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article-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 0

了解自己對愛的渴望,從關係中的失落開啟自我探索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二二八連假時二刷了《摩登情愛》,這是一部探討現代愛情多元樣貌的影集,一集只有短短的半小時,但卻精闢且完整地呈現不同愛情樣貌,推薦給大家,相信可以帶給你們一些感觸。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無限延伸的自卑,讓你以為只能得到配得起的愛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把這當作我們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見面。」在諮商室當中,她細數著他們見面時發生的事情,他們見面時講的第一句話,他走路的樣子,笑起來的感覺,說話的方式,一切跟在網路上認識的他有何差異,不同的是,現實中的他比想像中的他更棒!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這樣跟你媽有什麼兩樣!」這句話也踩中了你的地雷嗎?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女兒和母親的關係總是非常親密而複雜,因為母親是女兒們認同的第一個女性角色,母親的愛與照顧也是從小接觸最溫暖的東西,我們都是在母親的牽引之下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在我們成熟獨立之前,母親可以說就是我們的全世界,但除了滋養性的部分,母親也總是會帶給女兒一些陰影。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真正的強大是「面對」,而非「否認」自己的脆弱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當我們在外地工作與生活太久,跟家人都只是電話或是訊息聯繫,突然要密切生活個幾天,難免會有些抗拒與小尷尬,尤其是與家人之中還卡著一些情緒與尚未解決的議題。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停下互相傷害與攻擊,重新建立關係中的安全感!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不管是一句話還是一個動作,都讓我們不斷評估對方的動機與意圖,如果感受到是惡意時,就會挑起情緒,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當然,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也不是滿身地雷,但反而面對越是親密的人,越容易被激起情緒而反擊。在外笑臉迎人,回到家講沒兩句話就開始互相攻防。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生氣情緒的背後,隱含著很多你沒注意到的情緒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諮商室中,我遇到越來越多人跟我講他的人生故事,不管是關於親人的、愛人的還是朋友的﹔不管是恐怖的故事、傷心的故事還是無奈的故事,很多人常常第一個脫口而出的情緒就是:生氣。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到底該不該繼續在一起?四大關鍵指標給你參考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諮商裡,我很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我到底要不要繼續跟他在一起?」

一段關係中可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但總是會覺得:「我要因為這些理由就跟他分手?」

可能他溫柔體貼,但就是在金錢價值觀方面,你們兩個水火不容;可能你們在一起很久了,但總感覺少一點什麼?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與其猜忌對方的讚美,不如回到專注的事情上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工作中,我時不時會聽到這種「稱讚」,尤其是在跟我進行治療的孩子家長面前,更容易出現這種評語。

當別人評論我為「年輕」時,其實我當下是很不自在的,我會突然不知道怎麼回應,不知是該笑著說:「對呀!」,還是搖搖手說:「沒有很年輕啦!」。

會有這份糾結,其實源自於我對於「心理師」這份工作的想像。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面對不是稱讚的稱讚如何是好?三招教你化解被動攻擊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承恩最困擾的地方就是很多時候他都不知道女友為何生氣了,明明上一秒還好好的,下一秒卻突然沉默不語,問她怎麼了也不說,然後出現一些奇怪的要求,比如承恩不吃辣,但女友卻突然要吃麻辣鍋,還說:「如果這一點小小的要求你都做不到,那就隨便你好了,反正都要聽你的,你最偉大。」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沒有踩住人際界線不是你做不好,而是你太想要做到最好!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我們自己選擇的環境與關係中,總是會不知不覺的接受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允許他人偶爾越界,但不知道不覺當中,這「偶爾」就變成了「常態」。

Read More
Read More

  • 0

2022為自己打氣!掌握四個面向幫自己補滿能量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生活的磨練依舊持續下去,我們需要為自己加油,補足能量之後繼續奮鬥,而我們能怎麼做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在新的一年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4個步驟好好愛自己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近年來,很多人都在提倡要愛自己,善待自己,但這說得容易,真的要實踐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為人總是習慣在懷疑自己與鞭策自己中前進。現代社會風氣崇尚成功與卓越,彷彿努力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讓自己安定下來卻會是一種罪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承諾恐懼症?由何而來又要如何克服?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談到長久關係與付出承諾就讓你感到焦慮嗎?

