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了解「認同上癮症」成因、症狀、解方(下)
製作撰寫: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8你有被疼愛被懂的經驗嗎?
我想講一個我在聖安多尼奧(San Antonio,Texas)的故事。
當年,我和我老闆去參加社會心理學家年會,我們走在聖安
那時候我第一本書正準備要出版,面臨到一些困難,我老闆
我們一邊走,風一邊努力的吹,我還是覺得很冷,我老闆就
但是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有人像爸爸一樣照顧我的感覺(
我還記得那個夜晚,街燈很暗,風很大,但是心很溫暖。原
這是一種被保護、被在乎的感覺。而且不會因為你做得好或
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樣才可以變得安全?要如何才可以從焦
[15]* ,後來也常被應用在治療上[16]。
簡單地說,#安全感促發就邀請你思考一個曾經被好好愛著的經驗,然後讓那個經驗可以重現在眼前。
我老早就知道這個方法,看了很多實驗,p<.05什麼的
沒想到第一次想起這個經驗,是因為讀到這本書。原來我也
你也願意試試看這個安全感促發嗎?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
——你曾經有被理解、或被懂的經驗嗎?
——誰曾經給你這樣的經驗?
——他們做了什麼,讓你感覺到被愛和理解?
試著描述這些經驗,你可以像我現在一樣,開手機的記事本
*在實驗上面由於要做到更精確的操作定義和控制,有些時
#9我的腦袋裡有國防布
「可是我就是想不到啊!」你可能會這樣說。
如果你是想不到安全感經驗的人,也不用擔心,書中還提供
#10畫一條自己的生命數線
1)拿出一張紙,在上面畫一個由左往右的箭頭。
2)在這條線的上方代表的是正面的、快樂的、開心的回憶
——個人創傷線:列出從小到大,讓你記憶深刻的重要事件
——情路坎坷線 :把你和分手的前任,或是心中一直放不下的人,兩人之間
——失落線:如果你是失去一個重要的親人,可以從小時候
3)盡量避免交談,也允許自己在畫的過程當中有情緒的起
4)從這條數線上挑選一個你最想要深入探討的事件,問問
——當時的感受心情是什麼?
——現在的感受心情是什麼?
——那時候身邊的人(可能是你的家人或是你失去的親人、
其實,這就是重新閱讀「自己這本自傳」的方法。透過理解
1)更為釋懷:了解當初他們為何要做這個事情傷害你,或
2)更為憐憫:了解他們也真的是很痛苦、很辛苦才會做出
3)同理自己:感覺有一個人可以懂你,而這個懂你的人正
4)沒有用:沒看錯,就是 #沒有用。我在捷運上看到這三個字的時候噗哧笑了出來,旁邊的阿
「等等,你怎麼會期待有一種方法可以做了之後就對所有人
是啊,改變本來就是漫長的,不過Chloe說當你做完之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論怎麼搞都沒有太大的效果,另外一個方
*當然,清理傷口要有專業人員陪同,如果你要做這件事情
#11內在大人的模樣-part1
其實,安全感是一輩子的課題,而這一輩子的第一堂必修,
「停!夠囉!好囉!我不要再聽到內在小孩囉!搞得自己好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在參加一些成長團體時,很抗拒聽到這四
不過,現在這本書用另外一種方式讓我(和兩千萬人)都驚
我知道「內在小孩」這四個字你已經聽到爛了, 所以我今天要隆重介紹你心裡的另外一個房客:內在大人!
