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傷心理學:讓人受傷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後的關係創傷

  • 0

療傷心理學:讓人受傷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後的關係創傷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在過往我們討論創傷療癒工作,有時候我們談論的是重大事件的創傷,例如在災難與意外後、霸凌、暴力等「事件創傷」,但大部分人真正痛苦的,往往是在事件之後下一層次的「關係創傷」。

曾有個定居美國的女孩,她告訴我她不想再回到台灣這片傷心的土地,因為這片土地對她而言沒有愛。生命中累積各種不被肯定與支持的對待,家庭中的重男輕女,許多資源都投注在哥哥身上的情形,最後她想盡辦法的努力,考上公費留學,從此離開家鄉。

印象深刻的是她曾在高中晚自習時結束回家的路上,被人跟蹤一段路,轉身看見對方時,還發現對方是遛鳥俠,她嚇得拔腿狂奔,終於到家後,她驚魂未定的告訴媽媽剛才的遭遇,但母親只是皺著眉跟她說:「誰叫妳這麼晚回家。」

當個人在經驗到恐懼、驚嚇等壓力事件,下意識的反應就是找尋提供給自己安全感的依附對象,通常此人是自己的伴侶、父母,但當這些對象並非安全對象時,就會感受雙層斷裂,不僅是在事件中感覺痛苦,後續得不到支持與安撫時,對個人來說就像是這整個世界一點都不安全,也沒有任何人是值得信任的,包括自己,也是不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個體。

這也是為什麼過往創傷經驗,後續也容易繼續引發創傷的原因。因為對自己的負面看法,容易排拒身旁的支持與肯定,而不斷陷入深層孤寂之中。

因此創傷的療癒,往往會需要兩層次,一個是修復關係,與關係中受傷的自己;一個是修復事件帶來的驚嚇與恐懼的情緒經驗,進而有能力降低事件對生活的影響力。

而在療癒之後,心靈會進入類似初生嬰兒般的純淨與彈性,又再次重現那份愛可以自然流動、輕巧地感受愛與被愛的狀態。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在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自我護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About Author

Chloe Wu

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愛心理諮商所所長 愛心理平台創辦人 著有「圖解幸福大人的心理學」、「做自己最好的陪伴」、「關係界限」、「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走出關係焦慮」、「愛無能:為什麼我們想愛卻無法好好愛」。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