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姦除罪化讓人心慌?你真的相信婚姻嗎?

  • 0

通姦除罪化讓人心慌?你真的相信婚姻嗎?

作者:愛心理編輯 鄭寧

5月29日,司法院大法官宣告刑法239條「通姦罪」違憲,並正式將其廢除,即刻生效,引起民眾熱議。參與釋憲的大法官黃昭元引用電視劇《犀利人妻》的台詞,將其改為「可是刑法,婚姻回不去了!」指即使刑法關的住人,也關不住心。

大法官釋憲後,許多人也開始思考,在婚姻關係中,刑法真的能夠保護自己並且懲罰對方嗎?在找出解答之前,我們不妨先想想「你的婚姻是否需要透過法律來保護與保障」?

在尋求保障的背後通常都充滿著對伴侶的不信任感,然而,在進入戀愛關係甚至是婚姻關係後,我們卻時常忘記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一旦對方的行為或是想法不如自己期望時,我們便會想要「控制」對方。

久而久之,一旦對方不受控,我們就會開始產生不信任感。隨著不信任感持續增加,一邊控制的越來越嚴重,受到控制的一方也會感到倍感壓力,雙方的關係就會失衡。

事實上,無論是進入戀愛關係或是透過結婚證書來承諾彼此,我們仍是獨立個體,我們擁有的並非對方的這個人,而是與對方共同擁有著「這段關係」,並且願意投入心力維繫這段關係。怎麼對方一離開,我們就會深陷世界崩蹋的悲傷情緒?

我們先從心理學的「依附關係」來討論「信任」這件事。

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附理論指出,一出生的孩子會依賴主要照顧者,而孩子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及互動,對孩子未來的心理發展及情感模式有一定的影響。

依附理論中的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以及逃避型依附。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在幼兒時期,當主要照顧者在身邊時,即時不熟悉環境仍會放心主動探索,而當主要照顧者離開後,孩子會感到困惑甚至難過,但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孩子又會很快地尋求主要照顧者的安撫。

這類型的人在人際互動中,對於自己與他人皆為正面想法,會適當的表達自己,通常也能與伴侶互愛互信,是屬於高層次的親密。

焦慮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在幼兒時期,即使主要照顧者在身邊,對於陌生探索仍會感到焦慮,當主要照顧者離開,便會感到十分沮喪;而當主要照顧者回到身旁時,雖然會想與主要照顧者親近卻又因為充滿憤怒而出現矛盾情緒。

這類型的人對於自我感到負面,卻對他人感到正面。進入情感關係時,這類型的人人往往渴望被愛,卻又容易因為想要控制對方而感到患得患失。

逃避型依附(Avoidant-attachment)

逃避型依附類型的孩子會有忽視或迴避主要照顧者的存在的現象,無論是主要照顧者離開或是回到身旁,都不會表現出情緒。

這類型的人對於他人感到負面,對自我則為正面。在情感關係中,為了避免自己受傷,因此常會選擇「疏遠」的方式來經營關係。

你想更深入了解自己是何種類型嗎?為你推薦這堂課:第四期 【改變戀愛 DNA】無懼的愛:為什麼我們渴望愛,又有這麼多「可是」

接下來,我們不妨回到關係的本質上。

擁有長年個案會談經驗的吳姵瑩諮商心理師分析,在不信任自己的情況下,人們常用的策略就是「討好」,對方說什麼自己就做什麼,不太敢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也不敢表達。而隨著對方權力越來越大、自己的魅力減弱,不僅雙方關係嚴重失衡,對方可能也會開始出現「不珍惜」的情況。

相反地,在不信任對方的情況下,經常出現的方式就會變成「控制」,時常覺得對方不好,又或是以偏概全,認為朋友的老公外遇,自己的老公也會外遇。

許多人的缺乏信任感往往都與過去的經驗有關,其中大部分的傷痛又包含被背叛、拋棄。然而事實是,最直接能夠維持並保護這段婚姻關係的人,就是身處在關係中的雙方。我們得明白,我們要做的是將這段關係視為一個單位,並與對方建立親密的連結以及共識,透過關係平衡的持續來保持雙方間的信任感。

痛苦往往來自於不親密與不支持的婚姻而非忍耐,我們應該要試著「溝通」尋求婚姻裡被照顧與支持的方式,讓對方知道我們內心的想法,才有機會改變這段不平衡的關係。

關於溝通,你可以了解的更多:【改變戀愛 DNA】成熟的愛:擺脫孩童般的愛戀,走向親密又獨立

 

延伸閱讀:什麼是幸福快樂?心理師:當悲傷被釋放,你就能看見愛、感受幸福

 

線上也能陪伴你成長:

【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