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睡覺時間也想待在床上?Z世代越來越多「爛在床上」族
作者:曹國璽諮商心理師
Z世代「爛在床上」(Bed Rotting)流行現象解讀為「花很長的時間,待在床上」,會有此情況可能是因為:
「我就是不想起床」,
「我很想起床,但是起不了床」,
「我很累,要多睡一點」
你並不孤單,新Z世代最近流行在TikTok上分享「爛在床上」的影片,「爛在床上」是指是指在非睡眠時間,人還是待在床上,待在床上是個人自主選擇,而不是因為生病而不得不整日躺床。在床上完成所有的事情,吃飯、滑手機、看電視、和他人互動,躺在床上一整天,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都在床上完成。
這樣度過一整天,可以節省體力,讓自己舒服輕鬆的過生活,Z世代把這種做法視為自我照顧,此作法,偶一為之,讓自己喘口氣,從中得到休養,恢復體力是合理的。
但這樣自我照顧的作法是有風險的,CNN在2023年七月報導此流行趨勢,標題為「爛在床上的自我照顧作法有潛在負面的效應」。
「爛在床上」 只是一個現象,無所謂好壞,差別在於「這是一個選擇,還是不得不?」,以及這會帶來好處(如恢復精神),還是壞處(愈睡愈沒力)?
經常整天躺床,有三大潛在風險;可能衝擊睡眠、人際互動與心理健康,同時這三者之間相互影響。
床原本作為睡眠的地方,而長時間躺床,弱化床與睡眠之間的連結程度,當躺在床上時,想要睡覺的力量減少。
其次影響人際互動,長時間待在床上,只能以線上方式與人互動,當人際之間的真實互動減少,逐漸孤立,不利心理健康;
此外,待在床上,不想面對床下世界的壓力,待在床上,個人可以得到不必面對壓力的好處,形成固著,逐漸助長拖延模式。久而久之形成身不由己的模式。
有時,讓自己睡久一點是個緩解痛苦的作法,像是止痛藥,
想到起床要面對床外世界的壓力,持續躺著,就不會直接感受到壓力的不舒服,
這是短期有效的止痛藥,支持自己繼續躺著。當持續睡著,就覺得自己已經做點事來幫助自己。
掉進流沙的人,發現自己慢慢下沉,感到害怕,本能反應是趕快拔腿就跑;你早上醒的晚,發現自己即使睡很久,還是沒精神,
頭腦本能反應是「怎麼還是沒精神,是不是還睡的不夠」,接著頭腦告訴自己「該再多睡一點」。
掉進流沙的人,拔腿想跑的結果卻是愈陷愈深;持續睡一整天的你,結果也是精神持續不佳,甚至發現一直睡沒改善心情,反而心情更低落。
掉進流沙的人本能掙扎要脫身,看見自己愈陷愈深,知道這是沒有用的;而你想要透過睡更多改善精神不好很累的情況,也知道這是沒有用的。
雅婷是一位上班族,最近發現自己陷入不想起床的掙扎,找心理師諮商。
心理師:「雅婷,妳可以分享在床上躺一整天,妳的狀況嗎? 」
雅婷:「我還是很累,所以就想一直躺著」
心理師:「當你起床得很晚,但醒了就起床,開始一天的行程,這樣的作息和醒的很晚,醒了還是躺在床上,沒有起床,這兩者有什麼不同?」
雅婷:「我睡到很晚才起床,之後喝杯咖啡或沖個澡,就覺得精神好些了;但是如果一直睡下去,就只是覺得一直處於提不起勁的狀態。」
心理師分享了「掉進流沙」隱喻後,「…那怎麼辦?」雅婷心裡浮現這個想法。
心理師繼續說:「有人說手裡拿著鐵錘,看什麼東西都像是個釘子,都想拿鐵錘敲一敲,萬一看到的是個鏍絲釘,拿鐵錘敲,鏍絲釘很難敲進去,你需要的是一把鏍絲起子。你現在透過睡,想要改善累,但卻一直都沒有效,你可能覺得是自己睡的不夠,想再多睡一些,以為睡眠的時間夠長,就能看到效果,但是愈睡愈長,換來的只是更沒有精神,事情拖延沒做,壓力反而更大。你會想要繼續用鐵錘敲還是換個工具?」
心理諮商介入方向
心理師在諮商中幫助雅婷重新釐清生活中重視價值,強化她的動力,她希望投入工作和朋友建立連結。
其次,協助雅婷找出有效改善精神的活動,例如,聯絡朋友,約見面聊聊天,或者,只是花二十分鐘,散步,這些活動考慮目前雅婷的可以做到的範圍。
當她投入這些活動,而不是躺床時,精神變好了,心情也變好了,更有動力進一步投入想做的事情。
當然在過程中,有許多負面想法與情緖相伴,雅婷學著和這些負面經驗相處,這不是一段容易的旅程,在旅程中,雅婷逐漸培養能力,一步一步朝向價值前進。
#接納與承諾治療取向(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曹國璽 心理師 介紹影片
陪伴你成長:【練習減壓】每天20分鐘,找回輕鬆自在的自己。
延伸閱讀:問題解決模式雖然有效,但用來處理負面情緒會有反效果!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1 Comment
躺在床上休息很棒!重點是有休息到啊
12 8 月, 2023at 8:01 上午我們每天都會上床,
躺在床上的活動,睡覺、休息、滑手機…
你想做什麼,
都行!!
躺在床上的時間,有長有短,
有時候,希望時間長些,
有時候,希望時間短些。
重點不是
在床上做什麼,
躺在床上的時間長短。
重點是
你在床上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嗎?
得到休息,養好精神,
還是愈躺愈累?
躺在床上的時間愈長(如果可以自己決定的話)
你可以更接近你要的人生,
還是遠離你想要的人生?
這個答案,常常是不容易的面對的