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誥心理師:你說人生空虛,但會不會空虛才讓你有安全感?

  • 0

胡展誥心理師:你說人生空虛,但會不會空虛才讓你有安全感?

Tags :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身陷在一片茫然而無力、名為空虛的海裡。我曾經努力、卻在滿受挫折之後,再也走不出來。別問我、也別逼我,因為在那片空虛的海裡,深埋著我難以直視的秘密。

有些人害怕與才華洋溢的人來往,因為對方的能力會讓自我價值受威脅;有些人逃避專心投入一段關係,因為害怕投入得愈多、傷得愈深;有些人拒絕太深入的交往,因為他們害怕這樣一來難免要把最真實的自己暴露在別人面前;有些人發現自己正處於一段不滿意的關係時,會選擇擺爛的方式,讓對方來決定這段關係的走向……

因為不想面對上述種種不舒服,最後乾脆把自己投擲到一個無須接觸情緒、無需面對外界,甚至無須正視自我的世界,而那個世界的名字,就叫做「空虛」(emptiness)。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空虛,比起許多負面情緒更讓人難以忍受。處在空虛的狀態裡,個體會感到無力感、失去方向、遍尋不著施力點,有些人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沉浸在空虛感裡的人對他人與對自己的感受都缺乏敏感,所以他們不清楚自己內在的需求與情緒,當然,也遑論在關係中對他人同理、對自己尊重。

但是,空虛感之所以普遍存在人際關係中,其實也因為它具備某些「迷人之處」。

好處一:最佳的防衛機制

空虛的狀態是一種極佳的防衛機制。面對生活中許多痛苦的事件、充滿傷害的關係、難以達到的期待、無法完成的願望,最好的方是就是「假裝」這些種種都是不存在的。到後來,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生活的方向在哪裡?生存的意義為何?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是什麼?雖然人們會因而感受到空虛的無意義感,卻也因此避免去接觸讓自己不開心的事實。然而,這就像用說更多的謊來圓謊,用空虛感來遮蔽不想要面對的事實。

好處二:避免受傷

沒有感覺,就不會意識到受傷;沒有意識到受傷,便不會感到難受。在關係中被背叛、被拋棄、被輕視都會令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覺得自我價值遭到威脅,某些人因為這份不舒服的感受而對對方感到生氣、憤怒、想要攻擊對方,但這個想樣的衝動卻又讓自己感受到更多的不舒服。因此,透過空虛的狀態,可以讓不舒服的認知發散而失焦,避免去面對這麼強烈的負向情緒。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好處三:獲得能力感

認真就輸了!當關係中的一方毫無情緒感受時,另一方經常會因為不被同理、缺乏溝通的管道、找不到互動的頻率而感到挫折、生氣、不舒服。當對方生氣時,某種程度正在替代性地幫處於空虛狀態的這一方表達出被壓抑的情緒。而當個人在意識(甚至是潛意識)狀態發現自己的空虛狀態其實可以影響他人的情緒,從而獲得能力感,所以也更可能繼續處在這樣的空虛狀態中。

另一方面,當一個人告訴自己「這段關係的破裂是因為我的空虛感而無作為所造成」心理感受會比因為「太投入卻依舊失敗」而來得有控制感。

好處四:避免接觸內在真實的情緒

我曾在《為什麼突然被保持距離?》一文裡討論在關係中「被遠離」的那一方,那麼,「遠離他人」的這一方呢?

我們常以為在關係中主動遠離他人的那一方是充滿自信、有勇氣、睿智、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然而,許多未經溝通澄清就選擇結束一段關係的那一方,很可能是因為如上所說:害怕被傷害、擔心自我價值被挑戰、避免被拋棄,擔心經歷這些痛苦的事件之後,要血淋淋地去面對內在真實的不舒服,以及,擔心被這些不舒服所打倒的脆弱感。

表面上看起來是由他們來左右這段關係,但事實上,他們也不太敢去正視這段關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自己在這段關係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們只是逃避,逃到一份空虛感裡。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那麼,空虛感究竟從何而來?

阿德勒認為,人類在襁褓時期因為尚無自我照顧的能力,僅能憑藉大人的餵養、陪伴來滿足生理與心理的需求,因而長出最原初的自卑感。這段時間當他透過哭泣來表達需求,而主要照顧者可以適切地滿足他的所需時,他就會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有價值的。反之,若主要照顧者若無法適切地回應嬰幼兒哭泣背後的需求,個體可能會感覺到自己是無力、弱小而缺乏價值、不被愛的。

當然,這世界不可能全然滿足個人需求、按照個人的需求進行,但若這些挫折是適當、尚可忍受的,個體就能感知到雖然現實生活無法盡如己意、卻也能保有自我價值感、不因此喪失能力感。

成長過程中(乃至於長大後的親密關係),若主要照顧者強烈地以自己的價值觀來教養、將許多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個人就會感受到「原來自己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唯有滿足別人的期待才值得被肯定」「所有的關係都是充滿條件的」。而當他用力地告訴自己「唯有努力要滿足他人的期待與認同才能被愛」,也正式開啟了漠視自己的需求、關閉自己的感受,因而離自己愈來愈遠、內在也愈來愈空虛的寂寞之旅。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空虛感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但不該讓它成為主宰你生命的主要感受

要改善這樣的情況,當然還是要停下腳步,看看自己常常感受到的這份空虛感,背後到底深深埋著那些不曾被好好安撫的失落?不曾被重視的需求?堆疊了多少害怕被拋棄的恐懼?堆疊了多少無法滿足別人期待的罪惡感與自卑感?

想當然而,要去覺察、面對,甚至找到不同的因應方式並不容易,但你可以開始提醒自己:

  1. 你有權利擁有自己的需求,這不代表你是自私的人
  2. 生氣害怕焦慮等負向情緒並沒有錯,而感受到這些情緒的你也不可恥

  3. 誠實表達自我或許或引來衝突,但那不表示你的感受與需求是錯的

  4. 你不需要藉由比贏別人,才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

  5. 即使小時候你沒有被大人好好對待,也不代表現在的你不值得擁有愛

  6. 你可以選擇偶而擁抱自己的空虛,但避免被空虛所壟罩

  7. 指責別人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法,但也記得聆聽自己內在是否有某部分因為受了傷而感到失落、需要你為它療傷

  8. 你可以選擇遠離某些人,但是請記得,不要遠離最真實的自己

 

關於愛自己,你可以延伸閱讀的文章:

重新擁抱自己的人生:別再為了他人的認同,跑一場到不了終點的馬拉松(胡展誥)

四個練習讓內在小孩自由:你的好,不用別人告訴你(吳姵瑩 Chloe WU)

告別心中的不安:歡迎光臨,您先請坐(海苔熊)

海苔熊談自我溝通:心裡糾結過不去時,幫自己拉張椅子(海苔熊)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