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鄭寧 愛心理編輯

  • 0

「適度自信」好處多!自信對不同關係的正面影響

作者:鄭寧 愛心理編輯

《不是誇耀自己多優秀!真正的自信有這五大特質》《自我界線不清楚!缺乏自信者常見的四大表現》的文章中我們討論了擁有自信心與否的人會有哪些特質,這一篇我們就來進一步談談,為什麼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擁有自信,擁有穩定的自信心對不同的關係又會有哪些正面影響。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自我界線不清楚!缺乏自信者常見的四大表現

作者:鄭寧 愛心理編輯

若請你想像一個缺乏自信的人的樣貌,你會怎麼形容他呢?

不是誇耀自己多優秀!真正的自信有這五大特質》文章中我們討論了擁有自信心的人會有哪些特質,這一篇我們就來談談缺乏自信者的表現有哪些。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有自信不代表不會失敗,而是不會被失敗擊垮

作者:鄭寧 愛心理編輯

為什麼許多人會說,自信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呢?

你覺得擁有自信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不是誇耀自己多優秀!真正的自信有這五大特質

作者:鄭寧 愛心理編輯

「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我們無法脫離人群及社會獨自生存,因此,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想到人際關係,你會想到什麼呢?是與朋友之間的關係、與情人之間的關係,還是在職場上與上司及同事的關係?

在這些不同的人際關係中,你認為擁有哪種特質的人最不容易感到煩惱,甚至反而能在這些關係中感到更快樂、更自在地做自己呢?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打造防疫心生活!東西多、空間少的空間淨化術

作者:鄭寧 愛心理編輯

近日台灣疫情升溫,本土案例暴增,指揮中心也宣布全國第三級警戒延長至六月中,隨著越來越多確診個案的足跡被公布,民眾人心惶惶,甚至有人因為高度焦慮而就醫。

親愛的,你也因為這波疫情升溫而感到焦慮不安,想做點什麼卻又因不敢出門而感到無力嗎?與其一直盯著新聞轉播而讓自己情緒越來越不穩定,不如趁待在家的時候將房間好好整理一番,因為其實在整理房間的過程中,我們會感覺到情緒及思緒正在流動,反而可以讓不安的情緒安穩下來哦!

先前我們提到了衣服紊亂、囤積行為以及衝動消費的背後心理因素,這篇我們來談談如何實際整理及收納房間!

首先,如果你不知道從何開始,不妨就從衣服堆或是亂成一團的衣櫃開始整理。如同先前《空間與心靈淨化術:疫情時刻透過「整理房間」來穩定情緒吧!》提到,先將衣服分類,再進行斷捨離;當同類型的衣服過多時,也可以依據穿衣頻率再多一次分類。特別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好不容易整理好衣櫃後,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又恢復到先前雜亂的樣子,因此,維護整理好的房間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簡單來說,整理的同時也要將我們個人洗衣、更換衣物以及收衣的流程考量進去,好比將常穿的衣服放置更容易拿到的位置,或是回家後馬上換的家居服掛在衣櫃一打開的側門上等,將衣櫃整理成符合個人的生活習慣,就更能保持衣櫃的整潔度。

東西多可以這樣做

回到整理房間,很多時候我們會有將東西堆得到處都是,你可以先準備三到四個袋子或紙箱,分別是「垃圾」、「回收」、「留存」及「捐贈或轉售」,如果沒有時間進行捐增或轉售,則分為三類,此類物品改放進直接丟棄或回收即可。這個部分可以從最亂的區域開始進行,只要是過期、損壞、無法再使用的東西就直接丟棄,確定會再使用到的東西則放進留存類裡,而一些高單價且狀況良好的東西就放進「捐贈或轉售」類中。

事實上,想要房間看起來整潔寬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只放會用到的東西」,一旦超過半年,甚至一年都沒有用過的東西,基本上往後也不會再使用,所以只要改掉「以後還會用到所以留著」的這種習慣,房間就能有很大的改變。

特別提醒的是,很多人因為折扣關係會一次購買很多保養品等,對於這類之後的確會用到的東西,記得另外用一個透明的收納箱放置,並依據保存期限排列,如此一來才不會將其遺忘至過期。

空間小可以這樣做

即使丟了很多東西,還是因為空間小而感到凌亂擁擠嗎?重點在於收納以及善用空間。

當東西都分類完後,我們就要將「留存」類的東西進行收納,若不同種類的東西通通丟在一起,不僅容易找不到,也會看起來雜亂無比,所以不妨利用不同大小的收納盒或抽屜,試著將同樣類型的東西整理在一起,若有些東西無法自成一類,那就藉由類似形狀或大小來整理。

