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原生家庭

  • 0

成為自己之路:海苔熊教你擺脫病化家庭影響的三步驟

Tags : 

作者: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家

你總是懷疑家裡面的某一個人「有病」嗎?
他們的「病」,讓你痛苦萬分嗎?
回想一下你18歲前的家庭生活,有沒有這樣的狀況……
  
1家人之間講話,總是話中帶刺。
2家人總說:「我都是為了你好!」,把他們的期待和夢想加諸在你身上。
3常常擔心無法達到家人的期待,而感到愧疚罪惡
4有某一個人總是想要掌控一切、可是他越掌控,狀況越糟糕。
5你們家不存在「各司其職」這種事,每個人都扮演不該扮演的角色(例如:爸爸像小孩,小孩像爸爸,奶奶像媽媽,媽媽像病人⋯⋯)
6當你受委屈,總會有一個人跳出來跟你說:「阿他的個性就是這樣,你就多忍耐一點。」
7不論家裡面是誰產生了衝突和爭吵,搞到最後應該會變成是你的錯。

你沒看見的家庭 

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指出,一個家庭往往會有許多「很明顯但是你從來沒有看見的現象」,默默地影響你和家人的互動,他就像是一個影片的劇本一樣,讓你的家裡面創富者上演類似的劇情,彼此痛苦,卻又難以逃離。下面是韓國心理治療師所提到的幾個重要觀點[1]:
  
家庭位階順序
家庭位階順序指的是,家裡面一定有某一些人的權利是比較大的,說話大聲的並不一定影響力大,有些人會用眼淚、疾病來掌控一切。當你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有想到你家裡面的誰嗎?靜下心來想一想,誰是家裡面「看起來權力最大的人」?誰又是真正握有實際上權力的人?

維持恆定性

當有人想要介入改變前面所說的這個權力的位置時,往往會產生極大的反彈,這就是所謂的「維持恆定性」(homeostatic)[2]。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對極力要求孩子拔尖、卻從來不關心孩子生活和心情的爸媽,為了孩子的「不認真念書」來學校找班主任幫忙管教這個孩子,班主任可以有兩種選擇:

・順從父母:出更多的作業、幫他補習等等。這個方法可以達到很多的效果(1)孩子可能短期間成績會變好,老師也覺得開心(2)符合父母的期待,但是(3)孩子可能會覺得很不快樂、甚至可能會開始出現打架鬧事抽煙飲酒等等行為,作為反抗。但不論如何,只要班主任選擇順從父母,等於就是維持了這個家庭「爸媽權力最大、孩子權力小」的位階,也重複的複製了「身心發展不重要,成績最重要」 的家庭規則。

・反抗父母: 跟家長討論應該要多多關注孩子的情緒以及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只在意成績,或者可以開始多了解是不是爸媽陪孩子吃飯聊天的時間比較少[3]、是不是父母間經常爭吵或者是婚姻有問題等等而影響到了孩子的成績。倘若班主任選擇這個方法,那就有可能會挑戰了這個家庭裡面一直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家庭規則,撼動了他們「爸媽權力高,孩子權力低的」位階。

如果班主任選擇的2種方式,那麼原先在家裡面權力比較高的人(父母)可能會極力的反抗(例如「既然班主任不配合,我就乾脆讓孩子轉學」),目的要維持恆定性。

家庭秘密
想一下,你的家有什麼是「代代相傳」不能說的秘密嗎?下面是幾種常見的秘密:

・家內亂倫:有些母親會默默的容忍自己的老公性侵女兒,然後跟女兒說:「沒有發生這種事,你不要亂講!」、「你一定要把事情鬧大嗎?」。久而久之,性愛就變成家族裡面的禁忌字眼。

・領養:例如有些爸媽會跟孩子說「你不要去跟別人說,你爸爸是爺爺領養來的喔!」、「當年媽媽的生不出小孩,所以才去跟阿姨借一個小孩。」等等,要求孩子保密。

・家庭暴力:爸爸打媽媽、奶奶揍爺爺、母親用滾水燙孩子、父親刻意讓女兒受凍不給她食物吃(例如飢餓的女兒)。

家庭秘密不一定適用口語傳遞的,更多時候他是一個畫面(如:你看到爸爸用香菸頭燙哥哥),然後大人叫你不要再看了,你就知道那是「不能說的」。

三角關係
父、母和孩子這三個人之間,常常形成一個「三角關係」,當父母產生爭執的時候,就會把焦慮轉到小孩身上(為什麼不認真讀書! ),透過把小孩標籤為過動、自閉、問題兒童,來逃避他們之間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有趣的是,這樣的做法的確也可以換來家庭暫時的穩定(就是前面談到的恆定性)。上面這個過程稱為「焦慮傳遞」[4],孩子就變成無辜的代罪羔羊。如果你小時候也是那個容易變成代罪羔羊的孩子,那麼你很可能有下面這些特質(整理自[1]p.136):

