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慣性自責!學習與不完美的自己共處

  • 0

別再慣性自責!學習與不完美的自己共處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後來,你是怎麼克服面對人群的焦慮呢?」

「我沒有克服,直到現在,面對人群時我還是覺得焦慮,但我的確長出了一些與人群相處的方式。」

這是某次一位大學生問我的問題。

直到現在,在面對群眾演講時我還是會覺得緊張,心跳加快、難以專心,也時候也會影響食慾和睡眠。

我不太習慣接家人或摯友以外的電話,工作聯繫傾向以信件處理。我不喜歡參加聚會,非不得已,也可能在一、二個小時後就會想離開,回家休息。在工作之外,面對陌生人時我經常找不到話題,刻意的互動之後會讓我覺得格外疲憊。

我不太喜歡到人多的地方,大量的訊息與聲音會讓我覺得有些暈眩、失去定向感。比起都會區或鬧區,我更喜歡在郊區旅遊。

仔細想想,小時候的我就有這種狀況。

我害怕參加營隊,不喜歡跟陌生的小朋友進行分組活動。跟著家人去拜訪父母的朋友時,我只想要靠在父母親身邊,再長大一點,如果可以,我會選擇獨自待在家。

比起鼓起勇氣向不熟的同學借東西,我寧可選擇被老師罵;比起向路人問路,我寧願四處找路。感謝智慧型手機導航功能,讓我在行走或開車時,可以更加放鬆。

每一個階段開學都讓我焦慮萬分,我害怕要花時間與不熟的同學建立關係,當然,我也不喜歡參加任何社團活動,即使是大學時期的屏友會等等。

我曾經努力過,試著克服這種小時候被稱之為「小氣」「不夠大方」的「缺點」,表面上做得還不錯,但只有我清楚知道,心裡其實是很累的。

這種狀況在我當了心理師之後並沒有比較改善,只是,我允許自己接納這種狀況,我把這種狀況稱之為我的「限制」。

以前,我對自己在社交上的困難稱之為害怕,並且責怪自己膽小;長大以後,我漸漸地把這種狀況視為我的限制:我不太擅長、也不太喜歡。

一個人的時候雖然也會覺得孤獨,但大致上而言,比跟人群相處時舒適許多。

不過,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與這種限制妥協、超越,才可能讓自己更順暢的工作。

所以我找到了一些方式,像是:

.客氣地請對方盡可能以信件與我聯繫,而不是電話。

.提早到演講現場,熟悉環境、並在陸陸續續與個別成員打招呼的過程中穩定心情。

.練習拒絕大部分的社交場合與聚會。

.練習享受獨處的時光。

.設定社交時間,覺得累了就委婉地道別。

.同時間,也要練習接受被誤解為不屑與別人往來、孤僻。

我在安靜的午後,輕輕地寫下這一段文字。

我相信,我會持續與自己這個部分繼續互動、理解,找到更舒服的相處方式。

不知道在你的內心,是不是也有一個從小跟隨著你、卻未必能夠和平相處的自己?

如果有,請給自己一些勇氣與他對話、也給自己一些時間去適應。

有時候如果覺得辛苦,請攤開手掌輕輕地貼在自己的胸口,告訴自己:

「沒關係,這就是我啊。我有努力了,有時候雖無法盡如己意,但日子過得還行。」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自我,從致敬童年的傷開始。

 

延伸閱讀:擁抱內在小孩:如何陪伴自己走出人際衝突的恐懼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