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心太軟?七個靈魂拷問整理你的人際關係

  • 0

總是心太軟?七個靈魂拷問整理你的人際關係

作者: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為什麼總是有人可以這麼「做自己」?

  • 約見面,十次有七次都是讓對方等。
  • 平常都無消無息,只有感情出狀況才聯絡朋友。
  • 每次有困難的時候,都會找人出來吐苦水。
  • 只會提議,然後把所有事情丟給別人。
  • 需要別人的時候,才會裝熟靠近,偷偷把別人資源搶走。
  • 總是按照自己方便的時間、地點約見面。

這麼做自己的人,其實生活大概過得挺舒適的,也不會覺得困擾。

所以,《虧我一直把你當朋友》這本書想關心的,是剛剛那些情境中比較像苦主的那些人⋯⋯來看看,把這些情境換個角度呈現,會變成怎樣?

  • 約見面,十次有七次都是我等對方。
  • 平常都無消無息,只有和男朋友分手才聯絡我。
  • 每次有困難的時候,都會把我叫出來吐苦水。
  • 只會提議,卻把所有事情丟給我。
  • 只有需要我的時候,才會裝熟靠近我,卻把我的資源都搶走。
  • 「我比較忙走不開,請你過來我這吧。」總是按照自己方便的時間、地點約見面。

有覺得熟悉嗎?不知為何,閱讀這本書時,我想起「心太軟」這首歌的幾句歌詞:

「你總是心太軟,心太軟,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
「多餘的犧牲他不懂心疼,你應該不會只想做個好人。」

做個好人,完全打中本書主旨。

好人不懂「界線」,好人希望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

但好來好去之後,往往變成,「我的就是你的,但你的怎麼不是我的!?」

好人很懂「壓抑」,也很會忍耐。

心中真實的聲音時常被自己忽略,更別提敢讓對方知道了。

只是,一味容忍下場終究是不好的,要嘛自己氣到心累,要嘛突然洩洪,對方傻眼跟著生起氣來,「你以前不都是⋯⋯的嗎?」、「不爽幹嘛不早講?」

虧我一直把你當朋友》一書,寫給在關係中感到疲憊的人,帶你自我發現,我們是不是「被利用」了。書中指的利用包含那種金錢上的;也包含人際間佔人便宜、那種不大不小的利用。

 

虧我一直把你當朋友

拒絕別人對你的傷害,找回關係主體性的關係心理學

이제껏 너를 친구라고 생각했는데

成裕美|성유미 著

三采 2020/02/27 出版

以此展開,全書Part 1聚焦在辨識這種被利用的關係,作者透過許多主角的故事,重新帶大家「正視」一些我們很熟悉,卻未必深思過的詞彙,好比:好意、愛自己、冤大頭、吃虧。當我們透過「一來一往」的關係去重新切入這些詞時,就能看到裡頭一些微妙的人際動力。對這些動力稍有理解,確實是避免自己未來落入這種狀態的基本功。

Part 2則來到「解藥篇」,該如何應對這種「失衡」的關係,保護好自己呢?作者鼓勵大家找回自己心中的情緒,為人際關係進行「損益分析」,並真誠的說出自己內心的話。同時,當你遇到「不健康」的人際關係時,作者也提供了好好退場、好聚好散的指南。

倘若在生活中真的遇到人際問題,要鼓起勇氣來面對,主動處理,或者發現必要時,勇敢斷捨離,其實並不容易。但誠如作者書中所說「直視問題,關係才能前進」。作為人類,我們就是活在關係裡的生物,每一段關係,不管是好、是壞,其實都是我們修煉的對象。

最後,我想分享作者在結語這邊提出的七道問題,可以用來檢視自己人際關係是否平衡。倘若您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那麼清楚,或者滿意,或許可以找時間讀讀《虧我一直把你當朋友》一書,整理一下自己的人際關係。

保護自己也保護對方的七道問題

(引自虧我一直把你當朋友,頁259)

想面對關係問題的第一道關卡,就是認同自己及尋找自己的需求。以下的問題,將有助你辨識自己真正的需求。儘管有些困難,也希望你在認真思考這七道問題後,試著盡力找出解答。

一、認清自己的需求:問自己,我在這段關係中的需求什麼?

