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心理界限:退出父母的戰局,好好當個孩子。

  • 1

建立心理界限:退出父母的戰局,好好當個孩子。

作者:吳姵瑩ChloeWu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當我們在談論孝順時,有時候我們會忽略情緒和情感的流動,怎麼說呢?

其實我相信每個人在家中,都容易有一個與自己比較親近的父母一方,有的人是跟父親親近,會自稱自己是爸寶,有人是跟母親親近,便自稱自己是媽寶。我們很容易在家中傾向於支持其中一方,他可能是較弱勢的或者看起來較辛苦的一方,他可能也會是較理性或者會講道理的一方,但可更多情況還是有一方會過度照顧、付出或者擔憂的一方,而這角色絕大多數會是母親。

所以經常有人在回顧自己人生時,經常感覺到和父親脫節,甚至更多的人是一直在對抗父親,或經常與父親唱反調的。

可是親愛的,你有時候一定也會困惑,究竟為什麼跟父親就是這麼不合,你覺得他嚴厲、有距離感,你覺得他不懂你或者老古板,可是當你跟他真得起口角或肢體上的衝突時,你的母親通常會跳進來跟你說:「喂喂喂!他是你父親!他也是很關心你的,只是他不懂得表達。」

然後你感覺到一種背叛是:「奇怪,前幾天你不是在跟我抱怨爸爸對你大小聲,又嫌你煮飯煮得不好吃嗎?你是沒看到我在為你出這口氣嗎?好啊!那你下次可以不要再跟我抱怨你老公了嗎?」

隨著年齡逐漸增長,你會發現父母不合,或者總是吵著不停,似乎已是一種他們相處的模式。你也逐漸發現你其實不管怎麼介入都無法改變他們,你不管怎麼敵對另一方,並不會讓他們更加幸福,在鄭進一所寫的家後歌詞裡,他是如此淋漓盡致地寫著華人夫妻相處裡的現實…

「阮將青春嫁置恁兜 阮對少年跟你跟甲老  人情世事已經看透透 有啥人比你卡重要  阮的一生獻乎恁兜 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可是親愛的,對身為孩子的你們而言是痛苦的,吵吵鬧鬧對孩子向來不是幸福,而是一種心靈的折騰,因為它喚醒了兒時的驚恐與不安。但往往因為看久了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我們會不自覺的想要當母親的戰友去對抗父親,或者我們要當母親的閨蜜、傾聽者而我們再也困難用中性的眼光去看父親,更可怕的是,有時候我們覺得困難去愛他、尊敬他,而每一次在電視中看見的父子與父女相處的溫馨畫面,總是心中情緒翻攪著,悲傷或怨恨為什麼自己的爸爸做不到。

其實孩子都有著對父母的忠誠,而當我們依賴母親,或成為母親的依賴者時,靠近父親或者聽父親的話,我們會痛苦地體驗到忠誠感撕裂,同時備感矛盾斥責自己不孝的罪惡感,而總是無所適從。

親愛的,是時候畫出界限了,當你清醒地看見你不斷進入父母的關係中試圖紓解他們也好,或者拯救他們,請你有意識地退出戰局讓他們可以正視自己的關係,讓矛盾與衝突的情緒在他們彼此間流動即可,為自己劃分界線不再去承接他們的情緒。因為當你「完美」「盡責」地承接母親的情緒,父親就輕鬆的退後不需要想著如何安撫母親,更不用想著夫妻找到共識與合作的方式,繼續吵吵鬧鬧下去,因為有稱職的橋樑,父母也不會花力氣去聽懂彼此的親密需求,而一直活在不幸福中。

而當你能真正的退出,你才有機會中性的看見父親,並體會父親的愛,做回親子關係中的孩子,而親愛的,這份愛的看見與體驗將會是你生命裡很多事件的解答。

 

延伸閱讀:單身不是妳的錯:親愛的,妳已經嫁給父母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1 Comment

Jacy f.

5 1 月, 2020at 12:46 下午

我不是主動要加入父母成為他們的橋樑,
而是他們一直把我拉進去,要我當代罪羔羊。
爸媽每次有什麼不順遂的事就拿我當出氣筒,就說都是因為我才讓他們生氣和難過。
EX:有次爸爸買給我的電毯用不到一年就無故壞了,爸爸知道後,在外人面前狠狠罵我一頓,怪我怎麼用的把它用壞掉。我事隔多年才清醒,到底我做錯了什麼,爸爸要這樣兇狠的罵我?
老師,我不是自己加入爸媽的戰局,而是覺得自己總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深怕被爸媽抓去當替死鬼出氣包。
就算我自覺了,讓他們二個自己去相處,過年過節我還是得和父母見面,媽媽也會用哀怨的眼神看我,覺得都是我不回家,才讓她日子過得不好,一天到晚傷心。爸爸就會對我很生氣,覺得我為什麼抛棄他們把他們二老丟在家不管,不當個聽話孝順的孩子。
但他們有檢討過自己嗎?有想過為什麼兒女們都一個個離開他們,有想過為什麼兒女都與他們不親近嗎?有想過自己多麼權威壓死我們嗎?有想過我們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多痛苦嗎?
老師,我到底能怎麼做,才能脫離爸媽這無形的牢籠?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