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得也不一定全對!跳脫對錯,遇見更寬廣的世界

  • 0

你想得也不一定全對!跳脫對錯,遇見更寬廣的世界

Tags : 

作者:Psy-Dectective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在進入諮商所之前,我對於諮商師都有一個溫柔的想像,好像每一個諮商師,都是溫柔而溫吞的。

在進到諮商所,修了一年半的課之後,我開始對諮商有了不一樣的觀點。諮商師永遠離不開「人」的這個角色,而人生而為人,必受其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環境所影響,我們的個性從何而來,在心理學界仍有許多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生命經歷,必然深深影響著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

在觀看事情時,我們不免將自己的看法,視為是大家都會有的看法。就拿男女關係這件事來說,常常會在Dcard上,或是PTT上,看到這樣的文章:「男友和其他女生講電話」、「男友騎車載其他女生朋友」等等,然後下面劈哩啪啦的一串留言,都是一起責罵這個男性的不對。

其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很容易用對錯來判斷一個人的行為。但是到底什麼是對錯?我不確定。但我觀察到的是,我們很習慣於將從小所學的一切視為真理,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下,和異性互動就是要有分寸,有了伴侶之後,就要跟異性保持距離,這是社會告訴我們的,這是我們從小就學到的,當自己的伴侶和異性有了一些互動之後,我們便飛也似地聯想到「他們之間一定有什麼」然後腦中批判的念頭便浮現了,開始找尋一些大道理來批判對方的不是。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是非之外的感受:是什麼,讓你這麼想的?

但是,在諮商之中,我們談論的不是是非,至少就我學到的而言並不是這樣。我們談論感受。

在從小到大的規範中,我們和異性之間的界線是明確的,那些內隱的語言告訴我們,在感情裡應該要怎麼樣,不應該要怎麼樣,那些是我們從社會中學到的,並不代表著真理,但一旦我們只有這樣的想法時,便會將之視為真理,把自己吸納進來的東西,張揚著旗鼓對外宣戰,把和自己不一樣的聲音都擊倒,而非思考我們所吸收到的到底是什麼,那不是自己思考過後的價值觀,而單純僅僅是社會帶來的價值觀。

在閱讀嘉佳的《廢文》一書,看到了作者在面對自己的憂鬱症時,有時會透過到朋友家去住的方式來讓自己放鬆,有時是到同性友人家,有時是到異性友人家。在讀這些文字時,腦中便會有一些聲音跑出來,「肯定會有些人覺得她很淫亂的吧,居然跟異性單獨過夜」,類似這樣的聲音。我不喜歡用「父權」這個詞,來標籤化這些想法,因為我本身對父權並不了解,也不喜歡用標籤來談論事情。但有趣的是,我看到了自己腦中,浮現了這樣的社會思維,這樣的思維很可能廣泛地存在許多人腦中,而我想說的是「這是她的生活方式、這是她的人生,有何不可?」

我們在面臨和男女之間有關的界線時,時常帶著那些社會告訴我們的規範,好像這就是真理;但回到諮商的脈絡中,對我而言,諮商談的是「感受」,「你覺得她這樣做很不恰當,是誰告訴你的?是什麼讓你有這些感受的?」感受可以是屬於個人的東西,對同一件事情,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感受,甚至當絕大多數人都有相同感受時,也不代表有不同感受的人,就不能那樣看事情。只是可怕的是,我們總是吸納著社會告訴我們的東西,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然後要別人也跟我們用相同的價值觀去看事情,卻未曾想過這樣的價值觀從何而來?少了許多的彈性與討論空間。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回到「人」的脈絡,回顧自己身上的想法

回到自己吧,先把對錯放一邊,先別急著對他人進行批判。回到「人」這個主體上來,每個人都可以保有自己的觀點與看法,請別囫圇吞棗地吸納大眾的意見,然後跟著大眾一起批判不合主流想法的想法與行為。人與人之間可以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那又何妨呢?重點在於你是否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這樣的探索沒有盡頭,而世上的真理也僅存於個人身上而已。在不造成具體傷害的大前提之下,我覺得很多想法可以是流動與值得討論的,重點是我們能不能保有這樣討論的空間。

這是諮商帶給我最大的禮物。

 

推薦閱讀:擁抱內在小孩:指責他人,不會讓你比較好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