就算遇到很喜歡的人,但還是無法就此定下來嗎?

如果你對於關係做出長久穩定的承諾感到害怕,那就很有可能是承諾恐懼症(Commitment Phobia)正在作祟。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致所有身心俱疲的母親:你永遠沒辦法成為「完美」的母親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與母親有個讓我時不時就回憶起來的小片段。

從小我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的時候手腳關節處都會抓到破皮,那時候我都會拿著藥膏要母親幫我擦藥,對於那時7.8歲的我來說,當然可以自己擦藥,但我很享受母親幫我擦藥的時刻,那是一個我可以抓住她的注意力,跟她單獨相處的時刻。

但有一天母親突然跟我說,她不想再幫我擦藥了,我不明所以一直追問:「為什麼?」,後來她說道:「我覺得看到你的傷口好心疼,我幫你擦藥的時候都覺得很難受。」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愛情安全感:無法在關係中做自己的你,怎麼了?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今天Gina想跟我談談為什麼她最近對男友總是「有話說不出」?

她與男友是遠距離的狀態,每天晚上都會通電話,但最近她時常在電話的一端沉默,不是因為她不知道要說些什麼,而是因為每講一句話她都要斟酌三秒,到最後乾脆只聽男友說就好,而這狀態也讓男友越來越意興闌珊,Gina知道是自己的問題,但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總是拒絕不了別人的請求?五大方法讓你輕鬆說「不」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人與人的交流常常建立在互相幫助上,而要用什麼標準來決定接受拜託還是婉拒拜託,卻是一門學問。這也就是所謂的「人際界線」,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管是在心理上還是生理上,只要跨越了適當的界線,就會讓人產生不愉快。偏偏我們生活的華人世界又是非常緊密的社群,幫忙一些我們根本不想幫的忙,赴約一些我們根本不想去的局,這種情況幾乎天天上演。

而我們也常常會把討人喜歡、隨和與善良視為好的人格特質,但怎樣算是好人?怎樣又算是濫好人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愛到看不見自己的你,請先釐清彼此的情緒責任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C最近總是跟男友吵得不可開交。

她認為她在這段關係中用盡一切方式滿足男友,但最後卻變成她在他面前要很小心一言一行。C說:「我愛到最後已經看不到自己了,他說什麼我就要做什麼,不能有其他意見。我明明應該要覺得很壓迫,但離開他之後卻反而感覺非常挫折,非常空虛,甚至我覺得是自己的錯。」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情緒是生命的指引,不是吞噬你的黑洞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心理師,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得憂鬱症?我覺得我生活沒有什麼問題啊,工作與感情一切順利,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陷入低潮,都三年了,走不出來的感覺好煩。」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沒來由的提不起勁?四種脫離莫名低潮期的方法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就在上個月我經歷了一陣低潮,措手不及的襲來,明明生活一切照舊,但就是在早上起床的那一刻莫名想哭,什麼事都不想做,覺得自己有如一灘爛泥。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剖析浪子的心理!從華燈初上解密男人的「浪子情節」

(圖片來源為華燈初上粉絲專頁)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華燈初上是一部打開了就停不下來的劇,劇中演員演技自然,服裝與場景也還原的很到位,讓人完全沉浸在1988年台北的繁華與光景,想一窺條通裡的小姐和客人之間的情慾流動。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愛上危險情人之後,三步驟重拾自我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親密關係中出現的暴力行為,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在社會新聞版面,不單單是身體上的傷害,心理上的傷痕更是難以抹滅。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憤怒不會造成關係終結,傷害性的憤怒表達才會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人際交往當中,我們都會不吝嗇地對他人微笑、展現善意,憤怒反而很難在發生當下就被展現出來。

