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理智線斷裂?心理師帶你培養「踩煞車、自我接納」兩大情緒調節力

  • 0

瀕臨理智線斷裂?心理師帶你培養「踩煞車、自我接納」兩大情緒調節力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我常向父母授課,也常分享關於情緒調節的議題,現在大家普遍都認同,父母本身的情緒穩定度,是孩子心理與社會發展良窳的重要關鍵。

很多人問我:「面對孩子無理取鬧時,該如何保持心平氣和?」

我常會這麼說:「這會是一條漫長的路呀!」

那天,我差一點對女兒家暴

有天晚上,女兒在半夜三點醒來,開始鬧脾氣。在床上滾來滾去,踢來踢去,又放聲大哭;媽媽拍拍她,也被她撥開,我要抱抱她,也被她推開,怎麼安撫都沒有用。

眼看情況失控,顧不得睡眼惺忪,我只好放大絕,一把將她抱在懷裡,站起來在床邊搖呀搖、搖呀搖。幾分鐘後,女兒安靜下來,臉貼在我胸口,沈沈睡去。接著,我把她放回床上,在碰觸到床的那一刻,女兒像被針扎到一般,又跳了起來,放聲大哭。

我只好繼續把她抱回懷裡,繼續搖呀搖、搖呀搖,直到她又沈沈地睡去。

這一次,我多等了一會兒,等她睡得更沈,再把她放回床上。沒想到,彷彿倒帶重演一般,女兒放聲狂哭,一副要撲回我懷裡的樣子。我只好再度把她抱起來,繼續站在床邊搖呀搖、搖呀搖!

直到她又沈沈地睡去。後來,剛剛的劇情又再度上演,就像跳針一般。不知道來回多少遍,我手酸了,也累了,任她在床上哭。又不知道過了多久,她趴在我身上睡著了,我也睡著了。

很快地,鬧鐘響了,我該起床了!而這小子睡得正熟。送女兒去保母那兒回來後,我和老婆說:「晚上,我差點對女兒家暴了!」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踩煞車,接回理智線

當父母的都知道,孩子總會在我們身心俱疲時,給我們出功課,考驗我們的耐性。那天半夜,在精神與肉體上,受到女兒無止境地摧殘;而那晚睡前,女兒其實已經鬧了很久了。我和太太,總是耐著性子安撫。但是,人總是有極限的。當我抱著女兒,站在床邊搖到天荒地老、永無止境時,我的精神狀態正瀕臨崩潰。當下,我真想狠狠一巴掌,往她臉上送去。

但是,我忍住了!

因為我知道,這麼做沒有用;因為我知道,這麼做只會造成傷害;而我更清楚,這麼做只是在發洩我的情緒。

忍住不出手、不暴怒、不失控,這就是「踩煞車」的功夫—在臨門一腳前,踩住煞車,停止接下來會讓人無限遺憾的動作。你需要在心裡對自己喊「停!」,然後立即轉移注意力到別處去,爭取讓理智線再度接回來的時間。

這是在孩子無理取鬧時,父母面臨的第一個考驗,也是父母必備的第一個情緒調控能力—踩煞車。

 

「我怎麼可以有傷害孩子的念頭?」是的,我及時踩下煞車,控制住了!

隨之而來的是第二波挑戰—內心的煎熬。我覺察到,我心裡的小劇場正熱鬧非凡:

「天呀!你剛剛差一點做了讓你後悔莫及的事情!」「你怎麼可以有這種念頭呢?」「怎麼會想打自己的孩子呢?」「你不是號稱情緒調節專家嗎?」「剛剛,你就要鑄下大錯了!」「你這樣就要失控,太不夠格了吧!」

我的腦中浮現一道又一道類似的念頭,這些聲音簡直快把我逼瘋了。這讓我既懊悔,又自責:「我怎麼可以情緒失控?」、「我怎麼可以想打孩子?」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向內覺察,把自己給接住

我想起,當情緒瀕臨失控時,要先做的事,是為自己踩煞車,避免做出自傷或傷人的舉動;但若不舒服的情緒持續糾纏著你,你得去面對它並消化它,否則,這些情緒會不斷累積,在下一次情緒瀕臨失控時,以更強大的力道一次爆發。

我知道,那些自我對話,就是慣常「對抗情緒」的情緒因應模式又出現了,所以才會不允許自己對孩子出現暴怒的情緒,而內心小劇場上演的,就是自我譴責的戲碼。

取而代之,我要用「同在模式」來應對那些內心的不舒服。

於是,我坐在椅子上,放慢呼吸節奏,把注意力放到身體上,保持好奇,慢慢地觀察,身體上那哪些部位特別不舒服—那通常是情緒暫駐的地方。

我注意到胸口緊緊的,胃腸也悶悶的。

我只是靜靜地去觀察那些身體上的感受,然後,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擁有這些感受,我深深且全然地接受我自己」。也就是,我試著接納我那晚的「暴怒」情緒,以及「想要對孩子動手」的衝動;同時,我也試著接納隨之而來懊悔或自責的情緒與念頭。

我告訴自己:「如果真的無法放過自己,那就先接納這個狀態吧!」

 

接納當下的情緒,幫助下一次更快踩煞車

在情緒調節這個課題上,自我接納這一關是重點。能夠允許自己當下出現的狀態,那麼,就能慢慢消化這些情緒感受。而我也很清楚,在育兒路上,孩子會激怒我的機會還多的是,「家暴」的念頭可能再度被激起,但因為先前的情緒能被安頓,下一次,我就更有能力,也會更快地幫助自己踩煞車,甚至,採取更適切、更有效的方式處理當前的問題。

如果你問我,當父母的如何保持心平氣和?我會告訴你,如果做不到心平氣和,那就先接納自己做不到;如果對自己的情緒失控感到自責或懊惱,那就接納自己正處在自責和懊惱之中。

接納當下的自己,才能穩穩地把自己接住。

此刻,你的身心狀態才會回到穩定;然後,準備好面對孩子下一回合對你下的戰帖吧!

 

 

延伸閱讀: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從卸下完美父母的面具開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About Author

陳 志恆

陳志恆 / 諮商心理師、作家,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2016,究竟出版)、《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2017,圓神出版)。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