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學:明明從事同一行,為什麼別人能成功、我不行?

  • 0

職場心理學:明明從事同一行,為什麼別人能成功、我不行?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時常出遠門工作,搭乘計程車往返車站與工作地點之間是家常便飯。前一陣子,很巧的是,我連續兩次搭到了同一位司機駕駛的計程車。這位計程車司機專門做附近幾間大學委託載客的生意,也難怪前往同一個地方演講時,會再次遇到。

「這幾間學校都是我的服務範圍呢!」司機大哥笑著說:「聽說裡頭有好幾個科系的系辦公佈欄上,都寫著我的聯絡方式,需要叫車時,就會打給我。」

我很好奇,他跟其他小黃運將有什麼不一樣?如果能夠專門做大學委託的生意,就不用一直去排班,也不用擔心載不到客人了吧!

「哈哈!十年了,生意一直都還蠻穩定的,我是運氣好啦!」

「怎麼說?」我好奇地問。

什麼樣的司機,就會載到什麼樣的客人

「十年前,我在車站排班。有一次,載到了一位大學兼任講師,他說我的車資怎麼比別人便宜,閒聊了一下才知道,他之前坐的車,有些司機會故意繞遠路,或者不照跳表計費,他被坑了還不知道。於是,從此之後,他只要來這裡上課,就會指定要坐我的車。後來,他又介紹他們系上的教授,而系裡若辦活動有外賓來訪,也都會叫我的車。慢慢地,各系互相介紹,我服務的重心便轉而到這幾間大學了。」

「原來如此,不過,大哥,你太謙虛了。你不只是運氣好,是你會把握機會吧!」我想,事情應該不是這麼簡單。

「說起來,我常覺得,哪一種司機就會載到哪一類的客人。」司機大哥語重心長地說。我正納悶著,他繼續說:

「我雖然會抽煙也嚼檳榔,但是,我絕對不會在車上抽煙、嚼檳榔;我也不讓我的客人在車上抽煙、嚼檳榔。」

我環顧車內,乾淨清爽,沒有刺鼻的菸焦或檳榔味,相當舒服。可是,光是這樣,還不足以有如此穩定的客源吧?

「我也是很有原則的。我有時候會載到路上攔車的散客,若他們有吸煙的習慣,我會要求他們在車外先解決後再上車,若他們不願意,我就不載了。客人若主動跟我要名片,我也會觀察,只有我覺得適合搭我的車的乘客,才會給名片。」

原來,他不是一個來者不拒的計程車司機,而是預先設定好載客對象的素質或類型,這樣反而為他吸引來更多相同品質的乘客。而這些乘客,常是固定出差往返高鐵車站與大學端的教授或專業人士,會有固定搭乘計程車的需求,同時也是較有經濟能力負擔得起計程車資的人。

從服務對象身上學習,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從高鐵站到我要前往演講的大學,距離不算近,搭乘計程車也要花費將近半小時,但與這位司機大哥閒聊,感覺時間一下子就過了,一點也不無聊。我想起有幾次搭乘計程車的經驗,運將不是自顧自地碎碎念,就是放聲抱怨時機不好、被車隊剝削等悲慘命運,充滿負能量。關於與客人聊天這一點,司機大哥也分享了他的見解:

「我多半是聽人家怎麼說啦!邊聽邊學呀!我常載到不同科系的教授,他們都是各領域的專家,當他們願意分享一些他們的專業觀點時,我就盡量學,可能是這樣,才好像蠻能聊的。」

原來如此,正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如果他每天互動的對象都是各領域的專業人士,耳濡目染之下,言談的層次當然會有不同。而對於許多領域的專家學者而言,能夠與人在同樣的水平層次上自在地討論交流,肯定是一件相當過癮的事情吧!

下了車後,我仍不時想起他說的一句話:「什麼樣的司機,就會載到什麼樣的客人」。

身分定位決定你在工作上的發展可能性

我想,這句話涉及的就是一個人對於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身分定位」吧!