不過,要接見他之前,我們要先來想像一些情況:
小時候你吵著要買玩具,又哭又鬧,你爸媽會怎麼回應你(
A1.理性面對:
「玩具乃身外之物,回去玩完之後一定馬上就不玩了。」
「只是一個玩具而已,有這麼誇張嗎?上次不是已經說過了
B1.情緒隔絕:
「沒看到我在忙嗎。」(讓你繼續在旁邊哭鬧)
「你就慢慢叫吧。」(淡定,然後繼續用手機回覆客戶的信
「你再哭我要走囉。」(在心裡數3秒之後直接離開)
C1.憤怒厭惡:
「哎呀!走開啦!你怎麼這麼煩啊!」(推開)
「整天就只會買玩具,你功課寫了嗎?明天考試看了嗎?要
D1.恐懼害怕:
「你去看一下他怎麼了啦。」(無法面對你大吵大鬧,乾脆
「你不要這樣。」然後心裡很害怕,其實不知道該怎麼辦,
E1.嘻笑面對:
「寶寶你看,這個小鳥鴨子很白痴耶~」然後扮鬼臉逗你笑
「啾啾,我是大老鼠哈哈哈」唱作俱佳,想要引開你的注意
#第二題
如果上面這個劇本很難想像,你可以想像當家裡發生激烈爭
A2. 理性分析,就事論事
B2.「干我P事」隔絕戴耳機聽音樂
C2.「你在大聲什麼!」的憤怒
D2.害怕會被波及所以躲起來
E2.到他們前面搞笑岔開話題,試圖想要化解尷尬
熊:「可是,這些都是我的想法,可以代表我們的內在大人嗎?」
Chloe:「雖然可能會有些誤差,不過這2題的確可能是你心中內在大人的一種『投射』。
例如,第一題測量的是小時候的經驗,也就是我們從大人身上學習到的情緒因應模式;
第二題測量的是我們面對內在小孩的模式。
內在大人,其實是我們內化過往情緒因應模式,『演化』成為自己對待內在小孩的模式。
換句話說,就是父母的影像,變成我們內心的影像。
當然,內在大人的形成,不只會吸收來自父母的教養和情緒模式,也會吸收來自社會文化因應情緒的觀點,逐漸成為我們處理和面對自己情緒的模式。」
熊:(好多模式模式模式……頭昏中)
#翻譯蒟篛
總之,內在大人形成來自:
──父母的影響:父母討厭你哭,你的內在大人就會憎恨自己軟弱的片刻。
──社會文化的影響:大家認為人應該要上進,因此「自我苛求者」就會鞭策自己努力不能休息[29]。
上面的兩個問題,你大部分都是選ABCDE哪一個(或哪幾個)呢?
選好了嗎,要公布答案了喔:
A科科人:理性分析是你的武器,邏輯與規則是你擅長的工具,總是害怕失控,所以經常被伴侶或身邊的人說過度理性。
B築牆人:你的心有一道牆~(郭靜語氣
https://goo.gl/Bx72xS),那是用來保護你不去感受到痛的牆,小時候你可能曾經表達自己的感受卻不被接受,可能家人總是把他的問題丟給你,久了以後,你學會在自己身邊築了一道高高的牆,避免他們害到你,也避免情緒侵襲(一言難盡,詳細請延伸閱讀 #逃避依戀ppt https://goo.gl/K35ilv)。
C.憤怒鳥:面對挫折或別人生氣的時候,你就生氣回去。在玩人生Online的時候,認為攻擊就是最好的防守,卻沒發現,那些你一直以來攻擊的對象,其實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一言難盡again,詳細請延伸閱讀 #隱性焦慮投影片 https://goo.gl/yRy39t)。
D.忍者龜:震驚、害怕、不知所措、待在原地shock,是你面對衝突和憤怒等等情緒時候的經典反應[21],就像是在玩CS的時候從頭到尾都躲在倉庫角落的人一樣(知道的人就透露年齡了)。如果不能躲起來,最好待在原地不要動,當伴侶或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你往往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你從他們的情緒當中,看到過往自己同樣的經驗,而那時候的你並沒有被好好的被安撫。可是,當龜仙人並不代表就可以安然無事,因為通常在回合結束之前你還是會被人家發現並爆頭。
E.小丑人:你有很棒的場控特質,讓大家注意力放到你身上,發現苗頭不對、氣氛很僵,你就會跳出來綵衣娛親,搞笑轉移。但其實,表面上總是嘻嘻哈哈的人,內心反而常常是孤單而憂鬱的,Chloe 說「有些人是真的會搞笑,有些人則是『必須要』搞笑」因為如果不笑的話,那背後的東西太大太痛太黑暗了,「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好好照顧那些一直以來被你忽視的情緒。」Chloe 說。
當你用這樣的方法面對家人的衝突(或是面對那個哭鬧的孩子),也就代表你用相同的方式面對你的內在小孩──這也往往意味著,小時候你有同樣的情緒時,家人是怎麼樣應付你的(整理自[1],p.159)。
如果我的內在大人很不溫暖,那該怎麼辦?
我記得暗黑破壞神2有一個藍色傳送卷軸,當你打怪物打到一半需要補給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個卷軸,傳送到城鎮裡面,買好藥水之後再回到原本的地方。
現在我們就來試試這卷軸([1],p.159)。
1.小時候你哭泣或生氣的時候,印象最深的、被對待的經驗是什麼?
2.家中最常出現的情緒是什麼?又是誰最常有情緒?
