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親傷痛

悲傷五階段

面對失去重要他人的傷痛,我們會經歷一段失落哀悼的歷程,美國精神病學家Kubler-Ross提出了「悲傷五階段」,描述人在面對失親傷痛時,會經歷的情緒反應階段,包含「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而這些階段並非線性的,有些人會依序經歷這五個階段,有些人可能只經歷了其中幾個階段,有些人則可能反覆出現、不斷循環幾個特定的階段;有些人能夠順利走完五個階段,走向「接受」,而有些人可能會被困在「否認」、「憤怒」或「沮喪」階段裡,始終走不出悲傷,甚至嚴重到影響生活日常,失去原有的功能。

一、否認

一般人接收到悲傷、災難性事件的資訊時,通常很難在一開始就完全接受負面的消息,會先否認事情的發生、否認失落對自己造成的影響與傷害,呈現出「麻木反應」。

表面上看起來冷淡,是因為還處在抗拒階段,這是一種防衛與保護機制──寧願選擇性地把事實藏起來,不想面對殘酷的事實、無法面對悲傷與失落。

二、憤怒

當沒有辦法再欺騙自己、再否認事實時,因痛苦帶來的衝擊太大,會用憤怒來表達失去的痛苦,憤怒可能指向他人或自己,找到一個對象來怪罪與抱怨,或是開始怨天怨地怨自己。

在充滿憤怒的背後,其實藏有挫折無力或很深的絕望,以及說不出口的傷心或遺憾。

三、討價還價

當憤怒過後,想法可能有些改變,努力讓結果不那麼壞,有時也會跟上天祈求、討價還價,希望有機會能挽救一切。

在這個階段你可能覺得如果你多做些什麼,對方就不會離開、就可以繼續活下去,從此過上幸福健康的人生,而開始出現討價還價的行為或行動,想試著多做些什麼,像是病急亂投醫、四處求神問卜,只希望壞結果不要那麼快到來。

四、沮喪

當意識到逝者無法復活、不會再回來了、即將要失去某人了,發現無法逃避也無法討價還價了,悲傷與痛苦就會襲捲而來,因而陷入憂鬱、可能會突然開始哭泣、對生活提不起勁、把自己關起來。

如果情況過度嚴重,還有可能會轉變成憂鬱症與焦慮症,甚至是選擇結束生命,若憂鬱情緒嚴重影響到生活,請務必尋求家人朋友的支持,並透過心理師專業的陪伴,有利於幫助你走過此歷程。

五、接受

走過了前面這些歷程,最後來到接受。此階段情緒變得較為舒緩與冷靜,不再困在悲傷裡面,較能夠理性思考未來,學會放下與接受,接受現實、重建生活,準備開啟與適應沒有逝者的生活。

還是會有很多時候想起逝世的那個人,仍然會感到悲傷或憤怒,但在這兩者當中越來越會抓到平衡的感覺,在回想逝者時也開始可以結合美好回憶,同時會帶來傷心及開心、懷念,會以「愛跟美好多於痛苦」來記得逝者。

並非所有人都能順利地走完悲傷的五個階段,有些人可能會持續好幾年都無法走出,或是嚴重到影響到生活與心理功能,像是喪失愛人、規劃自己餘生的能力,甚至出現多樣的身體或精神疾病。

因此,當你的悲傷持續過長或是嚴重到讓生活失功能的話,讓專業心理人員陪伴你走出失落是必要的。

 

若你有以下幾種情形的狀況,就表示你可能處於病理性的哀悼當中,建議您可以尋求專業心理人員的協助。

病理性哀悼的樣態

剛開始出現短期的麻木階段、表現出難以接受的反應是很尋常的,

但若麻木階段若超過一週,情況並不樂觀,很大的機率會出現延遲性哀悼,並且可能延續終身。

面對失落時,長時間處於強烈怨恨和憤怒的狀態,包含對自己明顯的內疚和自責、或是將憤怒指向與失落事件無關的他人,情緒以憤怒和自責為主,明顯缺乏哀傷。

若完全將另一個人認為失去的對象、視為逝者的重生,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造成扭曲的關係,尤其是孩子經常被視為逝者的複製品、替代品,會導致孩子難以發展自我認同,處於長期的焦慮中、充分假想自己也會同樣死去,容易與父母建立過度緊密的連結。

缺乏哀傷意識的人往往有很好的獨立性與自我控制,即便在失落事件後,生活仍可一如往常,避開任何與失落相關的人事物,不允許脆弱、被同情及憐憫。

而失去重要他人是相當大的失落經驗,哀悼的歷程是必要的,若未曾哀悼,這些傷痛將會以各種身心反應呈現在個體身上,像是身體各部位的不適、失眠多夢等。

出現無哀傷意識的憂鬱或焦慮的狀態,像是持續緊張與坐立不安、喪親後可能仍然過著有條理生的生活,受到各式各樣的心理或身體疾病的痛苦或折磨,像是憂鬱症、懼曠症、慮病或酒精中毒等。

