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你在關係中的樣貌:藉由早年回憶來指引現在的自己吧!

  • 0

揭示你在關係中的樣貌:藉由早年回憶來指引現在的自己吧!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們每天製造的記憶這麼多,為何早年回憶特別重要?

大約在六歲左右的回憶我們會稱為「早年回憶」,心理學巨擘佛洛伊德、榮格與阿德勒等,都認為早年回憶對於了解一個人十分重要。

我們每天睜開眼接收的各種訊息,日常所見所聞,不是每條訊息都會被我們所接收並化為記憶,記憶的形成絕非偶然,我們會選擇記住某件事情,是因為這件事情跟我們的生命有所連結,也是我們人生態度的痕跡,因為有所感觸才會印象深刻。在討論記憶中,最具心理意義的就是早年回憶。

所以在六歲以前的回憶,就是塑形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元素,帶著這些元素,我們再去處理長大後接觸到的訊息,轉化成我們的獨家記憶,自我就是如此層層堆疊起來。

一個人的記憶就是他的象徵,揭示他自身的風格與自我在關係中的樣子。

如果問起我最印象深刻的早年回憶,腦海中會浮現一個平常的下午,在我五六歲的時候吧,那時的我最喜歡跟爺爺在一起。那天,我跟在爺爺身後,不斷的問他1+1,2+2,3+3……等於多少,印象中問到了三位數以上。爺爺自己經營一家小工廠,所以其實他有大小事等著處理,但他還是不厭其煩的回答我,很認真的心算之後才給出答案,沒有一絲敷衍與不耐煩。

這是一段很簡短的回憶,但總在我想念爺爺時浮現這個畫面,長大之後才明白這段回憶帶給我的意義。

我之所以保存這段回憶,就是因為那時爺爺讓我感受到全然的陪伴與愛,他不介意我在他忙碌的時刻嘰嘰喳喳,也沒有希望快點打發我然後投入工作。

直到我近年來面臨情感問題,心情非常低落時,這段回憶突然湧上心頭,當下的自己突然感受到被全然的愛與安全所接住。我知道自己在這段關係中雖然發生了問題,但我是被愛的,被呵護的。我可以穩住自我價值,知道我可以做自己而不用迎合他人,委曲求全。

所以我認為這段回憶對於我的心理素質養成很重要,它滋養了我的安全感與穩定度。

而屬於你的早年回憶又是什麼呢?我們要怎麼從早年回憶來指引現在的自己呢?

曾有個個案因為跟女友分手而前來諮商,他告訴我,他在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中總是無法與人靠近。對於自己的早年回憶,他道:「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我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他們都認為我年紀還小,不要告訴我們,後來是因為一個鄰居阿姨說溜嘴我才知道爸爸已經走了,當下我超級難過,跑回家罵媽媽是大騙子,媽媽一句話也不說的就出門了,我一個人在房間裡面哭到睡著,醒來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家裡一個人都沒有,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極大的害怕與寂寞,後來媽媽回來了,我們像是沒發生任何事一樣,一起吃了晚餐,在之後的日子裡也沒有再提起這件事,那時我也才6歲吧!現在想一想我還蠻佩服當時的自己。」

從這段回憶中可以看到他的人生主題也許是「冷漠」與「孤寂」。在得知父親過世這重大失落之後,他沒有得到安撫反而是被硬生生地拒於門外,從這創傷事件開始,他開始建構自己面對情緒的獨特模式與自我暗示,在脆弱需要關注時,我要「自己堅強」、「不依靠任何人」、「我要裝作若無其事」。

我帶著個案看到他潛藏在早年回憶的情緒模式,他才得以察覺自己的狀態,明白為何在關係中他總是無法靠近他人。

當我們卡在自己目前人生的迴圈中,很難看清造成這痛苦的原因與模式。早年回憶其實是一把鑰匙,讓我們得知小時候的自己遇到狀況時,我們所運用的資源、情緒模式、自我暗示是什麼,那帶到現在的自己,這些元素又是怎麼造就我們獨一無二的生活呢?

早年回憶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提醒著我們耿耿於懷的重要需求與人生目標、最想要擺脫的特質與情緒,最害怕面對的自卑與隱憂。早年回憶中也隱含了面對人生困境所需的能力,其迷惘與失落之出口,再仔細探究一番,也許還會找到你遺忘已久的能力。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

 

延伸閱讀:在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自我護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