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內在小孩:給出愛與接收愛,你就是愛的中心

  • 0

擁抱內在小孩:給出愛與接收愛,你就是愛的中心

資料整理:陳冠吟 愛心理編輯/吳姵瑩Chloe Wu諮商心理師

講授:吳姵瑩Chloe 諮商心理師

Do It!療癒受傷的內在小孩

親愛的,很多人都想知道怎麼療癒內在小孩,我們用幾個簡單步驟和例子,告訴大家你可以怎麼幫忙自己。

 

從事件介入

排擠與霸凌一直在實務工作中非常常見,被排擠之後對人際互動的焦慮不安,或者對人際訊息過度敏感,會成為我們心中難以跨越的藩籬,更常出現的是,如果我們沒有處理被排擠的傷痛,往往這夢魘般的情境會繼續跟隨我們,即使我們出了社會進入職場。

在這裡我要教大家一個很簡單的心法:EEE,Event事件、Emotion情緒與Embrace擁抱。

在我個人的經驗裡,因為有一段時間來談者幾乎都帶有被排擠的議題,我覺察到這可能跟我自身的經驗有關後,我讓自己好好處理被排擠的經驗,搜尋到的「事件」(Event)是五六歲時調皮捉弄小表哥,結果被家族裡的大哥哥們排擠,當想起這件事情,她就開始去感覺,進到小時候的畫面,看到小女孩哭著躲在門板後面,當看到畫面後她以大人的形象進去畫面裡安撫小女孩,摸摸她、拍拍她讓她冷靜下來。小女孩的「情緒」(Emotion)是害怕、無助的,而這個感覺需要被說出、理解。(更多詳細內容:心理師的自白:在排擠中找回內在力量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找到事件,然後療癒情緒,最後「擁抱」(Embrace)內在小孩,讓他安心。當我們被擁抱,除了有被安撫的意涵外,也讓我們心裡感受到自己的狀態是被接納的,有時候我們無法忍受人際互動中的不安感,可能是我們無法忍受小時候的那個情境和狀態,而經常在我們擁抱後,對很多事物的容忍度與對自己的柔和度都會大幅提升。

但是,有些小時候的情境是太令人恐懼的,即使現在想起來你還是感覺相當無助或者力量還是不夠,不知如何是好,則可以邀請其他有力量的人物形象進到畫面來安撫自己心裡的小孩。

註:若創傷經歷的強度太強,例如家暴、虐待,則一定要尋求專業的協助。

從情緒介入

如果有一個情緒一直出現,你可以透過這個感覺去連結相關的事件,連結到某一個事件後就進入那個畫面去安撫內在小孩。

例如你最近心情一直感覺沉悶低落,結果你在聯想時,連結到媽媽在病床臨終前的畫面,你也不知道為什麼連結到這一幕,那就做這一幕,感覺自己進到畫面裡陪伴那個難過的孩子。有時候情緒記憶會留在體內,沒由來地襲來一陣憂傷,當我們拒絕感受,就會轉移注意力,而讓憂傷一直積存在體內,而當我們願意感受,你就有機會找到對應到憂傷渴望被清理的事件,而在那個當下進入到事件畫面,陪伴與擁抱當時的孩子(或者已經是大人了也一樣可以陪伴)。

 

喚醒內在小孩

在這裡我要教大家一個很簡單的心法:NMN,Need需求、Memory記憶與CoNNect連結。

這個部分的喚醒,主要在於當我們心中有某些渴望時,我們可以向內尋求,可能在我們過往的記憶和經驗裡,我們曾經有過美好的感受,或者能量充沛的狀態,只要我們可以靜下心來跟自己在一起,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充電器,為自己蓄滿能量再出發。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而當現在你心中有一個需求,例如想要快快樂樂,便去回想記憶中和你需求(N)相符的孩子是什麼樣子,你快樂的記憶(M)裡那個孩子是什麼樣子?他做了什麼事?再來,進入畫面和心裡的孩子建立連結(N),請過去的自己給現在的自己一點支持和鼓勵。因此當有時候我們需要靈感、創意時,也可以透過連結記憶中有創意的自己,就可以透過沈靜之後,靈感併發。

所以親愛的,前面一種方式是你給內在小孩愛和力量,後面一種則是內在小孩給你愛和力量,但其實都是你自己,不論是療癒或是喚醒內在小孩都是從自己出發,你,就是自已最豐富的資源與滋養,你就是愛的中心。

這系列討論的文章:

擁抱內在小孩:跳脫停格的記憶,把傷痛留在過去

擁抱內在小孩:找回任性的自己,享受單純的喜悅

擁抱內在小孩:給出愛與接收愛,你就是愛的中心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與內在小孩對話?只有你可以讓自己變好!

姵瑩老師新書推薦~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的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五堂課購買連結

★ 不單擁抱內在小孩,同時也引領你認識自己的「內在大人」。
★ 各種互動式練習:從開始閱讀的那一刻起,就是安全感的練習!
★ 特別收錄:吳姵瑩老師親錄「內在小孩冥想引導」,掃描書中QR CODE即可聆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About Author

Chloe Wu

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愛心理諮商所所長 愛心理平台創辦人 著有「圖解幸福大人的心理學」、「做自己最好的陪伴」、「關係界限」、「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走出關係焦慮」、「愛無能:為什麼我們想愛卻無法好好愛」。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