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bodymindhealing

  • 0

總是讓自己忙得焦頭爛額?用正念打造身心平衡的生活

作者:張瑋庭(Allie)諮商心理師

這是過去一個個案跟我說過的事情,我印象很深刻,也還記得前幾次晤談時,他的眼睛都帶有紅紅的血絲、疲倦的樣子。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劃時代的治療策略「澄心聚焦」:回歸你與情緒和解的關係

作者:連弘生 諮商心理師

或許你聽過Carl Rogers這名心理治療大師,他跟Maslow(註1)一樣都屬於人本心理學中深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Carl Rogers開創了個人中心治療學派,對台灣的諮商專業領域影響深遠。

個人中心治療學派最強調的諮商程序就是「同理」,而這不僅是台灣諮商心理師的訓練過程中會被不斷強調的一個諮商程序。台灣的張老師基金會也是以「同理」為核心進行培訓,許多社工師也在工作中運用「同理」,台灣整個助人專業領域深受個人中心學派所提出的「同理」影響。

Carl Rogers有一名極具治療天賦的學生叫做Gendlin。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他在Carl Rogers的指導下研究出「心理治療療效取決於當事人對於造成他們困擾,但又難以言喻的感受的辨識能力」。

Gendlin的發現奠定了整個「澄心聚焦」的基礎,藉此發展出快速又簡單有效的情緒療法,儘管是接近80年代才提出的治療策略,但因為「澄心聚焦」概念簡單,又能快速產生療效,而且在幾次治療後,當事人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行嘗試,具備可以自我治療的特色,使得它在國際間迅速發展成熟,但台灣直到近年來才有比較多專業人員學習「澄心聚焦」。

大多數正在承受情緒痛苦的人,不是過度壓抑情緒,就是過度受情緒影響,時常在過度隔離情緒跟捲入情緒漩渦中往返。在「澄心聚焦」的程序中會讓你回歸與情緒和解的關係,情緒出現時你就能毫不費力地與之共處,不受情緒折磨,進而接納、覺察、消融情緒。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澄心聚焦」中,你能跟情緒保持一段距離,你也能辨識跟觀察情緒,如果你願意也能進一步理解情緒。就如同逛動物園,所有的動物都安放在各自的位置不會亂跑,你可以安心的觀察他們,你也可以在確保安全的情況與他們互動;「澄心聚焦」就是建立你的情緒動物園,管理你的情緒王國。

事實上,我們只是在制式教育跟社會文化下失去跟情緒共處的能力罷了,「澄心聚焦」不只是治療策略,它也是情感教育,使我們能回歸自然狀態,發揮我們本來就有的情感功能。

所以,如果你正經歷情緒痛苦,甚至開始對於自己會出現強烈負面情緒感到自責,認為自己不應該如此。

請你理解,無論是負面情緒,或對負面情緒的自責,都是你的一部分。

儘管這兩部份是相對的,他們猶如你的兩個臣子在爭吵,但你永遠有潛力管控好它們,因為你是你內在的國王,你只需要恢復你原有的能力,拿回對內在的掌控權。

註1:Abraham Harold Maslow:人本心理學的重要心理學家,提出有名的心理學理論,馬斯洛需求金字塔,表示人的需求是一級一級疊加上去的,人依序要滿足:生理需求->安全感->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需求。原為五層需求,後期又在自尊之後加入知識的需求、美感的需求變為七層。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曾被重製為流行一時的迷因梗圖,網友們在生理需求之前加入wifi需求,開玩笑地表示這個時代的人們沒有網路就活不下去。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的20堂課

 

延伸閱讀:如何面對負向情緒?除了壓抑,你還可以做的三個練習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心理師看《我是遺物整理師》:物件與情緒的關係的三個思考角度

作者:江珈瑋 諮商心理師/時尚心理學家

受到這場疫情的影響,相信大家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開始整著手理居家空間整理心情,於是你開始整理居家空間,但或許有些人整理到的物件與心理上的是有所連結的,每個物品,皆有屬於你自己的情緒與回憶。當你正在閱讀的時候,想要帶著你開始思考有沒有一些物件是你一直捨不得丟的,但是你也不知道去整理哪些物件呢?我相信每個人的居家空間有些物件有著這般秘密的存在,平日沒有看見,但一看見相關的回憶就湧上心頭……

最近一部很暖心的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 :「眼睛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只要你記得,就永遠不會消失。」是劇裡所傳達的經典句子。

主角是一位遺物整理師,開了一家Move to Heaven的公司,透過協助亡者整理遺物來推測出死者想要傳達的話、留下的物件代表亡者的個性、生活習慣以及生命最重要的人,整部劇圍繞在「心意」、「傾聽」的概念上,原來遺物,也會有其表達的意義,透過亡者留下來的遺物傾訴,遺物整理師總會細心的推敲亡者的性格與對亡者重要的物件整理成一個箱子,把這個箱子交給在世者,讓在世者能讀到亡者想傳達的愛、傳達亡者曾經是怎麼活著的。

原來物件也傳達出當時後的感受、性格及生活方式。這如同我們與重要他人之間如何透過物品傳達心意的一個過程,物件的存在也象徵著當時我們共有的那份情感。

在我的臨床工作裡,會有些個案不敢去碰觸已逝者、前男女伴侶所留下的任何物件,那有可能是我們不想去碰觸的回憶,正如同每一個物件都有各自的記憶,當自己內在還沒有準備好時,真的好難去碰觸。

親愛的,或許當你在整理居家空間時,會看見物件而「不經意」引起自己的情緒,這是你沒有預期到的,但回憶就是湧上心頭,那麼該如何藉由物件去整理自己的回憶及情緒呢?在這邊分享三個思考角度給你,讓你與物件做些自我對話。

1. 理解每個物件背後的情緒及個人意義

可以思考一下物件帶來的是一份聯繫、一份安全感嗎?其實不一定要進行斷、捨、離的動作,整理意味著重新思考物件所帶來的情緒,當我們重新思考後,再把東西收存起來或是選擇要另外收放或歸還都有許多選擇,這也是一種透過物件來了解自己情緒的方法。

比方有時對於已逝者或那些沒有緣分的前男女伴侶,我們可以思考留下相關的物件是因為「捨不得」,還是因為想留下對方給我們的「安心感」,又或者我們想要那份存在,好像物件的存在,讓我們也不會忘記對方,提醒我們對方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著,不論對你的個人意義是什麼,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方法去整理物件。

