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時,最討厭別人對你說什麼?—細數五種無效的安慰

  • 0

心情不好時,最討厭別人對你說什麼?—細數五種無效的安慰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看到身旁的人心情沮喪,我們大概也不太好受。我們通常會說些什麼話,試圖安慰或者提供支持,也能減緩我們內心的焦慮。

但我們是否想過,這些安慰或鼓勵的話語,真的對陷入沮喪中的人有用嗎?或者,這是他們當下想聽到的嗎?

這麼問,可能你不太能明白。換個位置,如果今天你正是那個因為某事而心情糟透的人,你最不希望聽到別人對你說些什麼?

NO.1「早就跟你說過了呀!」—落井下石

「我不早就提醒過你了嗎?」這大概是所有人都最痛恨聽到的吧!

這話語中帶有嚴厲的批評與指責,意思是:「如果你當初聽我的,現在就不會如此了。」換句話說:「現在會這樣,是你活該!」這麼說,真的有給出任何鼓勵或安慰嗎?

完全沒有!只不過是在檢討那個受苦的人罷了。

如果你就是那個受苦中的人,當對方高高在上地說了看似合理的一番分析,只會讓你感到自己很蠢,或者更加自責與懊惱,根本就無助於改善心情。然而,我們卻很常對親近的人說這樣的話,這正是無效安慰的第一名。

NO.2「沒事的,一切都會過去的!」—否定情感

女兒剛出生時,在產後護理之家待了一段時間。每當女兒大哭時,那兒的護理師總會這樣哄著:「好喔!沒事了、沒事了!」或者「不生氣、不哭哭喔!」我很疑惑,就是有事所以才哭,為什麼總要孩子「不哭」或告訴孩子「沒事」呢?

孩子接回家後,才發現,幾乎每個長輩在孩子大哭或鬧脾氣時,都會這麼安撫孩子:「噢!沒事了,不哭不哭!」孩子跌跤了,便說:「不痛不痛」或者「不怕不怕」。可是,孩子是真的感到疼痛、害怕、難過,這便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實情緒感受。

一個人感受到的傷心、沮喪、焦慮、恐懼、憂愁與不安等情緒,不會因為有人勸他不要去感受,就能把它們給驅離的,反而會感到更加痛苦。一來,是因為沒有獲得充分理解,而更感到孤單;另一方面,這些話正在暗示自己有這些負面情緒是不對的、不好的,不被允許的,但卻又一時難以從負面情緒中脫困時,挫敗與無力便隨之而來。

NO.3「往好處想,還有人比你更慘呢!」比誰更慘

當孩子受了委屈,在學校被同學欺負、沒被公平對待,或者抱怨營養午餐不好吃、功課壓力太大,大人總會這麼說:「你已經很幸運了,你也不想想看,還有人更慘呢!」

再想想,當你工作上被豬隊友扯後腿,正一肚子火時,想找個人訴苦,沒想到,對方回應你:「這已經很好了!我告訴你,我之前更慘……」你只是來吐苦水,又不是來比慘,這下好了,你的心情沒比較好,接著還換成得聽對方的抱怨,早知道就別提這件事了!

我們總以為,向受苦中的人,舉出自己或他人更悲慘的遭遇,能讓受苦中的人感覺到欣慰一點,因為「我不是最慘的!」,好像,也不需要抱怨那麼多了——繼續抱怨下去,就顯得不知感恩了。然而,這可能是誤會一場;因為,在一個人的內在世界中,當下的感受是最真實的,他不需要別人告訴他「沒那麼慘」,而是有人能理解他「真的很慘」。

NO.4「你怎麼不這麼做就好了呢?」—垃圾建議

還有一種也很令人反感的安慰,就是貢獻出他寶貴的人生智慧,拼命告訴你,這事情該怎麼做就能解決了。典型的話語是:

「你怎麼當時不去找人幫忙呢?」

「下次遇到時,你記得要……就行了!」

「我告訴你,這問題應該這麼做才對……」

當然,還有一種無用的建議,便是要對方「加油!」。老實說,我不反對別人給我高明的建議,然而,很多時候,那些看似比你想到更多、看到更遠的見解,我們其實也曾想過,甚至也嘗試過——但是,就是無效嘛!

而如果你告訴對方:「這沒有用啦!」對方還會反過頭來指責你:「你就是不聽勸,現在才會吃虧,我這是為你好呀!」逼著你得把這些建議給吞下去。於是,你感到更無奈了!

所以,在他人陷入沮喪的當下,提供建議往往是不太有幫助的。

NO.5「你上次說的那件事,現在怎麼了?」—轉移話題

沒有人喜歡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人家既然會找你吐苦水,就是希望你重視他的感受與經驗。然而,有的人卻很容易把話題的焦點帶離當下對方痛苦的事件與感受,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

會透過「轉移話題」來回應對方,有兩種可能原因。第一,是以為把話題轉移掉,引導苦主去想些其他的事,暫時忘記當下的苦悶,能有效改善對方的心情。然而,事實是,很可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經驗不被重視,同時,這也是一種「否定感受」的形式。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當聽到對方的處境時,我們感到難以承受,想要趕快脫離這股低氣壓,於是透過轉移焦點來讓自己感到能喘口氣。我們以為這是在幫助對方,事實上,只是想讓自己好受一點。

上述這些話語,我們都不陌生。在我們遭遇困境、心情沮喪時,身旁的人就是會這麼對待我們;同時,我們也常用這些方式安慰別人。你問我:「如果這些話語是『無效的安慰』,那麼,我不就無話可說了嗎?」

我知道,你渴望學習什麼是「有效的安慰」或「有力量的鼓勵」,你可以去閱讀我曾寫過的文章,坊間也有很多書籍可以參考。然而,在這之前,讓我們先學會停下來,寧可什麼都不說,就只是聽,好好聽懂、聽完一個受苦者的心聲,頂多點點頭、拍拍肩膀。

往往,無聲的陪伴,勝過有聲但不切實際的安慰。

 

陪伴你成長:【情緒健檢】重新認識、練習掌握、與修煉情緒

 

延伸閱讀:是安慰還是八卦別人?心理師教你七大點,成為他人溫暖的擁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About Author

陳 志恆

陳志恆 / 諮商心理師、作家,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2016,究竟出版)、《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2017,圓神出版)。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