3.當他們有情緒的時候,你通常會怎麼做?
#來看一個實際例子吧!
下面是我(主持內在會議的人)、內在小孩阿甲(健忘村的哏)、父親的形象=舊的內在大人阿丙、溫暖陪伴=新的內在大人阿乙,四個人之間的對話。
我:「我們家的潛規則是最後一個洗澡的要洗衣服。因為我常常都拖到最後才去洗,所以洗衣服小童常常是我。我每次都會忘記把口袋的衛生紙拿出來(你大概可以猜到衣服洗完之後的畫面),然後被我爸抓去用竹掃把末端打小腿(希望還有人知道這是什麼)。還有我總是上完廁所忘記關浴室的電燈、忘記開浴室的窗戶,他都會暴跳如雷,罵我的聲音連樓梯間的鄰居都聽得見(但他們並沒有要來救我的意思)。我最常的反應就是一臉無辜,很無奈地等著被打,反正做錯事的是我,怎麼道歉或是彌補都沒有用,只能等著被我爸放大(絕招),抓起來罵或者是吊起來打……」
我:「……你說那時候他的情緒是什麼喔⋯⋯我爸應該是覺得他生了一個笨兒子吧,什麼事情都教不會,他應該也很懊惱或沮喪吧⋯⋯啊!難怪我常常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這裡句子當中的爸爸其實不是『真正』的爸爸,而是內在投射的父親,也就是舊的、總是在鞭策自己的內在大人阿丙。
內在小孩阿甲說:「……其實我反而不太能夠感覺到自己當時的情緒耶(他閉上眼睛仔細回想)。可能是很震驚、很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然後覺得為什麼自己已經很努力小心避免犯錯了,卻還是犯錯、不能達到他們的期待……靠!難怪我現在會變成拼命三郎,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不夠……」
我:「試著用藍色傳送捲,回到當時的畫面,看到這個很震驚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小孩,如果現在要邀你陪在他身邊,你會怎麼做?」我對自己說。我進入長長的沈思,大概2到3分鐘都沒有說話。
阿乙:「你……辛苦了。」第一句話都還沒講完他就哭了,眼淚爬滿雙頰。
阿乙:「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也不想這樣,你只是忘記而已。你不知道要怎麼做比較好對不對?好像不管怎麼做都會被罵、不管怎麼做他們都不滿意。」他一邊哽咽,一邊把這段話繼續說下去。
阿乙:「可是你已經很棒了,每次考試都考395分以上,他們不知道你一天花多少時間在唸書、熬夜、犧牲掉和同學玩的時間,卻只會怪你沒有關燈、沒有把衛生紙拿出來。我知道你很努力了,只是粗心大意而已⋯⋯害怕的時候到我這裡來,我保護你……」阿乙說完最後一小段話,就趴在沙發的扶手上嚎啕大哭起來。
於是,我們什麼都沒說,就靜靜的痛苦和著淚水在這個空間裡面經過,給眼淚一些屬於它的時間。
搞得好像很多人一樣,其實在場只有我而已XD(我,我的內在大人阿乙,我的內在小孩阿甲,那個父親的形象阿丙)。
「陪伴,不一定需要言語。陪伴,其實是一種『在』的練習。」Chloe說。
這本書只提供一個最重要的核心技能,叫做「召喚內在大人」。因為這是很重要的技能,所以我就把技能樹畫出來了([1],p.191-p.198)。
1.影分身之術:首先要練習辨認心中不同的聲音,有的是在責罵你的內在大人,有的是受傷難受的內在小孩。練習把「我」分開,其實就是前頁的例子裡面的阿甲、阿乙、阿丙(好啦其實你可以取更貼切的名字,例如神力女超人、森七七老虎、賣火柴的小女孩等等):
1)阿甲:童年那個在事件當中受傷的內在小孩,一直沒被看見只好一直哭鬧的小孩。
2)阿乙:現在被你召喚出來,負責陪伴他的「新的、溫暖的內在大人」
3)阿丙:可能是過往重要他人在你心中的投射出來的形象,漸漸形成責備、驅策、提醒你的種種聲音。
2.營火之術:擁抱內在小孩,想像阿乙蹲下來,和阿甲說說話等那個畫面,問問看阿甲有什麼感覺,安撫他內心受傷的傷口,把阿甲抱起在懷裡,就像是兩個人在寒冷的冬天裡面坐在我旁邊的感覺。
3.守護者之術:同理回應內在大人,試著了解阿丙何以會說這些話來傷害阿甲?了解阿丙也有他的難受和苦衷,一邊保護阿甲,一邊和阿丙說話:
「我知道你是怕長大之後我會沒有出息,我也了解這可能和一直以來奶奶對待你的方式有關,也真的很謝謝你,我才有今天的成就,可是我已經是可以保護自己的大人了,而且我不是你,我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該花心力在什麼事情上面。」
4.新生之術:讓阿乙變成一個新的內在大人,變成一個可以溫暖照顧你、陪在你身邊、了解你的情緒、聽你的聲音的「心的」內在大人。
其實,真正的修復是要擁抱兩個人,擁抱那個一直一來被阿丙傷害的阿甲,以及那個因為害怕、擔憂、種種的恐懼,而只好拿武器來傷害別人的阿丙。
#17武器舖
好啦,如果你覺得修煉這個技能還是蠻困難的話,另外提供三個武器協助你找到你的大人。
1.時光機:這其實就是操弄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的方法之一[22],後現代的心理治療也常常用這招[23, 24]:想像5年或10年之後,那個更成熟的你來看你現在的困境,你覺得他會給你什麼樣的建議?而如果把這個時候更有智慧、更圓融的你取個名字,你會叫他什麼?他可能就是你新的內在大人。