不僅如此,也可以善用牆面來擺放飾品、帽子、書籍等物品,盡量讓整體空間看起來簡潔,或是將棉被、過季衣物等收納置床底下,以空出更多空間。

整理完後還有一點要注意,由於現在是疫情期間,因此無論是與家人同住的家庭式房型,還是個人是套房,都別忘了建立回家後的防疫流程。比如這時候你可以將本來放在房間深處的外套架移至移進門的旁邊,方便一回家就先將外套消毒掛上;或是除了浴室以外,可以再放置一個洗衣籃在房間門口,好一回到家、回到房間的時候就將剛才出門穿的衣服換掉。此外,別忘了放置酒精瓶在一進門的地方,也可以放置一個垃圾袋,方便一到家就將使用過的口罩丟棄。

親愛的,疫情期間整理房間不僅可以藉機梳理焦慮的心緒,整理完後建立防疫流程也能降低對疫情的不安感,著手為居家空間打造成一個全新面貌,試著透過空間的收納一起來淨化心靈吧!

 

參考資料:

房間亂得像豬窩?跟著「專業收納整理師」8 大心法除舊佈新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空間與心靈淨化術:為什麼整理房間時總是難斷捨離?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疫情長時間在家,如何避免自己手滑網購?

作者:鄭寧 愛心理編輯

近日國內本土疫情升溫,全台皆列入三級警戒,指揮中心也依據個案足跡熱點,於全台22個縣市增設篩檢站,不僅身居前線的醫護人員不敢鬆懈,許多民眾也為了安全非必要而不出門。

親愛的,你也因為這波疫情升溫而感到焦慮不安,因不敢出門而感到無力,甚至你因為長時間待在家不知道做什麼,於是瘋狂網購嗎?這一篇我們就從衝動購物來討論其中的心理因素。

受到疫情影響,全球各地的實體通路的購物率大幅減少,也因為減少出門、無法出國等緣故,大量消費者將消費力轉投向網路購物。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上半年台灣零售業網路銷售額達新台幣1587億元,年增17.5%;顯示網購已逐漸成為消費者近年主要的購物管道。

的確,網路購物不僅能有效節省消費者購物的時間,網購商品也時常會有許多附加優惠而相對便宜,在種種優點之下,消費者很難不被網購吸引。然而,也因為網購流程太過方便,人們很容易陷入衝動購物的陷阱裡;尤其每逢折扣日看到便宜就想買,又或是家中已有仍認為要提前囤貨等而過度購買。

現在,不妨回想一下你的網購習慣,是不是每次購物完總是很後悔、買東西回來只用了一兩次都放著、在網購時完全沒考量自己的經濟能力,導致每個月都成為月光族?

衝動型購物的背後可能有這幾種因素:

身體需求直接影響

身體的反應最為直接,我們在購物時也時常最先看到身體需求,好比當你身體感到疲憊時,你可能就會搜尋按摩槍、按摩椅等商品,表面上是為了照顧自己,但很常時候我們沒有考量到其實用性,買回來只用了一、兩次都放在旁邊;因為當下身體的需求直接影響了你的購物行為,然而卻忘了真正改善身體疲勞的方法是讓身體能夠好好休息。

補足內心匱乏感

此外,也可能是比較心態、自信心低落的原因造成我們衝動消費,比如你兩天後即將參加同學會,為了不比其他同學過得差,所以衝動購買了自己不一定負擔得起的高級精品;又或是你剛才在路上碰到前男友與他穿著短裙的新女友,為了贏過她,你立刻跑去買了各種漂亮衣服。

掌握過去的失控感

小時候我們可能因為父母不同意而無法買想要的東西,或是在年輕時經濟能力不足而沒辦法隨心所欲地購物,使得過去被壓抑的感受在自己有能力之後,就可能如同洩洪般,透過達到過去無法完成的目標來宣示自己的權利感,此時,許多人就會藉由衝動購物來取得這種逃脫過去的掌控感。

短暫地紓解壓力

許多衝動消費的人其實是想透過購物來補足內心的匱乏感,也許是壓力大、自我認同不足,或是比較心態等原因,就如同心情不好就去吃大餐、跟朋友出遊一樣,有些人在負面情緒出現時透過購物就能得到抒壓的感覺,只是雖然他們在購物的當下會得到滿足,但往往在購物完後又會出現強烈的罪惡感。

親愛的,衝動消費除了可能造成你在購物完後心情更為低落以外,衝動消費也時常會需要退貨等耗費時間心力的後續處理,更會直接因為經濟能力而影響你的生活。為了避免衝動購物成為生活中的小惡魔,我們可以這樣做。