2. 思考「服裝所帶來的象徵意義

物件包括服裝,但特別把服裝這項物件再整理,是因為服裝是對個人來說非常貼身的衣物,在心理學上可能代表角色、自我概念,當我們對某些「服裝」特別有捨不得的情感,一部分是因為捨不得過去那份角色及對自己的想法。

比方像是有些人很懷念自己婚前的時候,單身時所穿上的漂亮衣服就是捨不得丟棄、自己很瘦「很喜歡自己的我」、與某人在一起「很幸福的自己」所穿的服裝也有困難整理,好像這些衣物曾經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某個部分,沒有辦法把這些曾經存在的自我這樣丟棄了,如果當你有類似這樣的感受,那麼或許也是整理你內在「對自己看法」的時候,可以傾聽你自己現在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3. 覺察自己整理物件的順序

我們在整理自己的物品也可以覺察自己的順序與情緒,比方有哪些物件是與已逝者或無緣份的人、失落的自己有關的,整理物件可能會有相關失落、悲傷的情感經驗,然而失落與悲傷會讓人想要逃避,若你有特別物件要整理,每次都想留到「最後」再去整理,有沒有可能心底有些抗拒去接納一些失去的事實呢?

「眼睛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只要你記得,就永遠不會消失。」不知道對你來說,你的聯想是什麼呢?物件不論是否存在,都曾經存在著情感。

期待你用對你最好的方式去整理與物件的回憶,勇敢的來場深刻與物件的自我對話吧。

 

陪伴你成長:【療癒魔法盒】藝起動手打開內在修護力

 

延伸閱讀:從時尚中學習正向,六步驟教你如何「快樂」的穿搭!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心理師推薦:居家療癒的五本好書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1.《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我最愛的作者一行禪師,他的文章不曉得被我引用在文章裡多少次,透過正念與佛法的觀念說明如何療癒內在小孩。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心理師推薦:居家修行/休息的四本好書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待在家的時間多了,越來越多人跟我敲書單,如何平靜自己的身心,在正念、禪修相關著作其實非常多,以下統整四本我閱讀過很值得大家也收藏的好書!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疫情讓人恐慌?帶你認識身心容納之窗,成為情緒調節高手!

作者:R菜 — 蔡惠貞 諮商心理師

Photo by cottonbro From Pexels

每天打開新聞都充斥著疫情的最新消息,今日又新增了多少案例、分別出沒在哪些場所,每當看到一個熟悉的地點、常去的處所,總會捏把冷汗,出門都會覺得空氣有毒,忍不住把眼睛瞇到最小,只要不是待在家,就會膽戰心驚,深怕隨時會被看不見得病毒入侵。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防疫期間如何幫孩子提升專注?正念親子瑜珈的四個練習

作者:張瑋庭 諮商心理師

因為COVID-19疫情的影響,讓孩子與家長有更多的相處時間,也許是來的措手不及,很多家長都在臉書上求救,和孩子長時間待在家裡,不知道要做什麼怎麼辦?讓我們一起做正念親子瑜珈,不僅能讓身體動一動,也能使親子關係有更深、更緊密的連結喔!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從時尚中學習正向,六步驟教你如何「快樂」的穿搭!

作者:江珈瑋 諮商心理師/時尚心理學家

原本我就熱愛色彩、穿搭與配件,故也曾學習服裝設計,成為心理師後,多年來研究來談者的穿著與情緒及身體心像問題,開始用時尚心理學助人,我深信大家可用「時尚心理學」讓自己更美、更有自信與快樂。

時尚與正向心理學的關係

快樂,是一種感受。正向心理學的心理學家Christoph Simon Masuch & Kate Hefferon曾提及快樂有分兩種類別,一種是單純屬於享樂的快樂感受,另一種是意義性的快樂感受。當我們用服裝來了解自我及自我成長則屬於一種意義性的快樂感受,他們有篇對於時尚心與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也發現每天的服裝練習是一種非常有效可以幫人學習管理情緒、自我接納與善待身體的技巧。

Tips如何選擇快樂的穿搭

1.選擇舒適的剪裁設計

可以是一件心愛的洋裝單品,材質舒適並能修飾你腰、臀,讓你在鏡子面前喜歡你自己的比例。 

2.選擇對你而言獨特的飾品

可以是你超愛的飾品,比方像是讓你感受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特別的、有價值的珠寶戒指或耳環,就像帶著一個自己很特別的勳章。

3.穿上大自然色系

像是天空藍、大地綠色、深綠色的葉子或和煦的太陽黃色,或是特殊對你有意義植物的顏色都能讓你感受到被大自然保護的感受,可以提振你的精神及降低負面情緒。

4.有趣的圖案及花樣

像是圓點點、抽象的圖案,能讓你感受到自由,喚起你自由的內在小孩。

5.花朵印花圖案、花邊輕盈的設計

花朵圖案或花邊輕盈設計的上衣或洋裝能讓你覺得更有女性特質,並感到自己在

發光的感受。

6.任何你覺得和諧、平靜的圖案

去了解什麼樣的圖案會讓你感到和諧、平靜的感受,一定會替你帶來意義,想要平靜的感受就穿上它吧。

7.鼓舞人心話語的上衣

生活中我們會需要座右銘或一些激勵的話來提醒我們,為自己打打氣,你可以選擇一些正向文字或句子的上衣T-shirt,然後帥氣的穿上它。

不論你最近經歷什麼事情,可以考慮在衣服的家(衣櫃)留一個空間叫做「快樂穿搭區」、「療癒區」,自由依照你的心,打開創造力去決定吧。整體服裝穿搭,最美的飾品是你的笑容。

 

陪伴你成長:【療癒魔法盒】藝起動手打開內在修護力

 

延伸閱讀:五步驟教你如何用「時尚心理學」找回自信!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放棄治療:真正放棄的,是不像以往的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跟暖男江坤俊醫師一起錄製節目,雖然節目還要一段時間後製才會播出,但先來與大家聊聊我們節目談到的一部分重點:疾病的復原。

在節目中我們談到放棄復健的病患,當一個人經歷疾病、骨折,復原得漫長之路,有時甚至遙遙無期的無助與絕望感,會讓許多人在復原的過程漫不經心,甚至難以配合醫護人員、復健師的建議與協助,其實裡面是被許多負面的情緒阻礙修復自我的意願。

