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的人,其實不自私,只是害怕受傷而選擇封閉自己

  • 2

自我中心的人,其實不自私,只是害怕受傷而選擇封閉自己

作者: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自私」的社會定義

自私,是以自己的利益為考量,「做這件事或這樣反應是否對我有益?」而決定。人不自私天誅地滅,自私理所當然,就生物層面自私是重要的本能,不過份。

「自私」被我們嫌惡,是因為自私的人在「人際情境裡」只顧及自己利益,卻傷害了他人權益。換句話說,自私的人超過了該有的份際和界線,他不管別人死活,他好就好。

 

「自我中心」不等於「自私」

很多人常以為「自我中心」是「自私」的委婉說法,其實是誤會。

「自我中心」在心理學上的解釋是,這個人在認知上是封閉的。認知是他如何判斷某事的過程。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對人際互動有障礙,無法判斷對方是真心或假意(尤其是禮節上的客套,他總是全有全無地,全收或全拒絕),於是只好自我中心解釋。完形心理學認為,當訊息不足時,我們就會腦補,用腦裡既存的內容去完整那件事、賦予意義(例如:他不吭聲就是不要吧,算了,我還是自己走開,以免自討沒趣),因此他會過度解釋、錯判情勢、擅自行動,繼而給人白目、冷漠、霸道或很現實的感覺。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見得是蓄意,在他的家庭或童年經驗裡,「信任(Trust)情感」發展是不完全的,可能是缺乏穩定關係的安全感(如鮮少被父母肯定的孩子),或者曾經被朋友背叛傷害,又或者兩者都有。

「自我中心」的人,在解釋人際的變化時,宛如自己是太陽(恆星)一樣,其他人皆是行星,繞著他轉。唯有這樣解釋,他才得以掌握他生活的世界。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不自私,卻自我中心」的人

有一類人,他「不自私,卻自我中心」,他想和別人接觸、建立關係,然不懂別人是怎麼想的(除非對方直白告知),他不好意思詢問(怕被拒絕,無法處理被拒絕的受傷),於是自我中心斷定對方需要什麼,並以「此根據」行動。行為看似人際互動,其實只是單向的而已,他認為自己為對方付出了很多,可是對方卻不知感恩似的不為所動,最終走向挫敗和生氣,更進入自我中心的封閉解釋(例如上面提到的:他不吭聲就是不要吧,算了,我還是自己走開以免自討沒趣),導致人際上更退縮、更被動,更感到孤單。

自我中心的人在生活上算是孤單/孤僻的,因為沒有互動,久了也就會覺得疏離、枯燥、無趣,沒有連結,沒有關注自己的他人,繼而失去對生命與關係的真實感,可是又說不出哪裡不對勁。

不自私卻自我中心的人會有兩種極端發展:

第一類:對生活完全失去興趣,憂鬱低落,最後影響日常生活,這很容易被發現。

第二類:放棄對「人」的接觸,將力氣轉移至「事情」(這是他比較理解與控制的),學習能力很強,不斷挑戰新事物,然一旦停下來後仍是受孤單之苦,這部分不太容易被覺察。

 

因應解方

自我中心的現象並不是自私,然人一旦被誤解,很容易就此封閉,放棄改變。

如果你看了文章,覺得自己是這樣的人,請接納自己目前的狀態,就如前段所說,過去匱乏的安全感,讓你必須以情感抽離的姿態生存下去,那在當時是有用的,不必怪罪或否定它,現在你比過去強壯多了,只需要調整就好。

我們可以試著自己做做看的:

1.認知面:改善與他人溝通的方式

重新審視自己是如何接受他人發出的訊息,是根據什麼線索,是客觀依據,還是自己揣測的成分較多,如果是後者,之後試著多問對方幾句、多等待一些時刻,以收集較完整的資訊。自我中心的人判斷與做決定是沒有問題的,調整的只是收集資訊的方式。

2.情感面:探索對信任議題的過去經驗

先從回憶開始,那是相對比較安全的,試著回想過去重要事件中在關係裡的情緒、情感,多停留在那時的畫面、經驗以加深印象並辨識它(如果是創傷經驗則需要專業人員陪同);也可以找人討論一般社會行為與情感之間的連結,如哪些行為一般是對方釋出善意的表現。

 

 

延伸閱讀:擁抱妳內在的小孩!給總是要求自己堅強獨立的妳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2 Comments

Kathy

26 10 月, 2020at 12:44 下午

你好,我希望對這個觀點有更深入了解,尤其是不自私的自我中心的解決方法。可以推薦一些延伸閱讀書籍嗎?謝謝!

林心理師

9 11 月, 2020at 1:51 下午

你好,「不自私的自我中心」這個詞比較新創,沒有直接相關的,類似的延伸書籍仍以「人際關係」類為主,例如如何捕捉與溝通雙方的正確訊息。謝謝。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