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父母的第一步:從罪惡感中找回自己的聲音

  • 0

脫離父母的第一步:從罪惡感中找回自己的聲音

作者:蕭婷文 諮商心理師

「我現在講這句話,好像在講我爸爸壞話喔!」他對我苦笑著。

從高中就開始出現反覆自傷行為的他,前前後後接受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長達10年,現在的他終於可以踏出家門,跟朋友吃飯聊天,或是拿一本書在咖啡廳獨處一整個下午,最近他的目標是回歸就業市場。這看似普通人唾手可得的生活,卻是他在每個崩潰夜晚努力把自己拉回來,努力讓自己安穩下來才能做到的。

他曾跟我說過他也有個快樂的童年,還記得爸爸會牽著他去逛夜市,雖然七月的氣溫讓他熱到臉頰發紅,髮絲都貼在臉上了,但跟爸爸共享一碗粉圓冰卻是他腦海中最幸福的畫面。

這一切從他上了國中之後就不同了,爸爸變得非常在意他的成績,掌控他的所有生活作息,會在他面前把他的書包全部倒出來,搜查他有沒有藏違禁品、漫畫或是玩具,也會不經他的同意就進來他的房間,在家裡他沒有隱私,也沒有自我的聲音與意見。

後來他變得不愛說話、不敢上學,爸爸罵他罵的越大聲,他就越躲進自己的房間不願意出來,直到17歲,他第一次傷害自己,爸爸才像是嚇到一般閉上咄咄逼人的嘴,這也成了他們父子倆接下來的互動模式,只要他被爸爸逼得忍無可忍就會自傷,爸爸也就消停一陣子。

在諮商當中他會習慣不停的檢討自己,覺得自己好差勁,為什麼就是不能好好的去上學?為什麼只要一踏出門就會害怕的手抖心悸?但待在家裡又要被迫跟爸爸相處,以至於他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面都會感受到非常不安,白天的狀況還算他可以自己控制,但只要到了夜幕降臨,心中對於人生所有的無望感、挫折感、空洞感都會襲來,每天他不是哭著睡著就是一夜無眠。

「我覺得我好像被他摧毀了。」在沉默許久之後他突然說出這句話,「但我知道爸爸其實很辛苦,我知道他對我的要求都是為了我好,他希望我能考上好高中、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因為我的堂哥、堂姊們都太厲害了,爸爸也只是不想要我輸他們太多而已。」他彷彿是怕我不相信一般再補了一句:「而且爸爸工作很忙很常加班,沒有賺很多錢,但我生病之後還是買很多補品給我吃,像今天的諮商費也是他出的,但我在你面前,又好像一直在講他的壞話,讓我覺得好有罪惡感。」

對於父母有很多不滿,拼命地想要擺脫他們的控制,但又帶著很多罪惡感,覺得自己怎麼可以這樣想?怎麼可以這樣做?

親愛的,這本劇本也在你的生命上演著嗎?

當父母的聲音強力介入你的人生,不讓你有自己的想法與目標,彷彿你擁有自己的感覺都是不對的。

他們可能會說:「快去做就對了,哪來這麼多意見?」

「你考這什麼成績?我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這些句子的背後都透露著沒有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彷彿孩子出現不同於他們的想法,就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表現。

孩子長期處於這種情況之下,雖然心生委屈但也不敢說出口,心中只有父母對他的期望與指令,他深怕自己無法達成這些要求,自己就會變成不好的人、沒有價值的人,戰戰兢兢的生活著。

其實,對於父母的罪惡感是我們與父母分離的第一步,是我們找回心中聲音的證明。因為你願意聽見自己的不情願,看見自己想要的樣子與父母的不一樣,而這中間的差異造成了罪惡感。

罪惡感也代表著你正脫離受制於他人的狀態,挑戰著自己過往的認知,勇敢迎向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與感受。

你可以選擇回到父母身邊繼續完成他們的期望,罪惡感馬上迎刃而解。

你也可以選擇繼續支持著自己,讓自己有意識的選擇,有規劃的負起自己的人生責任,拿回主控權,固守你所喜歡的那個自己。

「我後來意識到有罪惡感也沒關係,我確實覺得爸爸太過分了,我理解他卻還沒有辦法原諒他,但我開始可以把心力放在自己身上,為了自己去決定,去爭取一些事情,我覺得還不錯耶!雖然還是會怕怕的啦!」

最後他笑著幫我們今天的諮商做了一個總結,我也感受到這笑容跟他一開始的苦笑不太一樣了。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的20堂課

 

延伸閱讀:被迫變成媽寶的你,是否成為媽媽的安定劑?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