你對於自己的需求了解有多少?請將你的需求列為清單,盡可能詳細記錄下來。這些需求通常會分成兩塊,一邊是不需再多說、非常明確的需求,一邊是模糊不清、有待確認的需求。有些人可能對自己的需求沒有任何想法,或許還會這麼說:「這個嘛,我沒有特別需要什麼。」其實每個人都是有需求的,不是因為你真的沒有需求,你只是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而已。

二、建立在個人需求上的關係:他和我的需求有多大關聯?

請你試著評估各種可能性,例如對方是完全符合我的需求,還是部分符合,又或者和我的需求完全無關?

三、將對方視為獨立個體的思維:我是否將他視為獨立的人格個體?

每個人就是一個人格個體。在關係中,我對這事實有多少體認和經驗?撇開我的需求,和對方相處的時光有多快樂?對我的意義有多大?

四、有求於人時,我對待對方的態度:我怎麼要求他滿足自己?

當對方確實擁有我所需的某項條件時,我是否會向對方提出要求?我是用什麼態度向對方提出要求?是強迫對方,還是低聲下氣,又或者鄭重拜託他?

五、我對待對方決定的反應:我對他的決定有何反應?

我向對方表達了我的需求,並希望對方能予以滿足。對於我的要求,對方出現何種反應?他是否同意幫忙?如果他不同意幫忙,我又是如何回應的?我是否做好尊重與接受對方決定的心理準備?

六、界定需求和幫忙之間的分際:雙方是否有說好會幫到什麼程度?

如果對方對我的需求給予正面回應,那麼下一個我該問自己的問題是:雙方是否對幫忙的實際限度與範圍有明確的共識?雙方能否溝通這個問題?

七、在滿足需求後,我對這段關係的回應:我會如何向對方表達謝意?

當我獲得實質的幫助時,我是否會發自內心感謝對方?我會謝謝他嗎?如果我很感謝對方,是否有表達出來?如果有,又是如何表達的?

分享彼此「需求」,讓關係走入現實

前面所提到的七道問題,對於診斷及解決我們在關係中的問題,能提供非常大的幫助。面對當下的關係,雙方應各自釐清自己的需求,並接受自己是為了滿足個人需求而接近對方的事實。唯有認清這個事實,我們才能正視對方,將自己的需求鄭重託付給對方。

在你告訴對方自己的所需後,也必須做好尊重對方回應的準備。如此一來,即使雙方一開始是「我與它」的關係,日後也有機會發展成「我和你」的關係。我既能接受對方對我釋出的善意,同時我依然能保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只不過這裡有一點我們要能分辨清楚,究竟對方是帶著善意提供所需,還是帶著特殊的目的來引我上鉤。

這七道問題不僅有助於了解自己的需求,也能用來檢驗為了個人需求而接近自己的人。這時,我們只要將問題的主詞換成對方即可。在經過這一連串的檢驗過程後,我們就能決定是否要提供對方我所擁有的東西,而這個決定將有助於雙方建立能積極滿足彼此需求的關係,而不是某一方在不知不覺中被利用的關係。唯有如此,這認同彼此需求的平衡關係才算真正展開。

每個人都想單方面利用與壓榨對方,這也無可厚非。相對地,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我們都要以保護自己為優先。在此基本前提下,雙方能尊重彼此為獨立的人格個體,時而與對方分享心情,時而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許這種關係才是目前我們期盼的解答,同時也是我想推薦給讀者的最實際的解答。

 

陪伴你成長:【心理界限】做自己的9堂課

 

延伸閱讀:海苔熊:為什麼朋友要這樣對你?四種不同的背叛分析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