A過度敏感
B總是能夠很快地覺察到父母的痛苦
C經常會過度自責
D害怕被父母拋棄
E渴望和諧
  
當你在很年幼的時候習慣性地扛起家人的責任,而且在你成年之前沒有發病或者是被壓垮的話,那麼你就會進入下一層更深的地獄:你開始無法為自己而活、老是擔心這個家如果沒有你該怎麼辦、變成一種「家人認同上癮症」 [5],從他們的需求和肯定裡面,你才能夠找到一點點暫時的安心。他們一個眼神、一個不滿意、或者是一個嘆氣,都會勾動你的神經。
    
你很累,但你停不下來。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拒絕再被家庭影響 

那該怎麼辦呢?我相信,當你更能夠看清楚你的狀態,更了解家人是如何影響著你,就更有機會,從舊有的模式當中脫離。當你真正看清之後會發現,真正有病的並不是「某個家人」,而是整個系統都出了問題。當這個系統開始做出一點小小的改變,這個家庭也會開始往不同的地方轉動起來。當然,要脫離家人的影響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認為改變的步驟可以有兩段:

1.先意識:第一個是先意識到家人是如何透過上面這些方式來影響你。如果看完這篇文章有「想到一些事情」,那麼表示你已經做到這一步了!

2.再選擇:這時候你可以做出一些選擇,不論是拒絕再當那個代罪羔羊,或者是減少被他們影響的程度。例如,因為你是家裡面賺比較多錢的那一個,所以當親戚缺錢的時候你總是變成他們的「支付寶」[6],如果你覺得直接拒絕非常困難,可以設定「能夠借的錢」是多少,超過這個底線就不支付。

3.離家:如果這個方式對你來講也很困難,那麼另外一個減少被影響的方式就是「搬離開家裡」。許多研究發現,當你仍住在老家的時候真的非常容易受到家人的情緒波動影響,但當你離開家、到城市謀生之後,家人的影響力會變得比較少。不過,如果你是「北漂」或者是「東漂」的打工者,並且心裡還掛記老家的家人,也可以參考達達令的觀點[7],選擇你所能承受的那條路

或許你已經忘了,現在的你已經不是以前的你了,不是以前那個、沒有能力抵抗只能任人擺佈的小孩了。如果一直以來,你都是那個替別人著想的人,或許可以思考看看,你這麼辛苦、這麼努力真的有人替你著想嗎?而你的奮不顧身,真的有換來你想要的那種歸屬與安穩嗎?新的一年,開始練習減少家人對你的影響,拒絕再當他們的代罪羔羊!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催光鉉(2017)。家人的第二張臉孔:擺脫「相愛又互相傷害」的 7 種心理練習。台灣:大樹林。

[2]Goldenberg, I. (2008). Interlocking systems: the individual, the family, and the community [Chapter 4 from: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In I. Goldenberg & H. Goldenberg (Eds.),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pp. 90-113). Belmont, Calif: Thomson Brooks/Cole.

[3]侯崇文 (2001)。 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爲探討[Family Structure,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Delinquency]。應用心理研究(11),頁 25-43。

[4]Gilbert, R.(2013)。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江文賢譯)。台灣:秀威資訊科技。

[5]吳姵瑩(2017)。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台北:遠流出版。

[6]楊嘉玲(2017)。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台灣:采實文化。

[7]達達令(2017)。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選擇你所能承受的那條路。台北:時報出版。
  

推薦閱讀:擁抱內在小孩:放過自己,解放心中的「小大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單身不是妳的錯:親愛的,妳已經嫁給父母了。

Tags :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我其實很想好好交個男朋友,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覺得要進入關係很困難。」

「我很在乎母親對男朋友的看法,但我又覺得很辛苦,每一次都要經過她同意,搞到最後大家都很不開心,我前男友之前一直問我為什麼對他越來越疏遠,但我真的無法告訴他,因為我媽很反對我們在一起。」

「痛苦的是,我單身的時候我媽一直念我,說我讓她很擔心,可是我好不容易有對象了,他又挑三揀四,或者抱怨我陪他的時間很少。我真的不知道我該怎麼辦才好!」

Read Mo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