不論是身體的疾病、心理的疾病,都會讓人感覺「失去」,失去健康、失去正常、失去體能、失去日常,這份失去的失落感與哀傷感,卻不一定周遭的人可以理解,生病的人也不一定說得清楚,在這份哀傷之後,容易引發憤怒,可能向外不停抱怨,甚至詛咒或責怪起那些讓他身陷病灶的人,也可能向內自責,後悔自己過往的生活方式,或者不夠謹慎,而更強的向內憤怒,則是透過放棄治療來自我傷害,當這一情況發生,親朋好友往往無法諒解,也會感到痛心,因此更沒有人有心理空間去理解當事人。

對於放棄治療心態者,最重要的,是能陪當事人走過悲傷的階段,陪伴他瘋狂的難過、抱怨、詛咒怒罵、痛哭流涕的歷程,因為那是失去之後巨大的負能量,當這些巨大的負能量可以被好好理解,將會轉化為巨大支持他的力量,讓他覺得有力量去面對接下來充滿挑戰與未知的生命,而有機會他的人生能在谷底重新攀升,轉化為浴火鳳凰。

如果當事人被壓抑了,往往會沈浸在絕望與無意義感中,因為失去健康與原本狀態的自己,就繼續殘喘又如何?

親愛的,去當一個「理解」的親朋好友,你就是對方復原最大的心靈支柱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

 

延伸閱讀:我想好好理解你!原來同理心是可以學習的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當「心理免疫」功能低落,就容易受到他人影響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幾年前,因為皮膚困擾的問題過於嚴重,去看西醫時,他除了說皮脂分泌旺盛之外,不忘說一句「你免疫力太差!」。後來吃怕了西藥,改去看中醫時,中醫說了溼氣重、肝火旺,你是不是常常作息不正常外,好像也補了句「免疫力太差」。

進入心理諮商領域這麼多年,看了很多學員身上各種症頭,有時候還是會回到那老話一句,「太沒自信」或者「自我價值低落」或者「缺乏自我感」這類的話,說穿了,就是一種「心理免疫力太差」的狀態。

當一個人「心理免疫」功能低落,就容易因外界一句話而有過敏反應,當人們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換句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病毒」,因為容易在互動中創造負向帶毒的情緒,入侵你的認知系統,造成你強迫性意念,不斷去想「我哪裡做不好?」「怎麼事情會這樣?」而內在天翻地覆不得安寧之下,你也無力做你該做得事情。

例如:當他人拒絕你時,心理免疫較差的人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

1.就覺得自己缺乏價值—->需要他人的認可來確認自己的存在,覺得不被喜歡而「傷心難過」,也容易「害怕」與「焦慮」。

2.就覺得怒不可遏—>需要他人順從來感覺舒心,希望世界按照自己思維走,無法承受「失望」。

3.就覺得被打敗了—>努力過後卻沒有獲得成功,「挫敗」之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當然,沒有人喜歡被拒絕,但心理免疫功能低落時,會被「拒絕事件」劇烈影響,可能引發厭世跟懷疑人生的困擾,而開始將小事情類化到身邊所有事情。

所以心理免疫功能究竟如何提升,就是透過自我覺察中,看懂自己內在歷程,開啟自我對話,進而能夠自我安撫與自我肯定,不斷提供內在穩定的後盾,你的內在就有強大的免疫軍團,不用總覺得自己孤軍奮戰,或總覺得別人在攻擊你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延伸閱讀:問問症狀想說什麼:當情緒影響身體時,就來場自我對話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疫情期間容易和人吵架?「身心容納之窗」概念為你解答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在網路上讀到一篇文章寫著:「過去這一個禮拜,我認識的許多伴侶都說,他們在去完超市買菜後都會吵架。我覺得非常的合理呀,超市現在變成了很可怕的地方,而大家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很恐懼,於是這些恐懼就轉成憤怒,傾倒給對方。」

如果在疫情期間,你很容易和身邊的人吵架、對孩子生氣、內心更浮躁易怒,這些都非常正常,而且你一點都不孤單。這場疫情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型態產生許多改變,是我們從未經歷過的。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在COVID-19之間,你是被動做出改變?還是願意主動做出改變?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做《轉變之書》。原文版已經有40年的歷史,除了英文外,也翻譯成多國語言,在全世界賣了50萬本以上。本書的原文書名是:「Transitions: Making Sense of Life’s Changes」,裡頭有兩個看似相似,但對作者而言實則天差地遠的字。

「轉變(transitions)」,不等於「改變(change)」

作者William Bridges以整個人生為觀測對象,找了許多不同領域的資料,有人類發展心理學的、有古老的神話、文學的、民族學的,輔佐許多曾經找他做晤談的學生們,整理出一個關鍵的觀點:「真正的轉變」是由三個階段構成的,「結束」、「過渡」與「重生」。然後,他點出本書最核心的思想:許多表面上的「改變」,並不是真正的轉變。

好比:上大學,對許多學子來說,是個人生轉捩點。但,倘若這個人沒有意識到升上大學之後的自己,已經「脫離」了規範很多的人生階段,必須開始為自己負責。如果心態上沒有調整,那這種「改變」,就不必然是一種「轉變」。

當然,這個例子延伸到描述「出社會」這件事你可能會更有感。相信你我都看過,即便出社會了,心態仍像孩子、像是學生的人。你會發現,這些人並沒有因為人生時間推進,來到一個大改變之後,徹頭徹尾的「重生」。這就只是「改變」,而非「轉變」。

這樣的比喻,可以再應用到更多人生「不得不」面對與接受的改變上:結婚、生子、成家、立業、成為父母、退休、婚變、失戀⋯⋯等。

改變或許可以說是「外在」引發的。同樣的,若要讓轉變發生,「內在」就必須動起來。要讓自己能適應外在改變,我們如果還用過去的舊有模式來過生活,那一定會遭遇許多瓶頸——措手不及、感覺自己做不到、覺得自己被困住等。

2020年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個特別的一年。特別棘手、特別不可控,而這種時間情境,正逼著大家做出許多生活上的「改變」。但我們能否透過本書提供的架構,陪伴自己善用這樣的時空環境,在心態上做出「轉變」,讓自己更安適地走過2020,展望2021呢?

本文最後,我想分享作者在書裡提出的幾個提問,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面對這次的疫情,你是被動做出改變?還是願意主動做出轉變?

