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別人做太多?他人行為啟動你的「母性」

  • 0

為別人做太多?他人行為啟動你的「母性」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在跟個案互動時,突然發現比平常花了更多力氣,講了更多話,自己不是傾聽的諮商師,反而成為身體一直往前傾,諄諄教誨的母親。

這個案主啟動我的母性,我進入母親般的角色,提供很多解決方法,也一直在照顧對方,互動過程並非「討論、思考與激盪」,而是「給予、推動與照顧」。因此我不禁思考,是什麼啟動我的母性?又是什麼讓他安穩坐在無助的孩子的位子上,等待著被幫助、也等待著問題被他人解決?

我覺察這情況後,穩穩地坐回位子,很快地跟案主討論我看見的情況後,接著我脫下母親的外衣,換成頑童的衣服,在一旁開始鼓譟、歡樂地為案主加油,就像啦啦隊一樣,意思很清楚:我不幫你解決問題,你要自己動起來,你要開始思考。

有趣的是,當我跟著兩手一攤,進入頑童的姿態,案主卻為自己站起身去行動,也為自己跨越很大一步。

我們身旁很容易出現這樣的人,面對問題經常兩手一攤,告訴你他不會、他沒辦法、他很無助,或者雙眼無神地等待被幫助,甚至等著有人為他剷除前面道路的阻礙。

而這樣的行為和情緒狀態,就容易啟動具有母性、照顧者或拯救他人習慣的人,全身激素被催發,開始手腳忙碌、腦袋快轉地進入解決問題模式,排除萬難,為了可以消除對方身上那股「無能為力」。

其實,「無能為力」通常是小孩的狀態,覺得自己脆弱、缺乏資源。
喜歡照顧他人者,往往在小時候也經歷過很強「無能為力」的感受,卻因為這份「無能為力」看著別人受苦受難,進而成為擅於處理與承擔的人,試圖讓身邊的人不再受苦,最終苦的是自己。

因為,當你長期在關係中滿足他人,意味著你忽略自己的需求,也意味著他人可能已經長時間讓你覺得失望、疲累,雖然你可能在當媽媽的過程中,感覺自己被需要或很重要,最終,因為對方並未真正負起責任,而導致你身心過勞。

當你開始願意疼惜自己,就能清楚地意識到內心那「無能為力」的孩子,也就能不被他人的無助的狀態牽絆,開始認清他人有自己該負的責任了。

 

陪伴你成長:【安全感訓練班】成為自信與肯定的自己

 

延伸閱讀:自我照顧的練習,你只要回到當下每一刻去體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About Author

Chloe Wu

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愛心理諮商所所長 愛心理平台創辦人 著有「圖解幸福大人的心理學」、「做自己最好的陪伴」、「關係界限」、「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走出關係焦慮」、「愛無能:為什麼我們想愛卻無法好好愛」。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