一直很困擾。」

我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

「聽了你的演講,讓我意識到,我正是個受傷的孩子。一直以來,我都無法做我想做的事情,就算長大成人、出了社會,我仍然得凡事聽從父母的安排。年輕時,我曾經有自己的夢想,想開一家咖啡店,當時與父母有一番爭執,甚至鬧到要斷絕關係。最後,我放棄了,聽從父母的期待,去銀行工作。我想,這樣父母就會以我為榮了;確實,父母對我感到放心了。」

他停頓了一會兒,繼續說:

「然而,我仍然心有不甘,年少的夢想一直召喚著我。我想轉換跑道,做點不同的嘗試,卻立即遭到強力勸阻;父母又對我流露出失望的眼神,即使我向他們再三保證也一樣。」

「面對他們,我真得覺得好痛苦呀!」

這是一個四十幾歲的大男生,內心沈重的告白。

學習接受差異,因為就是不一樣

聽完了他的苦,我問:「你真的很想去完成你年輕時未竟的夢想嗎?」他點點頭。我又問:「你願意在大膽嘗試後,不論成敗,對自己負起完全的責任嗎?」他再度堅定地點點頭。接著我說:

「那麼,我想告訴你,你不可能要求父母對你不感到失望,你只能學習不去在意。」

我想讓他知道,人要活的,終究是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的。如果每一代都活在上一代的期待下,那麼整個人類的生命系統是不會往前進的,而是會在原地打轉。

他專注地聽著我說,咀嚼著我的每一句話,接著說:

「可是,我只要看到他們失望的眼神,就深感罪惡,認為自己不是個好孩子!」

我點點頭:「沒錯,不只罪惡感,還會氣憤、惱怒又無力,為什麼自己的決定總是不被父母支持,彷彿自己不值得被愛——為了真正長大,這或許都是必需經歷的痛苦。

「所以,如果你想實現夢想,同時仍然能與老人家能和平相處,你就得學習去面對父母對你流露出失望的眼神。」

不管我們再怎麼愛父母,再怎麼希望父母以我們為榮,慢慢長大後,終究要體認到,父母與我們就是不同的個體,與我們對事情就是會有不同的期待,你只能接受這個差異的事實,但很難去改變他們。

家人間要能相處下去,最重要的,就是承認彼此存在著差異,抱持著「我不必變成你,你也不需要變成我」的認知,在差異存在的基礎上,仍然保有一定的情感連結與溫暖關懷。

別把不被認同當做不被愛

「其中有一個關鍵,」我繼續說:「就是別把父母的失望,與自己是否被愛或是否有價值,劃上了等號。

「換句話說,你只是沒達到父母的期待,但你仍然是個正直、善良、上進且重要的人,你依然值得被愛,更值得擁有美好的人生。你要相信,當你能把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這本身就值得被肯定了。」

這個課題好難,但或許,我們都需要去學習面對父母失望的眼神;這正是一個人邁向獨立成熟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是一個人真正長大的證明。

 

(本文撰寫於2020年2月5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寫)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

 

 

延伸閱讀:這一次,聽孩子的聲音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母親總是批評你的另一半?其實是親子共生狀態導致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昨晚在線上,我們討論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談與家人的界限」,有人提到感覺母親每次都像是很開放的歡迎自己的伴侶一起來吃飯,但總是在見完面相處完後,開始大肆批評,而且找出各種拒絕對方的理由,可能是長相、工作、態度,合理的不合理的,穿滿對伴侶的敵意與排斥,讓他非常困擾。

其實這是親子共生狀態下,必然發生的情形,也就是母親在親密關係中無法獲得情感滿足時,會轉而將情感投注在孩子身上,包括不斷關注與照顧孩子,或者需要孩子的陪伴與回饋,心理上其實已經將孩子視為另一半,也就是情緒配偶,小老公或小老婆的狀態。

因此對於孩子擁有親密伴侶,母親的挑惕基本上是吃醋的反應,但母親可能不一定有自覺,母親的憤怒基本上是被背叛的感覺,所以應對的過程重點在於讓母親接受女兒已經是獨立個體,而不是要求另一半努力討好與迎合準丈母娘。

親子共生是一種長期的現象,多數的孩子也會希望持續保有與母親的良好關係,選擇犧牲伴侶或自己的幸福,但兩個不幸福的人在一起的共生現象,其實是一種和平的表象,痛苦與委屈依舊會不停累積。

健康的做法其實是兩人各自擁有創造與維持幸福關係的能力,因此在此之前要先「分離」。而此時母親會產生強烈「分離焦慮」,在情感上頓時失去依歸的過程,會抓狂、會寂寞,甚至會生病,而孩子可以保持「有連結的不合作運動」,包括日常的關心,但關於伴侶的事一樣溫和堅定的態度,通常僵持的狀態會需耗時半年左右,如果母親是很難有自己生活圈的人,可能就需要超過一年的時間,而這是分離到獨立中,彼此勢必發生的「成長痛」,只是來得時間比較晚,痛得時間就需要比較長了。

