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長成現在的樣子?心理師帶你看懂人生五歷程

  • 0

我如何長成現在的樣子?心理師帶你看懂人生五歷程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1.「兒童期Child」的誕生

1800年前後,人們才意識到「兒童」是另一個概念,而不是身體縮小版的成人,在此之前並沒有「兒童」一詞與其相對應的認識。1837年德國Froebeld首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點,創辦「玩樂與活動學園」,以教具及玩樂激發嬰幼兒成長,1840年改稱「幼兒園」。

工業革命後狀況倒退,工廠為了生產效率大量採用童工。1842年英國童工職業問題委員會調查發現,煤礦區的童工從4-9歲都有,且每天工作12小時,而8歲的童工僅拿成人的八分之一薪水,兒童受剝削且工殤狀況嚴重。法令先從保護童工設起,規定工作年齡與工時,而必須要到19世紀後端才有所謂的「兒童保護」,如設立「全國防止虐待兒童協會」。

 

2.發展心理學:「嬰兒觀察日誌」

Darwin為自己的兒子鉅細靡遺地登載日誌,註記他的反射、運動和情緒表現,1877年發表<一個嬰兒的傳略>。Preyer則1881年在發表《兒童心理》,討論他兒子的發展歷程。這些傳記研究的對象都是一般典型,對於嬰兒如何發展成完整功能的成人提供準確的描述與教育準備。這也算是發展心理學的源起,觀察孩子如何成長,就能窺見人類發展的過程。

 

3.「青少年期」的誕生

「兒童」一詞過去泛指18歲以下的未成年者,直到1904年Hall發表研究成果,描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青少年期」。

這個特有的生命階段被區分出來,是由於禁用童工和強迫義務教育的社會設計後所造成。這個年齡的兒童尚未轉變為成人,身心保持依賴狀態,然而身體和心智都飛快地成熟,也帶來風暴和壓力。

青少年期的發展延續被探討,心理學家Erikson在1950年的著作《童年與社會》推想出他們的重大挑戰叫做「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他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這輩子要怎樣度過?我該怎樣融入這個社會與世界?」這些議題是個體化需求,青少年需要彰顯與其他人的不同,並以此作為行動驅力。明確的自我認同,能滋生清楚的自我感受,提供一個平台供下個心理發展階段參考,包括成人期親密關係(婚姻)及職業選擇的挑戰。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4.成人研究:「中年危機」

成人之後的發展如何?心理學家Erikson在1950年的著作《童年與社會》時也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社會心理發展階段,其中成人早期約在19-39歲,成年中期約在40-64歲,各有其發展任務。

事實上,「中年期」不只是面臨發展任務而已,甚至是徹頭徹底的打掉重練,開啟第二人生。這個發現主要來自美國,二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來到中年後,社會環境有所變化,且人生角色及任務都完備了,反而不知道該作什麼,面臨存在意義的議題。

(1)Sheehy在1976年出版《Passage:人生變遷》,發現中年男性尤其如此,「中年危機」讓他們必須抉擇生活上要有重大改變,甚至砍掉重練。中年女性則不同,因為孩子長大,家務職責減少,她們生命反而充滿新的機會。Sheehy繼續在1995年出版《新中年主張》及1998年《男人新中年主張》,探討男性中年危機如何改變(天下文化出版)。

(2)Levinson在1978年出版《男性生命的週期季節》,他針對四十名男子進行縱貫研究,發現中年期的他們常自問這類「我有沒有善用我的生命?我的生命有沒有反映出我這個人的核心價值?」的存在問題。

中年期的重大改變,有可能是脫離原先被預期的社會角色或期待,重新選擇第二人生,如有的人離職改換新的職業,有的人離婚再婚,或者將生命重新定向,追尋更深層的精神價值。

(3)心理學家榮格對中年也有所體悟,他中年後轉入探索深層心理,利用夢境分析解出靈性面,1934年出版《原型和集體潛意識》。認為生命的第一階段是發展自我(ego),經由分化過程打造個體,人生後半段則是返璞歸真,回到自己的歷程,稱為自性(self)。從外在世界根深蒂固的位置,回頭發掘並接受自己的性格,追求自己的整體性,「總的來說:自己是『對立之統合;因此它既明又暗,又兩者皆非。』」。每個人都有個別發展的路徑,整合自我與自性,這過程稱為「個體化」,在中年和往後階段會變得更重要。

 

5.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

到了二十世紀晚期,已開發富裕國家的年輕成人並非依照Erikson的發展階段前進,20歲後的他們仍保留青少年特質,還在發展自我認同,同時也有若干成人特質,如積極的性活動,而且很晚才進入婚姻,他們不像成年期已確定許多決策與生活選擇,似乎還處在一種過渡狀態。

Arnett從事成年早期研究,於2004年發表《成年初顯期》並創建此詞,是一種新的生命階段。此階段介於青少年期後,在成人期前(不是成人前期,因為未變為「成人」),通常發生在富裕國家,年輕人從高中畢業直到30歲可能都還在尋找身份認同,在職業與伴侶關係上猶疑,因此無法發展成人期的穩定親密關係及在工作上的生產創造。

 

從這樣的整理來看,人類的發展階段跟整體環境有很大的關連,當今社會的物質富裕,使得生理發展提前(從女生的初經第一次來的時間來看),心理發展也從原先的欠缺(兒童被迫早熟)邁向過多的等待(學習期間太長而欠缺社會經驗),人類整體發展往後延,自我認同期拉長,我也不知道是好是壞,但值得讓我們留意的一點是:時代變化太快,別用現代或過去的標準去衡量過去或現代的人。

 

 

延伸閱讀:【好文分享】如何成為自己渴望的樣子?接受現況、活在當下,然後療癒成長。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