2.超級偶像:你的生命當中有讓你尊敬的長輩、親愛的老師、讓你感到溫暖的朋友或伴侶,能夠扮演類似的角色嗎?如果要在心中打造一個像他的形象,你會叫他什麼名字?
3.玉佛珠:這是一個特殊的法寶(哏見: http://ppt.cc/tyfDE),它有兩種功能,第一個是進行內觀與靜心,當你變得更安穩了,也比較有可能形成新的內在大人的形象(幾乎所有的簡報都有提到內觀這個方法)。另外一個,是我覺得這本書當中最神的方法—— #觀世音菩薩療法
有一個當事人([1],p.205)罹患憂鬱症很長一段時間,但都還是會一直重複看同樣的影片不睡覺,一邊看一邊還會有會有罪惡感,舊的內在大人會跟自己說:「你都已經生病了還不好好睡覺!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護,果然沒救了!」
Chloe對案主說:「想像一下當你在半夜看影片的時候,菩薩來到你身邊,你覺得菩薩會對你說些什麼?」*
「累不累?是不是很想看影片?想不想要我陪你看?」她猜菩薩可能會這樣說,說不定菩薩平時也喜歡上YouTube追劇之類的(這句是我腦補的),而這個溫柔的口吻,正是他所追尋的理想的母親形象。
--
*(感謝強者我學長圍圍安和學弟趙書賢的討論,其實這就是焦點解決的「關係問句」)[23, 24]
#18你永遠值得過不用力的人生
我們都活得太用力了。
很用力,卻沒有用對力,所以總是在虛耗、一直在虛忙,人生繞了一大圈,才發現對自己還是很不滿、還是有很多不安。
如果你總是被自我捆綁,那麼能夠解開(解除!解開束縛!)的也只有你自己。問題是,要怎麼做?我的想法是,認知、情緒、行為三者是息息相關的,上半年推薦了這麼多書,我發現有三個方法可以慢慢化解你的不安:
1.透過認知或是行為的改變,調整自己的動作、呼吸、或生活方式、思考模式,來影響自己的情緒[3, 25]。
3.召喚新的、溫暖的內在大人,好好照顧那個受傷的自己[1]。
3.回到原生家庭,修補和家人之間的關係[4]。
老實說,我也不覺得哪一個方法一定是真正適合而有效的方法,或者說,每個人適合的方式並不一定相同,不過相信,萬法歸一,這背後一定有一個共同的東西。
回首這段時間這麼多份簡報談到的種種「症頭」,像是總是被情緒勒索(或者是當勒索者)[5]、在感情當中一直缺乏安全感(焦慮、逃避、矛盾依戀)[26, 27]、明明就已經很好了但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冒牌者症候群」[25]、表面上看起來過得很好,但實際上有很多不安的隱性焦慮[4]、邊緣型反社會型依賴型等等種種不同的「戀愛病」[28]、甚至長期以來不喜歡自己、想要結束生命的自殺者(ppt傳送門 https://goo.gl/GKPdc0),所有的困擾都是人際關係的困擾,而這一切一切,都是「缺乏安全感」在作祟。
陪伴自己是一條一輩子的路,找尋內在的安全感,就像是數這條路上的電線桿,怎麼數也數不完。不過,有些路一個人走起來坎坷辛苦,兩個人一起走,或許就不會太難(魯蛇表示:悲哀)。
如果你現在有隊友和你一起打怪,相遇不易,彼此珍惜;當你還沒有伴可以陪你一起走、或是還不太信任別人的時候,請記得召喚自己的內在大人,讓他牽起你的手(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是你孤單寂寞的好朋友~ https://goo.gl/eKQs87),聆聽那些你從未跟別人說的傷痛。
逆著風,一起補滿那些缺憾的洞。
延伸閱讀
1.吳姵瑩(2017)。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台北:遠流出版。
2.向後千春(2015)。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用漫畫輕鬆讀懂你需要的阿德勒(葉小燕譯)。台北:究竟。
3.西多昌規(2017)。情緒鬆綁:跟自己和好的 44 個方法。台灣:今周刊。
4.許皓宜(2017)。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讓你沮喪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焦慮。台灣:如何 。
5.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台灣:寶瓶文化 。
6. Shaver, P. R., Schachner, D. A., & Mikulincer, M. (2005). Attachment style, 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 relationship processes, and depres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3), 343-359.
