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麼哭不停?心理師:「高需求嬰兒」與父母,都需要你我的支持

  • 0

孩子怎麼哭不停?心理師:「高需求嬰兒」與父母,都需要你我的支持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什麼!同一廂列車上有嬰兒」。相信你我都這樣的經驗,在大眾運輸工具聽到嬰兒吵鬧;幸運點嬰兒鬧個幾分鐘被安撫,倒楣的話十幾個小時的密閉空間不斷傳來嬰兒的啼哭,導致無法休息,甚至難以專注當下工作,叫人神經不衰弱也難。

若能選擇的話,相信沒多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寶寶是難搞的「高需求寶寶」;所謂的「高需求」主要特質在於對基本需求的高標準並且難以滿足,頻繁餵奶加上片刻不離身,上山下海也得緊緊抱著;過度敏感的情緒變化,強烈的喜怒哀樂展現,情緒排山倒海而來擋也擋不了,簡單而言俗稱的「磨娘精」極為貼切,折磨到主要照顧者不僅心力交瘁,甚至膽戰心驚的度過每一個片刻。有些父母可能擔心造成他人困擾,只能母(父)子(女)鎖在家中獨自承受,造成父母壓力倍增,無力感孳生。

面對高需求寶寶,主要照顧者自身已經疲憊不堪,再加上易遭到親友或他人批評質疑而挫敗感不斷,這時候若能多個角度端詳,或許當下嬰兒的哭鬧聲會讓你崩潰的程度降低。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高需求寶寶對世界的感知能力更深

兒童心理大師Winnicott提醒主要照顧者應該把寶寶當作有想法的人。離開娘胎後對全然陌生的世界進行摸索,寶寶任何一個動作都有其目的存在,例如:利用哭泣來得到父母的擁抱或是尿布的更換。

高需求嬰兒哭鬧不已的時候,因為他們還無法用語言表達內在想法,只能透過哭來抵抗渴望無法被滿足的憤怒;換個角度而言,豐沛的活動力強烈地想與環境連結,敏銳的先天氣質讓高需求寶寶能有更豐富的創造力,當主要照顧者攫取高需要寶寶的節拍,屆時除了相安無事的共處,雙方更能激盪出更多美妙的花火,發現高需求寶寶使你的經驗更加精采。

主要照顧者的竭盡所能

嬰兒出生後無法單獨存在,需要照顧者不厭其煩的餵奶、換尿布、洗澡、安撫等。母親(主要照顧者)是嬰兒的環境,母親帶領著寶寶認識這個世界,希望寶寶能在健康快樂環境中身心茁壯的成長,這無非是所有母親的心願。於是身為母親的我們將自己產後狀態放在次要,睡眠時間被長期剝奪,原本的飲食習慣也被無情壓縮,顯露在身材上的變化,亦為產婦常見的話題,累到面黃肌瘦,抑或暴飲暴食來得到紓壓,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自我調解,對母親而言,以滿足寶寶為最首要選項,天生的母性內建機制讓母愛無限的放大,「為母則強」在對面高需求寶寶時發揮得淋漓盡致。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質與量兼顧的育兒環境

隨著時代的演進,身為父母的我們有更多重管道獲知育兒新知,為了不讓孩子重蹈上一代的覆轍,父母盡可能的向有害嬰兒身心健康的方式說不,就如3C產品或許能讓你我獲得多刻寧靜,殊不知當雙方陷入過度以此為解套方式時,不僅對於孩子的視力有所影響,安撫媒介更容易拉遠親子原本的親密連結,當你說:「你孩子哭鬧時就用卡通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啊」,這話聽在父母耳中實為難受,有苦難言阿!努力掙錢想給孩子更好的環境,近代父母愈來愈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想給孩子一個內外在品質皆水準上的成長環境,然而遇到高需求寶寶,父母得花更多的力氣去營造。

當主要照顧者能夠持續提供穩定溫暖的環境,即使是難搞的高需求寶寶也會在安全的環境中滋養其客體關係,逐漸的走向安全依附類型。

 

對父母而言,從高需求寶寶出生後天天都處於備戰狀態,不僅寶寶需要出門放風,其父母更是需要外出解放調解身心靈。你我都深知起頭最難,父母要鼓起勇氣帶寶寶出門做了許多心理建設與準備,磨合的過渡期每家寶寶天生氣質不同有長有短,外在環境的回饋對於寶寶及父母皆為重要的指標,有時候你當下的行為舉動,可能都影響著他們。

下次再遇到公眾場合嬰兒哭鬧不止,若你能投以該苦主一記同理的微笑或者簡單的一句鼓勵,相信該父母會很感謝你的諒解。

 

 

延伸閱讀:孩子的分離焦慮:讓「過渡性客體」陪孩子走一段成長路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