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年輕人的一封信:你的價值,來自於你存在
作者: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2020年11月,看到好幾位大學生自殺的新聞,讓我想寫這封信給大學生、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當然這些內容也適用於每一個人。不管你現在幾歲,都歡迎你閱讀這篇文章,也把這篇文章傳給需要的人。
Hi!
如果你是位大學生、二十多歲,這是一封想寫給你的信。前陣子我聽到心理治療師艾絲特・佩萊爾(Esther Perel)的訪談,今年六十多歲的佩萊爾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主持人問她:如果妳可以回去跟二十多歲的自己說話,妳會告訴她什麼?
佩萊爾想了一下,說:
「記得讓你身邊有相信你的人生導師(mentors)。當你自己還不相信自己時,這些人生導師相信你。擁有人生導師實在是太重要了。
不要因為想要別人喜歡你,就做這麼多事情。你不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又被每一個人喜歡。要嘛你為了被喜歡,就迎合大眾;要嘛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知道有些人會批評攻擊你。
不管是感情或性,都會隨著成熟而越來越好。當你越成熟,越相信自己、接納自己、越有自信,這才是讓你在感情中感到滿意的因素。讓自己變成熟,而不是擔心要怎麼樣讓對方喜歡你。」
這些話讓我思考許久,心裡想著:「我希望我二十多歲時,有人可以告訴我這些!」所以,我寫下這篇文章,希望你可以讀到這些內容。
離開二十幾還沒太久,我記得二十多歲是一個令人迷惘的時期。有些人先找到了專業興趣,還沒找到的人覺得很徬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些人先步入不同階段,結婚或生子,還沒步入這些階段的人可能會擔心:如果我沒照做,這樣對嗎?
我意識到,我們似乎沒有學習過如何面對「不一樣」,畢竟到念大學前,大多數人都是用同樣的步調和目標前進──專注念書、考上好大學。進入大學後,每個人開始走向不同軌道,畢業後,大家的步調更不同了,有些人念研究所、有些人進入職場、有些人出國留學、有些人結婚、有些人到國外工作、有些人成為了父母…。
而因為我們沒有學習過如何面對「不同」,所以這些差異變成了威脅與比較──你開始比較自己和別人,看到別人的人生,你覺得其他人似乎都充滿自信,只有你很糟糕、很不如人。
你不需要立刻知道自己要幹麻
佩萊爾在訪談中提到:我們活在一個非常強調競爭和快速成功的社會。這樣的氛圍讓大家覺得:「我一定要立刻知道自己熱愛什麼,並且自信地追尋!」而當我們感到迷惘、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時,就會覺得自己這樣有問題、覺得羞愧。
但如同大自然萬物都需要時間來成熟,你也需要花時間探索、需要感到徬徨,這都是成長的一部分。成熟需要時間,成功與專業也需要時間來累積。佩萊爾在採訪中提到,她今天擁有的專業是三十年的努力。一直以來,「要成功」從來就不是她的目標,她都是選擇做吸引她的、對她來說有意義的事情,然後她非常努力學習。她說:「這樣或許會成功,或許不會成功,但不管有沒有成功,你都擁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我很慶幸可以聽到這場訪談,讓我知道我只需要專注於當下、持續學習、做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就好。我也很感激念碩博班時有幾位非常好的教授與督導,她們成為我的人生導師,花時間幫助我、培訓我,讓我在諮商領域學習到非常多東西。
不僅僅是人生導師,過去幾年我也有機會和比我大十歲、二十歲、和三十多歲的人建立友誼,我覺得和不同年齡層的人當朋友很重要,和他們分享人生和交流,讓我理解到有挫折、心碎、失去、痛苦、自我懷疑、充滿恐懼…,這些就是人類共有經歷,是不同年齡層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台灣文化讓我們習慣把年紀比自己大的人視為長輩,然後我們開始用頭銜稱呼對方,就錯失了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機會。不管你現在幾歲,我想邀請你去和不同年齡層的人當朋友,或許你就會發現,原來看待人生有這麼多方式,原來我們如此類似。
你的價值,來自於你存在
心理治療師皮亞‧梅洛蒂 (Pia Mellody)定義「自尊」(Self-Esteem)為:「不管我們有多少缺陷或不完美,我們能夠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擁有自尊就是知道我們與生俱來就有價值,你的價值來自於你存在,不在於你做了什麼。
第一次仔細思考這句話時,我的大腦有點難理解:我的存在就有價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意識到,這個社會把我訓練成認為「我的價值來自於我做了哪些事情」,我猜想許多人也一樣,認為自己的價值來自於學歷、念哪間學校、聰明才智、工作頭銜、成就、地位財富、身材樣貌、長相…等等。
