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誥心理師:委屈自己滿足他人,往往來自深刻的愛

  • 0

胡展誥心理師:委屈自己滿足他人,往往來自深刻的愛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休學?轉學?這樣好嗎?我怕我爸媽會生氣……」
「我其實不太想生孩子,可是我又擔心我爸媽會很失望……」
「我不喜歡化妝,但是我男朋友又很期待我化妝。」
「週末我想跟哥們去打球,可是女友總罵我太自私。」
「我覺得很委屈,但講出來又怕別人會覺得我是玻璃心……」

在生活中,我們很常面臨「我想要……,可是他……」的困境,經常令我們感到左右為難,好像做決定的時候不是委屈自己、就是得罪別人。

我們在這當中之所以感到為難,不外乎滿足別人就委屈了自己,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尊重自己的需求?因為如果選擇滿足自己,很可能會引來他人的指責、撻伐,然後成為一個千夫所指的自私鬼。

好像唯有滿足別人,才等於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因為愛,我們渴望滿足他人期待

這陣子有許多文章說明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一是因為難以辨識與抗拒的情緒勒索,另一則是基於自我的低自尊。但從這樣的方向出發,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在關係當中的被動性,我們也可能感到自責:「唉,都怪我自己傻。」「對,我就是犯賤,才會只在乎別人。」但是這樣的互動模式要能奏效,還可能有另一種原因存在著,那就是,我們對於這段關係裡的另一個人的愛。(推薦閱讀:重新擁抱自己的人生:別再為了他人的認同,跑一場到不了終點的馬拉松

因著這一份愛,我們希望可以照顧對方、可以滿足對方的期待、讓對方因為跟你在一起、因為你的付出而感到幸福與快樂。

許多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雖然內心充滿恐懼、想要逃離這個令他痛苦萬分的家,但因著對受暴那一方的愛,年紀小小的他願意挺身而出、與施暴者對抗,即使這樣會令自己遍體麟傷;可是,基於對施暴者的忠誠(別忘了,施暴者往往也是孩子最愛的家人之一)他在對抗的時候其實往往也充滿了既憤怒卻又愧疚的矛盾。

那個受傷的與那個打人的,都是我最愛的人啊。幫了一方,就覺得自己對不起另一方。為了避免傷害心愛的人,我們慢慢摸索出一套雖不完美、卻至少對得起自己良心的方法:「委屈自己,成全他人。」而這樣的行為模式,有時候是出於自願,有時候則導因於被迫(但卻未必自知)。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愛裡我們「被迫」,也離自己越來越遠

因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未經思索就將身邊重要他人對我們的期待吸收進來,而這些帶有期待的句子通常都包含著「你應該」「你必須」等關鍵字。

「孝順的孩子應該要讓父母感到快樂」
「稱職的男人,必須勇於挑戰所有困難」
「好女人,應該要無怨無悔的付出」
「(必須)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一開始雖然你不是很甘願,但聽久了卻覺得好像也理所當然,再加上我們對對方的愛,於是我們就將滿足別人的期待作為愛對方的方式,我們付出得無怨無悔、毫無保留,然而,對方卻可能因而對你的要求變成無止無盡、無法無天,而你,卻在付出了許多的愛之後感覺到空虛匱乏、無所適從……。

起初,我們因著愛而努力滿足對方的期待,但漸漸地,我們的努力卻成了對方眼中的理所當然,且因為努力了解對方的需求與期待,我們反而對自己感到陌生、離自己愈來愈遙遠。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學會將「愛」分給自己

你的人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而存在;你的人生,也不需因為對他人的愛而犧牲。

那些綑綁住我們、令我們深信不疑的「應該」與「必須」,雖然看似有理,但其實經常是包裹著來自這個文化的價值觀與他人期待的糖衣,當你能夠停下腳步、敲開這顆從小時候就被給予的「好孩子糖球」,才有可能看見裡面包裹的一字一句究竟來自何方?這些期待與價值觀適合你嗎?這些聲音有照顧到你的需求嗎?你現在的樣子,真的是你喜歡的樣子嗎?

無論你想為了所愛的人奉獻多少,都沒有好壞與對錯。但是,也別等到某一天當你回過頭來想要好好照顧自己、滿足自己時,腦海裡除了滿滿的別人的期待與需求,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呀。

 

延伸閱讀:胡展誥心理師:你說人生空虛,但會不會空虛才讓你有安全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