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分離焦慮:三面向探索,帶妳找回關係安定感

  • 0

媽媽的分離焦慮:三面向探索,帶妳找回關係安定感

作者:許妮婷 諮商心理師

「那天,我將寶寶送托給保母,寶寶哭紅了眼奮力呼喊我,至今我仍充滿著愧疚感,我覺得我拋棄了他,我不是個好媽媽」留職停薪一年的新手媽媽聲淚俱下地這樣對我傾訴,並在整個晤談過程透露強烈的懊悔。

原來有時候「分離焦慮」不僅發生在嬰幼兒身上,諸多因素影響下,也可能使得主要照顧者在面臨與嬰幼兒分離時,產生的焦慮感更為劇烈,進而影響到嬰幼兒的情緒感受,互為渲染的焦慮無限擴張。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在客體關係理論中認為是,個體在與母親分化的過程中,幼兒無法從心理上和母親分離,以致於無法順利的發展出個體化;意指個人與自己所依戀或喜愛的人分離,情緒感到不安定,所產生的一種不適應的反應行為

Storm & Ridley-Johnson研究發現,依附關係是雙向的,母親與幼兒分離時的焦慮反應,會影響母親在與孩子重逢時的感受。有時候母親過度的焦慮,反而導致孩子更加無法放手,倘若母親能在孩子情緒害怕的分離焦慮時期,繼續提供安全穩定的支持,對於孩子及母親都是正向滋養成長的環境。

因此,母親如何察覺自己的焦慮來源,將有助於在面臨與孩子分離時的自我情緒調適。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三面向探索「焦慮來源」

 

1.母親個人的歷史背景

一個人的人格養成得追溯至原生家庭,包括早年受照顧的經驗、與家庭成員互動關係,以及成長過程中在人際、情感、求學、求職就業經驗的累積所逐漸形成的自我概念,導致個人親職角色進行時,母親對幼兒行為有不同的期待,進而影響育兒的依附關係表現。

2.外在環境的相互作用

在開啟了育兒之路後,面對身體心理的巨大轉變,除了母親個人人格特質的內控因素,「外在支持力量的強弱」也扮演著關鍵;母親的社經地位,其工作成就及經濟能力左右著母親的親職計畫。另外,社會支持系統的多寡,也是影響母親產生分離焦慮程度的重要環節。

3.家庭共舞所形成的結構

對於大部分的家庭而言,爸爸是嬰兒的第二主要客體,俗稱的豬隊友或神隊友在育兒時顯而易見,夫妻雙方的默契扮演要角,其中不乏夫妻親密溝通的程度、各自原生家庭的磨合,夫妻系統為家庭的主要系統,根基穩結構才不至於隨意搖晃。

另外,孩子的性別及出生序,也有可能因為母親的育兒價值觀,而使之分離焦慮有所程度之分。

 

綜上三要素,身為母親的你若正面臨與孩子的分離焦慮,別急著抗拒或否定自己,請給自己一點時間覺察探索!

在覺察探索「焦慮來源」的過程中,重新自我整理,給自己更多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勝任母親這個角色,你將發現分離焦慮並不是可怕的怪物,是個讓你更貼近自己的時機。

 

 

延伸閱讀:遠離有毒的焦慮:先回到自身,找到焦慮來源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