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看《人肉搜索》:當悲傷不能表達,你將更無法釋懷
作者:黃柏威 諮商心理師
電影《人肉搜索》(Searching),描述一心急的父親尋找失蹤女兒的懸疑故事。
大衛與唸高中的女兒瑪格同住,他的太太則在早些年因病過世了,於是他獨自陪伴瑪格長大。而一日就在瑪格告知要去同學家討論作業後,竟就也失去蹤影,大衛為問了瑪格的同學們,但沒人知道她的下落,遍處尋不著人的父親,開始擔心女兒是否遭遇危險。他報了警,梅格的失蹤還上了當地新聞,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然而就在大衛尋找梅格的同時,他也慢慢發現女兒有他陌生不解的一面,像是從梅格自稱的朋友口中,得知梅格並沒有什麼朋友,多數時候的她,其實總是獨自一人。而他每月幫女兒繳學費上的鋼琴課,原來梅格早已沒去上了,甚至在她的訊息對話紀錄中,還發現很多難以告人的內容。這些都讓故事充滿更多懸疑,究竟瑪格是遭逢不測、還是自導自演?電影緊緊抓住觀眾的懸念。
但這樣的故事情節,說來也不算新穎,不過《人肉搜索》最獨特、最成功之處,在於它的說故事方式。整片電影的畫面都是擷取自電腦螢幕的呈現,我們等於是透過大衛的電腦螢幕來看整齣故事,手法極有創意,同時又很真實表達出現代人的生活模樣。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用品不離手的我們,我們的生活也早就很忠實地被這些科技設備與產品記錄著。於是「尋找」一詞的含義,已不是外出探詢的動作,而是坐在電腦前,敲打鍵盤或是使用滑鼠的舉動了。
我們就隨著大衛使用一個又用一個的軟體、瀏覽一個又一個的網站,似乎也一路見證科技帶給我們的改變,也滿足人們窺視他人的好奇心理。而雖然科技會不斷更迭,網路平台會不停換新,但那背後仍反映著人們不變的古老需求:我們渴望與人有所連結。
我們傳訊息,希望得到對方回應;貼文,希望得到他人按讚;開直播,希望有人觀賞,科技始終在回應人性。這也是梅格在做的事,她不僅透過網路抒發自己感受,更渴望有人能夠同理與了解。而對她來說,最需要被同理的感受,就是她想念母親的心情。
電影有一幕令人很有感觸,是大衛在看梅格過去的拍直播影片內容。影片拍攝當天,正好是過世母親的生日,她正對著鏡頭說著自己想念媽媽的心情,說到一半,大衛敲門示意要跟她說話,這時梅格露出了期待神情,或許她以為爸爸想跟她聊聊母親的事,兩人可以互相支持與陪伴。但原來父親只是想邀請女兒一起收看電視節目而已,父親一說完關上門,梅格難掩失落的表情全表現在螢幕上了。
其實不論大衛還是梅格,面對太太、母親的過世,兩人都同樣悲傷,但兩人有很不同的處理方式。大衛不敢看電腦裡有太太畫面的影片,或是會刪掉有關太太的檔案,這都反映他用壓抑與逃避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悲傷,甚至他也刻意不和與女兒的對話中提及媽媽。可是梅格並非如此,她在傷心的時候,渴望有人陪伴與理解,渴望有人能與她聊聊心情,渴望與人連結,來感受支持、獲得力量。
這說來,可算是她「失蹤」的起點,當悲傷的心,找不到安慰的時候,她似乎也迷失了自己。上網尋求連結與支持,成了她現在的出口,或許也是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每一個人的出口了。
只是真真假假的網路世界,確實危機四伏,我們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也不可不小心網路上的風險。但電影更讓我們看見的是,人們在悲傷難過的時候,渴望被同理與陪伴的那顆心。
這正是大衛在搜尋女兒時最大的發現呀!他重複看著太太生日那天,女兒的直播內容,他看見了女兒的難過與失落,我想那一刻,他不只是在找女兒的下落,他也找到過去他沒有好好看過的女兒,他讀見了她的心,並讓它成了關係改變的開始。
大衛有找回失蹤的女兒嗎?電影有好多的轉折與伏筆,不到最後我們無法確定。但懸疑之外,它還是給我們一股溫柔,告訴我們,尋人的最大意義,不是尋找他的肉身,而是連結對方的心靈。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