於是,為了要感到有價值,許多人不斷追求成就、地位財富、或努力改變外貌…,我們藉由別人的稱羨和肯定,來獲取價值,或是藉由與人比較得來的優越感,讓自己覺得有價值。但是這些來自外在的讚賞和成就,永遠無法填補內心的不安全感。我們需要走入內心,碰觸攜帶許久的傷痛,然後重新學習:我的存在,就有價值,每個人的存在就是價值,沒有人比較優等或低劣,我們都同樣有價值。
當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資質、才華、身材外貌…,皮亞‧梅洛蒂說,這些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一個成熟的人面對差異的方式是能夠去欣賞差異、或是從差異中學習,而不是用差異來比較、決定誰比較有價值。
作家艾德烈‧洛爾德 (Audre Lorde)說:「並不是『差異』讓我們分裂,我們會分裂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辨認、接納、並且慶祝這些差異。」我想邀請你,讓我們重新學習面對差異,看到別人在不同軌道上行走時,去欣賞、慶祝這些差異,然後知道這些就是差異,並不影響每個人的價值。
你的內心,是個神奇廚房
因為我們被訓練成要從外在獲得價值,所以在感情中,許多人也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對方如何對待你──你有沒有價值,來自於對方是否喜歡你、接納你。
唐‧米格爾‧魯伊斯(Don Miguel Ruiz)在他的著作 “The Mastery of Love”中提到了一個「神奇廚房」(The Magical Kitchen)比喻,他說,想像你有一個神奇廚房,擁有源源不絕的食物,這時如果有人跟你說:「如果你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我就給你食物」,你不會答應對方,因為你擁有足夠的食物,你還會大方地分享你的食物。
魯伊斯說,你的內心也是一個神奇廚房,擁有源源不絕的愛,可以愛自己、伴侶、親友、以及世上人類,當你理解愛來自你心中,那麼你就能夠大方分享愛。但是,許多人覺得內心缺乏愛,開始向外界尋找愛,這時如果有人告訴你:「如果你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我就會愛你」,你就可能答應,然後開始失去自我、把自己變成為別人要的樣子,你覺得這樣才會被愛。
如同世界著名心理治療師艾絲特・佩萊爾所說,感情的滿意度,來自於你是否愛自己、接納自己。所以我想邀請你,我們可以重練習愛自己開始,到自己內心找到愛,然後當你想進入伴侶關係時,是因為你想要分享愛,不是因為需要乞討愛。
給未來的自己一個機會
二十幾歲是個不容易的階段,你可能充滿徬徨、迷失、恐懼、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裡。
而人生有趣的就是,我們無法事先看到自己的路,如同作家約瑟夫‧坎伯 (Joseph Campbell)所說:「如果你看到前方已經被鋪好的路,那這就不是你的路。你的路是由你自己一步步鋪出來的。」
或許你現在眼前有一條由父母幫你鋪好的路、或是這個社會告訴你該走的路,但這些都不是你的路,你可以不必繼續走。當然,要離開鋪好的路會充滿恐懼,畢竟鋪好的路很熟悉,要走出你自己的路是未知,我們的大腦討厭未知和不確定,所以會感到恐懼害怕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感到悲傷、痛苦、困惑、焦慮…,有這些情緒也是很正常的,擁有這些感受並不是你有問題,而是你在正體驗人生。因為你讓自己真實活著,才會有這些情緒。
人生也會有跌入谷底的時候,你可能因為學業壓力、對未來徬徨、感情問題、家人關係…,讓你掉入谷底,覺得很痛苦。身為一位心理諮商師,我並沒有神奇的方法可以把這些痛苦變不見,因為你的痛苦是需要被聽見、被看見、需要好好被你感受的。
但是,你不需要獨自一個人承擔這些痛苦,你可以找人幫忙──你可以找心理師、可以和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說內心發生的事情、可以打電話給專線輔導人員…,當有其他人幫你一起撐著,這些痛苦的重量就會變得輕一些,要從底谷爬上來,就會變得容易一些。
你可能對於未來充滿恐懼,但「恐懼」其實是你還不認識的「未來的自己」。活下去,現在的你才能認識未來的你,才能給那位未來的你一個機會,讓未來的你自己有機會做喜愛的事情、和對的人在一起、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祝福你。
Warmly,
留佩萱
◎ 如果你現在有自殺念頭,可以聯絡以下專線,以及尋求心理師協助:
-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 也歡迎你閱讀我的新書《尋找復原力》,讓我們學習如何面對逆境,從逆境中學習與成長。
參考資料:
- Esther Perel的演講
- Pia Mellody談論自尊的影片
- Don Miguel Ruiz的著作: The Mastery of Love: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Art of Relatio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