原因為大腦的原始設定當中,憤怒帶有威脅意味,會勾起他人不舒服與抗拒的感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忙碌成癮症:來自過多難以承受的情緒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台灣疫情的狀態日漸趨緩,大家的工作狀態也漸漸步上往日的軌道,我的診間也出現越來越多個案來談他們的工作壓力,忙碌讓他們失去生活動力,每天累到在通勤的路上打瞌睡,下班完全沒有力氣,只想回家睡覺,連原本玩到通宵都捨不得放下的電動都荒廢已久。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在討好別人之前,先處理內在小孩的需求吧!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小桃是個28歲的服務業,在工作中勤勤懇懇,生活裡也是好好小姐,只要別人開口,她絕對幫到底,長久下來小桃確實收穫很多朋友,但卻感受著一股被掏空的感覺,她開始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如此認真工作,她也感受到她的底線不斷被別人踩著,總以為不斷忍讓與付出,別人會看見她的好,善待她,但事實卻是身邊的家人與朋友對她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過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消除心中的分裂感,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她是個兩個孩子的媽媽,而她最困擾的是她無法真實的喜歡當媽媽的自己,心中總是有股難以言喻的分裂感,她渴望自由自在的自己,卻也想要身負媽媽責任的天職感。在我們晤談了幾次之後,她說:「我以前很討厭講自己的故事,更討厭講自己的感覺,我只希望你告訴我該怎麼做就好,但談了幾次後慢慢發現,我開始享受講自己的故事,雖然偶而會有很難過的感覺浮現,但我在講的當下,那種奇怪的分裂感就消失了,我不再感到很矛盾與不知所措。」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脫離父母的第一步:從罪惡感中找回自己的聲音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現在講這句話,好像在講我爸爸壞話喔!」他對我苦笑著。

從高中就開始出現反覆自傷行為的他,前前後後接受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長達10年,現在的他終於可以踏出家門,跟朋友吃飯聊天,或是拿一本書在咖啡廳獨處一整個下午,最近他的目標是回歸就業市場。這看似普通人唾手可得的生活,卻是他在每個崩潰夜晚努力把自己拉回來,努力讓自己安穩下來才能做到的。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戀情無疾而終,為什麼你總是越愛越寂寞?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妮妮是我從高中認識到現在的好友,平日的她是個光鮮亮麗的上班族,擁有自己的事業與興趣愛好,看似一切美好正向,但她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感到孤寂,好像這個世界上沒人懂她的感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建立關係界限的第一步:先將自己照顧好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今天在廣播中跟大家分享關係中的界線時,主持人問道:「大家常常都在說人跟人之間相處要有界限,但界線要如何拿捏?我怎麼知道這個東西我要堅持,這個東西我可以妥協?其實我認為很多人對於這一塊是有疑問的。」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給總是追求完美的你:小心!完美主義反而讓你離完美越來越遠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這崇尚功利主義的社會風氣之下,完美主義似乎變成努力的代名詞,不追求完美變成怠惰與不上進。完美主義常常讓人有個誤解是它可以讓人發憤向上且充滿動力,但事實不然,完美主義反而會消磨人的意志與能量,讓你離心目中完美的樣子越來越遠。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被迫變成媽寶的你,是否成為媽媽的安定劑?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阿和今年28歲,母胎單身,以門禁森嚴聞名朋友圈,明明是個身高183的彪形大漢,但接到媽媽的電話就馬上化身乖巧小男孩,連連稱是,掛上電話就急忙道歉著離開朋友聚會。但其實阿和的朋友都習慣了,只要他出門久一點,他媽媽就會用各種理由叫他回家,比如說:突然身體不舒服,或是家裡電器壞了,總之就是要阿和趕快回家,只要阿和在家,他的媽媽都表現很穩定,但只要阿和出門,媽媽就會不安的奪命連環Call。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不焦慮就沒有安全感?你的課題是「願意」讓自己安頓下來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在我的工作中常常遇到一種類型的個案,他們會沒有來由的感到焦慮與恐懼,覺得自己每天被這些情緒綁住,無法逃出,也沒有辦法充滿動力的度過每一天,這種無力不從心的感覺也更加深了他們對於自己的否定。

