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看「天才的禮物」:別讓親情,扼殺孩子的自我價值
作者:黃柏威 諮商心理師
七歲的瑪麗,被學校認為是數理資優的天才兒童,而校方認為,擁有如此資質的孩子,應該轉學到資優教育學校,才能發揮潛能。但瑪麗的舅舅、也是她的法定監護人法蘭克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瑪麗需要的不是特殊教育,而是朋友與平凡的生活,他甚至不太願意承認瑪麗聰穎過人,彷彿那些特質不是優點與祝福,相對地,它更像是缺陷與詛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jJjSOeKA
法蘭克會這麼想,不是沒有原因,因為他的妹妹、瑪麗的生母黛安,從小就是數學天才,可是這卻成了她的詛咒,她的天份並未讓她開啟更開闊的人生,反而成了捆綁她生命的枷鎖,她像是不得安息般的機器、無止盡似地去挑戰人類世界裡最難解的謎題,但那真的是她自己渴望與夢想的人生嗎?
從她在照片裡一貫的愁容看來,並非如此,那似乎不是黛安想要的生活,這些生活是他母親伊芙的期待。27歲時,黛安選擇自殺,留下了剛出世不久的孩子瑪麗,從此法蘭克就一直扶養瑪麗長大。
法蘭克不希望瑪麗步入黛安的後塵,他希望瑪麗有快樂的童年,可以擁有黛安無法擁有的平靜生活。然而,他的作法也換來許多人的質疑,特別是自己的母親伊芙蓮,她覺得法蘭克會毀了瑪麗一生,但在法蘭克心理,母親才是毀了黛安一生的人,而現在他更要保護瑪麗,不要讓伊芙蓮介入瑪麗的教育,不讓扭曲價值觀帶來的傷害再次發生在瑪麗身上。
過份的「共生關係」扼殺了孩子的自我價值
伊芙蓮年輕時候也是數學家,在英國從事數學研究,結婚之後來到美國,為了照顧家庭,中斷了自己的專業生涯,而這留給她遺憾,成了她生命裡的「未竟事務」。就跟許多父母一樣,在她發現黛安的數學天份後,她自己的「未竟事務」就成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她逼著黛安接受資優教育,她否定黛安的其他興趣與喜好,甚至黛安高中時代的愛情關係,在母親眼中竟被看成是男方的綁架,黛安的情感,徹底被母親否認。她感覺自己的人生,彷彿只是滿足母親遺憾與夢想的載具,她只是為了母親而活,只是依附母親的孩子,而不是獨立的個體。
片中瑪麗在伊芙蓮家中,看著母親黛安的相本,發現每張照片裡黛安總是與伊芙蓮一起,她好奇問著,而伊芙蓮像是驕傲地回說「對啊,我們總是一起」。這其實象徵著母女緊密的關係,但也可說是母女未分化的表徵,伊芙蓮的毫無自覺,更說著她對黛安的過度掌控,在她心裡,黛安不是成熟獨立的個體,當黛安不是獨立的個體,她的感受當然就不重要,當黛安只是母親的附屬品時,伊芙蓮看重自我的感受,就比起照顧黛安的感受更為重要。
當你不在乎一個人感受的時候,就是摧毀一個人價值的時候。
當你不在乎對方的感受,其實也像在說你一點也不重要。
黛安會選擇自殺,可能也說著她內心的自我懷疑,縱使她有過人的頭腦,但她仍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她一直都在跟那個否認自我的聲音對抗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
相反的,片裡的法蘭克,努力守護的,就是人性的尊貴價值,那價值不因能力有所差別。雖然他有自己的人生問題與困境要解決,但他努力不讓瑪麗的自我情感、自我價值遭到否定與傷害,因此瑪麗說過一句動人的話,她說:「他(法蘭克)在發現我聰明之前就要我了。」
法蘭克讓她知道,她是被愛的,無關乎她的能力,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是無條件地被愛時,而這才是自我價值穩固的所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對生命自身渴求的兒女。」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曾寫下這富有深意的句子,這話也幾乎可拿來當成《天才的禮物》(Gifted)一片的註解。
每個孩子有他自己獨立的情感,有他完整不能被剝奪的生命價值。
他的人生有老天要給他的難關與考驗,也有上天給予的祝福與出路,比起壓抑孩子的情感、否定孩子的價值,要他們走在我們想要他們走的路上,更大的愛,或許是學會守護那些屬於他們的情感與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