7.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3). The attachment behavioral system in adulthood: Activation, psychodynamics,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 53-152.
8.黃天豪、陳淑惠 (2012)。 尋求再保證:憂鬱的人際互動模式與中文版尋求再保證量表之編製研究[Reassurance-Seeking: Interpersonal Model of Depression and 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Reassurance Seeking Scale in Taiwan]。中華心理學刊, 54(2),頁 133-148。
9. Lemay, E. P., & Clark, M. S. (2008). “Walking on Eggshells”: How expressing relationship insecurities perpetuates th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2), 420-441. doi: 10.1037/0022-3514.95.2.420
10. Downey, G., Freitas, A. L., Michaelis, B., & Khouri, H. (1998).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n close relationships: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rejection by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2), 545-560.
11.海苔熊(2017)。 悲傷剝奪。取自 https://goo.gl/WBaeHc
12.一行禪師(2012)。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台灣:自由之丘 。
13.黃之盈(2016)。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台灣:寶瓶文化。
14.岡田尊司(2016)。夫妻這種病(卓惠娟譯)。台灣:三采。
15. Allen, V. (2013). Psychopathy and Attachment: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ure Attachment Priming and Psychopathy. (Master of Science i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digitalcommons.georgiasouthern.edu/etd/850
16. Johnson, S.(2014)。愛是有道理的(Love Sense :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張美惠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17. James, J. W.、Friedman, R.(2011)。The Grief Recovery Handbook: The Action Program for Moving Beyond Death, Divorce, and other Losses including Health, Career, andFaith(一個人的療癒: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林錦慧譯)。台北:大是文化。
18.海苔熊(2015)。暖傷心:癒療失戀的15個練習。桃園:大真文化。
19.金樹人 (2010)。 心理位移之結構特性及其辯證現象之分析:自我多重面向的敘寫與敘說[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and Its Dialectical Phenomenon: Narratives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elf]。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頁 187-229。
20.張仁和、黃金蘭、林以正 (2010)。 心理位移書寫法之位格特性驗證與療癒效果分析。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頁 29-60。
21.胡嘉琪(2014)。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台灣:張老師文化。
22.Trope, Y., & Liberman, N. (2010). 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7(2), 440-463. doi: 10.1037/a0018963
23.Pichot, T.、Dolan, Y. M.(2007)。 焦點解決的基礎。載於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社區機構的有效應用。(頁 9-29)。 台灣: 心理出版。
24.Berg, I.K. 25.Cuddy, A., 姿勢決定你是誰:哈佛心理學家教你用身體語言把自卑變自信. 2016, 台灣: 三采.
26.岡田尊司(2017)。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邱香凝譯)。台灣:聯合文學。
27.岡田尊司(2016)。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愛着障害子ども時代を引きずる人々)。台灣:聯合文學。
28.岡田尊司(2017)。戀愛這種病:解讀自我與對方的人格,診斷愛情的現在與未來(張婷婷譯)。台灣:時報出版。
29. Fanget, F.(2017)。從自我苛求中解放出來(JE ME LIBERE)。台灣:采實文化。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的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五堂課 (購買連結)
★ 不單擁抱內在小孩,同時也引領你認識自己的「內在大人」。
★ 各種互動式練習:從開始閱讀的那一刻起,就是安全感的練習!
★ 特別收錄:吳姵瑩老師親錄「內在小孩冥想引導」,掃描書中QR CODE即可聆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