轉變的第一步:結束期

你是否意識到,疫情之前的那種生活模式,已經結束了?

你因為這樣的改變,犧牲了什麼?你眷戀過去的哪些東西?

你的哪些思考、情緒、習慣,因為疫情而開始不同?

你覺得疫情之後的你,和疫情之前的自己有何不同?

儘管這是我們都不想要的,但許多時候,好好面對轉變則是我們可以自決的。

轉變的第二步:過渡期

所有不確定性,都可能藏著好東西。在疫情期間,你出現了什麼新的觀察、新的想法嗎?

為了應對這樣的生活,你覺得自己有哪些「不一樣」,象徵著自己的進步?

在疫情充滿變數與未知的期間,你都如何照顧自己?

有記得時常沈澱下來,留時間給自己嗎?

轉變的第三步:重生期

大體而言,你適應了「疫情」對生活的影響。是在哪一刻,你覺得自己應該可以重新開始好好生活了?

面對調適完成的自己,你的下一個目的地是什麼?在家庭、工作、人際關係,又或者是其他領域,你想完成什麼?

依據你從結束期、過渡期當中,多認識到的自己,對於你要再出發,有什麼幫助?

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度過轉變期,但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擺脫過去並不像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理所當然。我們必須學會用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場轉變,了解轉變的不同階段,培養一些必要的技能,來度過區隔新舊生活的過渡時期。(《轉變之書》)

 

轉變之書(40週年增修版):結束,是重生的起點 

William Bridges, Susan Bridges

早安財經 2020/06/01 出版

當熟悉的世界開始崩塌,你認出其中隱藏的祝福嗎?

傳染病、經濟動盪、失業、死亡、離異……
外境的改變是一個重要訊息,提示著內在需要一場轉變。

別焦慮明天,還沒站穩先別急著成長,想從結束之處重新開始,先好好問自己,此刻,我該放棄什麼?

結婚後鬱鬱寡歡,覺得兩人世界不如想像中幸福?
孩子出生後忙到失去自己,發現人生變了調?
伴侶分手了、愛貓上天堂了,整個人彷彿空掉一大塊?
失業了、找不到工作,不知下一步在哪裡?
退休、獨居了,覺得生命空虛、失去意義?

讓我們沿著生命的長河,一起散個步吧……
人生與大自然一樣,有其時序韻律與節奏,成長、離婚、換工作、生子、親人過世、退休……時候到了,該來的改變就會發生。

試著了解並知道,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一種任務。
如果任務無法完成,意味著你會把這個沒完成的功課帶到下一階段。

這是為什麼,很多老問題常會不時浮現糾纏我們。

請容這本書陪伴你走入真實內在,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特質的方式、一步步面對轉變所有歷程,對那些習於依賴卻無法看清真相的生活狀態,學會放手,在新舊交替的過渡階段中,體會放空,在人生每一次的更迭循環中,就算孤獨,也堅持以最真的面目站在生命的斷層,靜下來,聆聽新生來臨的信號,從迷宮中找到出路。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疫情期間易出現內疚感?試著傾聽「內疚」要告訴你的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不只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休息」更是為了自我肯定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很少失眠,頂多有時淺眠,但不至於到「失眠」或睡不好,而那段時間感覺到身心立刻陷入極高的痛苦中。

睡不好,腦袋不清楚,無法集中精神,做事效率變差,不滿意工作狀態,而這可能會繼續惡性循環惡化下去。

我想,這是老天爺要給我的「體驗」,知道什麼是失眠的困擾。向來都能快速覺察與調節的我,竟然有段時間無法調節好心情,那種困頓與挫敗也可想而知的強烈。

那一陣子,我休息的特別少,可能是工作壓力累積,也可能是個案晤談的情緒累積,也可能是大腦乘載太多待消化的事情,導致壓力過大,情緒與大腦持續過勞的情形,而影響到身體。

但是問題指回來,為什麼我「休息特別少」?難道是工作太多所以休息少,這種蛋生雞雞生蛋的循環問句嗎?

不,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不允許休息」。

親愛的,你允許自己休息嗎?

卻在休不休息的探索中,我意識到身上生存的焦慮,這份焦慮若沒有被覺察,最終將成為壓垮身心的毒藥。

你內心也有這樣的生存恐懼嗎?這份恐懼意味著你的家族可能有過「是否能渡過日子」的危機感,也可能你常覺得在家中沒有存在感,常感覺被遺忘,而鞭策自己不斷往前,可是,親愛的,你可以回到自己身上,重新看見你現在的生活、你現在的渴望,讓自己慢下來,去整理在你身上的擔憂,然後開始問自己:「我不去做,真的就會活不下去嗎?」、「我休息一下,就代表我不負責任嗎?」、「我沒有努力,就會輸了嗎?」,然後再問自己:「如果這些問句的答案都是:『是』,又會怎麼樣?」透過一次一次不斷自我詰問,一直到你越來越清楚答案為止。

親愛的,你會發現,在這份焦慮背後,你其實要學習的,是對自己的信任,與對自己的看見,若你不夠肯定自己,你看不見自己在生命中的努力與累積,你就會不斷循環在焦慮中,覺得自己空無一物,卻總像無頭蒼蠅一樣忙碌,迎合又應付著生活中的各種要求,而更加失去自己。

休息,不只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更是為了自我肯定。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成為自信與肯定的自己

延伸閱讀:是疲憊還是心累?心理師教你真正用「心」休息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疾病不盡然導向死亡,但疾病焦慮會加速惡化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前幾個月時受到新冠肺炎影響,當時你的心中是否都被「鎖國」這個詞給環繞呢?