親愛的,理解自己,理解家人,理解什麼是健康的家庭關係,而如此你可以真正成為帶給彼此成長與幸福的人。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建立心理界限:退出父母的戰局,好好當個孩子。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若沒修復容易繼續受苦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無界之殤》為凱特布蘭琪聯合編制並參與演出的一部迷你劇,講述四個陌生人的生活在澳大利亞沙漠中部的移民拘留中心產生交集:一個逃離危險邪教的空姐,一個逃離迫害的阿富汗難民和他的家人,一個逃離無前途的工作的年輕父親,以及一個來不及遏制全國性的醜聞的官僚。我很喜歡這類型的片,將各個社會弱勢角色的形象刻劃地淋漓盡致,尤其是女主角蘇菲,一個因為原生家庭走入邪教而遁入移民拘留所的她。

影片的一開場,頂著滿身光鮮亮麗的空姐服趕回家中,卻總得面臨媽媽的催婚,家庭各成員用不同方式施予壓力,原生家庭對蘇菲而言不僅不是避風港,更是她患得思覺失調症最大來由。當晚她逃走了,卻誤入更大的火坑,邪教主與助手一搭一唱哄騙蘇菲在此可以得到重生,趁虛而入的中年教主性侵了蘇菲,讓原本自我意識就薄弱的蘇菲以為有所歸依的新人生瞬間瓦解,拖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來到了移民拘留所隱姓埋名,飽受精神摧殘。

父母眼中的蘇菲,是個永遠比不上姊姊的孩子,不懂事且光鬧事,最後還演變成精神狀態不穩定,索性將她禁閉在房間。

父母從來沒有停下來聆聽蘇菲的需求,對蘇菲而言,父母把愛都灌注在姊姊身上。原來,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的孩子,一路不僅要踉蹌爬到成年,若沒有修復,則繼續在各自的現實中受苦。

蘇菲:這段期間我腦海總不斷反覆各種小劇場,我努力想要蒐集出你們愛我的證據,想要說服自己其實你們是愛我的,是我自己太敏感太脆弱;然而我知道此舉是自我欺騙,我只能選擇讓思緒重複打轉,試圖讓答案不要如此呼之欲出。

「你可以不愛我,但可不可以不要故意弄得我如此難受?」我想,如果可以的話,蘇菲很想對著母親這樣吶喊。女兒的心從憤怒到碎裂,逐漸學會冷漠看待,她覺悟到無論自己如何努力,父母只會慣性的去否定自己,她永遠比不上姊姊的優秀。故事很悲傷,失蹤後的蘇菲反而唯一積極尋找她的人是姊姊,而非父母。

最後,想送給每位父母這段話:並非每一個人在降臨世上的開端,都能與原初依附人物建構安全無虞的堡壘,千瘡百孔、殘破不堪的危機堡壘時有耳聞。倘若你有機會成為新生命的安全堡壘打造者,請用心規劃並使用真材實料的建材,將是你送給孩子這輩子最棒的禮物。

「從搖籃到墳墓,當生命被安排成一系列的出遊,不管是長是短,都是由我們的依附人物提供安全堡壘,其安全堡壘令其可以放心、自由、大膽的探討世界,這時的我們是最快樂的。」──Bowlby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自我,從致敬童年的傷開始。

 

延伸閱讀:我該如何原諒父母與他們和解?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家庭最常見問題:兩代情感間的疏離,只能遠遠關心對方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去大安戶政辦事情,身邊坐著一位急躁的老先生,他一坐下來,就著急地拿出身分證,想申請戶籍謄本。

小姐耐心地詢問老先生的來意後,知道老先生想申請兒子的戶口名簿。我猜這位老先生是一早就從三芝搭車來大安,知道兒子在大安區設籍,所以想藉由戶政系統多了解兒子。

老先生:「如果我申請了戶籍謄本,會有媳婦的資料嗎?」小姐:「不會,只有兒子的,你只看得到媳婦的名字。」

老先生:「那有辦法查嗎?我只知道媳婦是台南人…」小姐:「沒有辦法,現在個資法管很嚴。」

老先生:「那我要怎麼申請兒子的戶口名簿呢?」小姐看了看老先生的身分證,說道:「戶口名簿要戶長才可以申請,你如果要申請的話,要拿到兒子的委託書喔,我可以幫你申請三芝這邊的戶口名簿…」

老先生:「我是他的父親,這樣沒辦法申請嗎?」小姐:「沒辦法,你只能申請戶籍謄本,還有你三芝這裡的戶口名簿。」感覺這樣的對話持續了好一陣子的循環,小姐都講到累了,後來忍不住對老先生說:「你媳婦的事情,你就問你兒子就好了啊!」

老先生卻說:「我不敢問啊….」看著承辦的小姐,也是滿臉的無奈,看著憂慮的老先生,卻是滿臉的哀傷。

在一旁,都聽得沈默了。

究竟是怎麼樣疏遠的家庭關係,讓兒子娶了媳婦卻不願讓父親知道,究竟是如何糾結的親子關係,讓老先生只能遠遠地知道,卻無法參與。

是表面冷漠內心偷偷關懷?