他們總希望快點擺脫焦慮感與負面情緒,安適下來,就可以過著更愉快的生活、更有動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等我跟他們深入會談了一陣子,陪著他們撥開這些重重迷霧,才發現裡面核心的恐懼是他們根本「不願意」讓自己安頓下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生活總會出現莫名焦慮?試試看無為而治吧!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前些日子大家都在討論疫情之下的焦慮,而在疫情趨緩的現在,有更多人討論著疫情之後的焦慮。我們的生活彷彿不管有沒有疫情都跟焦慮拖不了關係。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話中帶刺!無法直面衝突者會使用「被動攻擊」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你身邊是否有些人在正常的語氣中讓你覺得備受攻擊?

你很不喜歡他那種說話方式,但卻說不出原因?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憂鬱的負面循環,為什麼不能喊停就停?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反芻性思考(Rumination)是憂鬱症的特色之一,患者因為外界刺激而陷入自己的小劇場,就算只是中性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正向的互動,都有可能勾起憂鬱症患者的反芻性思考,無限增加這刺激帶來的負面感受與影響。

有些人可能會說:「不要想的這麼負面就好阿,不要鑽牛角尖就好。」

但反芻性思考的可怕之處就在於當事人根本無法阻止腦中小劇場的上演,只要進入了劇場的第一幕,就會想起之前類似的回憶,反覆驗證自己的想法,變成一個牢不可怕的世界觀。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揭示你在關係中的樣貌:藉由早年回憶來指引現在的自己吧!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們每天製造的記憶這麼多,為何早年回憶特別重要?

大約在六歲左右的回憶我們會稱為「早年回憶」,心理學巨擘佛洛伊德、榮格與阿德勒等,都認為早年回憶對於了解一個人十分重要。

我們每天睜開眼接收的各種訊息,日常所見所聞,不是每條訊息都會被我們所接收並化為記憶,記憶的形成絕非偶然,我們會選擇記住某件事情,是因為這件事情跟我們的生命有所連結,也是我們人生態度的痕跡,因為有所感觸才會印象深刻。在討論記憶中,最具心理意義的就是早年回憶。

所以在六歲以前的回憶,就是塑形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元素,帶著這些元素,我們再去處理長大後接觸到的訊息,轉化成我們的獨家記憶,自我就是如此層層堆疊起來。

一個人的記憶就是他的象徵,揭示他自身的風格與自我在關係中的樣子。

如果問起我最印象深刻的早年回憶,腦海中會浮現一個平常的下午,在我五六歲的時候吧,那時的我最喜歡跟爺爺在一起。那天,我跟在爺爺身後,不斷的問他1+1,2+2,3+3……等於多少,印象中問到了三位數以上。爺爺自己經營一家小工廠,所以其實他有大小事等著處理,但他還是不厭其煩的回答我,很認真的心算之後才給出答案,沒有一絲敷衍與不耐煩。

這是一段很簡短的回憶,但總在我想念爺爺時浮現這個畫面,長大之後才明白這段回憶帶給我的意義。

我之所以保存這段回憶,就是因為那時爺爺讓我感受到全然的陪伴與愛,他不介意我在他忙碌的時刻嘰嘰喳喳,也沒有希望快點打發我然後投入工作。

直到我近年來面臨情感問題,心情非常低落時,這段回憶突然湧上心頭,當下的自己突然感受到被全然的愛與安全所接住。我知道自己在這段關係中雖然發生了問題,但我是被愛的,被呵護的。我可以穩住自我價值,知道我可以做自己而不用迎合他人,委曲求全。

所以我認為這段回憶對於我的心理素質養成很重要,它滋養了我的安全感與穩定度。

而屬於你的早年回憶又是什麼呢?我們要怎麼從早年回憶來指引現在的自己呢?

