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熊談性說愛:身分差異懸殊的情侶,能在一塊嗎?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我覺得我們之間完了。上回母親節,我同她媽媽一起吃飯,才剛坐下來一直還沒熱,她媽媽就噼哩啪啦問了我一堆問題,問我打哪來的、老家在哪裡、工作幾年了,現在一個月掙多少等等,我跟她都老實說了,並且請她別擔心,我會賣力幹活⋯⋯結果我話還沒說完,她就轉過去對我女友說:媽是擔心你吃苦啊!」李平說到這裡滿臉無奈,嘆了一口氣望著地板。
出生於農家的他,進大學之前,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要起來調水、除草、整理濃霧,常常都得遲到一兩節課才能到學校。好不容易考上了二線城市的大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己掙學費。他在讀研的時候遇到了現在的女友王琳,她從小就在上海長大,爸媽在美國經營藥廠的事業,身分地位的落差一開始他們也有顧慮過,不過由於兩個人成長背景不同,在談戀愛的過程當中總是充滿驚奇,王琳很欣賞他苦幹實幹、而且很會照顧人的優點,這剛好是她一直渴望的,畢竟從小父母工作忙碌,他多麼希望有一個人可以在身邊陪伴、照顧她。兩個人一拍即合,就這麼一直走到了現在。中間雖然有好幾次討論過是否要讓王琳的家人知道,但總是因為兩人過於害怕而作罷。眼看王琳就要30了,家裡面不斷逼婚,甚至還說要幫她介紹男伴,李平心急之下,只好和王母約了見面吃飯。
「那你女友怎麼說?」我問。
「最讓我心灰意冷的,就是他什麼都沒說,竟沒有幫我說話,也沒有幫我打圓場,只是尷尬地吃著盤子上面的義大利麵條,那時我心裡百感交集,一方面覺得『我真的有這麼差嗎?』、另一方面又覺得『是不是我真的配不上她?這樣我們在一起真的會幸福嗎?』,結果我們三個人都沒有講什麼話,就很尷尬地結束了那一場飯局。」
其實,李平的問題也是很多人的問題,當年離鄉背井,從農村來到城市唸書,好不容易解釋一個自己心儀的對象,可是那個「農村包袱」似乎一直在自己的肩膀上沒有消失過,從婚戀、匹配、求學、找工作,身世就像是自己的某種影子,倒映在生活的每一個面向裡面。
身分地位懸殊真的會影響感情嗎?
家世背景真的會影響兩個人的感情狀態嗎?礙於研究上面可能很難訪談情侶們「你家比較有錢還是你男朋友家比較有錢?」這件事情,不過我們可以借用另外一個類似的研究。北京師範大學的一個研究指出[1],夫妻收入的差異的確會影響婚姻的質量,作者認為有幾種可能:
- 如果女性的收入遠高於男性,男性可能會有一種自尊受損的感覺、覺得沒面子,而這樣的一種心情,可能會以顯性或者是隱性的方式來影響這個婚姻的質量。例如,太太加班回家的時候,先生指責她「一天到晚往外面跑!」,背地裡面真正的害怕,是覺得自己為何工作能力不如太太。
- 如果男性的收入遠高於女性,雖然沒有上面這些威脅,但可能會覺得「我在外面賺錢的是大爺」,而忽視了妻子在工作和家務上面的勞動,其實也是很重要的。
- 所以最好的情況,就是夫妻的收入相當。
真的是這樣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調查了309份問卷,結果發現:
- 有一半(50.1% )的夫妻是收入相當的,34%則是先生收入大於太太。
- 當先生的收入是太太的兩倍的時候,這樣的夫妻關係在角色上面反而比較平等、婚姻質量也比較好(可能是符合刻板印象的期待吧?),尤其明顯高於「太太的收入比先生多一倍」這一組。
- 一半的人( 52.1% )的人認為夫妻收入的差異較大的話,會影響到夫妻關係,另外一半覺得沒有影響( 47.9% )。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所以家世背景相差懸殊的情侶,相處起來真的會有問題嗎?看樣子我們可能或多或少還是受到刻板印象影響,覺得「男性要比女性賺得錢多」,當夫妻之間的收入組合符合這個刻板印象的時候,關係質量也會比較好。
事實上,過往其他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當夫妻的社會經濟地位差異比較大(教育程度、職業類別、收入)的時候,感情當中的積極(正面)情緒也會比較少,關係滿意度與婚姻質量也會比較差[2]。
不過,有一些學者抱持著不一樣的看法,認為「門當戶對」雖然整體上來說婚姻質量較好,但並不一定比較「穩定」(也就是說門當戶對不保證不會離婚)[3]。因為影響離婚的因素非常複雜,可能還要看個人對於這個「差異」的認知和詮釋是什麼。例如:
- 分居兩地,農村-城市的這種夫妻,面臨多種的挑戰,這個時候身家背景的差異越大,離婚風險越高。
- 職業相同的夫妻,可能因為價值觀和教育的方向雷同,行為準則比較相似,離婚風險也比較低。
- 不過,在價值觀、宗教信仰、甚至是成長的背景、年代方面,也都會有所影響。例如, 1980年代以後結婚的人,可能是因為家庭觀念的改變,離婚的機率也比較高。
所以總的來說,收入或者是家庭背景的差異,的確是一個有風險的因子,可能會影響兩個人的關係,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兩個人怎麼「理解」差異這件事情。
突破「差異」的思考誤區
從這個脈絡往下面推演,文章一開始李平所擔心的事情可能就有解套了——如果兩個人真的繼續走下去,當家人談到李平的背景時,在場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擔心和顧慮?
