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關係界線──人與人之間的付出,都並非理所當然

  • 0

淺談關係界線──人與人之間的付出,都並非理所當然

Tags : 

作者:貓心 Psydetective 科普心理學家

你是否也曾在人際關係中受過傷?無論是你想和別人更親近,卻被對方拒絕;或是你想和對方保持距離,而對方卻不斷地步步逼近,使你喘不過氣,不知道該怎麼辦,最後就索性封鎖了對方?

我想,無論是什麼樣的經驗,那肯定都很不好受。

而這篇文章,我並不是要談談界線的拿捏,對我而言,那不是我擅長的東西。我想談談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義務。

人與人之間,誰也不對誰具有任何的義務

人與人之間,從生至死,除了法律上規定的一些義務之外,事實上,誰與誰之間,都不具有任何的關係或牽連。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我們後天定出來的,諸如老師與學生、諸如老闆與員工。因為有了太多太複雜的關係,而使得我們必須要面對各式各樣的人際議題,使得我們總是煩心,擔心自己和他人處不來、擔心自己和對方太過靠近、擔心自己太過地積極、擔心自己某些做為容易踰矩。

然而,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中,事實上,回歸到最根本,其實誰對誰,也沒有任何的義務。從來沒有兩個人,註定就是應該要當朋友的,也沒有兩個人,註定就是要終老一輩子的。很久以前,有一任女友對我說,人生就像篩子,不適合的人會被篩掉,而適合的人會留下。我很喜歡這個譬喻,開了她一個玩笑,「妳太肥了,所以掉不下去。」然而那段戀情僅維持了四個月,至今對方仍與我形同陌路,就這樣硬生生地被時間篩了過去。

從寫作至今,我也認識了不少人,雖然我儘量不讓自己站在一個上對下的位置,但仍有些讀者會很崇拜我所寫的文章。其實要說被崇拜不好,那倒也不是,只是我不想在對方認識了我這個人之後,告訴我一句,「其實你和我想得不一樣,看你寫得文章挺成熟的,沒想到本人私下是這樣。」是阿,我害怕被崇拜,因為被崇拜,就會有崇拜幻滅的一天。

我想我和所有讀者一樣,我們都在學習,學習如何接受關係變化的必然性。心理學研究讓我們知道,人們對於損失的厭惡,遠遠超過獲利的喜好。於是有些人乾脆放棄人際關係,逃避與人深度交流,當個旁觀者的位置,能不說話就不說話,即便說了話,也不願對自我揭露太深,四兩撥千金,讓話題回到別人的內心話;而有一些人,迫切與他人深度交流,卻讓對方不自覺地起了防衛,不知道為什麼就被封鎖了,不知道為什麼就被疏遠了。我們很少有一個機會,和其他人核對這一些感受。而這或許也是心理治療團體之所以得以存在的原因。

然而,回到最根本的,事實上,誰也不對誰具有任何的義務。你要愛一個人,要恨一個人,要和某人做朋友,要選擇不告而別,都是你的選擇,同時也是對方的選擇。有的時候,我們會有機會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有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對方發生了什麼事情,有的時候,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事情。人生有太多的誤解沒有辦法被解開,使得我們透過各種方式防衛自己、武裝自己,讓我們害怕去信任,也害怕被信任。(邀你看看:愛的成功學:無法相信愛?讓你不害怕愛與被愛的四件事

有時候,我們也不想承擔起任何人的期望,因為期望本身就帶有壓力,要是沒能達成對方的期望,會被責罵、會自覺丟臉、會有太多太多讓自己得重新咀嚼失敗的情況發生。就像關係結束時,總有許多人會瘋狂地詢問「你們不是好好的嗎?怎麼突然分手了?」總要向他人解釋個千百遍,到最後煩了索性不說,「個性不合」一句帶過。

關係如此難以掌握,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然而,回到我們身上,對於人生中的千變萬化,我們除了無力之外,又還能做些什麼?我想,也許還是得回到那句話身上「人與人之間,誰也不對誰具有任何的義務。」

我從不勸誰看開點,因為要是看得開,那就不會困在那裡了。我甚至覺得談義務有點沉重。然而,人與人之間,若不存在任何的義務,那何不回到自己身上,看看自己在現有的情境下,想要選擇什麼樣的關係?

有些人或許習慣性地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做事、要他人照自己的話去做,若他人不這麼想,就覺得是他們的不對,因為要回過頭來面對自己太困難,所以選擇把焦點擺在他人身上;有些人或許害怕關係破滅,總是順應著他人,害怕反抗他人會遭來責罵,害怕被責罵代表自己不夠好,所以選擇盡量滿足自己的期待。但回過頭來看,其實雙方都是痛苦的,既然要盡力地去控制一段關係,才能確保這段關係是安全的,那麼在控制的過程中,肯定得耗費許多的心力;既然要不斷討好對方,達成對方的期望,關係才能持續下去,代表要為這段關係犧牲的也多,相對犧牲的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不是要大家和其他人都不要建立關係,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依附是人們地天性,我們需要人際關係,就如同老鼠樂園實驗[1]中的那群老鼠一般: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卸除許多成癮行為的良藥。這也是為何我逐漸地將依附理論的基礎,帶到人際關係、帶到諮商關係之中,因為依附關係的修復,是對人們生命最具有影響力的經驗之一。

然而,該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我想對於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你可以選擇和某個人建立關係,而不選擇和另一個人建立關係;你可以選擇和對方說清楚、講開來,為的是讓關係能繼續下去,你也可以選擇把所有的不滿都說完之後便封鎖對方,為的是保護自己免於受傷害。人與人之間,並不具有任何的義務,就如同我與你也是。我也可以選擇撰寫其他主題,或是選擇不要賺寫文章,但我選擇寫了這一篇文章,我選擇了透過這篇文章,和正在閱讀的你做一些交流。

請永遠記得,人與人之間,不具有任何的義務。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在這世界不是為了要實現你的期望而活, 而你在這世界也不是為了我的期望而存活。
你是你,我是我。
如果偶然地我們發現彼此,那很美好。
如果沒有,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完形祈禱文》, Perls(1969)

你要如何選擇說話的語氣與詞彙、選擇如何與人建立關係、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某個人的好意、選擇是否給他人留一些餘地,都是你的選擇。人與人之間,不具有任何必然的義務,若真要我留一句話,我僅僅希望我們都能對自己覺得值得付出的人溫柔,用溫柔來回報對方的溫柔,因為在那些給予溫柔與接受溫柔之前,我們之間,並不具有任何的牽連,即便我們是如此需要連結的生物。

延伸閱讀

[1]Alexander, B.K., Beyerstein, B.L., Hadaway, P.F. & Coambs, R.B. (1981). The effects of early and later colony housing on oral ingestion of morphine in rats.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 Behavior, 15, 571-576.

關於此實驗的後續應用,可觀賞約翰海利在TED上的這部影片: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卸除許多成癮行為的良藥。

延伸閱讀:朋友的界限:誠實拒絕你的人,友誼才會長久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