是家庭紛爭之後又渴望連結?

上一世代對中青世代的關懷,總是難以被真正理解與接受,也許是曾經相處的傷痛與不理解過多,讓兩代的情感被歷史給離間了。

走出建築物呼吸著溫暖陽光的空氣,我的事情無法辦成,那股挫敗在老父親的悲傷中,無足輕重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成鳥不離巢:包容與愛太多的封閉式家庭關係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我該如何原諒父母與他們和解?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這幾年上課時,學員常會帶著著急的心情問我這個問題,告訴我他的父親罹患糖尿病,他很擔心父親即將不久於人世,若父親在世的時期沒能好好和解父女關係,將會成為他此生最大的遺憾,而父親與自己的人生可能都無法圓滿。

你是否也有相似的困擾呢?希望能與父母親近,但每次都覺得心煩,不時還會想起相處中大大小小的受傷經驗,你一邊覺得自己愛計較、愛記恨,一邊又覺得就是無法平心靜氣的與他們相處?

其實,與父母的關係,之所以在你認為需要「原諒或和解」,正意味著關係帶給你「傷害」。

這是很多親子之間很痛苦的矛盾:父母總等著孩子道謝,子女總等著父母道歉。因為父母總認為在對孩子付出,為了孩子與愛孩子的過程,給得卻不是孩子需要與期待的方式,導致父母之愛有太多「壓迫」,因此孩子面對父母時痛苦的感受一旦大於被愛的感受時,親子關係就充滿抗拒。

當你聚焦在「必須原諒父母」,你容易壓抑自己,你同時氣憤他們的行為讓你受傷,卻責備自己為何要批判父母,但努力壓抑的過程並沒有讓你真正有能力靠近父母,因此原本因為受傷而痛苦,現在則增加因為做不到而痛苦,你只會感覺你離目標越遙遠。

所以親愛的,不如就叫自己不要原諒了,做不到,就別做了。
轉而聚焦在「療癒自身的傷口」,去體認自己的受傷、委屈與氣憤,去深刻理解與父母關係中,那個不被理解的自己,不被用自己渴望的方式在乎的自己,去好好靠近這份感受,你的傷口才有機會再被看見後,釋放痛苦。

當傷口的疼痛被理解,你才能從對自己的同理與支持中,逐漸長出對他人的同理與支持,因為「原諒與和解」的發生,無法脫離「由衷的同理」,也就是原諒並不是用腦袋原諒,而是真正感同身受的體認後才能發生。

而由衷的同理則是,你從你的傷口中,看見父母同樣也是受傷的個體,你的傷不過是代代相傳的痕跡,在你身上這個傷痛得以止息,你也才能看懂,若父母也能好好被理解,他們就具備有理解他人的能力,若父母也能被用他們渴望的方式對待,也會具備有敏感度感知孩子的需求,提供孩子渴望的照顧,而多數時候,父母已經用了他們極限的能力,去「愛」自己的孩子。

親愛的,停下原諒他人的執念,回到自身去療癒,這條回家的路才走得快。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破碎的親子關係:心理師帶你用「三份相信」與父母和解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長輩老愛干涉孩子的教養問題好困擾?掌握這六大關鍵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和長輩同住,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不!是孩子打從娘胎的那一天起,就得面對長輩不斷在教養上面下指導棋的困擾了。

為什麼說是困擾?如果兩代之間的教養觀念不一致,勢必會發生衝突,這時到底該聽誰的?又因為父母是長輩,總是得禮敬三分,再加上如果時常需要長輩幫忙照顧孩子,再怎麼樣也是有求於人,怎麼可以不順著他們的意思?

於是,許多新手父母便處在進退兩難的處境。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別與父母同住,但是,這未免太不切實際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們的練習曲-父女篇】讓我感動落淚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幾年前朋友三十歲的生日,她舉辦了遊艇趴,可惜我當時有事情沒辦法排開。
 原本我以為,人過了三十歲,可能不會想舉辦盛大的生日派對,卻細細回顧我生命中的二三十年,自小學之後,就不再有大型慶生。年紀漸長後,逐漸喜歡安靜嗎?

看了這部影片,我哭了。

Read Mo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