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罵我我還要理解他?「同理」是建立信任合作關係的唯一途徑

  • 0

他罵我我還要理解他?「同理」是建立信任合作關係的唯一途徑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去年的研習,有老師提到一位母親經常到學校咆哮、堅稱自己的管教方式沒錯、孩子也沒有問題。

但根據在場多位老師的「多重核對」,這個孩子的確有很嚴重的行為問題,不但班上同學不喜歡他,老師們也都拿他沒轍。上了國中之後,不但狀況益趨嚴重,家長與學校的關係也惡化到極致。

老師們經常在與這位家長溝通時感到受挫。

聽了老師們對這位家長的一些描述之後,我提出了幾個談話前先同理家長的問話:

  • 為了這個孩子,你經常要往學校跑,這是第幾年了?
  • 每次被通知來學校的路上,你的心情和想法是什麼?
  • 這麼多年來,在教養上有誰支持、鼓勵你?
  • 教這個孩子的時候,你最用心的是什麼?讓你最辛苦的又是什麼?
  • 如果可以,你希望學校可以理解你的是什麼?
  • 你願不願意給我一個機會?讓我知道你的期待,我們一起來幫這個孩子更適應這個環境,也讓你更輕鬆一些,好嗎?

「講到目前為止,如果你是這位家長,還會覺得很生氣,或者想嗆我嗎?」我問在場的老師。

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搖頭,但有一位老師舉手,有些沮喪地說:「面對一個兇我們的家長,身為老師的我們還得這樣講話,不會讓自己很卑微嗎?」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同理」是建立信任合作關係的重要途徑

聽到這段話,我其實很心疼。

我想,這個「卑微」的背後肯定是因為累積了許多挫折、委屈、害怕,或者生氣。這也是老師鮮少被外界聽見與理解的情緒。帶著這些情緒還要去同理對方,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可是……

眼前的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把家長拉進輔導的系統中,讓他負起該有的責任、發揮該有的功能,這樣我們才能輕鬆一些,孩子也才能獲得協助。

「讓家長願意合作」就是我們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可以有很多的途徑。就像我們想要前往某一個地方,可以選擇不同交通方式、不同路徑,擁有愈多的策略,我們就不會因為某一種交通工具停駛、某一條路施工,就被卡在半途。擁有更多的策略,我們就擁有更多的彈性,幫助我們自在地前往期待的目的。

責罵、批評、訓斥、否定、教育,都是策略。

然而,想要與人建立正向的信任與合作關係,「同理」就是一種很重要的路徑。我們採用這種方式不是因為貶低自己,也不是認同對方不理性的言論或行為。

同理無關身分與角色,那是一種面對人的態度。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突破關係的僵局,可以從你開始!

如果我們從理解的角度來寫這個母親的故事,這個故事會長成什麼樣子?

  • 滿懷期待孩子的誕生,希望他可以平安長大、功課優異、聽話又乖巧。
  • 可是孩子經常出事情,夫妻兩人用了各種方法都無效,先生漸漸退出管教、把時間心力轉移到工作上。
  • 孩子的問題行為持續惡化,母親經常被叫到學校。在這過程中,經常感到難過、自責、孤單,甚至是憤怒。
  • 先生認為自己賺錢很辛苦,太太卻連管好孩子的能力都沒有,夫妻兩人衝突加劇。
  • 在無助與挫折之餘,母親開始將負面情緒轉向校方,也因此被校方貼上「恐龍家長」的標籤。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會看見的是一個無力、挫折、自我價值低落的母親。那麼,如果想要鼓勵她加入合作的關係,你會想責罵她,還是給予她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呢?

如果你因為要「理解對方」而感到卑微,很可能是因為你的內在也有某些希望被對方理解的情緒與聲音。

 

請你記得:這些聲音與情緒的確很需要被理解與呵護,但是當對方被你理解之後,他也才有可能停下來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你、與你互動。或許你會希望由對方先來理解你,但這種事情無法爭論由誰先開始。但只要沒有人願意理解對方,關係就會持續卡在僵持的狀態。

不過,如果你發現調整看待事情的態度、說話的姿態,就有可能跟人建立起不同的關係,甚至讓事情有所改善。你會不會願意先從調整自己開始試試看呢?

 

 

延伸閱讀:吳姵瑩心理師:你可以情緒豐沛,也可以不承接他人情緒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