辨別「需要」與「想要」

首先,由於在逛網拍時很常會出現「我好喜歡」、「我好想要」的時刻,使得我們容易暫時忽略了是否「需要」這項商品,加上網購過於方便,輕輕一點便完成購物。因此,我們可以先練習辨別「需要」與「想要」,在按下放入購物車的按鈕之前,先冒出這項商品是否需要的念頭,再決定要不要放入購物車。

如果你辨別不出來,又或是你真的很喜歡而已經將該商品放入了購物車,那就訓練自己先讓那些商品待在購物車裡不要結帳,建立起「購物冷靜期」的好習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那個當下」很想買,所以讓自己稍微冷靜三天,三天過後再回頭確認是否要購買。

尋找生活中健康的快樂來源

生活中有許多事物等著我們去發掘,你可以透過運動、看影集、讀小說等各種健康的方式來補足內心的匱乏感及快樂,雖然疫情時刻不適合面對面與朋友聚會,但線上社交也是很好的方式,你們可以一起玩線上遊戲、或是與對方視訊聊聊最近的心情,找出自己適合且健康的紓壓方式,就可以改變衝動消費的不良習慣。

 

參考資料: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 搶完雙11優惠,接下來就準備退貨?心理師帶你看懂「衝動購物」的三種心理需求

吳姵瑩心理師:賺多花多的月光族?為你破解衝動購物的三種心態

橫山光昭《90%的節約都會造成反效果》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在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自我護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空間與心靈淨化術:為什麼整理房間時總是難斷捨離?

作者:鄭寧 愛心理編輯

近日國內本土疫情升溫,全台皆列入三級警戒,除了規定民眾外出時需全程配戴口罩,也禁止室內五人以上、室外十人以上的聚會。連日破百的確診數,也讓許多民眾人心惶惶,不僅許多公司都宣布居家上班,先前人來人往的街道、捷運、商圈也明顯少了許多人潮。

親愛的,你也因為這波疫情升溫而感到焦慮不安,想做點什麼卻又因不敢出門而感到無力嗎?其實,待在家裡最好的穩定情緒方法之一,就是整理房間。

上一篇我們討論了房間凌亂所代表的人格特質,這一篇我們會進一步將囤積行為分類,並且談談背後的心理因素。

許多人的房間之所以凌亂,很多是來自於囤積行為,而囤積行為大致又可以簡單分為購物型囤積及拾荒型囤積。

囤積症並不少見,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也將其正式定義為精神疾病,除了從檢視居住空間是否造成安全風險判斷以外,也可從是否影響患者及身邊的人的生活上基本活動,或是造成經濟困難來判斷。

購物型囤積

囤積行為中有八成無法停止獲取物品,其中七成五的患者則是藉由不斷購物來囤積物品,無論他們的經濟是否足夠,也不管家中是否有足夠空間,美國史密斯學院心理系教授藍迪佛羅斯特(Randy Frost)稱此行為是「購物療法」;他們透過購物行為來消除負面情緒,並獲得滿足。

拾荒型囤積

除了花錢購買,想要囤積物品還有另一種作法,那就是撿拾。拾荒型囤積者傾向從外面撿東西回家,這東西可能是免費報紙、小傳單等甚至是空瓶,在他們眼裡,那些物品並非垃圾,而是「總有一天」會用得到的物品,於是家中東西就越堆越多,當物品數量累積一定程度,不僅會影響囤積者本身的生活,也可能會因環境不衛生或東西過多而造成安全上的危險。

雖然人們在面臨斷捨離時通常都會感到十分兩難,但若已經因為「過度」的囤積行為而造成生活上的極大影響,建議還是要尋求專業醫師幫助。因為大多數的囤積行為是來自於內心的創傷,當你的創傷黑洞越大,就可能會透過不斷地囤積來彌補,好比可能是對缺乏物資的不安全感,也可能是給予物品過度的情感依附等許多原因,因此,最好改善囤積的方式就是找出囤積背後的壓力來源。

那麼對於不到疾病程度的囤積行為,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該丟但總是難以斷捨離?