我知道,這一切都變動得很快,生活突然間亂了套,你很想安安靜靜的生活,但外在世界會不停放送著讓人恐慌的事實,美股一個月內第三次熔斷、全世界進入新鎖國世代以及病毒帶來第三次世界大戰。

然而「病」,如果是我們需要走過的生命階段,一則意味著我們與環境之間生病,二則代表我們與身體之間失衡,因為傳染病強迫我們思考我們與地球之間的關係,強迫我們思考除了人造病毒的可能性之外,又是什麼讓病毒大蔓延。

在《疾病的希望》一書提到,疾病是指明病人在意識層面失去了秩序或合諧,因為缺乏意識的某部分而有了症狀。疾病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使我們變得完整。人們在親密關係裡可以更健康、更快樂、更完滿,但這需要努力、決心與技巧。我們需要深入自我覺察,才能瞭解自己為何要防衛;有什麼方法能開放自己,讓自我成長,讓生命的能量自由流動。

是的,疾病不盡然導向死亡,但疾病的「焦慮」可能會加速惡化,盲目你的心智讓你更難以體悟疾病的意涵,適時修正而胡亂投醫,甚至聽信讒言讓生活更亂了套。

親愛的,請關掉外面的聲音,重新調頻對焦你內在的聲音,重新定睛看見內在慌亂無措的自己。這場新冠肺炎的恐懼,一部分來自2003年SARS的全民創傷經驗,一部分可能來自你對疾病的記憶。這份恐懼與過去有關,而大量放送的傳染病消息,會不斷喚醒你的害怕,你可以適時關掉新聞,接著請讓自己成為恐懼的引導者與療癒者,為內在的自己,點亮一盞明燈,陪伴自己並安撫自己。

你是身體的主導者,你是恐懼的引導者,你不是恐懼,也不是恐懼的玩物。唯有你不被恐懼壓垮,才能為自己保有謹慎的理智判斷,看見希望、看見治癒並看見自己的力量!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天哪!我是不是生病了!?」帶你認識罹病焦慮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問問症狀想說什麼:當情緒影響身體時,就來場自我對話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今天看著武志紅這本《身體知道答案》,很被他這篇文章中的誠實感動,當他準備要去上課時,開始感冒,上課過程心裡有很多複雜甚至負面的感受,還懷疑起是否是老師的能量不平衡。

這段描述讓我想起這幾年下來上深度的工作坊,有學員在上完課後覺得身體輕鬆許多,但也有學員在上課過程身體感覺非常疼痛,而這也往往是課程的內容接觸到自身課題最容易誠實表達出來的現象。有些人願意說,說完往往疼痛感也會改善很多,但有些人卻可能是抗拒與拉扯,害怕探索自我而引動更多情緒,更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而帶來身體更多的疼痛。

武志紅在這一篇也提到他會與來談者的身體有同步的現象,在來訪者有些為感受時,就能為對方說出情緒,而幫助來訪者釋放情緒。

有時候,我也會在諮商的過程中感覺不舒服,這種身體與情緒同步,是很多諮商師專注同理的過程中自然發生,靈異一點的說法像是我個人的靈魂融入對方的靈魂中,去感知到對方身心經驗到的一切,哲學一點的說法像是我個人的現象場融入對方的現象場中,然後又跳說出來像是為對方旁白人生一樣,去解析他個人的現象,但總之,身體感官經驗都是重要覺察的指標,幫助我也幫助個案去了解自己。

所以,你可以更親近自己的身體也更體恤自己的身體,去拓展你的潛意識,或你尚未知的自己。

還記得在研究所最後階段,為了要完成碩士論文,跟著好友一起到咖啡廳用功,找到位置坐下來後,氣溫剛好、氣氛剛好、音量剛好,但我卻開始一連串的噴嚏,像是突然吸入大量花粉一樣大過敏,噴嚏狂打鼻子快掉下來的時候,也開始感覺頭痛欲裂,心裡擔憂著我的一天是否就這樣化為烏有了

這時內在智慧的聲音升起,要我好好跟身體對話,我便趴下來閉上眼睛,開始思考著過敏的運作機制,就是一種要排除外來物、自我保護的狀態,接著我開始安靜下來,詢問自己:
「是不是很不能接受現在的自己?」
我感覺內在對這個問題有很大的波動,畢竟完成碩論是真心不騙的痛苦過程。

「我知道要安靜下來書寫,是很不舒服的過程,我可以允許這個過程嗎?」
心裡有點阻抗,有點不願意,有點想逃避,但似乎我只能陪自己耐著性子完成。
「我願意接納在這個過程中的自己嗎?」

坦白說,寫論文就像是,你今天用功一整天,卻覺得產值是負的,說要接納很像精神喊話與自我安慰是困難的,但人生不就是如此你總會有需要頓好馬步練功的階段啊!

「我願意。」點點頭。
我的心安靜下來,我週遭的空氣也安靜下來,我沒有在打噴嚏了。

這是個有趣的經驗,安頓身體也安頓心情,更安頓了自己。

親愛的,你也可以試試看!

 

陪伴你成長:【情緒健檢】12堂課

 

延伸閱讀:身體不說謊:他的左顧右盼,告訴我他多麽在意他人眼光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受傷的童年,受創的大腦:美國諮商師帶你喚醒復原力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你有聽過美國ACE研究嗎?在介紹ACE是什麼之前,請你先回答下列十個問題。   (以下每一題問題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家庭給孩子最重要的兩樣東西──根與翅膀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翻著文獻,看到吳麗娟老師的期刊上寫著這段話:「『家庭給予孩子最重要的兩樣東西就是──根與翅膀』, 這也說明了孩子與家庭間建立親密關係的連結,與長大後展翅高飛獨立自主的需要,而能夠在「根與翅膀」間尋求平衡,讓個體在被愛的親密隸屬關係中,仍能擁有自我的獨立空間,是孩子健全發展的基石。」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的節奏走鐘了嗎?讓節奏和諧,找回與他人連結!

Tags :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提到「節奏」,腦袋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音樂?爵士鼓?跳舞?

從身體內裡到外在的生活,都充滿著各種節奏,而好聽的節奏,在變化中依然存有規律性,例如:心跳、體液的流動、海浪的聲音、每天的生理時鐘與作息、走路習慣的速度等等,當我們在規律的節奏上,就會感覺到舒服、穩定、放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如何面對資訊爆炸的焦慮感?有意識的抉擇讓人生不超載

Tags :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提升適應力的四個元素:

1.放鬆與彈性
2.有意識的抉擇
3.連結與節奏
4.支持

「適應」是對新階段、新環境向外接觸,發展連結的過程,所以適應的條件,首先必須是自己的內在狀態好,才能有足夠的心力,把觸角向外延伸。一個放鬆有彈性的人,在新環境中就比較能保有轉圜的空間,而不會被舊有的習慣模式或僵化的框架侷限,而難以適應。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分手心理學:總是愛錯人的重複劇碼?痛苦裡有人生必修學分

Tags :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這是我第八次這樣告訴自己了!」她在心理會談中這麼告訴我。

