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輯:年節焦慮,是我們對未來不確定的想像

  • 0

春節特輯:年節焦慮,是我們對未來不確定的想像

Tags : 

作者:貓心 Psydetective 科普心理學家

每到過年,總是會聽到許多朋友抱怨,過年時期回老家,總是親戚間的拷問、八卦時間。原本應該是歡樂的新年,為何會變得如此具有壓力呢?這或許是因為在我國「關係主義」的脈絡下,人們非常重視「家族」的關係。如果一個家族的人家業有成,可以說是光耀門楣,而平時那些聽都沒聽過的長輩,到了年節時刻,便因此紛紛出現,透過這些詢問,來交流家族中的最新資訊。

然而,在華人關係社會之下,往往抹滅了我們個人自主性的存在。長輩的問話,常常是讓我們焦慮的,因為他們期望我們達成的某些目標,並不一定是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譬如說「你結婚了嗎?」、「你現在在坐的工作穩不穩定?」、「你生小孩了嗎?」在新年圍爐的場面下,面臨家族期許,若不符合他們的傳統想像,我們往往很難給出一個適切的答案。就好似當年我決定就讀社會學系時,我爸爸總是說:「我支持你讀的系,但爸爸還是希望你想清楚,法律和財金比較有出路。」這樣口是心非、期許隱含其中的語句,讓我們很難反駁他們,總是得尷尬地去面對一年一度的親友拷問大會。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為何長輩的問話,總讓我們焦慮?

然而,長輩的問話中,是什麼讓我們如此的焦慮呢?那我們得先回過頭來看看,到底什麼是焦慮?所謂焦慮,就是當我們腦中存在著至少兩個衝突的聲音,而這些聲音彼此在拉扯著,因而讓我們感到焦慮。

當面對年節時,面對長輩們的問話時,我們不確定自己選擇的道路是不是能獲得對方支持與肯定的,或是我們很確定,他們期許的道路,並不是我們想要選擇的道路,但又礙於所有家族成員都在場,在眾人目光注視之下,不給他們一個符合他們想像的回答,似乎也是困難的事情,在「社會期許」和「個人目標」的拉扯之下,年節便成了我們極為焦慮的時光。(邀你看看:隱藏在表層行為之後──一個焦慮者的獨白

但事實上,這裡只說了一半的答案。另外一半的答案是,事實上,焦慮這種情緒並非來自於「此時此刻」,而是來自於「對未來未知的想像」。從小到大,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中,我們不斷聽到許多的主流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即便我們不一定接受,依然很容易囫圇吞棗地進入我們的腦中。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海苔熊曾經用了一個「背後靈」的比喻在形容這些默默被我們吸收進去的價值觀(心理學上稱為內隱信念),舉一個我自身的例子來說,我的媽媽非常地節儉,總是要我不要花錢買太多衣服、物慾要低一點,儘管我覺得她很煩,但當我和某一任女友交往時,看著她買很多衣服,便不自覺地也跟著罵她說「花這麼多錢買這麼多衣服幹什麼?」這個時候,從我口中說出的這一句話,並未經過我認真地思考,僅僅是我媽媽附身在我身上,將這樣的價值觀給傳地出來罷了。

然而,我們要怎麼面對這樣的自己呢?從出生開始,我們就不是一張空白紙,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往往會附身在我們身上,尤其到了年節時期,那些價值觀便成了我們焦慮的來源,在想到要返鄉過年的時候,那些想像的價值觀便浮現出來,使得我們焦慮不已。面對這樣的情況,貓心有兩個建議,一個是關於自身的想法與期許,另一個則是關於如何應對惱人的長輩。

當年節成了我們的焦慮,我們該如何調適自己,回應他們?

前面提到,焦慮來自於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我們的自我期望,和我們想像中家人或主流價值的期望不同時,我們便會感到焦慮。這時候,重要的是為自己的想法與作為,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意義。

在過去,我們或許是囫圇吞棗、被動式地接受許多社會價值觀,以至於我們做出與社會期待違背的事情時,特別容易焦慮。

但是,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為何要做這一個決定呢?社會價值觀又一定是適合自己的嗎?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去思考的面向。當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知道,哪一些是「社會附身在我們身上的背後靈」,哪一些是「我的期許與我的選擇」時,我們便比較不再那麼容易焦慮。所謂的選擇與思考,並不是要我們改變主流社會價值觀,畢竟那是一整個社會的風氣,要改變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然而,我們可以選擇的是,允許社會價值觀存在,同時也允許自己做選擇,其他人可以有他們的選擇,而我也可以有我的選擇。道不同,不相為謀,僅此而已。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然而,面對餐桌上的情境,若成了辯論大會,對某些人來說會挺尷尬的,我想這也會是讀者的顧慮,畢竟大過年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和長輩辯論起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呢,我們則可以採取劃清界線的方式,來回應長輩的問題,例如:
「這件事情我還在思考耶,我們先聊別的話題好嗎?」
「難得過年回來,我們談點有趣的嘛,這個話題之後有空我們再慢慢聊。」

透過委婉而劃清界線的方式,讓這個問題暫時被擱置,雖說以後再聊,但我想,通常也不會再聊起來了,畢竟有時候,長輩們要的並不是一定要得到答案不可,只是想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以及多一件事情可以和外人說嘴、炫耀罷了。

請記得,長輩們有選擇問問題的權力,但你也有選擇不回答的權力,至於要用什麼方式,四兩撥千金地轉移話題,可能就有勞各為了。

真正重要的是,當我們選擇了某一條主流的道路,或是非主流的道路時,我們能不能清楚自己何以做這個選擇?我覺得這並非僅限於過年,而是在一生中,都會不斷遭遇的問題。

延伸閱讀:春節特輯:如何面對親人麻辣拷問?心理界限自救手冊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