同樣身為小黃的運將,但這位司機大哥內心裡對自己隱隱約約有個身分定位,那便是「我是一位服務高素質乘客的運將」。為了符應這樣的身分,他得為自己豎立起相對應的載客原則,例如:不讓自己與乘客在車內吸煙、嚼檳榔;因為他相信,高素質的乘客會喜歡搭乘乾淨清爽的交通工具,這是他的信念或價值觀。

同時,他得學習表現出能與這些有專業背景的乘客閒聊的能力,於是,他願意傾聽並學習乘客分享的觀點,甚至,讓自己和這些人變得越來越像。這都有助於他在未來載客時,與客人閒談時能言之有物,話題直通客人的心坎裡。

於是,他不需要太多宣傳,在口耳相傳之下,他的工作環境便逐漸從原來與一般小黃運將一樣在車站排班載客,或穿梭於大街小巷,轉移到專門跑車站到附近幾所大學間的固定路線。服務內容更為單純,但客源也更加穩定。

大部分的人,在踏入某一行,展開某一領域的職涯後,從來沒有認真想過要如何定義自己,也就是,為自己在這一個工作角色上找到一個清楚明確的定位。要不是人云亦云,一股腦兒地跟著大夥兒或前輩的樣子走(最糟糕的是盲目地模仿);不然就是受到家庭與成長背景的制約,對自己早有一份負面的自我認同,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註1)。

而因為定位不清,你便可能在你的專業領域裡瞎忙,每天像陀螺般轉著轉著,卻不知道自己要轉去哪裡。

相同的工作,可以存在著不同的身分定位

我是一位心理助人者,同樣從事的是專業的助人工作,終極目標都是幫助他人獲得更好的身心靈提升,但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身分定位。

例如,以宣導或傳播知識技能為主的心理課程「講師」或「培訓師」、以深入療癒與長期改變為主的「心理諮商或治療者」、以喚起他人潛能以突破困境為主的「教練」、以建立平台或整合資源為主的「心理服務經營者」、以寫作或創作心理應用工具為主的「心理知識工作者」……等。

或許你的工作內容複雜,常像多頭馬車做著不同的事,要找到單一的身分定位似乎有些困難,這是相當自然的,現今社會常要求人們要有多元的角色能力;也或許,你正自我期許成為一個全方位的工作者。然而,有一個清楚的身分定位做為指引,你將不會迷失在忙碌的工作中。而你也會因為清楚的身分定位,吸引到需要你的服務對象,再回過頭來影響你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滿意度,這甚至會影響到你如何為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做出新的決定。

別讓別人決定你是誰

影響身分定位形成的因素十分複雜,不但與成長環境及重要他人的回饋有關,也很大部分關乎你如何自我決定。是的,別等著別人來定義你,你自己就可以決定你在各個角色上的身分定位!

(一)探索工作領域中的各種可能性:充分探索你正在從事的角色職責中所涉及的各種可能性,包括已經有人正在做的事,或者尚待開發的方向,這會為你的身分定位提供多元的參考選項。

(二)檢視個人價值觀與內在渴望:我不建議你打腫臉充胖子,去做能符合你內在價值觀與渴望的事情,才能真正感到輕鬆自在。請不斷在心中問自己:「在這份工作上,我重視的是什麼?」、「我理想中的工作樣貌是什麼?」、「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工作者?」、「當我成為什麼樣的工作者時,最能活出自己的面貌?」、「我現在所扮演的角色內容與我理想中的生活樣貌是否有落差?」。

(三)持續微調與平衡:當自我檢視後,內心浮現出些許答案或方向時,試著開始在生活中進行微調,朝向那個方向多做一點點的努力,並不斷觀察:「當朝著這個身分定位前進時,我的生活各面向是否能保持平衡,若有些變動,我是否能夠接受?」。持續檢視、持續調整。

(四)打破局限自己的框架:在找尋新的身分定位的過程中,內心常會浮現「我沒有能力……」、「我沒有可能……」及「我沒有資格……」的局限性信念,這些可能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的創傷,或者重要他人的負面評價,你需要回頭去面對並積極處理(註2)。

事實上,身分定位就是一個標籤,貼在你身上的標籤是什麼,你將擁有符合該標籤的信念或價值觀,設法具備該標籤所需的能力,進而扮演出相對應的角色行為,當然,也決定你會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因此,身分定位的影響力之大,可想而知,確立自己在工作上的身分定位,便能讓自己有個明確的歸屬,同時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極大潛能。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就可以決定自己的身分定位!

註1:延伸閱讀《那個為你種下第一顆希望種子的人

註2:延伸閱讀《受夠了腦中一再自我批判的聲音嗎?—運用「同在模式」鬆動局限性信念的溫柔練習

(本文撰寫於2018年3月6日)

 

陪伴你成長:別再「找」工作!帶你規劃工作的系統性作法

 

延伸閱讀:被工作生活追著跑?職場專家教你重整生活法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About Author

陳 志恆

陳志恆 / 諮商心理師、作家,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2016,究竟出版)、《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2017,圓神出版)。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