幾年前,一位高一的女孩子因為感情困擾前來向我求助。她告訴我,有幾個男生同時追求她,但後來又到處說她壞話,散播她行為不檢點的言論,令她既生氣又委屈。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身體不說謊:他的左顧右盼,告訴我他多麽在意他人眼光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有一次舞蹈課中,老師要我們對望同學一分鐘,然後閉上眼睛,用動作去表現出在那一分鐘裡,從同學的身上接受到什麼;當動作結束後,開始分享整個過程與感受,雖然同學之間並不熟悉,然而所有的人都能準確的說出對方性格中的某一個部份。與我對望的同學,說我是一個堅毅的人,因為當我聽到老師說”開始”的那一刻,我的眼睛就看向同學,堅持而不離開;相反地,同學卻一直反覆的觀望老師與環境,無法穩定的與我對望,讓我接收到他是一個在意別人眼光的人。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身心平衡學:身體是情緒的乘載,會洩漏你心底的秘密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所謂「相由心生」,除了天生的遺傳因素,後天個人在性格、行為、動作模式,以及情緒等因素,都會影響身體呈現出來的樣貌,身體就好像個人的生命歷史軌跡,我們人生中發生過的大小事跡,隨著歲月而刻畫在身體上;因此,也有此一說,認為身體某部位的疾病,其實是一種徵兆,反應的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個層面出了問題,應該要去面對和調整。

 

 

如果在良好的自我覺察條件下,這樣的觀點是一個很好的參照點,用來提醒、幫助我們省思自己,但如果不察,其實是一種危險,就好像把一個星座套用在某個月份出生的所有人身上,似乎那麼的準確,也那麼的不精準,而且給了自己或他人不必要的標籤壓力;例如,肩頸痛的人當中,有些人是責任感、壓力使然,但我們卻不能對所有肩頸痛的人,貼上標籤說,那是因為你的性格太有責任感,導致僵硬疼痛的問題長期無法解開;畢竟,規則中總有例外,每個人也是獨特的。

所以,我們先來聊聊,在臨床上或書籍中提到的一些共通現象。

眼睛,是一個向外看的器官。意思是說,睜大眼睛向外關注的人,可能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所以睜大了眼睛在關注他人的任何細微反應,於是有一雙特別杏圓而水汪汪的眼睛,就好像動漫卡通裡的主角,但也有可能眼睛大又圓凸,讓你以為他是甲狀腺亢進所致,其實,他只是要睜大眼睛去緊盯外界發現的事,目的是「掌控住」任何人事物,不能在他眼皮子底下搞怪、出差錯。

人在極度恐懼害怕的壓力下,有些人會反應在腎臟和排泄問題上,因為在心裡極度恐懼之下,腎臟或是泌尿系統的感覺可能因此而關閉,沒有辦法感覺得到排泄的需求,這也恰巧相呼應了:

1.中醫腎主恐:認為腎臟對應恐懼的心理

2.腎上腺素(位在腎臟的上端)在面對危脅(內在是恐懼、緊張、亢奮的情緒)時,激發身體有戰鬥/逃跑(fight or flight)的反應。

情緒常處在憂鬱、低落、消沉狀態的人,比較容易經驗到胸悶,一來也許是情緒所致;二來是情緒不佳的人,經常無法提振自己的身體,把身體維持在一個喪氣駝背的姿勢,除了壓迫到肺臟的運作空間,情緒也讓呼吸處在一種不調又短淺的狀況。(推薦閱讀:身心平衡學:為身體灌注新的能量泉源

其他的原則像是,生命中的悲慟可能會反應在心臟上,與性有關的議題反應在骨盆附近,骨盆是生命之初的起源點,與安全感或是生存的議題也可能有關等等。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但,這些情況有沒有例外呢?

前幾個禮拜,我一直在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把胸椎的緊繃和不舒服放鬆,但無論做了什麼調整,總是很短的時間又回到緊繃。有一天在上課的休息時間,我的身心學同學,提醒我:不應該一直為不舒服找解套,而是找到源頭。我感嘆的回:很難啊!因為我太用力,太想把每件事情做好,這是性格問題。

就在那天晚上,一個人獨處在民宿,我停下腳步覺察傾聽自己的身體,從胸椎悠悠地冒出因期待而造成的壓力;瞬間,我才發現自己因期待,而希望身體能盡快地達成某個目標,或是要身體維持著呈現某個樣貌,這些想要把事情做好的期待,導致我過度的挺直和使用胸椎,所以壓迫與緊繃一直不散,隨之也讓我反省自己為何忘記了身心學的基本立場:讓身體舒服,是順勢而為的態度,而不是逼迫身體要成為意志的奴隸來達成目標。

所以,放下自己的意志、期待和「以為」,透過身體的徵兆來開啟覺察,以疼痛為師,給身體空間讓它自己來說話,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Ps.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相關書籍:

身心合一,生命潛能出版

肢體療法百科,生命潛能出版

靈魂在說話,先驅意識出版

疾病的希望,心靈工坊出版

疼痛的隱喻,木馬文化出版

Sensing, feeling and action,Body Mind Centering創始人Bonnie Bainbridge Cohen著(其中的一章Organs of Expression)

 

圖片來源: https://goo.gl/AEbgXG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粉絲頁今天你傾聽身。心。了嗎?討論分享您的經驗或疑問

延伸閱讀:身心平衡學:在呼吸中,找回內在的支持和安全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身心平衡學:留點時間給自己=放鬆?!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為工作畫一個休止符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身心平衡學:為身體灌注新的能量泉源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早上八點,醫院的門診還沒開始,一樓大廳的掛號領藥處,已經一群年長者在椅子上等候叫號。回想幾年前,自己曾經是其中一員。

曾經因為身體的疼痛,對看醫生這件事,有一種挫折和無奈,因為身體一直處在不舒服的狀態,不得不看醫生,但看了醫生,卻又不見療效。那一年不良於行的疼痛,催促著我到處求解藥,心裡從期盼好轉,到最後只能無助地忍耐;明明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不舒服,只能無奈地依賴別人來協助。

 

 

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除了尋求資源協助,我們會自己嘗試找到解決方法,自己來化解困難;然而,身體的不舒服,我們除了求助,為自己做了什麼呢?求助專業人員的協助,一個禮拜至多去個兩三趟,但如果自己懂得照顧身心的方法,可以在有需要的第一時間,就給自己的身體心理最即時而適切的回應。

身體  ,不是給了燃料能量,就應該要正常規律的運作。

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因過度忙碌、生活壓力大,出現身心症狀但又希望能夠過會談度過難關的當事人;他們會告訴我:心理師,我現在不能休息啊!我還有工作、進修、家庭…的事情要處理;然而,強迫身體運作的結果,就是要額外花力氣去控制”即將失控”、”難以順從配合”的身體。如果這時候,用一點想像力,想像自己的身體站在面前,展開一場對話,開場白的第一句話,你會對你的身體說什麼?身體又會對你說什麼?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控制慾強的人,也許會對身體咆哮:你為什麼不好好配合工作?不讓我好好完成目標?