面臨失落事件時,因太過傷痛,可能會無意識地將逝者當錯誤定位在自己身上,此時可能會出現與逝者相同的病症、確信會與逝者經歷相同的命運、相同的方式死去。

因難以承受想起逝者的痛苦、或是不想面對即將遭遇的失落,而出現迴避哀傷的行為,像是對病情避而不談、漠視病情惡化的證據,或是在親人過世後不經加以挑選就扔掉所有和逝者有關的物品,值得珍惜的物品也都被扔掉、遺忘。

另外也可能為了避免想起即將過世的親人的命運,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苦難上或其他事物上,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反應,透過注意力分散、轉移來遠離失落的痛苦情境。

面臨失落傷痛時,個體可能因不願細想自己正在或將要經歷的感覺,而對他人展現強迫式的關心,透過關心他人會感到自己有用、有貢獻,但因不論對方是否需要都會給予,也會導致雙方產生緊張且強烈佔有慾的關係。

給予強迫性關心的人會將所有哀傷跟需求都歸於被關心者,這些是無法或不願從自身覺察到的。

在親人過世後,可能會否認死亡、感受到逝者仍在自己身邊、與自己融為一體而出現對死亡的歡愉反應;也可能明確承認失落,認為即便沒有逝者,自己也能夠過得很好、認為失落對自己有巨大好處,而出現不尋常的活躍。這種精神愉快症狀雖可以有效率的生活,但相當脆弱、容易瓦解,並被強烈哀傷與痛苦代替。

渴望並相信逝者終究會回來,保留逝者的所有物品、維持逝者還在的一切擺設、相同的習慣與儀式感,像是仍然每天準備逝者的衣物、碗筷,以確保當逝者回來時,一切與往常一樣,隨時等待逝者歸來。

許多人在失去重要他人的時候都沒有順利進行哀悼,儘管沒有真正崩潰過,但是依然對生活深感不滿,在生活中缺乏感受,像是在人際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是空洞的、不具現實感的,與人社交的過程中彷彿一場戲、與自己無關。

哀悼需要一段長時間的歷程,在過程中可能會反覆經歷幾個階段,慢慢好轉,若在失落事件發生一年後,仍未好轉,仍然陷入強烈的懷念、重複的表達痛苦和失望,或是持續的憤怒與憂慮症狀等,表示尚未能夠順利哀悼,情緒堆積在身體裡,對未來的身心狀況也會有極大的影響。

面對失去重要的親人,在極大的傷痛與絕望下,可能會出現不尋常的歡迎死亡,等待死亡的到來,或是將「自殺」視為與逝者重聚的方法,出現自殺意念或行為。

若你有出現上述這幾種狀況,表示你深受失落經驗所苦,且你的身心狀況超出負荷,已經影響到生活與心理功能,且持續下去會對你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有破壞性的影響。出現這些徵兆也意味著你尚未完成哀悼歷程,強烈建議你尋求專業的協助,由專業人士陪伴你走出失親的傷痛。

當走完哀悼的歷程,你將能夠逐漸適應沒有逝者的生活,這不代表忘記逝者,而是以「愛跟美好多於痛苦」的方式留存在你心中,帶著力量重建生活、恢復原有的生活功能。

備註:僅接受line@預約,不接受電話預約。

預約注意事項

 💬 FAQ問題集

1.請先加入line@(@iiispace)進行預約。
2.第一次諮詢建議預約1.5hr。

A:選擇您想探討的主題,或是將您的問題先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建議您預約的主題方向。

A:當你面臨人生的困境或抉擇時,可能是關係相處出現瓶頸,可能是對人生的下一步感到困惑,可能是失去重要的親人而感到失落,你發現原本使用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你發現你陷入沉痛的情緒當中,或者無止盡的自責或自我批評,就可以透過深入的一對一探索,給予自己重新認識自己與重新成長的機會。

A:在我們的經驗裡,強迫沒有諮詢意願的人來談話,往往需要你與對方很長的溝通,因此建議是兩個人共同來諮詢,或者你親自過來諮詢,而當你在諮詢中獲得與覺察,以及如何用新的方式對待關係時,也許另一半會跟著改變,或者您看清「痛苦」,為自己找到解套的方式。

A:未成年的孩子進入諮詢,需要有家長的陪同與同意,而工作室會要求陪同的家長也進入諮詢,視情況分開進行或者同時進行。因為未成年的孩子受家長的影響很大,我們希望透過家長的眼光了解孩子的狀況,同時也需要家長共同參與來支持與陪伴孩子。

青少年與家長預約諮詢,須至少預約90分鐘。

A:你可以事先統整想要與諮商師談的主題,以及希望最後諮詢可以協助你的是什麼,然後帶著開放的心情進入諮詢,去迎接生命的改變。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66號6樓之1

🚆 捷運路線:
1. 科技大樓站下車 步行約10分鐘
2. 大安森林公園站5號出口步行約15分鐘(亦可騎乘Ubike)
3. 古亭捷運站4號出口轉搭公車

🚌 公車路線:
15和平幹線,18,52,72,74復興幹線,211,235,278,278,284,295,295,568,662,663,680,57至龍門國中站下車(大台北公車查詢)

🚗 公有停車場:
建國南路高架橋A區(20/hr)龍門國中地下停車場 (30/hr)、 City Parking 瑞安站(80/hr)

備註:僅接受line@預約,不接受電話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