客體恆存認知(object constancy)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客體恆存認知」,指的是「環境中的物體是長久存在的,並不會因為看不見而不存在或是憑空消失」,若照顧者能提供穩定安全的環境,在嬰幼兒在約八至十二個月時大多就可以發展出客體恆存的認知。

以大人最喜歡和孩子玩的遮眼躲貓貓遊戲舉例,當我們用手將約六至九個月大的嬰幼兒的眼睛遮住,再突然打開時,他們會以為你不見又突然出現而咯咯地笑,這個階段也同時是在建立孩子的客體恆存認知。超過九個月之後,當我們再次用手遮住孩子的眼睛,已具備客體恆存認知的孩子漸漸地會開始移動找尋手後面的你,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你依然在那邊,而不是突然消失。

簡單來說,當我們具備客體恆存的認知,我們就不容易感到情感焦慮,相反地,倘若你小時候的環境沒有讓你感到安全,成年後的你因為缺乏客體恆存認知,在關係中也就容易感到不安,而需要透過全面掌控的方式來維持關係,他們也才可以感覺稍微安心。

回到難以斷捨離的情況,很多人會藉由保存物品來懷念過往或是藉此證明自己的價值,這背後可能就表示他們對於客體恆存的認知不足,認為一旦丟掉了那些東西,自己的過往及價值便不復存在。

親愛的,若你發現自己很擔心丟了那些東西,回憶就一併消逝,此時,不妨回到你的內在,開始回想並感受究竟是什麼讓你如此沒有安全感,究竟是什麼使你一定要藉由「保有」這些東西才能「保有」依附在物品上的情感,是什麼讓你這麼害怕「被剝奪」?

過期物品不丟才是浪費空間

檢視過自己的內心狀態後,就可以著手來處理家中所堆積很久沒用到的物品,放了這麼久、跟了你這麼久,突然要你丟掉的確不容易,我們不妨先從過期的東西開始,花錢買了很貴卻不適合的化妝品、不合時代的昂貴衣服等,相信你內心都明白這些你再也不會用到。或許你會說:「可是這些都是花很多錢買的,丟掉很浪費!」是的,當初你買的時候花了很多錢,但如今它再也用不上,只能堆在你家中的某個角落長灰塵,何嘗不是在「浪費」你的使用空間呢!

向回憶物品道謝、道別

丟掉過期的物品之後,接著整理過往的回憶,可能是你小時候的包屁衣、前男友送的刻了你們名字的項鍊,又或是外婆流給你的脫線毛帽,這些你都留著,因為你想保留的是當時的回憶,以及對他們的情感連結。想一想,這些東西在平常的時候你多久會拿出來看?如果你只是擺在那裡,已經好幾年沒有看過一眼,而只是想藉有放在那裡來認為這些情感不會逝去的話,是時候跟這些物品告別了。

你可以在整理這些物品時,一樣一樣感受當時的回憶,並好好地向每個回憶說聲感謝,謝謝它們造就了現在這麼好的我,在道別的同時也將它們放到心裡的位置。不需要強迫自己全部一次丟掉,我們可以一步一步慢慢來,好好回憶,好好告別,為這些東西建立一套儀式,最後再好好的安放到心裡面。

無論是處理家中的空間還是心理的空間,都是來自於我們對於分化及歸納的能力,一旦長出這些能力,我們便能更有力量在生命中繼續前進。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囤積病

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兒童發展評估中心-零至二歲嬰幼兒的認知發展與親職技巧

https://wd.vghtpe.gov.tw/PMREIP/Fpage.action?muid=10307&fid=9951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特別收錄10個情緒引導音頻QR Code)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在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自我護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空間與心靈淨化術:疫情時刻透過「整理房間」來穩定情緒吧!

作者:鄭寧 愛心理編輯

近日國內本土疫情升溫,光六天本土案例就已經累積超過五百例,多個縣市都有個案,台灣民眾也人心惶惶,不僅許多公司都宣布居家上班,先前人來人往的街道、捷運、商圈也明顯少了許多人潮。

親愛的,你也因為這波疫情升溫而感到焦慮不安,想做點什麼卻又因不敢出門而感到無力嗎?其實,待在家裡最好的穩定情緒方法之一,就是整理房間。

一想到要整理房間,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好啦!等我有空時就會整理。」或是「好麻煩哦,過一陣子再說!」即使知道房間已經亂無可亂,甚至每天都為了找東西而花上許多時間,有些人對於整理房間還是會選擇「以後再說」。

撇開會立刻行動整理房間的人,我們今天來談談房間凌亂反映了什麼樣的人格特質,尤其最常見的衣服很多而堆的到處都是的「囤積」亂,

衣服對人們而言如同一張張的「對外」的面具,而衣櫃便是裝載面具的空間,因此,如何整理衣服也就象徵了如何收納我們的面具。而當一個人無法收納好衣服時,其實就代表著三種狀態:

缺乏自我整合能力

明明你的衣服很多,但會穿的衣服是不是都是那幾件呢?每次換季整理衣服時,是不是都會挖出很多你已經好久沒穿,但總是不會丟的衣服,使得你的衣櫃空間永遠都被那些「不會穿」的衣服給佔據?