身體也許會說:當我任勞任怨的時候,我沒有好好被對待;當我發出警訊的時候,你又無情的忽視我;最後當我咆哮要罷工時,你又強迫壓制我,最後,真的很抱歉!我真的再也無法付出承受了,只好完全罷工。(推薦閱讀:身心平衡學:找回自我,調節身心的覺察練習

心和手有對應的關係,同時也有「接收」和「給予」的意義。第一次在身心學的經驗解剖課程中,還記得老師說,我們的心臟任勞任怨又默默地承受了所有我們給予的,包括情感和代謝的物質,然後循環轉換,把好的東西帶到全身。那一刻,我與自己的心臟相會,除了感謝,也有感動。

 

 

什麼時候,你停下腳步聆聽身體,感謝他呢?也試著多關照一點自己的身體吧!不再只是把自己的身體送給別人修理。

當你停下腳步聆聽,多一分覺察,療癒與選擇也同時向你敞開。

 

延伸閱讀:身心平衡學:注意身體帶來的求救訊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身心平衡學:用想法為生命著色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上週末分享的主題「身心平衡學:讓你成為身體的主人」,聊到大腦的機制和意念對身體心理的影響。

我們的大腦就好像電腦一樣,只會不停地執行任務,沒有停下來的一刻,所以很多人會經驗到:叫自己「不要去想A事件」,大腦偏偏不聽指揮,繼續想著A事件;利用大腦的這特性,我們在現場玩了小遊戲,親身體驗一下不會暫停的大腦。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不再忽略身體的訊息:疼痛與疾病都在呼喚我們愛自己!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身體,是不會說謊的。
經歷了多年身心靈成長的洗禮,我越來越深刻的體會這句所言不假。陸續收到學員對於成長的回饋,他們告訴我,當他們開始為自己想的那一刻,他們的世界就起了變化。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身心平衡學:愛自己,他人無法取代的四個練習

Tags :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負責,這個詞,常常聽到,也常被討論。

有些人是責任扛太多,不僅要管好自己的事情,還一直牽掛管著身邊的人和他們的事;有些人則是遇到一點困難或挫折,就癱瘓不動了,雙手一攤,等著別人來拯救。在我學習不同的身心技法過程中,其中日本操体技法直接在它的哲學理論點明,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而別人不能取代的四件事:飲食、呼吸、動作和思想。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身心平衡學:找回自我,調節身心的覺察練習

Tags :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我們活在一個外界刺激太多的瘋狂年代。平日的生活,從眼睛張開的那一刻起,從手機、電視、電腦來的訊息,就在刺激我們的感官去追逐這些資訊,然後我們上班、工作、忙於生活或家庭中的大小事,一直到夜晚,筋疲力盡的時候,可能都還在忙碌應付著瑣事;也難怪不少名人專家建議要大家在每天生活中,留一點空白的時間給自己,或是靜心、冥想、做自己任何喜歡的事情都好,當作是愛自己的一個練習;但,問題是,好難執行啊!有的人是太過忙碌,無法留下空白的時間,有的人則是留下空白的時間,會讓自己好焦慮、好罪惡。

Read More

Read More

  • 1

身心平衡學:覺察姿態,開啟情緒感受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常常聽到當事人告訴我,他已經焦慮或心情不好很久了,藥物的幫忙似乎效果不明顯,或是當事人自己也不想一直依賴藥物,但當我詢問他們,如何讓自己的身心可以放鬆安定下來,經常我收到的回覆是:沒有耶!就是等這感覺慢慢過去。有些當事人和我分享,他們心情低落的時候,會聽一些慢歌,但仔細討論後,卻發現聽了慢歌,並沒有讓他們的心情就此陽光起來,還是處在低低的、灰暗的狀態。

 

http://gty.im/528168385

 

上週末在工作室的講座,分享呼吸與情緒,其中一個小片段是把幾個情緒簡單的舉例分類,請參與的學員體驗一下,當有這些情緒時,身體的姿勢、動作或狀態是什麼,比方說,當心情低落、難過、憂鬱時,身體會呈現的姿勢動作,通常是彎腰駝背,身體和心裡的感覺都是比較無力、沉悶、下墜的感覺,呼吸的狀態也比較短、淺;緊張、不安、焦慮時,身體通常會向內緊繃、僵硬,身體和心裡的感覺都是比較漂浮不定、無根而慌亂的感覺,呼吸的狀態則是快而短淺。

如果想要自行練習,不妨先覺察一下練習之前,身體、心理和呼吸的狀態如何,然後想一個與某個特定的情緒相對應的事件,認真的想一下,沉浸在該事件中幾分鐘,然後再去感受一下自己的身體、心理和呼吸的狀態。

當學員們體驗到,身體和情緒是息息相關時,再請學員試試當身體的動作與情緒相反時,會發生什麼事情?於是,我們當場實驗「回想開心的場景,但身體是蜷曲內縮的姿勢」,結果大家經驗到這個練習中,畫面是黑白、片段的、身體是被壓迫不舒服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我常運用這種身體和情緒息息相關的原理,以及身體是能夠影響改變情緒的原則,改善當事人的負面情緒。怎麼做呢?

