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看《翻唱人生》:你可曾想過,什麼事情能讓你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
作者:黃柏威 諮商心理師
什麼事情,能讓你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想起生命其實有不同的可能性?是一首歌、一部電影、一個人、或是一趟旅行?
改編英國歌手Steve Tilson真實經歷的電影《翻唱人生》(Danny Collins),主角柯林斯卻是因為一封信,讓自己停下腳步,思考人生新的可能。
40年前,當紅搖滾巨星約翰藍儂寫了一封信給新人歌手柯林斯。因為藍儂曾在雜誌上讀到這位剛出道的年輕歌手對名利的擔憂,也讀到柯林斯表示自己的音樂受到藍儂啟發最多,因此藍儂提筆回信給柯林斯,鼓勵他在音樂路上能夠做好自己。
只是,這封信當時被私心的雜誌編輯藏著,因此沒送到柯林斯手上,40年後,已是傳奇歌手的柯林斯才得知有這封信,而這時的他雖然年時已高,但早已名利雙收,唱不出新曲的他,依然過著酒醉金迷的生活,彷彿年輕不曾離他遠去,他擁有傲人財富、老婆年輕貌美,可是,他不快樂。
而藍儂在信裡寫道:「無論如何,不要忘記你的初心。」甚至留了電話,告知柯林斯可以打電話與他討論。
信裡的文字打中他的心,他因為音樂而富有,可是現在的他,彷彿窮得只剩下金錢而已。雖然他走上音樂的道路,但回顧過往,他已不是在追求音樂的真善美,他用浮華的事物掩蓋內心的脆弱與空虛,他一直躲在「富有」當中,用它來逃避情感、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關係,他狂歡的姿態、擁抱年輕女子為妻,甚至意味著逃避死亡。
視藍儂為偶像的柯林斯,看著偶像40年前的回信,他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他40年前就看到這封信,他的人生會不會過得不一樣?
哲學家海德格曾說人有兩種基本的存在模式:(1)忽略存有的狀態,或(2)注意存有的狀態。
當人活在忽略存有的狀態時,會沈浸與迷失在生活中的日常瑣事上,他也被稱為存在的日常模式,或「不真誠的模式」。但在注意存有的狀態中,會不斷覺察到存有,這個模式通常被稱為「本體模式」(ontological mode)、「存有模式」,人在這種模式中能夠更真誠地活著,能夠有深刻的自我覺察,雖然它會令人不安,卻也能讓人積極有力地做出改變。
而人要如何從日常模式切換到存有模式呢?海德格認為要靠某種不能改變、令人震驚的「急迫經驗」,後來哲學家雅斯培(Jaspers)將之稱為「邊界經驗」。要說最強烈的邊界經驗,大概就是「死亡」了,這也是我們曾聽說許多人在面對死亡之際,因為深刻覺察到自我的存在,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或是決心令人生有所不同的原因。
這觀點也被心理治療師所採用,有時我們會去創造個案的「邊界經驗」,觸發個案自我覺察,引發對方改變的動機與能量。
這封遲來40年的信,似乎就是個「邊界經驗」,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存有狀態,讓他對自已的思考從日常模式切換到了存在模式,他碰到更深的自己,於是他才有機會讓自己脫離日常的軌道,嘗試唱出人生的新曲。
這首新曲,節奏未必動感、旋律未必激情,它時而平淡,時而苦悶、甚至也令人挫折不已,但總得經過這些,它才能淬鍊出動人的力量,它才真正地唱到人們的心坎裡。
陪伴你成長:生活疲乏、安全感匱乏的快速充電法
延伸閱讀:心理師看《1/2的魔法》:隨著年紀增長,該如何找回失落的自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