曾有個個案因為跟女友分手而前來諮商,他告訴我,他在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中總是無法與人靠近。對於自己的早年回憶,他道:「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我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他們都認為我年紀還小,不要告訴我們,後來是因為一個鄰居阿姨說溜嘴我才知道爸爸已經走了,當下我超級難過,跑回家罵媽媽是大騙子,媽媽一句話也不說的就出門了,我一個人在房間裡面哭到睡著,醒來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家裡一個人都沒有,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極大的害怕與寂寞,後來媽媽回來了,我們像是沒發生任何事一樣,一起吃了晚餐,在之後的日子裡也沒有再提起這件事,那時我也才6歲吧!現在想一想我還蠻佩服當時的自己。」

從這段回憶中可以看到他的人生主題也許是「冷漠」與「孤寂」。在得知父親過世這重大失落之後,他沒有得到安撫反而是被硬生生地拒於門外,從這創傷事件開始,他開始建構自己面對情緒的獨特模式與自我暗示,在脆弱需要關注時,我要「自己堅強」、「不依靠任何人」、「我要裝作若無其事」。

我帶著個案看到他潛藏在早年回憶的情緒模式,他才得以察覺自己的狀態,明白為何在關係中他總是無法靠近他人。

當我們卡在自己目前人生的迴圈中,很難看清造成這痛苦的原因與模式。早年回憶其實是一把鑰匙,讓我們得知小時候的自己遇到狀況時,我們所運用的資源、情緒模式、自我暗示是什麼,那帶到現在的自己,這些元素又是怎麼造就我們獨一無二的生活呢?

早年回憶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提醒著我們耿耿於懷的重要需求與人生目標、最想要擺脫的特質與情緒,最害怕面對的自卑與隱憂。早年回憶中也隱含了面對人生困境所需的能力,其迷惘與失落之出口,再仔細探究一番,也許還會找到你遺忘已久的能力。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

 

延伸閱讀:在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自我護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2

新冠疫情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疫情之下的離婚潮?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你可以不要把東西亂丟嗎?家裡都已經夠小了。」

「欸欸欸,開線上會議請戴耳機好不好?」

「為什麼都是我煮飯?我公事還沒忙完啦!」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在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自我護理?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自我護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自我護理為「個人、家庭和社區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維持健康,以及在沒有醫療人員的支持下應對疾病的能力。」

這周開始,全台灣人民的生活開始經歷了大篇幅的更動,大家的生活正在變動當中,日程規劃與生活安排都才剛確立下來,可能一時之間很難感受到心理方面的壓力。

但美國的研究指出,在疫情持續肆虐之下,生活狀態遲遲無法恢復正常,焦慮和憂鬱的狀態有所增加,約每10名成年人中就有4名出現這些症狀,且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男性,青少年又比成年人來的多(Panchal, Kamal, Cox & Garfield, 2021)。

這很有可能是我們接下來會到的問題,所以心理自我護理變得非常重要。

要怎麼做到心理自我護理呢?

1. 了解身心狀態
觀察自己是否過度焦慮或是出現憂鬱症狀,像是出現失眠、食不下嚥、在工作上無法專心、緊盯著疫情消息深怕遺漏,生活節奏被打亂,這些都是焦慮與憂鬱的警訊。一旦觀察到自己出現這些情形,要有意識的截斷讓你焦慮的來源,在生活中增加正念和冥想,在Netflix上有個「冥想正念指南」的節目,可以每天花20分鐘跟著練習,可以有效放鬆心情,安定情緒。

2. 維持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建立工作界限,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都要劃分清楚,在家也可以換上外出服,畫上淡妝,給自己開始上班的心情準備。設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並且融入放鬆時間。規定自己一段放鬆的時間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規劃好,就很容易放鬆時擔心工作,在工作時又禁不起想放鬆的誘惑。如此矛盾之下,又會增加心理負擔與焦慮感。推薦大家一個很實用的影片,跟著他一起工作一起休息,可以大大增加工作效率喔。影片連結:https://reurl.cc/MZn783

