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著罵孩子之前,先讀懂孩子背後行為的目的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有一次到國小演講,因為距離演講還有一些時間,我便到校園的其他角落走走。
在人來人往的走廊上,我看見一對父母正在教訓孩子:「剛剛老師都已經告訴我了。」「你不要以為我們不知道你在學校做了什麼事。」「你真的會被我們修理得很慘。」
「我們有講錯嗎?你說啊!」雖然父母親盡量壓低了音量,但她們的對話我還是聽得很清楚,感覺得到父母的確蠻生氣。
沒想到孩子竟扭動身子說:「媽我跟你說,我們班同學說有一個地方很好玩,你們要不要去看看?」
父母親聽到孩子的回應似乎氣炸了,瞪大眼睛、說不出話。
換成是你,當下會怎麼回應呢?
(A)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在聽啊?
(B)你也知道丟臉喔?知道丟臉就給我乖一點。
(C)先這樣,回家之後,我們需要花點時間討論這件事。
當天演講的題目是「看見行為背後的訊息」,講座結束前有一位爸爸舉手提問,我一看,是剛剛在走廊上的那對父母。
父親提了剛剛的對話,疑惑的問:「孩子這樣打岔、逃避問題,行為背後難道也透露什麼訊息嗎?」
當然呀!
你想,當一個孩子在人來人往的地方被教訓,可能會被認識的老師或同學看見、可能會擔心被嘲笑,這時候的心情是什麼?
覺得尷尬、覺得丟臉,對嗎?更別提那個當下孩子早已滿臉通紅、身子扭來扭去。
那麼,當一個人覺得尷尬、不想繼續這個話題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方式來中斷對話呢?
孩子想到的方式可能就是轉移話題。
只是,孩子的認知並沒有成熟到可以緩緩說出:「爸、媽,這個話題在這當下讓我覺得有些尷尬、有些不自在,我知道我或許做錯了,但我們能不能回家再繼續討論呢?」(萬一一個國小的孩子講出這段話,我猜大人也會傻眼)
如果沒有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我們就會把這種行為解讀成打岔,甚至是不尊重父母。
那麼,如果讀懂了孩子當下其實蠻尷尬、想要保留一些面子(價值感),身為大人的你會選擇怎麼回應呢?
(A)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在聽啊?
(B)你也知道丟臉喔?知道丟臉就給我乖一點。
(C)先這樣,回家之後,我們需要花點時間討論這件事。
問題的確是要處理的,不過我們往往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連人也一併處理掉了。
我們是家人,不是敵人。
我們的目標是教育,而不是漏氣;
我們的本意是相愛,而不是相害。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