之所以留著那些不會穿的衣服,或許是因為你對每件衣服都保有不一樣的回憶,你想藉由保留這些衣服來確認你與那些回憶的連結。然而,這也表示你其實缺乏自我整合的能力,因為一個成熟的個體具備著將事物「內化」的能力,他們會將對人及對事物的價值感收納在心智中並進行自我整合,不需要透過囤積大量物品來確認自己曾經擁有的歷史或記憶。

容易有失分寸

當你無法為衣服好好分類整理,而總是將所有衣服都堆在一起,要穿的時候再重新翻過衣服山,這樣的日常行為可能也代表著你容易在不同的場合有失分寸,或做出不合時宜的表現,因為你總是找不到想穿的衣服而隨便穿一件,衣服無論是否穿過也都隨便的丟在一旁,當整個選衣、穿衣的過程持續混亂,久而久之,你生活中的分寸感也就難以掌握。

太隨心所欲

若你在疫情期間已經改為居家工作,但你依然無法整理自己的私人空間,這表示你缺乏結構性、過於隨心所欲,而這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你的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會混淆;當工作與生活的界線不明時,你不僅無法在工作時專注,你在生活中也會因為無法將工作完全切割而沒辦法好好休息。

親愛的,疫情嚴峻時代,盡可能地待在家就是對你我最好的保護,無論是居家工作,還是需要長時間地在家防疫,若你出現焦慮、情緒難以平靜,無法休息想要做點什麼事情的情況,不妨花點時間好好整理你的房間。

分類、收納、斷捨離

整理房間不外乎幾個關鍵:分類、收納以及斷捨離;不知道如何著手的話,就先從衣服區開始吧!從最簡單的分類開始,先從季節分起,接著可以分為外出服、家居服、洋裝等各個類別,同時你也可以將每件衣服分別很常穿、特定時刻會穿、運動服、紀念衣物等。特別注意的是,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有幾件是新買但不適合的衣服,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的體型、喜好都會隨著年齡或潮流而有所改變,所以別忘了要整理出那些不適合的衣服。

當衣服都進行好分類及挑選後,就可以將不適合及紀念衣物類別以外的收納進衣櫃,而不適合及紀念衣物就是時候做出斷捨離的決定,你可以為這些衣服尋找更適合的人,或是問問自己「我還需要這些衣服來建立意義感嗎?」在自我對話時,相信你可以找出答案。

也許整理房間的這條路對你來說很漫長,但只要你願意踏出整理的第一步,之後也會漸漸適應,且你在清整房間的過程中,不僅能訓練自己有意識地挑選「需要」的衣服,也能建立起清晰的界線,同時你也會感到一絲平靜,當你的情緒開始流動,你的思緒也會更加清晰!

 

參考資料: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 我衣服很多,是不是也有囤積症?

 

陪伴你成長:【焦慮管理】解構徬徨、安頓自我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在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自我護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婚姻靠的是經營,透過「非暴力溝通」讓兩人關係更緊密

作者:愛心理編輯 鄭寧

5月29日大法官作出釋憲案,宣告《刑法》第239條通姦罪違憲,即日起正式將通姦除罪化,引起外界討論。

律師出身的主持人謝震武對此事表示,通姦除罪化指的是刑事部分,在民事上還是有責任,且正宮與小三的戰爭不會因為法律而有改變,婚姻關係還是需要靠經營兩個字。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沒了通姦罪,被背叛的情緒要如何釋放?

作者:愛心理編輯 鄭寧

上個月底大法官釋憲通姦除罪化,引起台灣各界關注,正反兩派支持者也在網路上掀起論戰。反對者認為通姦罪不僅能維護婚姻,更是在婚姻中的唯一籌碼;而支持者則認為婚姻的維繫不該由國家強制規範,且通姦罪只是滿足情感報復。

不就法律討論,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或許可以來談談報復。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通姦除罪化讓人心慌?你真的相信婚姻嗎?

作者:愛心理編輯 鄭寧

5月29日,司法院大法官宣告刑法239條「通姦罪」違憲,並正式將其廢除,即刻生效,引起民眾熱議。參與釋憲的大法官黃昭元引用電視劇《犀利人妻》的台詞,將其改為「可是刑法,婚姻回不去了!」指即使刑法關的住人,也關不住心。

大法官釋憲後,許多人也開始思考,在婚姻關係中,刑法真的能夠保護自己並且懲罰對方嗎?在找出解答之前,我們不妨先想想「你的婚姻是否需要透過法律來保護與保障」?

Read Mo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