當心情低落、難過、提不起勁,只想縮在床上、椅子上時,你可以先輕輕的把雙手雙腳輕輕動一動,伸展一下,讓雙手雙腳不再繼續是下沉或蜷曲的姿勢,再做幾個簡單的擴胸和肩膀的動作,把胸腔打開,讓呼吸順暢一些,試著讓沉悶不動的狀態,緩緩地動起來,也許你會發現,沉悶和低落有稍微的改善好轉。至於焦慮不安,可以透過簡單的走路,去感受身體的重量,同時感覺腳踩在地面上的力量與地面的支持,多去感受與地的連結與扎根感,讓漂浮無根、慌亂的感覺,慢慢的下沉下來,找到安定和穩定的力量。

簡單身體的原則,可以帶給身心明顯得好轉,情緒就此可以不再是可怕的洪水猛獸,也不是熬煉忍耐力的惡婆婆了。

 

延伸閱讀:身心平衡學:在呼吸中,找回內在的支持和安全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1

身心平衡學:注意身體帶來的求救訊號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身體好像一個巨大的容器,你的情緒、想法、性格、模式等是內容物,身體只是透過動作和不同的訊號(如各種不舒服或舒服感覺)來提醒你,如果你允許這些訊息清楚的顯露出來,也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更進一步的自我認識與覺察;如果你抑制這些訊號,可能是讓自己陷入更多的困惑,甚至混亂。

Read More
Read More

  • 1

身心平衡學:在呼吸中,找回內在的支持和安全感

Tags :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不管你的成長過程和人生經歷如何,你知道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安全感和支持,是不需要外求,而是在你的身體之內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身心平衡學:在呼吸中,解開對家人的牽掛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小敏再次走進會談室,淡淡的表情說,最近這兩週都很平順,雖然不是很開心,但也沒有發生什麼讓心情特別不好的事,而且現在家人對自己還在找工作的狀態,已經不那麼施壓,不再急著催促她要快點上班,找到好的工作;只是,小敏在講述這些生活近況的過程中,並不是很有活力,講話有氣無力的樣子。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不談正不正常了,你知道我們都有「病」嗎?

Tags : 

作者:海苔熊(程威銓)老師

這篇文章我想談「標籤」這件事情。

「你們心理學家很喜歡把人分類、貼標籤,什麼『焦慮依戀』啦、『強迫型人格』啦,可是人真的是可以分類的嗎?」多年前有一個念諮商的朋友這樣跟我說,那時候的我過度相信診斷和問卷,整個是「煞氣a心理學家」,所以心裡還暗笑他的迂(朱自清語氣)。

多年以後,我再重新翻到那時候的日記,覺得當時我真的是聰明過分——不過,我也在反省,現在的我,對於「標籤」這件事情,有沒有不一樣的看法?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身心平衡學:用呼吸,提升人際安全感

Tags :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小真因為在人際關係中的挫折而前來諮商。

小真說,每次跟人相處總是非常緊張,甚至會焦慮,因為很害怕對話的過程中,對方會認為自己其實是一個無趣的人,而不再和自己互動;小真自己不但是會在意對方的眼光和細微的反應,也會想要討好順從對方的意見來維繫互動關係,而且每次和朋友分開之後,都無法克制的去思索剛剛的互動過程中,有沒有任何「不適當」的應對、反應、回話發生,腦袋總是無法停止地跳針去想到剛剛互動的片段,小真甚至認為這樣的狀況太嚴重,讓她擔憂自己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懼症。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身心平衡學:用呼吸,與心碎的自己道別

Tags :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生活中,難免有高低起伏的時候,但您是如何排解情緒呢?您知道當您不想面對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和感受,轉而忽略或逃避時,是誰代替了自己來承受這些負面呢?你知道呼吸除了能釋放負面的情緒之外,也能夠帶來狀態和能量上的更新與提升嗎?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Read More
Read More

  • 2

身心平衡學:在呼吸中,找回情緒的平衡

作者:趙守箴 諮商心理師

小美最近因為工作不順利,導致身心壓力大,最後無法穩定出席、準時到公司而被資遣,雖然已經離職一個月,小美依然非常的挫折而消沉,常常想起在離開公司前的那段日子,整日加班工作,但老闆卻對自己交出去的計畫和報表結果屢屢挑剔,不管怎麼樣做,好像都到不了老闆期望的標準;最後,老闆完全沒有看在小美過去工作的績效和努力,毫不留情地公開在公司怒罵小美,指責她不適任,之後就要她立即離職離開公司。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小美垂頭喪氣地走進會談室,駝著背瑟縮在椅子上,一邊說著這些令她覺得難過、丟臉、羞辱的事件經過,一方面又說自己已經好幾個月都無法安穩地睡覺,經常多夢,白天腦袋總是像跳針一樣,無法控制地出現那些曾經發生的場景和老闆的話。

我請小美安靜一下,試著去感覺自己的呼吸的節奏和狀態。小美才發現,原來胸口一直有種悶、緊的感覺,讓她覺得無法輕鬆地深呼吸,每一次呼吸的深度,大概就只有到胸口的上半部這樣。不過,我卻給小美正面的回饋,鼓勵她:很好!妳現在發現覺察到了,但不要刻意去用力或是改變呼吸,就只是先發現感覺到就可以了。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當我們有強烈的情緒時,例如,焦慮緊張、憂鬱、害怕、恐懼等,這些都會影響和改變我們呼吸的品質(包括:頻率、深淺、鬆緊,也就是呼吸的速度快慢,一口氣可以吸到多深,以及主觀感覺自己呼吸的輕鬆程度)。當情緒影響到呼吸品質的時候,也同時影響我們的身體姿勢。小美因為挫折、低落、難過的心情,促使她總是蜷縮自己的身體,並且總是駝背,這樣的姿勢習慣,更加壓迫到小美的心肺活動的空間,導致呼吸不順。於是,在情緒、姿勢習慣影響到呼吸之後,不良的呼吸品質又再次回饋給身體和情緒,讓小美的身心處在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

因此,當小美開始覺察自己的胸悶和呼吸短淺之後,我請她開始做簡單的身體掃描,邀請她讓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找到他們各自舒服放鬆的姿勢,然後請她自然而輕柔的呼吸,並且每一次的呼吸中,帶著覺察,去感受身體被椅子承接的感受,和身體接觸椅子與地面的感受,感受到支持和穩定,藉著呼吸,讓自己更多沉放、安心地交給椅子。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練習之後,小美說,她很久沒有這樣安心放鬆了,雖然不知道為何在呼吸練習的過程中,會有難過的感覺,但卻覺得在這練習裡,身體和心裡都比剛剛一開始會談時,要舒服放鬆很多。

呼吸,帶給身心的療癒和改變,是令人驚豔,超乎理智中的認識。只要你願意聽聽身體和感受,他們會帶你進入一個未知和豐富的領域!

 

延伸閱讀:身心平衡學:讓呼吸,啟動內在療癒的力量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