換句話說,李平一直以來可能都想錯了,他以為要做的事情是「搞清楚家世背景的差異會不會影響兩個人的關係」,但真正要思考的事情其實是:
- 王琳如何看待彼此的差異?
其實兩個人可以先討論看看,對於這個差異有什麼感覺。王琳的母親似乎無法接受李平的家庭背景,但王琳自己呢?她的想法是什麼?在伴侶諮商上面,有一個很有用的技巧叫做「思考結婚後的一天」,王琳可以想一想如果兩個人真的步入婚姻(如果是即將交往的伴侶,也可以問問自己倘若真的交往的話一天是怎麼樣的),一整天當中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例如,我可能會問她:
-
- 當同事或朋友問到先生的工作和收入時,妳的心情是什麼?你會怎麼回應?
- 當兩個人晚上一起吃飯,和他聊天發現,自己有很多的想法和價值觀(例如說生幾個孩子、過年過節要不要回家等等),和李平有所落差的時候,感覺怎麼樣?妳會如何看待這個落差?
- 如果一天從早上開始,有很多的工作或者是家務要分擔,兩人會如何分擔這些家務?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
- 王琳如何跟母親溝通?
從前面那個故事看來,是李平真正在意的並不是兩個人之間的差距,而是王琳雖然沒有幫她說話,讓場面很尷尬。不過換個角度想,倘若王琳從以前到現在就不習慣和母親好好說話(畢竟她們童年相處的時間也很少),那麼要反對母親的意見、甚至只是說說自己的想法,對王琳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王琳和李平兩個人可能可以坐下來聊一聊:
-
- 那天聽媽媽這樣說的時候,王琳的感覺是什麼?是跟媽媽有一樣的想法嗎?還是想要反駁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口?
- 王琳從小跟母親的關係怎麼樣?是不是母親在家裡都是扮演掌控和主導一切的地位,所以大家很難反駁她?
- 夾在中間的感覺很辛苦,不過當初是什麼讓他知道彼此有這樣的差異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和李平在一起?(這個思考可以促進兩個人正面、積極的部分)
- 李平對自己的感覺是什麼?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會不會從頭到尾,最沒有自信的就是李平自己呢?雖然說在王母面前承諾會努力幹活,但心裡面是不是有一種「覺得自己不匹配」的擔憂呢?面對這種擔憂,其實沒有什麼特效藥,最好的方式就是「說出來」,可以找好朋友討論、或者是直接和王琳談。
拆散彼此的不一定是差異
「因為愛而結合的兩個人,也只會因為沒有愛而分開。」一個朋友曾經這樣跟我說,那些分開的種種理由,到最後仔細看來都只是一種藉口。
當然我覺得,這裡的「愛」可能是種廣義的定義,能包含是否能夠感謝對方的付出、是否能夠討論彼此間的差異、是否能夠跳脫性別刻板印象的威脅。在上面的這些研究當中,我們的確發現家世背景的差異,有可能會負向影響兩個人的關係,但我們也同樣發現,個人的理解和呂時間的討論,或許能夠扭轉或是緩和這份差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我們能夠理解對方的有限,同時也願意承認自己的有限,這份關係的可能性,也就跟無限。
參考文獻
[1]夫妻收入差異影響婚姻質量 兩者是什麼關系
[2]陳冠宇、徐繼紅 (2018)。 河南省育齡夫妻差異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 doi: 10.13342/j.cnki.cjhp.2018.02.034
[3]陸益龍 (2009)。 「門當戶對」的婚姻會更穩嗎?-匹配結構與離婚風險的實證分析[Are Marriages of Property more Stable?]。人口研究, 33(2),頁 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