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時事】14歲少女略誘案:青少年時期自我成就動機強,就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8月29日,高雄一名14歲國中少女北上到新竹,接著搭上了陌生人的車後便失聯,心急的家長不僅報警,也在網路各大社團發文協尋。
少女父親透過女兒臉書歷史訊息發現,一名羅姓男子從5月開始就以畫畫、唱歌等打工機會給予女兒薪水,一步步騙取女兒信任,而這回羅姓男子則是以擔任「電競陪玩師」及每週可賺五萬元等話術,約女兒到新竹碰面。所幸在少女失聯3日後,警方終於在竹東一間透天厝的夾層中找到少女。
這起14歲少女誘拐囚禁案震驚全台,許多家長除了擔心自己孩子碰到類似的網路交友詐騙,也開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認為,從該案件來看,我們首先可以思考的是「為什麼青少年、青少女很多事情都不願意告訴父母?」,對此,她點出兩個原因:「父母不了解」以及「父母可能會阻止或批評」,所以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需求或決定,就很可能會選擇不說。
「我們能不能去理解孩子在網路虛擬世界裡的需求是什麼?也許他們需要的是很多精神層次上的肯定,甚至是愛的歸屬感。」吳姵瑩以個案經歷分析,她發現有很多案主與她諮商時,都會回頭談到他們在青少年時期所發生的事,如其中一個案主就提到自己青少年時期是鑰匙兒童,回到家都沒有人在,他內心對父母相當不諒解,認為雖然父母給了他溫飽,但他還是希望父母能夠願意花一點時間來陪伴他,這個情況也讓他在過程中產生出了創傷。
因此,我們要知道的是,當孩子在青少年的階段失去了跟親人之間緊密的感覺時,他們就會很容易產生「我是不是不夠好、不夠有價值,所以你們才不願意來陪我」的心理感受。
不僅如此,若孩子的內在出現這樣的狀態,他們在人際關係裡也會很容易產生「我覺得同學好像也不太喜歡我」等這樣的負面情緒。而當青少年在家庭以及人際關係上都得不到他想要的時候,「網路世界」便成為他們最快能夠獲得人際支持,甚至有榮耀感的環境,他們也就容易投入其中。
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也對此分析,她認為這個案件中的少女家庭背景並不複雜,看起來跟家人的關係也不錯,與一般失學中輟或低成就的青少年案例不太相同。除了嫌犯有計畫性一步步讓少女卸下心防之外,也可能是因為少女的「自我成就」的動機很強,才容易高估自己掌握風險的能力。
她進一步指出,特別是當青少年已具有類似成人的獨立行動與體型,加上想要證明自己能力時,儘管小心謹慎仍難防有心之士。羅怡君強調,這一點家長要特別提醒孩子,不論做什麼活動,多一個大人知道去向、隨時留下「行動痕跡」就少一分風險,絕對是不變的道理。
此外,對青少年時期的孩子而言,即使是與三五好友結伴一起前往,認為人多壯膽好辦事,但在不知道對方目的的前提下,結果通常也可能會是一網打盡,畢竟對方也未必只有單獨一人。因此,家長們也要時刻提醒,不要隨意答應陪同學前往任何奇怪場所或聚會,避免自己也步入風險之中。
陪伴你成長:【孩子的守護者】八堂課教出臨危不亂的孩子
延伸閱讀:孩子出狀況我卻最後一個知道?心理師帶你重建「親子間的信任連結」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