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分離焦慮:讓「過渡性客體」陪孩子走一段成長路

  • 1

孩子的分離焦慮:讓「過渡性客體」陪孩子走一段成長路

作者:盧新之 諮商心理師

上週開學,安安第一次離家上學,呈現嚴重的分離焦慮,一直害怕而哭泣,媽媽看了很是心疼!

為了降低她的不安,一方面讓她多瞭解學校環境、老師、同學、作息等;一方面給她信心鼓勵和「安心咒語」,不斷強調媽媽只要接到老師電話或放學時間,一定會飛奔去找她,試圖讓安安卸下擔心和恐懼。

除此之外,我在開學前一天帶著安安,讓她自己挑一隻媽媽娃娃,陪著她去上課、午休。安安開心地挑了一隻「Mummy Bear」,說要代替媽媽陪著她,她想媽咪的時候就可以抱著它。而這隻「Mummy Bear」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過渡性客體。

 

Mummy Bear:孩子的過渡性客體

「過渡性客體」這個概念是由英國心理學家 Winnicott 創造出來,常被用來代表過渡性客體的物品包括:小被子、舊衣服、玩偶等。孩子自己會賦予意義於物品上,它有時甚至比母親重要,是兒童「幾乎無法切割的一部份」。

Winnicott 通過六萬多次對母嬰的諮詢,以大量臨床經驗為基礎,認為:「這些過渡性客體在某一階段替代了母親的作用,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必須的需求,有正向的幫助。」

「過渡性客體」往往具備這些特點:

1.孩子認為它是自己的

2.孩子會熱情地擁抱它,但有時也會破壞它

3.除了孩子自己,誰也不能改變它

 

有時候大人會很疑惑,一個看起來爛爛髒髒的娃娃或小被子,到底有什麼魔力讓孩子少了它便哭鬧不休?其實對孩子來說,過渡性客體是孩子心靈的忠實守護者和陪伴者。

孩子聞著小被子上熟悉的味道,可能還有奶味、媽媽的體味⋯等,這些東西合成了對媽媽的暫時性心理替代,抱著被子,就好像抱著媽媽一樣。媽媽有自己的事,無法隨時在身邊,而被子可以24小時不離開我。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讓「過渡性客體」暫時陪伴安撫孩子

Winnicott指出,它們代表孩子由「與母親融為一體」的狀態至認知「母親是外在且分離的客體」的過渡時期安撫物 。也是孩子到這個世界上,「創造」出的第一件專屬於自己的物品,是他與這個世界產生的第一次自主性連結

對孩子而言,過渡性客體有令她感到舒適安慰的作用,能對抗焦慮、寂寞,且能幫助他安然入睡。當孩子慢慢長大,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小時侯的陪伴者與媽媽的愛會內化到心中,成為內心世界的一部分。

讓孩子擁有寶貴的創造物,經歷健康的過渡時期,不去扭曲他們內心的發展過程,只要不被過多干擾,這些「過渡性客體」的命運幾乎是注定的:慢慢地被逐漸遺忘,最終被徹底拋棄。

所以聰明的媽媽不會輕易地洗滌那些髒被子、舊娃娃,因為她知道那會改變它的味道,從而改變了寶貝內心對它的重要感覺。試著允許它髒一點,任何時候要改變小被子或舊娃娃,都先徵得孩子的同意和配合。否則,可能會帶給自己超級麻煩的後果。

媽媽們一起當個聰明媽媽,讓孩子擁有專屬的守護者,陪伴他獨立成長吧!

 

 

延伸閱讀:孩子上幼兒園哭不停?心理師帶你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1 Comment

Butterfly Htc

20 10 月, 2019at 5:05 上午

如果長大成人了還需要這些過渡性客體陪伴自己,這代表什麼呢?
是不是表示媽媽一直沒把我照顧好,我一直處於缺愛的狀態,所以一直需要過渡客體陪伴?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