3. 增加心靈彈性度
在全台灣人生活大亂的當下,也請給自己一點調適的時間,一時之間無法讓生活步上軌道,工作效率較低、心情較煩躁,都是很正常的。這段時間可以讓自己多一點休息的時間,如果不想工作,就整理一下房間,清理一下因為忙碌而忽略的窗框灰塵。透過這些清掃也可以順便梳理自己的情緒。房間乾淨了,心情也會輕鬆多了。人生有時就是計畫趕不上變化,給自己一段適應期,慢慢調整,焦慮的心情也會隨之放鬆喔。可以每天在睡前寫下今天發生的三件美好事件,有助於增加正面情緒,進而增加心靈彈性度。

4. 尋求社會支持 
充分利用個人支持和專業支持系統,跟同事或是朋友開著視訊一起工作,互吐苦水,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社會支持,拿起電話,聯絡不同縣市的父母、兄弟姊妹,在這困難時刻可以付出自己的關懷,接受他人的關懷,就是很幸福的事。但請注意,如果你的同事或是親戚給予你過多的擔心與焦慮情緒,請適時的截斷,先穩定自己情緒最重要。如果覺得自己無法自行調適,也可以尋求線上諮商與線上課程,透過專業協助可以讓自己更快恢復喔。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疫情期間容易和人吵架?「身心容納之窗」概念為你解答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正向教養學:先連結孩子的情感,再討論行為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心理師,你可以告訴我,我的孩子還有救嗎?」

會在治療室中出現的家長,往往都是在親子關係中感到絕望的家長,這些爸媽可能試過千百種方法了,但他們的孩子行為沒有改善,親子關係依舊惡劣,所以與我的晤談就好像抓住最後一根浮木。

孩子有沒有「救」?

這是一個多沈重的問句,讓我完全可以感受出他們講這句話背後的挫折有多大。

確實,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個過程需要時時刻刻調整,我們要如何在孩子失控時穩穩地抓住他,引領他往正確的道路上,正向教養就是個非常重要的工具。

「所以心理師你的意思是我不要再管他了嗎?」

「所以正向教養就是不能打不能罵?這樣我家小孩會鬧的天翻地覆啦!」

「心理師,你直接告訴我,我孩子的問題要怎麼使用正向教養?我覺得他很嚴重耶」

先連結孩子的情感,再討論行為

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家長很容易第一反應就是責罵孩子,因為孩子犯的錯往往都是一錯再錯,難免引發家長的負面情緒,在情緒不好的情況之下,就反射性開啟說教模式,試圖糾正他的行為並且希望孩子下次不要再犯。但這樣往往效果不佳,孩子不是聽不進去,就是下次又再犯。

「我跟你講過多少遍,再怎麼生氣都不准打人!你看,老師又把我跟爸爸叫來學校處理你的問題,你不覺得丟臉,我都覺得丟臉死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批評,他行為背後有很多原因也很難說出口,能夠乖乖被罵而不回嘴可能已經是他最好的表現,很難再有進一步的改進。

而正向教養的做法則是會先連結孩子的情感,再糾正他們的行為。

「媽媽知道你剛剛跟同學打架是因為你很生氣,你生氣同學沒有尊重你就拿你的東西,而你會動手也是因為你在很生氣的時候沒有控制好自己,媽媽可以感受到現在你其實很懊惱很後悔。但我還是要再重申一次,打人是不好的行為,這我們之前也約定過了,你可以告訴媽媽,你沒有辦法遵守約定的原因嗎?」

在我們糾正孩子之前先同理他的感受,讓他覺得父母親是跟他同盟而非敵對的關係,孩子就可以放下戒備心,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他的真實感受與想法,也許問題沒有想像中的這麼嚴重,或是討論他之後改善的方案時,孩子也較能接受。

正向教養只要從生活中做些小改變,也許你會發現你跟孩子的關係改變了,而且孩子自己處理自己問題的能力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喔!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

 

延伸閱讀:孩子打不得但又不成材?心理師:你需要愛與規範兼具的「正向教養」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