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界限:消失的父親與女人們的戰爭
作者:吳姵瑩Chloe Wu諮商心理師
午安,親愛的。
今天看到有人分享這個相簿,看著看著眼眶就紅了,因為這是許許多多學生和案主身上正發生的事情,這短短的漫畫,有系統觀的呈現家庭系統或者家庭的幸福,是如何在重男輕女以及消失的父親中,產生了失控的母親與孤單又無力的太太,帶來了沮喪又低自尊的女兒。
看了著實難過的是,這短漫畫《阿嬤與我》裡,全都是女人的戰爭,這也是在我們文化裡習以為常,要怨恨的多數是母親、婆婆,因為偏偏他們是主要照顧者,最經常與孩子互動,卻也是在文化架構洗腦下,誕生的偏頗的價值觀又繼續複製受傷的下一代。
還記得幾年前一部很紅的港片《桃姐》,感動許多人,甚至身旁很多男性朋友告訴我,他們看到哭了,因為讓他們想起了阿嬤,想起那個溫柔關懷他們的女性長輩,但可惜沒有女性朋友這樣分享,而我自己看過卻也沒有他們這麼深刻的感受,回想起這段對照著《阿嬤與我》的短漫,這也許就是性別差異。
這一代代糾結的關係裡,長輩偏愛男孩,也給了男孩較多的關注,讓男孩在長大的過程裡深深地依附母親,因為男孩的成長多數並沒有父親的陪伴(父親要不工作、要不就是另一個孝子),男孩成了孝子,也許他不一定孝順,但他一定心繫母親也一定是母親的孩子(不一定是父親的孩子)。當男孩成家了,他多了丈夫的身份,但母親一直挑惕媳婦,因為媳婦奪走了母親長年來的依靠,因此會努力「訓練」媳婦成為自己的延伸品,包括煮飯、持家的方式,或者乾脆徹底嫌棄媳婦讓她知難而退,只能將須求轉往孩子身上。
結果一個新誕生的家庭,繼續延續著上一代的遊戲規則,丈夫消失,媳婦當不了開心的太太,只能全力當好媽媽,接著情緒的出口就一股腦往孩子身上倒了。(推薦閱讀:失控的母親背後,是孤單的太太)
如果孩子是男生可能稍微好一些,抬升了媳婦在家族中的地位,也同時讓母親有一絲情感慰藉;如果孩子是女生,則放大媳婦的無能,看著女兒也映照著母親心裡不被愛的女孩,更多時候會希望這女兒最好不存在,或者下意識的排拒。
所以親愛的,這所謂「媳婦熬成婆」、「孝子」、「弄璋之喜」是非常心理不健康的結構,造成許多不被愛、甚至連存在都是遭人嫌棄的痛苦,可能是一輩子的,而且也可能繼續延伸下去。
而我們能做的,是如何在這系統架構下,看見自己的位置,保有自己的關係界限,看到系統的無奈,不再奢望或祈求系統給予你愛,把自己愛回來,才有機會真正跳脫代代糾結的關係模式。
推薦閱讀:代代相傳「愛不夠」:該如何看見彼此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