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患難,我心難安:替代性創傷】
「我的家人因為工作而必須去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我一想到他持續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可能被傳染,我就很擔心!」
「從沒遇過這種瀕臨失控的狀況,我不確定能幫上什麼忙,哪個病房缺少人力,我就去支援,我想如果我能再多做一些,疫情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嚴重?」
「和我同班機的他,確診為 COVID-19,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我還記得飛機上他不太舒服的樣子、主動告知空服員,所有人下機只剩他一人的那個場景,我看很多次新聞,想知道他現在情況是怎樣⋯」
看到或別人身心受苦的消息,甚至直接或間接參與醫療措施、照顧患者,我們心中常有感同身受的自然反應,而這份同理心,若過度時會造成負擔,使你彷彿真的身歷其境了他人的痛苦,引發你驚訝、恐懼、傷心、難以釋懷、自責或愧疚等情緒感受。
親愛的,最近的你還好嗎?你的每一天都在憤怒、羞愧、罪惡、憂鬱之間徘徊度過嗎?看到任何悲慘新聞都讓你的情緒近乎失去控制嗎?這時你需要留意自己是否已有「替代性創傷」。
過去我們多以為替代性創傷是發生在照護的專業工作者身上,如:醫師、護理師、消防員、輔導老師、心理諮商師、社工,或受難者身邊的朋友、家人等,但隨著資訊發達,我們從媒體上看到許多這樣的報導,即便不是腥羶色的描述方式,也會有受到創傷的感覺。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自我評估檢視,學習調整及厚實心理能力來照顧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